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自发电的空陆两用无人驾驶飞行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2-04-14 05:23: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的空陆两用飞行汽车不同于迄今为止的飞行汽车,涉及一种自发电的空陆两用无人驾驶飞行汽车,不附着使用滑翔翼,不需要跑道,即使在地面道路行驶中也可以停止行驶并垂直起降和飞行,可以分离在飞行汽车上部形成的无人机翼装置,只利用下部地面行驶装置在地面道路行驶,行驶简单便利。


背景技术:

2.迄今为止,飞行汽车都是在现有汽车上附着两个长长的滑翔翼而用作飞行用途,当在地面行驶时,为了使行驶空间减至最小而将机翼折叠进行行驶。
3.但在飞行时展开机翼,产生升力而起降,因而必不可少地使用相当长的地面跑道,因此在行驶方面,地理、空间上的制约多,在商用化方面存在困难。
4.本发明的飞行汽车形成用作由人乘坐、驾驶、运送、操纵的商用空间的乘用球体,在乘用球体外廓和下部分别加装有包围乘用球体外廓的形态的驱动轮和使乘用球体直立的辅助轮等在地面道路上行驶的地面行驶装置,
5.在乘用球体上部形成有飞行装置,形成有在中间连接在乘用球体下部加装的地面行驶装置的中间连接拆装框架装置,将所述飞行装置和地面行驶装置连接于乘用球体或分离,使移动运送体分离及结合形成,从而可以同时或分离执行地面行驶和飞行。


技术实现要素:

6.技术课题
7.本发明的飞行汽车为了兼具由人乘坐并进行空中移动的功能和在地面移动的功能,其重要课题是简化作为两种移动运送功能的地面行驶装置和飞行装置,使所述两个装置的结构形成高效结合及分离的结构体,使各装置的体积和重量减至最小并实现轻量化,体现和调配移动所需的动能,并在起降飞行时保持最小限度的空间,在地面行驶或飞行行驶时确保安全。
8.技术方案
9.本发明的飞行汽车为了兼用于飞行和地面道路行驶,简化了由人乘坐并进行驾驶、运送、操纵的商用空间、飞行装置、地面行驶装置,使得可以有效配置结合及分离。
10.为此,使商用空间圆圆地形成为球体形状,形成保持最小限度的空间和重量的乘用球体,在乘用球体上部加装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翼装置,以包围乘用球体左、右侧面和外廓的形态分别加装作为地面行驶装置的四个辅助轮和一个驱动轮,当在地面行驶时确保安全性。
11.借助于中间连接拆装框架装置,使以乘用球体为中心在上、下部分分别加装的装置分别连接而形成为一个移动运送体。
12.以包围乘用球体外廓的形态加装的驱动轮,与一个驱动系加以简化、单一化,怀抱乘用球体移动,从而简化基于转动的驱动结构与传动系,使移动运送体的重量和体积减至
最小并实现轻量化,提高行驶效率性。
13.另外,当在地面行驶时,使在上部形成的无人机翼装置分离,可以只利用地面行驶装置在道路上行驶,地面道路运行简便。
14.移动所需动力使用自发电和太阳能电池板,同时使用所加装电池中充电的能量,使动能的调配实现多样化。
15.加装了旋风筒装置,当飞行汽车在地面道路运行时,旋风筒装置利用车身重力与对此进行支撑的辅助轮轴产生的冲突能量而产生风力,借助于风力实现自发电。
16.太阳能电池板212分别附着于内置有降落伞的舱周边和无人机翼保护框架,使用太阳能电能。
17.应对飞行汽车飞行时发生紧急状况的情形,将大型降落伞内置于舱内,加装于乘用球体上部中心,紧急时打开舱,展开降落伞,能够进行软着陆,当在地面道路移动时,除驱动轮外,四个辅助轮装置在乘用球体下端部左、右各侧面分别各加装两个,确保移动运送体的直立性,防止翻倒。
18.发明效果
19.本发明的飞行汽车具有如下发明效果。
20.第一,飞行汽车是兼用于地面行驶与空中飞行的移动运送体,为了提高运送效率性而在以圆形形成的乘用球体上部加装作为飞行装置的无人机翼装置,在乘用球体左、右侧面和外廓分别加装作为地面行驶装置的辅助轮和驱动轮,使单一化的飞行装置和地面行驶装置能够安全地进行地面行驶,借助于中间连接拆装框架装而使所述无人机翼装置连接于乘用球体上部,具有能够兼用于地面行驶与空中飞行的效率性。
21.第二,为了使飞行汽车的体积和重量减至最小并实现轻量化,形成用作运送空间的圆形的乘用球体,以包围乘用球体外廓的形态加装一个驱动轮,形成驱动轮怀抱乘用球体进行移动的单纯驱动球体,使车身体积和重量减至最小并实现轻量化,利用在乘用球体上部形成的五个无人机翼,可以沿竖直上下方向进行起降。
22.第三,在地面行驶时,可以分离在飞行汽车上部形成的无人机翼和降落伞舱装置,只以地面行驶装置在道路上行驶,具有地面道路运行的简便性。
23.第四,在飞行汽车上加装自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自我调配动能,同时也使用由加装的电池而充电的电能,从而可以实现动能的多样供应。
24.第五,在飞行汽车上部加装内置有大型降落伞的舱,当发生紧急状况下,可以展开降落伞而实现软着陆。
附图说明
