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隧道用的可移动的强排烟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09 14:08: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隧道排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用的可移动的强排烟装置。


背景技术:

2.隧道排烟方式分为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
3.自然排烟,是利用短隧道的洞口或在隧道沿途顶部开设的通风口(例如隧道敷设在路中绿化带下的情形)以及烟气自身浮力进行排烟的方式。
4.采用自然排烟时,应注意错位布置上、下行隧道开设的自然排烟口或上、下行隧道的洞口,防止非着火隧道汽车行驶形成的活塞风将邻近隧道排出的烟气“倒吸”入非着火隧道,造成烟气蔓延。
5.隧道的机械排烟模式分为纵向排烟和横向排烟方式以及由这两种基本排烟模式派生的各种组合排烟模式。排烟模式应根据隧道种类、疏散方式,并结合隧道正常工况的通风方式确定,并将烟气控制在较小范围之内,以保证人员疏散路径满足逃生环境要求,同时为灭火救援创造条件。
6.横向排烟,是一种常见的延期控制方式。排烟和平时隧道通风系统兼用,横向方式通常设置风道均匀排风、均匀补风、半横向方式通常设置风道均匀排风,集中补风或不补风。
7.火灾情况下利用排风风道均匀排烟。适用于单管双向交通或交通量大,阻塞发生率较高的单向交通隧道。
8.火灾时,迫使隧道内的烟气沿隧道纵深方向流动的排烟形式为纵向排烟模式,是适用于单向交通隧道的一种最常用烟气控制方式。
9.该模式可通过悬挂在隧道内的射流风机或其他射流装置、风井送排风设施等及其组合方式实现。纵向通风排烟,且气流方向与车行方向一致时,以火源点为界,火源点下游为烟气区、上游为非烟气区,人员往气流上游方向疏散。
10.由于高温烟气沿坡度向上扩散速度很快,当在坡道上发生火灾,并采用纵向排烟控制烟流,排烟气流逆坡向时,必须使纵向气流的流速高于临界风速。
11.近年来,由于交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特别是特长公路建设迅猛发展。特长公路隧道带来了很大的交通便利,但是长大化的特性也导致了防排烟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极易引发安全隐患。隧道防排烟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于当发生火灾事故,在最短的时段内将烟气排出隧道或控制蔓延范围,以此来降低烟气对事故人员造成的伤害,确保其人身安全。要想合理有效的控制隧道火灾烟雾,首先要研究获得火灾中烟雾的蔓延特性及扩散规律。并以此为根据,使预防工作的开展能够更为有效的且有针对的进行。
12.随着国民交通需求的日益增长,公路、铁路等隧道建设也在逐渐增多,隧道火灾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公路隧道火灾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尤其对于长隧道和特长隧道,
火灾发生后,隧道内的烟雾发生量大,能见度低,散热慢,温度较高。特别对于车流量大的公路隧道发生火灾时,由于隧道内能见度低,使得疏散较为困难,因此隧道火灾的防烟和排烟是通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106050288b)提供一种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在行车主通道(1)所在隧道的顶部固定安装转换风道(4),所述转换风道(4)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结构,所述转换风道(4)的开口端与侧壁排烟口(3)密封连通;所述转换风道(4)的底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电动排烟口(5)。排烟装置若能内嵌到隧道顶部减少外凸尺寸则效果更好。本发明提供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对现有隧道侧向集中排烟系统进行较小的改造,即可有效提高传统侧向集中排烟的效率,对于大断面隧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本发明可实现工程化标准化、一体化制作,提高了产品质量,简化了施工流程。
14.现有隧道中的排烟所设置的风机,多是定距设置,在固定的位置进行抽吸空气排烟过程,隧道中某一位置出现火情并大量蔓延出烟雾时,固定位置的风机工作时的覆盖范围与烟雾飘散的范围存在偏离情况,导致烟雾的排烟过程存在明显不足,因此需要一种隧道用的可移动的强排烟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隧道用的可移动的强排烟装置,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隧道中的排烟所设置的风机,多是定距设置,在固定的位置进行抽吸空气排烟过程,隧道中某一位置出现火情并大量蔓延出烟雾时,固定位置的风机工作时的覆盖范围与烟雾飘散的范围存在偏离情况,导致烟雾的排烟过程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
1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用的可移动的强排烟装置,包括隧道连接板和第一活塞框,所述隧道连接板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吊杆,前侧所述吊杆的底端与同一导向滑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导向滑轨的外表面均滑动连接有三个导向滑框,相对应两个所述导向滑框的下表面与同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卡接有排烟风机组件,所述第一活塞框的内壁与活动板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活动板的背面通过第一销轴与旋转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旋转杆的另一端与第二销轴铰接。
17.所述第二销轴设置在滚动轮的上表面,所述滚动轮的背面与导向滑轨的正面搭接,所述第一活塞框的上表面与第二单向阀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的顶端与第一连接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喷头的上表面相连通,所述隧道连接板的上表面卡接有三个连接排烟筒,所述连接排烟筒的下表面与密封板的上表面搭接,所述密封板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两个延伸块的相对面固定连接。
18.所述延伸块的上表面竖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对应两个所述竖杆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连接杆相对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外表面与中间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板的右侧面与弹性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与顶部延伸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顶部延伸板的上表面与隧道连接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隧道连接板的下表面与第二活塞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活塞框的内壁设置有活塞组件,所述
活塞组件的左端与移动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活塞框的下表面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卡接在连接排烟筒的外表面。
1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底端与密封气囊的上表面相连通,所述密封气囊的上表面与连接排烟筒的底端固定连接。
