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急诊科用辅助呼吸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13 15:28: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医用急诊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急诊科用辅助呼吸装置。


背景技术:

2.急诊科往往救治的都是突发的重症患者,有些可能会因为病情过于严重而无法进行自主呼吸。此时就需要辅助呼吸装置来帮助患者进行呼吸。
3.传统的辅助呼吸装置仅能在患者使用呼吸机时,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当患者因痉挛挣扎而导致头部摆动幅度过大时,就无法对患者头部进行有效固定,从而导致患者头部极易受到二次伤害,或导致呼吸面罩掉落,从而降低了辅助呼吸装置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急诊科用辅助呼吸装置,包括辅助枕板、呼吸辅助单元和面部固定单元;所述呼吸辅助单元包括第二枕垫和两组侧限位板;所述第二枕垫安装在辅助枕板上;所述侧限位板为扇环形结构,且两组所述侧限位板以第二枕垫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侧限位板内设有侧感应机构和微动开关,所述侧感应机构一端位于侧限位板外部,且另一端可与微动开关活动贴合;所述侧限位板中设有收卷筒安装架,所述收卷筒安装架上安装有伺服马达,所述伺服马达的输出端上传动连接有收卷筒,所述收卷筒上缠绕有第一拉伸带,所述第一拉伸带另一端贯穿至所述侧限位板外部,且安装在面部固定单元的壳体上;所述伺服马达与所述微动开关电性连接;所述面部固定单元上安装有第二拉伸带,所述第二拉伸带另一端安装在辅助枕板上。
5.进一步的,所述辅助枕板顶部开设有u形枕槽,所述u形枕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一枕垫,所述第一枕垫为扇环形结构,所述第二枕垫固定安装在第一枕垫上。
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枕垫为不等边梯形状结构,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顶板,所述第一侧壁和顶板的夹角要大于所述第二侧壁与顶板的夹角;两组所述侧限位板均固定安装在所述顶板顶部,且以所述顶板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7.进一步的,所述侧限位板中开设有感应内腔,所述侧感应机构位于感应内腔中,所述感应内腔底部开设有感应腔底腔,所述微动开关位于感应腔底腔中,且所述感应内腔顶部设有感应腔通孔。
8.进一步的,所述侧感应机构包括弹簧压板和第一弹簧;所述感应内腔中设有杵杆,所述杵杆一端贯穿至感应内腔外部,且安装有感应贴板;所述杵杆另一端可活动贯穿至感应腔底腔内,且活动贴合在微动开关上;所述第一弹簧套接在所述杵杆上,且底部贴合在感应内腔靠近感应腔底腔的一侧内壁上;所述弹簧压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杵杆上,所述弹簧压板一端抵触在感应内腔靠近感应腔通孔的一侧内壁上,且另一端抵触在第一弹簧上。
9.进一步的,所述面部固定单元包括两组面部固定板;两组所述面部固定板相互贴合可构成扇环形结构,且两组所述面部固定板相互贴合的一侧壁均设置为弧角。
10.进一步的,两组所述面部固定板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
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结构相同,且相互贴合;所述第一挡板靠近第二挡板的一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卡爪连接杆,所述卡爪连接杆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卡爪本体。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挡板靠近第一挡板的一侧壁上开设有空槽,所述空槽内设有卡爪限位机构,所述卡爪本体可活动卡接在所述卡爪限位机构上。
12.进一步的,所述卡爪限位机构包括卡爪限位杆和两组复位杆;所述卡爪限位杆位于所述空槽中,所述卡爪本体可活动卡接在所述卡爪限位杆上;两组所述复位杆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卡爪限位杆两端。
13.进一步的,两组所述复位杆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空槽两侧内壁上;所述复位杆上套接有扭力弹簧。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5.1、通过面部固定板和侧限位板对患者头颈部进行固定,并利用第一拉伸带可随意调整面部固定单元的角度和位置,此时第一拉伸带为松弛状态,可使得患者头部轻微移动,以此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当患者头部因挣扎痉挛而摆动幅度过大时,就会触及感应贴板,并使得伺服马达工作并收缩第一拉伸带使其绷紧,从而使面部固定板将患者头部固定。防止其头部遭受二次伤害,也避免氧气面罩掉落,以此提高了辅助呼吸装置的使用效果。
