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竞技用义足的足底的制作方法

2022-04-14 01:56: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竞技用义足的足底。


背景技术:

2.以往,公知有一种竞技用的义足(以下,仅记载为“竞技用义足”),该竞技用的义足具有弯曲并向足尖侧延伸的板簧状的足部。在竞技用义足的足部的着地区域的底面安装有与着地面抵接的足底。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竞技用义足的足底。在专利文献1中,例示了与慢跑、赛跑等竞技项目对应的足底。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5018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7.本发明人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意识到竞技用义足的足底在跑步时的防滑性及耐磨损性存在改善的余地。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兼顾跑步时的防滑性和耐磨损性的竞技用义足的足底。
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0.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竞技用义足的足底安装于竞技用义足的着地区域,在底面设有从足底宽度方向的外缘至少延伸至所述足底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开放槽,所述底面利用所述开放槽划分为足底前后方向的前侧的足尖区域和所述足底前后方向的后侧的主体区域,在所述足尖区域未设置最小槽宽比所述开放槽的最大槽宽宽的槽以及最大槽宽为所述开放槽的最大槽宽以下且延伸至外缘的槽,在所述主体区域设有最小槽宽比所述开放槽的最大槽宽宽的槽。
11.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竞技用义足的足底安装于竞技用义足的着地区域,在底面设有从足底宽度方向的外缘至少延伸至所述足底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开放槽,所述底面利用所述开放槽划分为足底前后方向的前侧的足尖区域和所述足底前后方向的后侧的主体区域,在所述足尖区域未设置最小槽宽比所述开放槽的最大槽宽宽的槽以及最大槽宽为所述开放槽的最大槽宽以下且延伸至外缘的槽,在将底面凹凸中的凹部的比率设为槽面积比的情况下,所述主体区域的所述槽面积比大于所述足尖区域的所述槽面积比。
12.发明的效果
13.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兼顾跑步时的防滑性和耐磨损性的竞技用义足的足底。
附图说明
14.图1是安装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足底的竞技用义足的侧视图。
15.图2是将图1所示的着地区域附近放大了的放大图。
16.图3是图2所示的足底的底面的展开图。
17.图4是将图3的一部分放大了的放大图。
18.图5是将图4所示的开放槽的一部分放大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针对本发明的竞技用义足的足底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对各图中共同的构件/部位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20.首先,对安装有本发明的竞技用义足的足底的竞技用义足的一例进行概要说明。图1是表示作为能够安装本发明的足底的竞技用义足的一例的竞技用义足1的侧视图。图1所示的竞技用义足1包括板簧状的弯曲部2和设于弯曲部2的一端部的安装部3。弯曲部2的另一端部是与着地面g接触的着地部5。即,本实施方式的竞技用义足1的着地区域4由弯曲部2的着地部5构成。在该弯曲部2的着地部5安装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足底10。在安装部3安装例如膝部接头。穿着者能够通过例如将大腿部分装于在膝部接头安装的接受腔来安装竞技用义足1。其中,图1所示的竞技用义足1是能够安装本发明的足底的一例,其结构并不特别限定。图1所示的竞技用义足1是在穿着者的截肢平面为膝关节离断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例如小腿截肢、大腿截肢等不同截肢平面的穿着者能够使用的竞技用义足。
21.图1示出了竞技用义足1的穿着者直立在水平的着地面g上的状态下的竞技用义足1的侧面。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所示的竞技用义足1的状态记载为“基准状态”。对于竞技用义足1,将弯曲部2的设有安装部3的一端侧记载为“安装侧”,将弯曲部2的未设有安装部3的另一端侧记载为“着地侧”。另外,竞技用义足1的足尖t是指着地区域4的顶端。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竞技用义足1的足尖t是指从安装侧向着地侧延伸并终止的最前端的位置。此外,竞技用义足1的后跟是指着地区域4的基端。足底10以至少从竞技用义足1的足尖t覆盖至后跟的方式安装于竞技用义足1。