25.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飞行汽车的侧视图。
26.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分离的乘用球体110的侧视图。
27.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在乘用球体110上分别加装了辅助轮装置140、转向装置180、驱动齿轮装置190的侧视图。
28.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旋转载荷轮框架120的侧视图。
29.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结合有驱动轮130的旋转载荷轮框架120的剖面图。
30.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在乘用球体110上加装了辅助轮装置140、转向装置180、驱动
齿轮装置190、旋转载荷轮框架120的侧视图。
31.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驱动轮130的俯视图。
32.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在驱动轮130中形成有驱动链的框架130a内侧局部图。
33.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辅助轮装置140与自发电装置2000结合的旋风筒装置150的内部图。
34.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在乘用球体110下部顶点加装的减震框架162和旋风筒装置162的内部图。
35.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由在乘用球体110上部顶点加装的减震框架160和一个旋风筒构成的自发电装置161的内部图。
36.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由在乘用球体110内侧加装的五个旋风筒构成的自发电装置170的俯视图。
37.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基于旋风膜移动力的自发电装置200加装于旋风筒装置上的侧视图。
38.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基于旋风膜移动力的自发电装置200的内部图。
39.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基于旋风膜移动力的自发电装置200的俯视图。
40.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旋转载荷轮框架的转向装置180的侧视图。
41.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驱动齿轮装置190的侧视图。
42.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连接拆装框架装置210的侧视图。
43.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降落伞舱装置220的侧视图。
44.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降落伞从降落伞舱220a展开形态的侧视图。
45.图21是根据本发明的在乘用球体110上部形成的无人机翼装置230与降落伞舱装置220连接于中间连接拆装框架装置210后竖直折叠的图。
46.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将在乘用球体110上部形成的无人机翼装置230与降落伞舱装置的太阳能电池板沿水平方向展开的形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飞行汽车。
48.图1是本发明的飞行汽车的摘要附图,以圆圆地包围由圆形球体形成的乘用球体110外廓的形态,加装了作为地面行驶装置的一个驱动轮130。
49.圆形乘用球体110由人乘坐、操纵、驾驶、运送并用作商用空间,在所述圆形乘用球体110左、右侧面下部,分别各加装有两个辅助轮140a,所述辅助轮140a是用于使乘用球体安全地直立、移动的地面行驶装置,在辅助轮轴140g上部连接形成有辅助轮减震框架140和旋风筒装置150,在乘用球体110上部,借助于中间连接拆装框架200而连接形成有无人机翼装置220和内置有降落伞的降落伞舱装置210。
50.形成有中间连接拆装框架装置200,从而飞行装置与地面行驶装置可以分离或形成一体,其中,所述中间连接拆装框架装置200能够将加装了地面行驶装置的乘用球体110和在乘用球体上部形成的无人机翼装置220及降落伞舱装置210在中间可拆装地连接。