16.2、当患者挣扎痉挛,特别是面部向上仰起时,就会使得其咽喉部对面部固定板造成挤压,然后利用复位杆可转动的特性,带动卡爪本体转动,并使得第一挡板脱离第二挡板,也让两组面部固定板相互脱离,并不再对患者咽喉部造成挤压,保证了其呼吸道的顺畅。提高了面部固定单元的保护效果。
17.3、第二枕垫为不等边梯形,且第一侧壁与顶板之间的夹角要大于第二侧壁与顶板的夹角,因此,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可完全贴合在患者的颈部,避免患者颈部出现悬空,从而降低了患者在急救时的不适感。
18.4、患者所呼出的二氧化碳会通过出氧管回到送氧管中,但由于单向阀的阻隔,使得二氧化碳气体通过环形阵列分布的若干组回气管排入回气控制板中,再由排气口排出。使得二氧化碳可快速排出,避免因二氧化碳因长期遗留而与氧气掺杂,保证了氧气的纯度,提高了呼吸机本体的使用效果。
19.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辅助枕板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枕垫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呼吸辅助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呼吸辅助单元的剖视示意图;
25.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侧感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部固定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部固定单元的剖视示意图;
28.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卡爪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板拉伸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辅助呼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回气控制单元的剖视示意图。
32.图中:100、呼吸机本体;110、输氧管;200、回气控制单元;201、输氧面罩;210、回气控制板;220、单向阀;230、送氧管;240、出氧管;241、回气管;250、排气口;260、导流板;300、辅助枕板;310、u形枕槽;320、第一枕垫;400、呼吸辅助单元;410、第二枕垫;411、第一侧壁;412、顶板;413、第二侧壁;420、侧限位板;430、工作内腔;440、感应内腔;441、感应腔通孔;442、感应腔底腔;450、侧感应机构;451、杵杆;452、弹簧压板;453、第一弹簧;454、感应贴板;460、微动开关;470、收卷筒安装架;471、伺服马达;472、收卷筒;473、第一拉伸带;500、面部固定单元;510、面部固定板;511、弧角;512、固定板内腔;520、第一挡板;521、卡爪连接杆;522、卡爪本体;530、第二挡板;540、卡爪限位机构;541、卡爪限位杆;542、复位杆;543、扭力弹簧;550、固定板拉伸机构;551、拉伸杆;552、内中腔;553、尖头抵块;554、第二弹簧;600、第二拉伸带。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急诊科用辅助呼吸装置,包括辅助枕板300、呼吸辅助单元400和面部固定单元500。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所述辅助枕板300顶部开设有u形枕槽310,所述u形枕槽310内固定安装有第一枕垫320,所述第一枕垫320为扇环形结构。患者在急救时将头部枕在辅助枕板300上,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
35.所述呼吸辅助单元400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枕垫320上,且所述呼吸辅助单元400的主体为扇环形结构。呼吸辅助单元400用于防止患者在急救时因挣扎痉挛而造成头部移动幅度过大,从而导致头部受到二次伤害。
36.所述面部固定单元500底部一端与所述呼吸辅助单元400固定连接,且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拉伸带600,所述第二拉伸带600另一端可活动卡接在所述第一枕垫320上。面部固定单元500用于将患者面部固定,同时也可以将患者面部的仰角调整至适合呼吸的角度。