22.以下,对于足底10,将安装于竞技用义足1时成为足尖t侧的一端侧记载为“前侧”,将成为后跟侧的另一端侧记载为“后侧”。另外,将足底10的从前侧朝向后侧的方向及足底10的从后侧朝向前侧的方向一并记载为“足底前后方向a”。此外,将与足底前后方向a正交的足底的宽度方向仅记载为“足底宽度方向b”。
23.根据竞技用义足1,能够受到来自着地面g的反作用力而使板簧状的弯曲部2挠曲从而产生回弹力。穿着者能够利用该回弹力而得到推进力。对于弯曲部2,从强度及轻量化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碳纤维增强塑料等。如图1所示,在与着地面g接触的作为竞技用义足1的着地区域4的着地部5的下表面安装有足底10。
24.图2是将图1所示的着地区域4附近放大了的放大图。如图1、图2所示,足底10具有沿着作为着地区域4的着地部5的延伸形状的形状。如图2所示,作为着地区域4的着地部5由在侧视图中以朝向着地面g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板部构成。足底10沿着着地部5的朝向着地面g凸出的下表面安装。
25.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作为着地区域4的着地部5是通过在侧视图中曲率半径不同的多个圆弧部连续而形成的。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着地部5包括足尖t侧的第1弯曲板部5a和后跟侧的第2弯曲板部5b。在图2所示的侧视图中,第1弯曲板部5a的曲率半径大于第2弯曲板部5b的曲率半径。足底10跨第1弯曲板部5a的下表面及第2弯曲板部5b的下表面地安装。
26.接着,对足底10的与着地面g抵接的底面11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3是足底10的底面11的展开图。图4是将图3的一部分放大了的放大图。
27.足底10的底面11的前侧在穿着者的蹬出动作时受到较大的负荷,因此容易磨损。另一方面,足底10的底面的后侧被要求具有较高的防滑性,以避免穿着者在从迈进动作进入蹬出动作时打滑。基于该见解,针对图3、图4所示的足底10的底面11,在前侧配置提高了耐磨损性的区域,在后侧配置提高了防滑性的区域。
28.图3、图4所示的底面11包括设有沿足底宽度方向b延伸的多条槽23的区域来作为足底前后方向a的后侧的提高了防滑性的区域。详细见后述,该区域与本实施方式的主体区域q2相当。主体区域q2包括跨足底宽度方向b整个区域地延伸且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接地部22以及划分形成在所述多个接地部22之间且跨足底宽度方向b整个区域地延伸的多条槽23。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槽23是指以接地部22的由着地顶面50构成的假想面为基准而比该假想面凹陷的部分。详细见后述,槽23的最小槽宽比后述的开放槽21的最大槽宽宽。通过设置这样的槽23,能够提高排水性,提高防滑性。另外,开放槽21及槽23的槽宽是指各槽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详细见后述,本实施方式的开放槽21及槽23呈锯齿状延伸。在这样的呈锯齿状延伸的槽的情况下,将连结足底前后方向a的中心位置的锯齿状线定义为槽的延伸方向,将与该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设为槽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槽23的槽壁设有台阶,形成有朝向着地面g(参照图1等)侧的台阶面51,但槽23的沿着槽宽方向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该形状。例如,也可以设为在槽壁不设置这样的台阶的、沿着槽宽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的槽。
29.另外,主体区域q2的接地部22沿着足底宽度方向b以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反复出现凹凸的方式呈锯齿状延伸。通过这样,相比做成直线状的接地部的情况而言,能够确保接地部22的边缘成分。由此,能够提高在迈进时切开着地面g上的水膜的水切开性能,提高防滑性。
30.更具体而言,接地部22包括第1倾斜部22a、第2倾斜部22b、前侧凸部22c和后侧凸部22d。
31.第1倾斜部22a相对于足底前后方向a向一侧倾斜地延伸。第2倾斜部22b相对于足底前后方向a向另一侧倾斜地延伸。第1倾斜部22a和第2倾斜部22b各自的接地部宽度大致恒定。第1倾斜部22a和第2倾斜部22b各自的接地部宽度是指第1倾斜部22a和第2倾斜部22b各自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第1倾斜部22a和第2倾斜部22b各自的延伸方向利用连结足底前后方向a的中心位置的线定义。本实施方式的第1倾斜部22a和第2倾斜部22b各自的接地部宽度大致恒定,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是接地部宽度根据延伸方向的位置而变动的结构。