51.图2是由人乘坐、操纵、驾驶、运送并用作商用空间的圆形的乘用球体110的图。
52.在乘用球体的上、下顶点分别形成有供减震框架装置160,162插入的圆筒形的减
震框架加装槽113,执行使减震框架分别加装于所述减震框架加装槽113并在移动时吸收、缓冲冲击的作用。
53.在乘用球体110表面,为了保护球体或容易附着各种构件装置,沿十字形态的竖直四个方向包围球体表面的竖直安全框架111,以乘用球体110上部顶点为中心开始,分别形成至下部顶点,形成有从乘用球体110上部顶点保持既定间隔并水平环绕形态的一个水平安全框架112,中间连接拆装框架装置200连接于所述水平安全框架。
54.还形成有从乘用球体下部顶点保持既定间隔并水平环绕形态的两个水平安全框架112,转向装置180和驱动齿轮装置190附着连接于所述框架。
55.在图3中,在所述图2所示乘用球体110的上、下顶点形成的减震框架加装槽113中,形成有上、下端减震框架装置160,162,在乘用球体110前、后各部分分别加装有旋转载荷轮框架转向装置180和驱动齿轮装置190。
56.在乘用球体110左、右各侧面下部分别附着有两个辅助轮140a,在辅助轮轴上随着有用于缓冲冲击的辅助轮减震框架装置140和旋风筒装置150。
57.图4是向驱动轮130提供旋转载荷、使驱动轮130可以不离开或不脱离地安全旋转的旋转载荷轮框架120的侧视图。
58.在所述旋转载荷轮框架120的框架120a两端分别各固定有一个以相同直径大小的圆形形态形成的固定轮框架120c。
59.如上所述,在框架120a两端分别固定的固定轮框架120c的上部既定部分以沿轮方向环绕并开口的形态形成,整个移动轮框架通过开口的部分而插入到固定轮框架内侧,在插入于固定轮框架内侧的移动轮框架内侧,环绕连续形成有滚珠轴承,内置有滚珠轴承的轮框架下面既定部分开口,在内部形成的滚珠轴承的下部露出,露出的部分连接到固定轮框架内部下面,从而可以使摩擦力减至最小,移动轮框架可以在插入于固定轮框架内部的状态下轻松旋转。
60.在移动轮框架上部,环绕着轮连续形成有供驱动轮连接的固定构件,从而使驱动轮连接,移动轮框架与驱动轮一同旋转。
61.移动轮框架120d如上所述在包围固定轮框架120c的状态下旋转,从而向旋转载荷轮框架120提供旋转载荷功能。如上所述提供的旋转载荷轮框架120的旋转载荷功能实现了使所连接的驱动轮130旋转的功能。
62.在移动轮框架120d的上端部形成有以容易与驱动轮130连接的形态凸出形成的连接构件120e,在所述连接构件120e上,分别环绕形成有保持既定间隔的连接孔120f,从而与在驱动轮130的框架130a上形成的连接构件130b上以相同间隔形成的连接孔130c相互结合,从而使所结合连接的驱动轮130不离开或不脱离地顺利旋转。
63.图5是连接了驱动轮130的旋转载荷轮框架120被水平截断的部分的剖面图,是旋转载荷轮框架120的框架120a和在框架120a两端分别附着的移动轮框架120d和固定轮框架120c分别固定的形态的图。
64.所述固定轮框架120c在怀抱移动轮框架120d的状态下彼此结合连接,其中,固定轮框架120c固定于旋转载荷轮框架120的框架120a两端,成为使移动轮框架120d旋转的基础。
65.在移动轮框架120d上端部,形成有以容易与驱动轮130连接的形态凸出形成的连
接构件120e,连接构件中以虚线表示的部分示出了连接孔120f。
66.图6是将旋转载荷轮框架120连接于在图3所示乘用球体110上、下顶点加装的减震框架装置的形态的图,在图中示出的旋转载荷轮框架120外廓上凸出形成的部分是用于连接于驱动轮130的连接构件120e。
67.在上图中示出了在乘用球体110前、后部分分别加装的旋转载荷轮框架转向装置180和驱动齿轮装置190连接于旋转载荷轮框架120并提供转向及动力的情形。
68.在所述乘用球体上下顶点部分分别加装的乘用球体上、下部减震框架装置160,162的末端分别连接附着,连接的部分通过具有旋转功能的结构体而连接,旋转载荷轮框架120毫无障碍地向左、右方向转向,此时,转向的动力可以来自于所述转向装置180的两个液压缸180a的推、拉。
69.图7是驱动轮130的侧视图。驱动轮130连接于旋转载荷轮框架120而获得旋转载荷,并连接到驱动齿轮装置190,从而获得转动力并旋转。
70.在驱动轮130的框架130a内侧两端,用于连接固定于旋转载荷轮框架120的连接构件130b环绕框架130a内侧形成,在连接构件130b保持既定间隔的连接孔130c分别以与连接于旋转载荷轮框架120的移动轮框架的连接孔120f相同大小和间隔形成,装置并结合于所述两个连接孔,借助于螺栓或其他连接装置而固定,从而驱动轮130与旋转载荷轮框架120上加装的移动轮框架一同旋转。
71.驱动轮130是提供驱动力的轮。但在轮本身不产生驱动力,而是从产生并提供驱动力的驱动齿轮装置190获得驱动力并旋转。
72.因此,驱动轮130需要与驱动齿轮装置190的连接装置。驱动轮130可获得驱动齿轮装置190的动力传递的装置如图8所示,在驱动轮130的框架130a内面形成有驱动链130d,驱动齿轮装置190的驱动齿轮190a连接时,可以轻松传递动力。