37.所述呼吸辅助单元400包括第二枕垫410和两组侧限位板420。示例性的,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枕垫410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枕垫320顶部,且所述第二枕垫410为不等边梯形状结构,包括第一侧壁411、第二侧壁413和顶板412,所述第一侧壁411和顶板412的夹角要大于所述第二侧壁413与顶板412的夹角。两组所述侧限位板420均固定安装在所述顶板412顶部,且以所述顶板412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侧限位板420为扇环形结构。所述侧限位板420内开设有感应内腔440,所述感应内腔440底部开设有感应腔底腔442,所
述感应腔底腔442内固定安装有微动开关460。所述感应内腔440顶部开设有感应腔通孔441,且所述感应内腔440中设有侧感应机构450,所述侧感应机构450一端通过感应腔通孔441贯穿至感应内腔440外部,所述侧感应机构450另一端可活动贯穿至所述感应腔底腔442内。且与所述微动开关460的控制压片活动贴合。所述感应内腔440一侧设有工作内腔430,所述工作内腔430中固定安装有收卷筒安装架470,所述收卷筒安装架470上固定安装有伺服马达471,所述伺服马达471的输出端上传动连接有收卷筒472,所述收卷筒472上缠绕有第一拉伸带473,所述第一拉伸带473另一端贯穿至所述工作内腔430外部,且固定安装在所述面部固定单元500的壳体上。所述伺服马达471与所述微动开关460电性连接。
38.所述侧感应机构450包括弹簧压板452和第一弹簧453。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所述感应内腔440中设有杵杆451,所述杵杆451一端贯穿至所述感应内腔440外部,且固定安装有感应贴板454。所述杵杆451另一端可活动贯穿至所述感应腔底腔442内,且活动贴合在所述微动开关460的控制压片上。所述第一弹簧453套接在所述杵杆451上,且底部贴合在所述感应内腔440靠近感应腔底腔442的一侧内壁上。所述弹簧压板452固定安装在所述杵杆451上,所述弹簧压板452一端抵触在所述感应内腔440靠近感应腔通孔441的一侧内壁上,且另一端抵触在所述第一弹簧453上。
39.在对患者实施紧急救治时,首先将患者头部放置在第一枕垫320上,使得第二枕垫410正好位于患者的颈部,由于第二枕垫410为不等边梯形,且第一侧壁411与顶板412之间的夹角要大于第二侧壁413与顶板412的夹角,因此,第一侧壁411和第二侧壁413均可完全贴合在患者的颈部,避免患者颈部出现悬空,从而降低了患者在急救时的不适感。
40.然后将面部固定单元500固定在患者的下颚上,并通过调节伺服马达471,延长或缩短第一拉伸带473的长度,使得面部固定单元500可以对任何脸型的患者都能起到固定作用。与此同时,利用两组扇环形结构的侧限位板420从两侧对患者颈部进行限位,再配合面部固定单元500的限位作用,从而可以避免氧气面罩从患者面部掉落。
41.并且当患者因挣扎痉挛而导致头部移动幅度过大时,其颈部也会与侧限位板420接触,并对感应贴板454造成挤压。使得杵杆451贯穿至感应腔底腔442中,并触碰到微动开关460,从而开启伺服马达471,通过伺服马达471工作带动收卷筒472转动,再由收卷筒472的转动实现第一拉伸带473的收缩和绷紧。从而使得面部固定单元500位置被固定,然后再通过面部固定单元500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使得患者头部不会再随意移动,从而减少患者因挣扎痉挛所造成的二次伤害。
42.所述面部固定单元500包括两组面部固定板510。示例性的,如图6和图7所示,两组所述面部固定板510相互贴合可构成扇环形结构,且两组所述面部固定板510相互贴合的一侧壁均设置为弧角511。两组所述面部固定板510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挡板520和第二挡板530,所述第一挡板520和第二挡板530结构相同,且相互贴合。所述第一挡板520靠近第二挡板530的一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卡爪连接杆521,所述卡爪连接杆521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卡爪本体522。所述第二挡板530靠近第一挡板520的一侧壁上开设有空槽,所述空槽内设有卡爪限位机构540,所述卡爪本体522可活动卡接在所述卡爪限位机构540上。所述面部固定板510内开设有固定板内腔512,所述固定板内腔512中等间距排列有若干组固定板拉伸机构550。
43.所述卡爪限位机构540包括卡爪限位杆541和两组复位杆542。示例性的,如图8所
示,所述卡爪限位杆541位于所述空槽中,所述卡爪本体522可活动卡接在所述卡爪限位杆541上。两组所述复位杆542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卡爪限位杆541两端,且两组所述复位杆542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空槽两侧内壁上。所述复位杆542上套接有扭力弹簧543。