32.前侧凸部22c突出到第1倾斜部22a和第2倾斜部22b交叉的位置的前侧。后侧凸部22d突出到第1倾斜部22a和第2倾斜部22b交叉的位置的后侧。接地部22包括前侧凸部22c和
后侧凸部22d,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接地部22的边缘成分,能够进一步提高切开着地面g上的水膜的水切开性能。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主体区域q2的防滑性。
33.各接地部22是通过将按第1倾斜部22a、前侧凸部22c、第2倾斜部22b、后侧凸部22d的顺序相连的部位作为单位图案并使该单位图案沿足底宽度方向b反复连续而形成的。
34.另外,对于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接地部22的位置关系,第1倾斜部22a、前侧凸部22c、第2倾斜部22b、后侧凸部22d各自的足底宽度方向b上的位置相同。即,多个接地部22的第1倾斜部22a、前侧凸部22c、第2倾斜部22b和后侧凸部22d各自的位置沿足底前后方向a排成一列,各自的足底宽度方向b上的位置一致。通过设为这样,划分形成于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相邻的两个接地部22之间的槽23也与接地部22同样地沿着足底宽度方向b以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反复出现凹凸的方式呈锯齿状延伸。
35.此外,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相邻的两个接地部22中,后侧的接地部22的前侧凸部22c与前侧的接地部22的后侧凸部22d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位于相同位置。换言之,后侧的接地部22的前侧凸部22c与前侧的接地部22的后侧凸部22d在足底宽度方向b上的位置不同,但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重叠。通过设为这样,从而与相邻的接地部在足底前后方向上不重叠的结构相比,能够增加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配置的接地部22的数量,能够增加接地部22的边缘成分。由此,能够提高水切开性能,提高防滑性。
36.本实施方式的多个接地部22均是同样的形状,但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根据足底前后方向a上的位置使接地部22的接地部宽度不同。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多条槽23均是同样的形状,但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根据足底前后方向a上的位置使槽23的槽宽不同。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槽23的两端延伸至足底宽度方向b的两侧的外缘,但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槽23的两端在底面11内终止,还可以是槽23的两端中仅任一者延伸至外缘。
37.另外,图3、图4所示的底面11包括不具有上述的槽23那样的宽幅的槽的区域来作为足底前后方向a的前侧的提高了耐磨损性的区域。详细见后述,该区域与本实施方式的足尖区域q1相当。
38.在本实施方式的足尖区域q1设有未延伸至底面11的外缘而是在足尖区域q1内终止的多条终止槽24。在本实施方式的足尖区域q1仅设有多条终止槽24,未设有其他的槽。详细见后述,终止槽24的最大槽宽为开放槽21的最大槽宽以下。终止槽24的槽宽与上述的开放槽21及槽23的槽宽同样地是指终止槽24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
39.终止槽24是穿着者在跑步时着地之际闭合而槽壁彼此抵接地相互支承的细槽。这样的细槽被称为“刀槽花纹”。这样的刀槽花纹被定义为最大槽宽是足底厚度方向上的槽深的1/2以下的槽。本实施方式的终止槽24的最大槽宽被设定为1mm以下。相对于此,上述的主体区域q2的槽23是穿着者在跑步时着地之际不闭合而保持槽壁彼此分开的状态的宽槽。这样的宽槽被定义为最小槽宽比足底厚度方向上的槽深的1/2宽的槽。本实施方式的槽23的最小槽宽被设定为比1mm宽的宽度。
40.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足底10的底面11包括位于前侧的提高了耐磨损性的区域和位于后侧的提高了防滑性的区域。通过设为这样,能够实现足尖t侧的磨损得到抑制且耐久性较高的足底10。另外,通过提高后跟侧的防滑性,能够实现穿着者在跑步时不易打滑的在安全性方面优异的足底10。