73.此时,驱动齿轮190a连接到驱动轮130时,旋转载荷轮框架120的框架120d成为障碍,在成为障碍的部分的框架120a上,形成以驱动齿轮190a可充分凸出并连接的相应大小开口的驱动齿轮孔120g。
74.驱动轮130分为保持圆形轮形状的轮框架130a、移动时吸收冲击的缓冲框架130e、与地面接触的轮胎130f部分而形成,轮胎部分以与地面接触时可第一次吸收冲击的橡胶等合成材质形成,缓冲框架由“s”形态的薄而保持弹性的多个框架借助于连接销而彼此连接形成,吸收冲击。
75.驱动轮130为了在不会对保持驱动轮旋转力造成阻碍的限度内使车轮重量实现轻量化,可以只使驱动轮130部分中的缓冲框架130e和轮胎130f部分按既定间隔截断。
76.图8是在驱动轮130的轮框架130a内侧形成作为可从驱动齿轮装置190传递动力的装置的驱动链130d的图。
77.图9是在乘用球体110左、右侧面下端部加装的辅助轮140a、以减震框架结合形成的辅助轮减震框架装置140、在所述辅助轮减震框架装置140上连接固定的旋风筒装置150的内部图。在所述旋风筒装置150上,加装有借助于旋风膜移动杆150i移动力而发电的自发电装置200。
78.所述辅助轮140a不是以磁力驱动,而是出于当乘用球体110行驶时使得安全地直立及移动的目的而附着的,借助于辅助轮140a,在行驶时乘用球体直立,帮助其可在保持水
平的状态下安全地移动。
79.辅助轮140a连接于在行驶时吸收冲击的减震框架装置140,在减震框架装置140上形成有使空气压缩而产生风力的旋风筒装置150。
80.旋风筒装置150固定附着于乘用球体110主体,吸收辅助轮轴上连接的辅助轮减震框架装置在行驶中产生的冲击。
81.辅助轮减震框架装置140由公母框架彼此结合形成,在结合的部分之间附着有弹簧,吸收所产生的冲击,在公、母框架140b,140c结合的状态下,在公母框架外廓上也追加附着有包围公母框架的形态的外廓弹簧140f,从而冲击吸收并增加缓冲力。
82.在辅助轮减震框架装置上形成的公、母框架140b,140c虽然相互结合,但行驶时产生的能量方向不同,母框架固定附着于旋风筒,公框架固定附着于辅助轮轴。
83.以包围所述公、母框架140b,140c外廓的形态形成的外廓弹簧140f的上端固定附着于旋风筒下端部,下端附着于辅助轮轴140g,在吸收辅助轮冲击力的同时,也执行防止辅助轮140a脱离或离开的作用。
84.旋风筒装置150包括:圆筒形态的旋风筒150a和在旋风筒内侧形成的旋风膜150b;两个旋风膜拉杆150f,所述两个旋风膜拉杆150f为了使旋风膜不离开或不脱离地向上、下方向移动而以既定间隔固定附着于旋风筒150a内侧上、下面;旋风膜拉杆孔150e,所述旋风膜拉杆孔150e为了所述两个旋风膜拉杆150f贯通而在左、右分别形成;其中,所述旋风膜150b将旋风筒150a内侧中心部分横向阻截,向上、下方向移动,在旋风筒150a内产生风力,旋风筒150a以旋风膜150b为基准,旋风膜上侧部为第一旋风室150c,下侧部为第二旋风室150d。
85.在旋风膜上附着有用于在移动后提供恢复原位的复原力的四个旋风室弹簧。四个弹簧中的两个弹簧以卷绕于在第一旋风室150c形成的旋风膜拉杆150f的形态形成,其余两个弹簧以卷绕于在第二旋风室150d形成的旋风膜拉杆150f的形态形成,各个弹簧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固定附着于旋风膜150b上、下面和旋风筒150a内侧上、下面。
86.在旋风筒150a外部一侧形成有空气移动管150j,所述空气移动管150j连接第一旋风室150c与第二旋风室150d,供空气移动,在空气移动管150j中间部分内侧加装有空气旋转板150k。
87.固定附着于旋风膜150b中心的旋风膜移动杆150i向下长长地形成,向下分别贯通旋风筒150a下面中心部分、辅助轮减震框架装置中心部分、母框架及公框架140c中心部分后,固定附着于辅助轮轴140g。
88.就旋风膜移动杆150i而言,当在地面行驶时,在车身发生荷重,在辅助轮轴140g发生抵抗荷重的反作用力,固定附着于辅助轮轴的旋风膜移动杆150i沿上、下方向移动。
89.如上所述,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旋风膜移动杆150i在旋风筒150a内使旋风膜150b沿上、下方向移动,在旋风筒150a内产生风力,在旋风筒150a内产生的风力穿过连接第一旋风室150c与第二旋风室150d的空气移动管150j而移动。
90.在空气移动管150j中间部分内侧,加装有随着空气的移动而向一方向旋转的空气旋转板。空气移动管150j中加装有空气旋转板的部分的管径形成得大于其他部分,扩大空气旋转板的直径大小。
91.在如上所述旋转的空气旋转板150k中心轴上,固定附着旋转齿轮杆170a一端,旋
转齿轮杆170a另一端固定附着于在乘用球体对面以相同形状形成的旋风筒装置150中的以相同形状形成的空气旋转板150k,借助于移动的风力而使旋转齿轮杆170a旋转。
92.在旋转齿轮杆170a中间部分,固定附着有旋转齿轮170b。
93.旋转齿轮170b连接于加速齿轮170c,加速齿轮连接于发电装置170e,通过使发电装置启动而发电。
