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食用油灌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4-15 04:04: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油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油灌装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食用油在生产后,需要进行灌装打包,通常是在油瓶的输送线上设置用于定位油瓶的定位槽,定位槽跟随输送带移动至灌装机的工位上,灌装机的注油头受驱动插入油瓶内,通过油箱或者油泵供油实现对油瓶灌装操作。
3.而现有的灌装工序中,由于定位槽的尺寸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现有的定位槽固定的油瓶尺寸单一,不能对多种尺寸的油瓶进行固定,从而使现有灌装设备不能根据生产的需要,对多种尺寸的油瓶进行灌装,因此现有的灌装设备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用油灌装设备,以解决现有灌装设备实用性差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础方案为:一种食用油灌装设备,包括u形支架、用于给油瓶灌装食用油的灌装单元、用于输送油瓶的输送单元和用于固定油瓶的固定单元,所述灌装单元固接于u形支架上,所述输送单元位于灌装单元的下方,所述固定单元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与u形支架的侧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丝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上均螺纹连接有滑块,每个所述滑块的底端均固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固接有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限位组件的第二丝杆和第二限位组件的第一丝杆之间连接有联轴器,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二限位组件的第一丝杆连接。
6.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在灌装食用油时,工作人员控制输送单元输送需要灌装的油瓶,当油瓶的瓶口位于灌装单元的正下方时,工作人员关闭输送单元,同时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启动时,会同时带动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的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转动,当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转动时,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上的滑块会相向移动,从而带动限位块向油瓶靠近,当限位块将油瓶夹紧后,工作人员关闭第一电机,同时启动灌装单元对油瓶进行灌装,当油瓶装满后,工作人员再次启动第一电机,使第一电机反向转动,第一电机反向转动时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则相背移动,从而带动限位块向远离油瓶的方向移动,当限位块脱离油瓶的瓶身时,工作人员关闭第一电机,随后启动输送单元将灌装完成的油瓶输送至下一工序,同时将待灌装的油瓶输送至灌装单元的下方进行灌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单元可以对多种尺寸的油瓶进行固定,油瓶直径的大小仅会影响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上滑块相向移动的行程,当油瓶的直径的大小与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上滑块相向移动的行程成反比,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装设备实用性高。
7.方案二,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灌装单元包括电动推杆、储油箱和两个出油
管,所述储油箱固接于u形支架上,所述电动推杆固接于储油箱的底端,所述电动推杆的自由端固接有升降板,每个所述出油管的一端与储油箱的底端连通,每个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均连接有注油管,所述注油管贯穿升降板的顶端,并延伸至升降板下方,每个所述出油管上均连接有电磁阀。当固定单元将油瓶固定好之后,工作人员启动电动推杆,电动推杆启动时,会通过推动升降板将注油管的底端插入油瓶的瓶口内,随后工作人员控制电磁阀打开,接着储油箱内的食用油依次顺着出油管和注油管流入油瓶内,当完成油瓶装满后,工作人员控制电磁阀关闭,接着控制电动推杆向上收缩,当电动推杆向上收缩时会通过升降板将插入油瓶内的注油管拔出,通过以上步骤即可完成食用油的灌装。
8.方案三,此为方案二的优选,所述u形支架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升降板的两端分别位于滑槽内,并与滑槽滑动连接。将升降板的两端设置在滑槽内上下移动,可以防止升降板上下移动时发生偏移,造成注油管的底端不能顺利插入油瓶的瓶口内。
9.方案四,此为方案三的优选,所述输送单元包括两个输送辊和用于支撑输送辊的立板,两个所述输送辊上缠绕有输送带,所述输送辊上连接有第二电机。