41.本发明人进一步反复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意识到在上述的前侧的耐磨损性较高
的区域与上述的后侧的防滑性较高的区域之间容易产生刚度差异,在该位置容易发生不均匀磨损这样的更进一步的问题。
42.对此,在图3、图4所示的足底10的底面11,在上述的耐磨损性较高的区域与防滑性较高的区域之间设有开放槽21。换言之,底面11利用该开放槽21划分为足底前后方向a的前侧的足尖区域q1和足底前后方向a的后侧的主体区域q2。该开放槽21从足底宽度方向b的外缘至少延伸至足底宽度方向b的中央位置cl。足底宽度方向b的中央位置cl利用足底前后方向a的各位置处的、足底宽度方向b上的中点的集合定义。并且,足尖区域q1和主体区域q2是至少满足以下的3个必要条件的区域。
43.(1)在足尖区域q1未设有最小槽宽比开放槽21的最大槽宽宽的槽。
44.(2)在足尖区域q1未设有最大槽宽为开放槽21的最大槽宽以下且延伸至外缘的槽。
45.(3)在主体区域q2设有最小槽宽比开放槽21的最大槽宽宽的槽,或者主体区域q2的槽面积比大于足尖区域q1的槽面积比。
46.在图3、图4所示的足尖区域q1仅设有最大槽宽为开放槽21的最大槽宽以下的终止槽24。即,在足尖区域q1未设有最小槽宽比开放槽21的最大槽宽宽的槽。因而,图3、图4所示的足尖区域q1满足上述(1)的必要条件。
47.另外,终止槽24未延伸至底面11的外缘,也不向开放槽21开放,而是在底面11内终止。本实施方式的开放槽21与终止槽24同样地由上述的刀槽花纹构成。即,在足尖区域q1设有最大槽宽为开放槽21的最大槽宽以下的终止槽24。但是,如上述那样,终止槽24不是延伸至底面11的外缘的槽。因而,在足尖区域q1未设有最大槽宽为开放槽21的最大槽宽以下且延伸至外缘的槽。即,图3、图4所示的足尖区域q1也满足上述(2)的必要条件。
48.此外,在图3、图4所示的主体区域q2设有槽23。如上述那样槽23不是刀槽花纹,槽23的最小槽宽比开放槽21的最大槽宽宽。即,在主体区域q2设有最小槽宽比开放槽21的最大槽宽宽的槽。因而,图3、图4所示的主体区域q2也满足上述(3)的必要条件。
49.另外,图3、图4所示的主体区域q2也满足上述(3)的必要条件中的“主体区域q2的槽面积比大于足尖区域q1的槽面积比”。“槽面积比”是指底面凹凸中的凹部的比率。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足尖区域q1的槽面积比是指图3所示的全部的终止槽24相对于图3所示的足尖区域q1的总面积所占的面积比。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主体区域q2的槽面积比是指图3所示的全部的槽23相对于图3所示的主体区域q2的总面积所占的面积比。
50.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足底10的底面11包括满足上述(1)、(2)、(3)的必要条件这三者的足尖区域q1和主体区域q2。通过在作为耐磨损性较高的区域的足尖区域q1和作为防滑性较高的区域的主体区域q2之间设置在足底宽度方向b的预定范围延伸的开放槽21,能够减轻足尖区域q1与主体区域q2之间的刚度差异。特别是,足尖区域q1和主体区域q2在有无槽23那样的宽槽这方面不同,因此刚度差异容易变大。因此,通过设为开放槽21延伸至外缘的结构,从而即使设成设置比槽23窄幅的开放槽21的结构也能够确保变形性能,能够缓和上述刚度差异。由此,能够抑制在耐磨损性较高的区域与防滑性较高的区域之间的位置产生不均匀磨损。此外,通过设置开放槽21,能够确保上述刚度差异得到缓和的期望的刚度,同时能够获得基于开放槽21的边缘成分的水切开性能。
5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足尖区域q1设有在仰视图(参照图3等)中呈直线状延伸的
终止槽24,但也可以是完全不设置槽的结构。
52.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足底10的底面11的更进一步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53.如上述那样,设为开放槽21从足底宽度方向b的外缘至少延伸至足底宽度方向b的中央位置cl的结构,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为从足底宽度方向b的一侧的外缘延伸至另一侧的外缘的开放槽21。通过设为这样,能够抑制足底宽度方向b上的刚度的偏差,能够抑制在足底宽度方向b上产生刚度差异。由此,能够抑制在足底宽度方向b上的局部发生不均匀磨损。另外,还能够抑制足底宽度方向b上的水切开性能的偏差。
54.此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放槽21以在足底前后方向上反复出现凹凸的方式沿着足底宽度方向b呈锯齿状延伸。通过设为这样的形状的开放槽21,从而在开放槽21的槽壁形成有凸壁部21a和凹壁部21b。图5是将图4所示的开放槽21的一部分进一步放大了的图。如图5所示,凸壁部21a是位于开放槽21的前侧的槽壁中朝向主体区域q2侧(图5中的下侧)即后侧突出的部分。另外,如图5所示,凹壁部21b是位于开放槽21的前侧的槽壁中朝向足尖区域q1侧(图5中的上侧)凹陷的部分。