94.此时,在旋风筒150a内形成的旋风膜150b借助于旋风膜移动杆150i而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产生风力,此时,旋风筒150a内的空气压力升高,因而当旋风筒150a内的空气超过既定压力时需要喷出,在旋风筒上端部一侧形成压缩空气排出口150l,排出超过压力的空气。
95.在旋风膜移动杆的连接于辅助轮轴的末端,形成有连接构件140h并连接于辅助轮轴。在如上所述连接后,辅助轮在向左、右方向旋转时需不受妨碍,因而在连接构件本身内形成旋转功能。
96.图10是与在乘用球体下端部顶点加装的减震框架和在减震框架上端部附着的旋风筒结合连接的旋风筒减震框架装置162的内部图。所述旋风筒减震框架装置162如图9所示,与加装于辅助轮轴的减震框架装置和旋风筒装置的结构和功能相同。不过,不同于在空气移动管内侧形成的空气旋转板,而是露出到空气移动管外高高地形成,以齿轮形态的旋转齿轮形成。所述旋转齿轮162g连接到加速齿轮170c。
97.图11是基于在乘用球体上端部顶点加装的减震框架装置160和连接于所述装置下端部的一个旋风筒的自发电装置161的内部图。
98.自发电装置利用乘用球体产生的荷重和对此进行支撑并移动的驱动轮130的冲突能量,使旋风筒内的空气移动而发电。
99.在自发电装置中形成的旋风筒装置与连接于辅助轮减震框架的旋风筒装置的结构和作用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空气移动板在左、右侧各形成一个,利用在两个空气移动管内形成的两个空气旋转板的旋转力进行自发电。
100.本发明提供三种类型的自发电装置,分别是借助分别连接于轮轴的一个旋风筒中产生的风力而自发电的装置、使五个旋风筒中产生的风力相互连接而自发电的装置、借助于在旋风筒内加装的旋风膜的上下移动力而自发电的装置。
101.下面对基于一个及五个旋风筒的自发电装置161,170和借助于在旋风筒内加装的旋风膜上下移动力而发电的三种类型的自发电装置200的发电过程、构成及作用进行说明。
102.第一类型的基于一个旋风筒的自发电装置161如图11所示,乘用球体上端减震框架160插入加装于在乘用球体上端形成的乘用球体减震框架加装孔113,旋风筒161附着于乘用球体上端减震框架160下面,借助于旋风筒161而获得发电动力。所述旋风筒161以圆筒形形成,在圆筒形中心,旋风膜161b沿横向形成,以所述旋风膜为中心,旋风膜上部为第一旋风室,旋风膜下部为第二旋风室161d。
103.旋风膜形成有两个旋风膜拉杆161e,所述两个旋风膜拉杆161e以贯通在旋风膜上形成的旋风膜拉杆孔161f的形态形成,以使得能够在旋风筒内不离开或不脱离而是在正确位置上下移动,并以环绕旋风膜拉杆的形态分别形成有四个弹簧,使旋风膜在移动后恢复原位。
104.基于一个旋风筒的自发电装置161使用由两个能量轴向彼此相反方向发生作用的
冲突能量。
105.乘用球体上部减震框架160插入于在乘用球体上部形成的减震框架加装孔113,基于一个旋风筒的自发电装置161附着于所述乘用球体上部减震框架160下部。
106.在所述乘用球体上部减震框架160的上部内侧,公框架160b固定于轴承轮加装圆板160h下面,另外,在轴承轮加装圆板160h下面固定有圆筒形保护阻断膜160j,所述圆筒形保护阻断膜160j以环绕所述公框架的形态,保护公框架和内置的弹簧,在所述轴承轮加装圆板160h上面附着有轴承轮160e,所述轴承轮160e在所连接的驱动轮130和旋转载荷轮框架120运转时能够左右转向,所述轴承轮160e借助于轴承轮连接构件160f而连接于与驱动轮连接的旋转载荷轮框架120上部顶点内侧,形成有一个能量轴,同时,所述公框架160b、轴承轮加装圆板160h、圆形保护阻断膜160j、轴承轮160e与连接附着于与驱动轮连接的旋转载荷轮框架并一体形成的旋转载荷轮框架120一同联动,在所述乘用球体上部减震框架160下部内侧形成的母框架160a固定于旋风筒加装圆板160i上面,另外,在旋风筒加装圆板160i上面固定有圆筒形保护阻断膜,所述圆筒形保护阻断膜的直径大于以环绕母框架160a形态保护母框架和内置弹簧的所述圆筒形保护阻断膜160j且固定方向不同,可以彼此咬合交叉,在所述旋风筒加装圆板160i下面固定有内置了发电装置的旋风筒161a,形成又一能量轴,同时,所述母框架160a、旋风筒加装圆板160i、圆筒形保护阻断膜160j、旋风筒161a固定附着于乘用球体110并与乘用球体一同联动。
107.如上所述形成的两个能量轴的一端连接于在旋风筒161a内形成的旋风膜161b,贯通旋风筒加装圆板160i和母框架160a、公框架160b、轴承轮加装圆板160h而上的另一端,借助于旋风膜移动杆161h而连接,所述旋风膜移动杆161h固定于旋转载荷轮框架120上部顶点内侧,驱动轮130借助于旋风膜移动杆固定构件160g而附着于旋转载荷轮框架120,借助于在所述乘用球体上部减震框架160的母框架160a与公框架160b之间形成的弹簧,行驶时车身承载的荷重与吸收该荷重并进行反作用而冲突的能量沿上下方向连续发生。
