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康复训练的下肢康复训练装置

2022-04-13 23:23: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养老康复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康复训练的下肢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剧和各种意外事故的增加,双侧下肢出现运动障碍的患者越来越多,临床医学表明,运动障碍患者需进行必要的肢体康复运动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从而恢复肌肉功能。现有的养老下肢康复设备不能对老年人进行充分的康复练习,例如平步机只能在前进后退方向对下肢进行训练,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康复训练的下肢康复训练装置,该装置不仅能够在前进与后退方向进行训练,而且能够在旋转方向上对下肢进行训练,提高康复效果。
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康复训练的下肢康复训练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脚架以及第二脚架,所述第一脚架与第二脚架在支撑架中等高分布,并且所述第一脚架与第二脚架的中部分别连接有脚板组件;
5.所述脚板组件包括底座以及连接在底座上的踏板,所述底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脚架与第二脚架的中部上方位置,所述踏板通过转盘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的顶面。
6.可选的,所述底座上固定安装有调节组件,使得所述转盘通过所述调节组件进行阻力调节;
7.其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底座上的驱动端以及执行端,所述转盘设于所述驱动端与执行端之间,所述执行端与所述转盘的侧部适配,使得所述执行端通过所述驱动端的驱动调节与所述转盘侧部的贴合紧密度。
8.可选的,所述执行端包括第一连接座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接座上的半环体,所述半环体的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转盘侧部配合的橡胶摩擦面;
9.所述第一连接座朝向所述转盘的一侧的中部具有连接所述半环体的安装槽,所述半环体滑动连接在所述安装槽内,并且所述安装槽的槽底与所述半环体之间连接有弹簧,使得所述半环体在朝向转盘滑动时,所述弹簧回拉所述半环体。
10.可选的,所述驱动端包括第二连接座以及连接在第二连接座中的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座远离转盘的一侧;
11.所述第二连接座朝向所述转盘的一侧设有滑动腔,所述滑动腔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调节螺栓的端部穿进所述滑动腔内,并与所述滑块螺纹连接,使得所述调节螺栓在旋转时,所述滑块沿滑动腔朝向靠近或远离转盘的方向移动;
12.所述滑块靠近转盘的一侧通过两根连接绳与所述半环体的两端固定连接。
13.可选的,所述底座上固定有两根限位杆,两个所述限位杆分别设于所述踏板的两
侧;
14.所述踏板的脚跟位置与所述转盘固定连接,所述踏板的脚尖位置朝远离转盘的方向延伸,所述限位杆与所述踏板中部位置相应,使得所述踏板在旋转到限位杆的位置时,踏板的侧边中部与所述限位杆接触。
15.可选的,所述踏板的顶面周围设有挡板;
16.所述踏板在脚尖位置处设有脚尖套。
17.可选的,所述踏板与所述转盘之间设有底板,使得所述踏板通过底板与所述转盘连接;
18.所述底板与所述转盘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顶面与所述踏板相适配,并且所述踏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转动连接,使得所述踏板相对于底板呈倾斜状态。
19.可选的,所述底板与踏板的转动连接位置设于脚跟位置,并且所述底板在与所述踏板转动连接的位置处设有量角器。
20.可选的,所述踏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还连接有支撑件;
21.所述支撑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踏板底面中部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踏板的枢接轴平行,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铰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
22.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铰接有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远离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
23.可选的,所述踏板的两侧之间设有绑带。
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在进行康复训练时,不仅可以通过第一脚架与第二脚架在前进与后退方向上进行训练,而且由于踏板与底座之间能够旋转,从而使下肢能够内翻或外翻,进而提高了训练效果。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26.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27.图3是本发明的脚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发明的踏板与底板的连接示意图;