55.在本实施方式的开放槽21的槽壁设有多个上述的凸壁部21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开放槽21的槽壁设有多个上述的凹壁部21b。凸壁部21a和凹壁部21b在足底宽度方向b上交替地配置。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凹壁部21b利用在足底宽度方向b上相邻的两个凸壁部21a划分在该两个凸壁部21a之间的位置。另外,凸壁部21a和凹壁部21b各自的数量、形状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数量、形状。
56.开放槽21的槽壁包括上述的凸壁部21a,由此在跑步时能够获得利用凸壁部21a的顶部切开着地面g(参照图1)上的水膜的水切开效果。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滑性。
57.另外,如图4所示,开放槽21的槽壁包括上述的凹壁部21b。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足尖区域q1设有多条终止槽24。各终止槽24沿足底前后方向a延伸。在此,如图4所示,多条终止槽24中的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与开放槽21最接近的终止槽24的靠主体区域q2侧的端部40与凹壁部21b的凹底21b1在足底宽度方向b上设于不同的位置。换言之,多条终止槽24中的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与开放槽21最接近的终止槽24的靠主体区域q2侧的端部40的位置和凹壁部21b的凹底21b1的位置形成于足底宽度方向b上的不同位置。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多条终止槽24中的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与开放槽21最接近的终止槽24的靠主体区域q2侧的端部40在足底宽度方向b上位于相邻的两个凹壁部21b之间。像这样,终止槽24的靠主体区域q2侧的端部40的足底宽度方向b上的位置与凹壁部21b的凹底21b1的足底宽度方向b上的位置不同,从而与使两者的足底宽度方向b上的位置相同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终止槽24与开放槽21之间的足底前后方向a上的距离根据足底宽度方向b上的位置而产生偏差。由此,能够抑制足底宽度方向b上的刚度的偏差,能够抑制不均匀磨损的发生。
58.另外,划分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开放槽21与主体区域q2中的最前侧的槽23之间的接地部形状与主体区域q2的接地部22同样,但不限于该结构。但是,优选的是,划分形成在开放槽21与主体区域q2中的最前侧的槽23之间的接地部的最大接地部宽度为接地部22的最大接地部宽度以下。通过设为这样,能够抑制在与开放槽21的后侧相邻的位置刚度变得过大。另外,能够抑制与开放槽21的后侧相邻的位置处的排水性过低。
59.另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放槽21和终止槽24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完全不重叠,不存在沿着足底宽度方向b排成一列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足尖区域q1,如图4所
示,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的开放槽21和终止槽24之间的位置具有沿足底宽度方向b呈直线状延伸的完全没有设置槽的区域。通过设为这样,从而能够抑制因开放槽21的影响导致足尖区域q1的刚度降低。
6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开放槽21构成为锯齿状,从而形成有上述的凸壁部21a和凹壁部21b,但开放槽21的形状不限于锯齿状。因而,开放槽21的凸壁部21a和凹壁部21b也可以形成于其他形状的开放槽21的槽壁。但是,如果像本实施方式那样设为锯齿状的开放槽21,则能够容易地形成多个凸壁部21a和多个凹壁部21b。
61.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终止槽24在仰视图(参照图4等)中相对于足底前后方向a倾斜地延伸。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终止槽24相对于足底前后方向a以角度θ1倾斜。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开放槽21包括在仰视图(参照图4等)中相对于足底前后方向a以比终止槽24的倾斜角度大的角度θ2倾斜地延伸的倾斜延伸部30。本实施方式的倾斜延伸部30在仰视图(参照图4等)中呈直线状延伸。通过使终止槽24的角度θ1与开放槽21的倾斜延伸部30的角度θ2之间的角度关系为上述关系,从而即使设为在足尖区域q1设置终止槽24的结构,也能够设成在比足尖区域q1的位置靠开放槽21的位置容易向面外弯曲变形的结构。即,通过设为上述角度关系,无论有无足尖区域q1的终止槽24,都能够确保足底10相对于竞技用义足1的着地部5的形状的追随性。