108.如上所述沿上下方向产生的冲突能量,传递到连接于在旋风筒内形成的旋风膜161b的旋风膜移动杆161h,使旋风膜沿上下方向移动而产生风能,成为发电的动力。
109.借助于旋风膜移动杆161h,将如上所述在一方向上产生的能量产生轴与在相反方向产生的势能在中间进行连接。
110.在一方向上产生的能量轴作为起点的连接有驱动轮130的旋转载荷轮框架120上部内侧顶点,旋风膜移动杆161h的一端借助于旋风膜移动杆固定构件160g而连接载荷,旋风膜移动杆贯通公框架160b和母框架160a,贯通旋风筒加装圆板160i,另一端连接于在旋风筒内加装的旋风膜161b,因而当行驶时,向互不相同方向发生作用的能量被在公母框架160a、160b与公母框架之间形成的弹簧160c吸收、反弹、复原,从而使连接的旋风膜移动杆沿上下方向移动,旋风膜移动杆使旋风膜移动,旋风膜产生风力,通过空气移动管而在第一旋风室161c与第二旋风室161d间移动,从而使风力移动,使加装于空气移动管161i内的空气旋转板160j旋转,空气旋转板使连接于旋转板旋转轴一端的发电轮161k旋转而发电。
111.第二种类型的基于五个旋风筒的自发电装置170如图9、图10所示,与基于一个旋风筒的自发电装置161有一部分结构不同,但将互不相同方向的移动轴冲突的能量用作动力,所加装的旋风筒结构相同,在旋风筒内引起风并借助于风力而发电的结构和作用相同。
112.基于五个旋风筒的自发电装置170借助于连接了四个辅助轮140a的辅助轮轴
140g、连接于四个辅助轮轴的辅助轮减震框架装置140、连接于四个辅助轮减震框架装置上的旋风筒装置150而获得动力。
113.不过,添加了插入加装于在乘用球体下端形成的乘用球体减震框架加装孔113的乘用球体下端减震框架及在旋风筒装置162上形成的旋风筒装置,借助于五个旋风筒而获得动力。
114.四个旋风筒装置150连接于在辅助轮轴上部形成的辅助轮减震框架装置140上,所述四个旋风筒装置150与辅助轮位置相同地由两个构成一对地分别形成,成为动力的基准,一个旋风筒装置162形成有四个辅助轮中央的中心点,从与驱动轮连接的旋转载荷轮框架120获得动力。
115.基于五个旋风筒的自发电装置170的空气移动管只在旋风筒装置的一侧分别形成,所述五个旋风筒装置中的在辅助轮轴上形成的四个旋风筒装置与辅助轮位置相同地由两个构成一对地分别形成。
116.如图12所示,使旋转齿轮杆170a一端固定于在各自成对的旋风筒装置的空气移动管150j内侧形成的空气旋转板150k中心轴,使旋转齿轮杆170a另一端固定于对面的成对的旋风筒的空气旋转板中心轴,借助于在旋风筒中产生的风力移动而使旋转齿轮杆旋转,在旋转齿轮杆中间地点加装有旋转齿轮,在与加速齿轮连接的同时使加速齿轮旋转,加速齿轮使连接的发电装置启动并发电。
117.第三种类型的自发电装置200不同于第一、第二种类型的自发电装置161,170,不借助于在旋风筒中产生的风能提供发电的动力,而是将旋风筒内加装的旋风膜在运行时沿竖直上下方向移动的反复的移动能用作动力。
118.第一、第二类型的自发电装置使固定于在旋风筒内加装的旋风膜下面的旋风膜移动杆150i,161h延长连接至轮轴,从而获得动力,但第三类型的自发电装置200将旋风膜移动杆延长连接于旋风膜上面,延长露出至旋风筒外,在露出的旋风膜延长移动杆200b两侧附着齿条200i,使用使旋风膜延长移动杆与齿条一同沿竖直上下方向移动的动力。
119.第三类型的自发电装置200借助于旋风筒内加装的旋风膜的上下移动力而发电,如图13、图14、图15所示,在旋风筒上部中心形成旋风膜延长移动杆移动孔200c,所述旋风膜延长移动杆移动孔200c提供供旋风膜延长移动杆200b沿竖直上下方向移动的通道,两侧加装有转子等的两个定子主体200a在中央形成旋风膜延长移动杆移动孔200c,在这种状态下分别固定于旋风膜延长移动杆移动孔200c两侧而形成一体,使形成一体的定子主体200a固定于旋风筒装置上面而防止脱离。
120.在所述旋风膜延长移动杆移动孔200c两侧形成有齿条移动孔200j,使齿条凸出,以使在两侧附着有齿条的旋风膜延长移动杆200b沿竖直上下方向移动而不受妨碍。
121.在所述定子主体200a上分别加装有定子200d,在各个定子内侧以能旋转的方式设置有转子,转子通过旋转轴连接,以便能够彼此结合成一体并联动。
122.在旋转轴与转子之间形成有单向齿轮,所述单向齿轮只有正向旋转时才施加负荷,而逆向旋转时空转。
123.在旋转轴中心分别形成有行星齿轮200h,行星齿轮200h与在旋风膜延长移动杆200b两侧形成的齿条连接。旋风膜延长移动杆200b和齿条200i一同沿竖直上下方向移动的同时使行星齿轮200h旋转。在行星齿轮使旋转轴旋转的同时,转子在定子内侧旋转,从而发
电。
124.图12是基于五个旋风筒的自发电装置170的俯视图。
125.图16是旋转载荷轮框架转向装置180的侧视图。
126.旋转载荷轮框架转向装置180在乘用球体前、后、中间部分分别附着形成有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装置的底座框架180d,在底座框架两端加装有两个液压缸180a、液压缸杆180b。