29.图5是本发明的半环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2.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康复训练的下肢康复训练装置,该装置是针对目前老人的下肢运动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其包括支撑架1,在支撑架1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脚架2以及第二脚架3,第一脚架2与第二脚架3在支撑架1中等高分布,以便于使用者在使
用时,下肢能够保持平衡。第一脚架2与第二脚架3的中部分别连接有脚板组件,以便于使用者站立于第一脚架2和第二脚架3中。
33.在本发明中,如图3所示,脚板组件包括底座4以及连接在底座4上的踏板5,底座4固定安装在第一脚架2与第二脚架3的中部上方位置,踏板5则通过转盘6转动连接在底座4的顶面,使得踏板5能够随转盘6一起旋转。在本发明中,踏板5的脚跟位置与转盘6的顶面固定连接,而踏板5的脚尖位置则是朝向远离转盘6的方向延伸,通过这一设置,能够让使用者的下肢与转盘6保持大致同轴的状态,从而保证训练的平衡性。
34.在本发明中,在底座4上还固定安装有调节组件,通过调节组件,可以调节转盘6在产生旋转时的阻力,从而可实现踏板5旋转阻力的调节,而当踏板5的旋转阻力调节适当时,能够进一步提高训练效果。
35.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调节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的驱动端以及执行端,转盘6设于驱动端与执行端之间,执行端与转盘6的侧部适配,使得执行端通过驱动端的驱动调节与转盘6侧部的贴合紧密度,当执行端与转盘6侧部贴合越紧密,则转盘6的旋转阻力越大,当执行端离开转盘6侧部时,转盘6就可以无阻力的自由旋转。
36.具体的,执行端包括第一连接座7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接座7上的半环体8,如图5所示,半环体8的内侧面上设有与转盘6侧部配合的橡胶摩擦面9。在本发明中,在第一连接座7朝向转盘6的一侧的中部具有连接半环体8的安装槽10,半环体8滑动连接在安装槽10内,使得半环体8能够在安装槽10内沿直线进行滑动,因此,半环体8与安装槽10之间还具有直线引导单元,该直线引导单元可采用导块与导槽的方式,在本发明中不再做过多的赘述。在本发明中,在安装槽10的槽底与半环体8之间连接有弹簧11,通过弹簧11的设置,使得半环体8在朝向转盘6滑动时,弹簧11具有回拉半环体8的趋势,也就是说,当弹簧11处于自然状态时,橡胶摩擦面9是离开转盘6的侧面的。
37.在本发明中,驱动端包括第二连接座12以及连接在第二连接座12中的调节螺栓13,调节螺栓13连接在第二连接座12远离转盘6的一侧。第二连接座12朝向转盘6的一侧设有滑动腔14,滑动腔14内滑动连接有滑块15,调节螺栓13的端部穿进滑动腔14内,并与滑块15螺纹连接。调节螺栓13在旋转时,滑块15沿滑动腔14朝向靠近或远离转盘6的方向移动。
38.在本发明中,滑块15靠近转盘6的一侧通过两根连接绳16(例如钢丝或其他无弹性的绳索)与半环体8的两端固定连接。在调节转盘6的旋转阻力时,当旋转调节螺栓13向外移动时,滑块15朝向滑动腔14的腔底方向滑动,滑块15通过连接绳16使半环体8朝向转盘6的侧部移动,直至摩擦面9与转盘6的侧部接触而产生摩擦,摩擦面9与转盘6侧部贴合的越紧密,那么转盘6的旋转阻力越大。
39.在本发明中,在底座1上还固定有两根限位杆17,两个限位杆17分别设于踏板5的两侧,并且限位杆17的位置与踏板5中部位置相应,使得踏板5在旋转到限位杆17的位置时,踏板5的侧边中部与限位杆17接触而受到阻挡,防止踏板5再继续旋转,从而对下肢进行保护。
40.在本发明中,如图3和4所示,踏板5与转盘6之间设有底板18,使得踏板5通过底板18与转盘6连接。具体而言,底板18与转盘6的顶部固定连接,底板18的顶面与踏板5相适配,并且踏板5与底板18之间采用转动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使得踏板5相对于底板18具有一个倾斜的状态。通过这一倾斜状态的设置,可以对脚踝关节进行训练,进一步提高训练效果。
41.在本发明中,底板18与踏板5的转动连接位置设于脚跟位置,并且底板18在与踏板5转动连接的位置处设有量角器19,通过量角器19对踏板5的倾斜角度进行测量。此外,踏板5与底板18之间还连接有支撑件,通过对支撑件位置的调节,能够对踏板5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
42.具体的,如图4所示,支撑件包括固定安装在踏板底面中部的第一连杆20,第一连杆20与踏板5的枢接轴平行,第一连杆20的两端分别铰接有第二连杆21,第二连杆21远离第一连杆20的一端与底板18采用螺栓螺母组件进行连接。第二连杆21的中部铰接有第三连杆22,第三连杆22远离第二连杆21的一端与底板18也采用螺栓螺母组件进行卸连接。在调节踏板5的角度时,首先松开第二连杆21与第三连杆22与底板18之间的连接关系,然后对踏板5进行调节,通过量角器19观察踏板5的角度,当角度调节到位后,再将第二连杆21与第三连杆22以对称的角度,与底板18连接紧固。
43.在本发明中,如图3和4所示,踏板5的顶面周围设有挡板23,用于对脚底进行防护,防止脚部滑出踏板5。踏板5在脚尖位置处设有脚尖套24,以便于对脚尖位置进行防护。踏板5的两侧之间设有绑带25,以便于对脚部进行固定。
44.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45.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发明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