10.方案五,此为方案四的优选,所述限位块为弧形。
11.方案六,此为方案二至五中任一方案的优选,还包括用于过滤油渣的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包括滤网和顶端为开口的筛油箱,所述筛油箱的底端贯穿u形支架的顶端,所述筛油箱的底端和储油箱的顶端之间连接连通管,所述滤网固接于筛油箱内。在向储油箱补给食用油时,工作人员先将食用油从筛油箱的顶端通入,进入筛油箱的食用油经由滤网过滤后,顺着连通管流入储油箱内储存,通过滤网过滤食用油中的油渣后,可以确保油瓶中灌装的食用油品质;将筛油箱的顶端设为开口,便于工作人员定期清理滤网表面的油渣。
12.方案七,此为方案六的优选,所述筛油箱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用于盖合筛油箱的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进油管。在筛油箱的顶端设置盖板,可以防止空气中的灰尘进入筛油箱内,从而影响食用油的品质。
13.方案八,此为方案七的优选,所述盖板的顶端固接有提拉把手。在盖板的顶端设置提拉把手,便于工作人员拿取盖板。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食用油灌装设备灌装前的主视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食用油灌装设备灌装时的主视图;
16.图3是图1中a-a的剖视图;
17.图4是图1中限位块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9.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筛油箱1、盖板2、进油管3、提拉把手4、筛网5、u形支架6、连通管7、储油箱8、电动推杆9、出油管10、电磁阀11、注油管12、升降板13、滑槽14、第一丝杆15、第二丝杆16、滑块17、连接杆18、限位块19、油瓶20、联轴器21、第一电机22、输送辊23、输送带24、第二电机25、立板26。
20.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食用油灌装设备,包括u形支架6、用于给油瓶20灌装食用油
的灌装单元、用于输送油瓶20的输送单元、用于过滤油渣的过滤单元和用于固定油瓶20的固定单元,过滤单元包括滤网和顶端为开口的筛油箱1,筛油箱1的底端贯穿u形支架6的顶端,滤网固接于筛油箱1内,筛油箱1的顶端套接有用于盖合筛油箱1的盖板2,盖板2上连接有进油管3,盖板2的顶端固接有提拉把手4;灌装单元包括电动推杆9、储油箱8和两个出油管10,储油箱8固接于u形支架6上,储油箱8的顶端和筛油箱1的底端之间连接有连通管7,电动推杆9固接于储油箱8的底端,电动推杆9的自由端固接有升降板13,u形支架6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14,升降板13的两端分别位于滑槽14内,并与滑槽14滑动连接;每个出油管10的一端与储油箱8的底端连通,每个出油管10的另一端均连接有注油管12,注油管12贯穿升降板13的顶端,并延伸至升降板13下方,每个出油管10上均连接有电磁阀11。
21.固定单元位于升降板13的下方,固定单元包括第一电机22、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丝杆15和第二丝杆16,第一丝杆15的一端与u形支架6的侧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第一丝杆15的另一端与第二丝杆16的一端固接,第一丝杆15和第二丝杆16的螺纹方向相反,第一丝杆15和第二丝杆16上均螺纹连接有滑块17,每个滑块17的底端均固接有连接杆18,连接杆18的自由端固接有限位块19,限位块19为弧形,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的结构相同,第一限位组件的第二丝杆16和第二限位组件的第一丝杆15之间连接有联轴器21,第一电机22与第二限位组件的第一丝杆15连接,工作人员通过倒顺开关控制电机的正反转;输送单元包括两个输送辊23和用于支撑输送辊23的立板26,两个输送辊23上缠绕有输送带24,输送辊23上连接有第二电机25。倒顺开关的型号为hz3-132;电动推杆9的型号为sy-a02b。
22.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为:在灌装食用油时,工作人员控制输送单元输送需要灌装的油瓶20,当油瓶20的瓶口位于灌装单元的正下方时,工作人员关闭输送单元,并通过倒顺开关控制第一电机22启动,第一电机22启动时,会同时带动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的第一丝杆15和第二丝杆16转动,当第一丝杆15和第二丝杆16转动时,第一丝杆15和第二丝杆16上的滑块17会相向移动,从而带动限位块19向油瓶20靠近,当限位块19将油瓶20夹紧后,工作人员关闭第一电机22,同时启动电动推杆9,电动推杆9启动时,会通过推动升降板13将注油管12的底端插入油瓶20的瓶口内,随后工作人员控制电磁阀11打开,接着储油箱8内的食用油依次顺着出油管10和注油管12流入油瓶20内,当完成油瓶20装满后,工作人员控制电磁阀11关闭,接着控制电动推杆9向上收缩,当电动推杆9向上收缩时会通过升降板13将插入油瓶20内的注油管12拔出,随后工作人员通过倒顺开关控制第一电机22反向转动,第一电机22反向转动时第一丝杆15和第二丝杆16则相背移动,从而带动限位块19向远离油瓶20的方向移动,当限位块19脱离油瓶20的瓶身时,工作人员关闭第一电机22,随后启动输送单元将灌装完成的油瓶20输送至下一工序,同时将待灌装的油瓶20输送至灌装单元的下方进行灌装。
23.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