127.在旋转载荷轮框架120一侧,用于连接两个液压缸杆的连接构件180c沿着旋转载荷轮框架120横向方向固定附着,将两个液压缸杆180b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构件180c两端,借助于所述两个液压缸杆的推、拉,旋转载荷轮框架120可以向左、右方向转向,连接于旋转载荷轮框架的驱动轮也可以一同转向。
128.图17是在地面行驶时向驱动轮130提供动力的驱动齿轮装置190的侧视图。
129.驱动齿轮装置190分别形成有底座框架190g,所述底座框架190g用于将驱动齿轮装置分别固定于乘用球体110前、后、中间部分,在所述底座框架中央,附着有用于加装驱动齿轮190a的驱动齿轮加装钢板190h。在所述驱动齿轮加装钢板上部,固定附着有驱动齿轮190a,所述驱动齿轮190a连接到在驱动轮130中形成的驱动链130d并使之旋转,在驱动齿轮上连接有电动马达190b而获得动力。
130.在固定于乘用球体110的底座框架190g两端附着有两个液压缸190c,连接于液压缸的液压缸杆190d分别附着于驱动齿轮加装钢板两侧,借助于两个液压缸杆190d的推、拉,驱动齿轮190a可以向左、右方向转向。
131.在驱动齿轮加装钢板下部,在底座框架190g上分别形成有与液压缸190c一同向左右方向转向的旋转连杆190e,驱动齿轮和液压缸可以一同向左右方向转向。
132.所述驱动齿轮连接到在驱动轮中形成的驱动链后,借助连接于驱动齿轮的电动马达而向驱动轮传递驱动力并使之旋转。
133.在要停止行驶时,停止电动马达,启动制动装置,停止行驶,即使在停止行驶的情况下,驱动齿轮也与驱动链继续连接,不过,借助于制动装置而停止驱动轮的旋转。
134.为了使本发明的飞行汽车顺利在地面行驶,所述驱动齿轮装置190的转向需要利用与旋转载荷轮框架转向装置180相同的系统,按相同角度和方向进行操纵。
135.图18是在中间连接或分离乘用球体与在乘用球体上部加装的结构体的中间连接拆装框架装置的侧视图。
136.所述中间连接拆装框架装置分为上部部分210a、中间部分210b、下部部分210c形成,上部部分由上部连接及分离装置形成,功能是对在乘用球体上部加装的无人机翼装置230和降落伞舱装置220进行固定、分离,中间部分210b以圆筒形隧道形状形成,提供驱动轮130和旋转载荷轮框架120进行旋转的空间,下部部分210c连接固定于在乘用球体上面部分形成的水平安全框架112,与乘用球体一体形成。
137.图19是内置了大型降落伞的降落伞舱装置220的侧视图。
138.降落伞舱装置220在内部内置有降落伞220e,为了自我调配太阳能电能并用作动力,在舱周边附着有五个太阳能电池板220b,为了使太阳能电池板在不使用时折叠,使空间最小,在背面附着有可折叠的折叠框架220c,在不使用时折叠。
139.降落伞舱装置220可以在紧急时打开在舱上面形成的盖220d并展开降落伞220e,从而实现软着陆。在降落伞上形成有独立的调整绳,能够在展开后调整方向。
140.图20是降落伞从降落伞舱装置220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141.无人机翼装置230借助于中间连接拆装框架装置210而加装于乘用球体110上部,分别由五个无人机翼230a、无人机翼保护框架、用于使无人机翼旋转的电动马达230c形成,在中心部分加装有降落伞舱装置220,当在地面行驶时,无人机翼装置230沿竖直方向折叠。
142.图21是无人机翼装置230竖直折叠形态的图。
143.无人机翼装置在道路行驶时或不使用时,为了防止与其他运输体碰撞并保持最小限度的空间,借助于液压而折叠及复原。
144.图22是附着于五个无人机翼保护框架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附着于降落伞舱220a周边的太阳能电池板220b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可以在运行时将太阳能电能用作动力。
145.下面对本发明的飞行汽车的具体运转和作用进行说明。
146.本发明的飞行汽车的飞行结构和功能由于是利用无人机翼装置进行竖直起降及水平飞行的结构体,因而引用通常使用、应用的无人驾驶飞行体的飞行结构装置和功能,在操纵运转方面,也引用通常使用、应用的无人驾驶飞行体或普通飞行体的飞行控制系统、运转传感器及操纵控制系统。
147.本发明的飞行汽车的地面行驶使用电能来体现动力,因而引用通常使用、应用的电动汽车的结构装置和功能,在驾驶及运转方面,也引用通常使用、应用的电动汽车的行驶控制系统、运转传感器及控制系统。
148.本发明的飞行汽车中加装并利用液压进行运转的装置和液压缸的结构、功能及运转方法,也引用通常使用、应用的液压结构装置的结构、功能及运转控制系统。
149.将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或风力的自发电装置所发电的电转换成动能并运转、配电的过程,也引用通常使用、应用的电动汽车的结构装置、功能及运转控制系统。
150.在乘用球体110两侧面分别形成有出入门,以便人可以进出。乘用球体110的前方部分和侧面部分使用透明材质,以便能够注视前方或侧面。