44.所述固定板拉伸机构550包括四组拉伸杆551。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四组所述拉伸杆551首尾依次相连依次铰接可构成菱形结构,所述菱形结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内腔512的上下两端内壁上。所述菱形结构中心处设有内中腔552,所述内中腔552中设有第二弹簧554,所述第二弹簧554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一组尖头抵块553,两组所述尖头抵块553另一端分别活动贴合在所述内中腔552的上下两端内壁上。
45.当患者的出现挣扎痉挛,特别是面部向上仰起时,其咽喉部就会抵触在面部固定板510,从而对患者呼吸道造成挤压,导致呼吸困难。
46.因此在使用面部固定板510时,首先将两组面部固定板510套接在患者两侧下颚部上,并使得两组面部固定板510之间也相互贴合,与此同时将卡爪本体522贯穿至空槽中,并卡接在卡爪限位杆541上。从而对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当患者面部向上仰起,并且其咽喉部抵触在面部固定板510上时,就会使得两组复位杆542转动,并带动卡爪本体522和卡爪连接杆521沿卡爪限位杆541的中轴线转动。从而使得两组面部固定板510底部分开,并不再对患者咽喉部造成挤压。保证了患者在挣扎痉挛时也不会造成呼吸困难,因此提高了面部固定单元的辅助效果。当患者由痉挛挣扎状态逐渐平复后,其咽喉部就会离开面部固定板510,然后在扭力弹簧543的作用下,使得两组面部固定板510重新贴合。并且由于两组面部固定板510的相对的一侧壁均设有弧角511,因此到面部固定板510复位后不会夹伤患者下颚处的皮肤。
47.当面部固定板510因收到外力而发生变形时,通过四组首尾依次铰接的拉伸杆551将外力吸收,并作用在内中腔552中第二弹簧554上,然后利用第二弹簧554的弹力将两组尖头抵块553弹起,然后再利用两组尖头抵块553对菱形结构撑起,从而完成复位。并以此将外力吸收,避免了外力对患者头部的伤害。提高了面部固定单元500的保护效果。
48.优选的,所述辅助装置还可以包括呼吸机本体100。示例性的,如图10所示,所述呼吸机本体100的输出端上连通有输氧管110,所述输氧管110另一端连通有回气控制单元200,所述回气控制单元200的输出端上连通有输氧面罩201。
49.所述回气控制单元200包括回气控制板210、单向阀220和出氧管240。示例性的,如图11所示,所述单向阀220和出氧管240对称设置所述回气控制板210两端,所述单向阀220的输入端与输氧管110连通。所述单向阀220的输出端上连通有送氧管230,所述送氧管230另一端贯穿于回气控制板210,且连通在出氧管240上。所述出氧管240的侧壁上呈环形阵列分布有若干组回气管241。所述回气控制板210的外壁上呈环形阵列分布有若干组排气口250,每组所述排气口250上均固定安装有一组导流板260。
50.首先将输氧面罩201罩在患者口鼻处,然后启动呼吸机本体100,通过呼吸机本体100将氧气依次通过单向阀220、送氧管230和出氧管240传递到输氧面罩201中供患者使用。而患者所呼出的二氧化碳也会通过出氧管240回到送氧管230中,但由于单向阀220的阻隔,使得二氧化碳气体通过环形阵列分布的若干组回气管241排入回气控制板210中,再由排气口250排出。使得二氧化碳可快速排出,避免因二氧化碳因长期遗留而与氧气掺杂,保证了氧气的纯度,提高了呼吸机本体100的使用效果。
51.通过面部固定板510和侧限位板420对患者头颈部进行固定,并利用第一拉伸带473可随意调整面部固定单元500的角度和位置,此时第一拉伸带473为松弛状态,可使得患者头部轻微移动,以此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当患者头部因挣扎痉挛而摆动幅度过大时,就会触及感应贴板454,并使得伺服马达471工作并收缩第一拉伸带473使其绷紧,从而使面部固定板510将患者头部固定。防止其头部遭受二次伤害,也避免输氧面罩201掉落,以此提高了辅助呼吸装置的使用效果。第二枕垫410为不等边梯形,且第一侧壁411与顶板412之间的夹角要大于第二侧壁413与顶板412的夹角,因此,第一侧壁411和第二侧壁413均可完全贴合在患者的颈部,避免患者颈部出现悬空,从而降低了患者在急救时的不适感。当患者挣扎痉挛,特别是面部向上仰起时,就会使得其咽喉部对面部固定板510造成挤压,然后利用复位杆542可转动的特性,带动卡爪本体522转动,并使得第一挡板520脱离第二挡板530,也让两组面部固定板510相互脱离,并不再对患者咽喉部造成挤压,保证了其呼吸道的顺畅。当面部固定板510因收到外力而发生变形时,通过四组首尾依次铰接的拉伸杆551将外力吸收,并作用在内中腔552中第二弹簧554上,然后利用第二弹簧554的弹力将两组尖头抵块553弹起,然后再利用两组尖头抵块553对菱形结构撑起,从而完成复位。并以此将外力吸收,避免了外力对患者头部的伤害。提高了面部固定单元500的保护效果。患者所呼出的二氧化碳会通过出氧管240回到送氧管230中,但由于单向阀220的阻隔,使得二氧化碳气体通过环形阵列分布的若干组回气管241排入回气控制板210中,再由排气口250排出。使得二氧化碳可快速排出,避免因二氧化碳因长期遗留而与氧气掺杂,保证了氧气的纯度,提高了呼吸机本体100的使用效果。
52.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