62.另外,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足尖区域q1设有多条终止槽24。多条终止槽24包括随着朝向足底前后方向a的前侧去而向足底宽度方向b的一侧倾斜地延伸的第1终止槽24a和随着朝向足底前后方向a的前侧去而向足底宽度方向b的另一侧倾斜地延伸的第2终止槽24b。第1终止槽24a和第2终止槽24b在图4的仰视图中是相对于沿足底前后方向a延伸的对称轴线轴对称的形状。第1终止槽24a和第2终止槽24b沿着足底宽度方向b交替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足尖区域q1中,第1终止槽24a和第2终止槽24b沿着足底宽度方向b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宽度方向列设有两个且设于足底前后方向a上的不同位置。两个宽度方向列中的一宽度方向列中的第1终止槽24a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与另一宽度方向列中的第2终止槽24b相邻。并且,两个宽度方向列中的一宽度方向列中的第2终止槽24b在足底前后方向a上与另一宽度方向列中的第1终止槽24a相邻。
6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足底10以大致同样的厚度构成。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足底10在足尖区域q1的厚度与在主体区域q2的厚度大致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足底10在足尖区域q1的厚度是指没有设置终止槽24的位置处的厚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足底10在主体区域q2的厚度是指接地部22的着地顶面50(参照图3、图4)的位置处的厚度。
64.接着,对安装于竞技用义足1的状态下的足底1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足底10安装于作为竞技用义足1的着地区域4的着地部5。足底10通过以覆盖弯曲部2的着地部5的着地面g侧的下表面的方式卷绕固定于着地部5的上表面侧而安装于着地部5。另外,在图1~图5中,对足底10的卷绕于着地部5的部分进行了省略。
65.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着地部5包括在侧视图(参照图2)中曲率半径不同的第1弯曲板部5a和后跟侧的第2弯曲板部5b。如上述那样,在图2所示的侧视图中,第1弯曲板部5a的曲率半径大于第2弯曲板部5b的曲率半径。但是,也可以使第1弯曲板部5a的曲率半径为第2弯曲板部5b的曲率半径以下。在第1弯曲板部5a和第2弯曲板部5b的曲率半径不同的情况下,第1弯曲板部5a与第2弯曲板部5b的边界线bl如图3所示配置于与足底10的底面11
的开放槽21重叠的位置。通过设为这样,即使在着地部5具有曲率半径变化的边界线bl,也容易使足底10追随于着地部5。
66.本发明的竞技用义足的足底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的结构,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足底10的底面11的主体区域q2设有槽23,但只要是主体区域q2的槽面积比大于足尖区域q1的槽面积比的结构即可,也可以采用凹坑等除槽以外的凹部。作为凹部,可以是贯穿至底面11的外缘的结构,也可以是不贯穿至底面11的外缘的结构。但是,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采用槽23作为凹部,并设为贯穿至底面11的外缘的结构,若如此,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底面11的主体区域q2的排水性,能够进一步提高主体区域q2的防滑性。另外,只要是主体区域q2的槽面积比大于足尖区域q1的槽面积比的结构即可,也可以设为配置有多个凸部的主体区域q2。在这样的情况下,主体区域q2中的未设置凸部的位置成为主体区域q2中的凹部。
67.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68.本发明涉及竞技用义足的足底。
69.附图标记说明
70.1、竞技用义足;2、弯曲部;3、安装部;4、着地区域;5、着地部;5a、第1弯曲板部;5b、第2弯曲板部;10、足底;11、底面;21、开放槽;21a、凸壁部;21b、凹壁部;21b1、凹底;22、接地部;22a、第1倾斜部;22b、第2倾斜部;22c、前侧凸部;22d、后侧凸部;23、槽;24、终止槽;24a、第1终止槽;24b、第2终止槽;30、倾斜延伸部;50、着地顶面;51、台阶面;a、足底前后方向;b、足底宽度方向;bl、边界线;cl、中央位置;g、着地面;q1、足尖区域;q2、主体区域;t、足尖;θ1、终止槽相对于足底前后方向的角度;θ2、开放槽的倾斜延伸部相对于足底前后方向的角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