151.移动乘用球体并使用之直立的四个辅助轮一端连接于减震框架并执行旋转功能,因而在行驶中存在离开或脱离的忧虑,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分别利用框架连接四个辅助轮轴加以防止。
152.本发明的飞行汽车的驱动轮作为外廓不可避免地以包围乘用球体的形态旋转,因而前方观察不够方便。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乘用球体110的两侧面分别附着能够观察前方和后方的曲面反射镜,在乘用球体110前方外面,在较高位置附着用于观察前方的显示器和照相机,以便能够在乘用球体内监视前方,从而弥补上述缺陷。
153.在乘用球体110形成有在地面道路行驶时使用的驾驶台,在飞行时使用独立的操纵台,在使用操纵台的情况下,使驾驶台折叠收起。
154.利用旋风膜移动杆的风力及动力的自发电装置161,170,200所发电的电,在运行时立即向各种结构体和装置提供电能而使之运转,剩余能量对独立附着配备于乘用球体110下部的电池充电。
155.当在飞行中发生紧急事件时,打开降落伞舱220a,展开降落伞220e,在乘用球体内调整降落伞调整绳的方向,使辅助轮140a和驱动轮130在安全地带首先着陆,使飞行汽车可以安全地软着陆。
156.附图标记
157.110:乘用球体,111:乘用球体竖直安全框架,112:乘用球体水平安全框架,113:乘用球体减震框架加装孔,120:旋转载荷轮框架,120a:轮框架,120b:轴承,120c;固定轮框架,120d:移动轮框架,120e:连接构件,120f:连接孔,120g:驱动齿轮孔,120h:连接销,130:驱动轮,130a:轮框架,130b:连接构件,130c:连接孔,130d:驱动链,130e:缓冲框架,130f:轮胎,140:辅助轮减震框架装置,140a:辅助轮,140b:母框架,140c:公框架,140d:公母框架弹簧,140f:公母框架外廓弹簧,140g:辅助轮轴,140h:圆筒形保护阻断膜,150:旋风筒装置,150a:旋风筒,150b:旋风膜,150c:第一旋风室,150d:第二旋风室,150e:旋风膜拉杆孔,150f:旋风膜拉杆,150g:第一旋风室弹簧,150h:第二旋风室弹簧,150i:旋风膜移动杆,150j:空气移动管,150k:空气旋转板,150l:压缩空气出口,150m:旋风筒加装圆板,160:乘用球体上部减震框架装置,160a:母框架,160b:公框架,160c:公母框架弹簧,160d:外廓弹簧,160e:轴承轮,160f:轴承轮固定构件,160g:旋风膜移动杆固定构件,160h:轴承轮加装圆板,160i:旋风筒加装圆板,160j:圆筒形保护阻断膜,161:基于一个旋风筒的自发电装置,161a:旋风筒,161b:旋风膜,161c:第一旋风室,161d:第二旋风室,161e:旋风膜拉杆,161f:旋风膜拉杆孔,161g:第一、第二旋风室弹簧,161h:旋风膜移动杆,161i:空气移动管,161j:空气旋转板,161k:发电装置,161l:发电外壳,162:乘用球体下部减震框架及旋风筒装置,162a:母框架,162b:公框架,162c:公母框架弹簧,162d:外廓弹簧,162e:轴承轮,162f:轴承轮固定构件,162g:旋风筒,162h:旋风膜,162i:第一旋风室,162j:第二旋风室,162k:旋风膜拉杆孔,162l:旋风膜拉杆,162m:旋风室弹簧,162n:旋风膜移动杆,162p:空气移动管,162q:空气旋转齿轮,162r:压缩空气出口,162s:旋风膜移动杆固定构件,162t:轴承轮加装圆板,162u:旋风筒加装圆板,162w:圆筒形保护阻断膜,170:基于五个旋风筒的自发电装置,170a:旋转齿轮杆,170b:旋转齿轮,170c:加速齿轮,170d:加速齿轮固定框架,170e:发电装置,180:旋转载荷轮框架转向装置,180a:液压缸,180b:液压缸杆,180c:连接构件,180d:转向装置底座框架,190:驱动齿轮装置,190a:驱动齿轮,190b:电动马达,190c:转向液压缸,190d:转向液压缸杆,190e:驱动齿轮装置旋转连杆,190f:驱动齿轮连接构件,190g:驱动齿轮装置底座框架,190h:驱动齿轮加装旋转板,200:基于旋风膜移动杆移动力的自发电装置,200a:定子主体,200b:旋风膜延长移动杆,200c:旋风膜延长移动杆移动孔,200d:定子,200e:转子,200f:旋转轴,200g:单向齿轮,200h:行星齿轮,200i:齿条,200j:齿条移动孔,210:中间连接拆装框架装置,210a:上部连接拆装构件,210b:中间连接构件,210c:下部连接构件,220:降落伞舱装置,220a:降落伞舱,220b:降落伞舱太阳能电池板,220c:太阳能电池板折叠框架,220d:降落伞舱盖,220e:降落伞,220f:降落伞舱盖启动按钮,230:无人机翼装置,230a:无人机翼,230b:无人机翼保护框架,230c:无人机翼电动马达,230d:无人机翼太阳能电池板,230e:无人机翼固定及折叠框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