2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排烟风机组件的上表面与接触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接触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的尺寸与密封气囊的尺寸相对应。
2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接触板的位置与密封板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密封板和接触板的尺寸均大于连接排烟筒的尺寸,所述中间板的位置与移动板的位置相对应。
2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顶部延伸板的左侧面与伸缩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与中间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2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喷头为倾斜设置,所述喷头的位置与导向滑轨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活塞框的正面与第一单向阀的一端相连通。
2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活塞框的外表面与固定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与导向滑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2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滚动轮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外表面与导向滑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2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活动板设置为矩形,所述第一连接管设置为硬管,所述第二活塞框位于密封板的上侧。
2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导向滑轨设置为工字型,所述导向滑框的形状与导向滑轨的形状相适配。
2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9.1、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二活塞框、活塞组件、移动板、接触板、连接排烟筒、导向滑轨、导向滑框、密封板和弹性组件,当导向滑框工作时,导向滑框带动支撑板和排烟风机组件移动,接触板随着排烟风机组件移动的过程中会挤压密封板移动,控制密封板与连接排烟筒分离,实现排烟风机组件与连接排烟筒之间的连通,使排烟风机组件顺利移动调整多个排烟风机组件之间的距离,根据火灾和烟雾集中的位置实现对排烟风机组件的位置调整,使多个排烟风机组件的抽吸空气排烟范围与火灾和烟雾范围对应,保证排烟过程的高效精准进行,使整体排烟过程的效果更为理想;
30.2、本发明通过设置滚动轮、第一销轴、第二销轴、旋转杆、活动板、第一活塞框、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阀为单向进气阀,第二单向阀为单向出气阀,导向滑框移动的过程会带动滚动轮在导向滑轨表面滚动,此时滚动轮转动的同时通过第一销轴、旋转杆和第二销轴可挤压或拉扯活动板移动,方便实现控制活动板的往复移动,活动板靠近滚动轮移动过程将外界空气抽吸进入第一活塞框中,活动板远离滚动轮移动时将第一活塞框中气体挤压通过喷头喷出,实现对导向滑轨表面灰尘和杂物的顺利清理,保证导向滑轨表面的洁净,即使在长时间放置使用后亦可保证导向滑框和排烟风机组件的顺利流畅移动过程;
31.3、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二活塞框、第二连接管、密封气囊和密封槽,在密封板被接触板挤压移动后,连接杆带动中间板挤压移动板移动,移动板带动活塞组件将第二活塞框内部气体挤压进入密封气囊中,此时接触板的位置与连接排烟筒位置对应,密封气囊膨胀后
会顺利进入密封槽内,实现对连接排烟筒和接触板之间连接处的密封,使排烟风机组件移动后保持密封同时顺利流畅进行排烟操作;
32.4、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连接排烟筒,当排烟风机组件移动的过程中可向左右两侧的连接排烟筒方向进行移动,实现整体的移动范围更为理想,同时使整体的灵活性能更为理想,更为贴合实际火灾发生点不定的情况,本发明使用性能更为充分高效,具有良好的推广性能。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发明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发明隧道连接板局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本发明隧道连接板局部仰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本发明第二活塞框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本发明连接排烟筒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本发明第一活塞框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为本发明第一活塞框左视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40.图中:1、隧道连接板;2、吊杆;3、导向滑轨;4、导向滑框;5、支撑板;6、排烟风机组件;7、接触板;8、密封槽;9、第一活塞框;10、第一单向阀;11、第二单向阀;12、第一连接管;13、喷头;14、活动板;15、第一销轴;16、旋转杆;17、第二销轴;18、滚动轮;19、固定板;20、固定杆;21、连接排烟筒;22、密封气囊;23、密封板;24、延伸块;25、竖杆;26、连接杆;27、中间板;28、弹性组件;29、顶部延伸板;30、伸缩杆;31、第二连接管;32、第二活塞框;33、活塞组件;34、移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2.如图1-7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隧道用的可移动的强排烟装置,包括隧道连接板1和第一活塞框9,隧道连接板1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吊杆2,前侧吊杆2的底端与同一导向滑轨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导向滑轨3和导向滑框4,导向滑框4可主动在导向滑轨3表面进行移动,方便控制相应支撑板5和排烟风机组件6的移动过程,两个导向滑轨3的外表面均滑动连接有三个导向滑框4,相对应两个导向滑框4的下表面与同一支撑板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支撑板5的上表面卡接有排烟风机组件6,通过设置排烟风机组件6,排烟风机组件6工作的同时可抽吸隧道内部的空气和烟雾通过连接排烟筒21向上排出,实现排烟过程,第一活塞框9的内壁与活动板14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活动板14的背面通过第一销轴15与旋转杆16的一端铰接,通过设置旋转杆16、第一销轴15和第二销轴17,且第二销轴17偏心设置在滚动轮18表面,在滚动轮18转动的同时可顺利通过第一销轴15、第二销轴17和旋转杆16控制活动板14的往复移动过程,旋转杆16的另一端与第二销轴17铰接。
43.第二销轴17设置在滚动轮18的上表面,通过设置滚动轮18、活动板14、第一单向阀
10和第二单向阀11,第一单向阀10为单向进气阀、第二单向阀11为单向出气阀,活动板14在第一活塞框9内远离滚动轮18移动时挤压第一活塞框9内部气体,第一活塞框9内部气体通过第二单向阀11排出通过第一连接管12和喷头13顺利清理导向滑轨3表面杂物,当活动板14靠近滚动轮18移动时,活动板14通过第一单向阀10抽吸外界气体进入第一活塞框9内,实现对气体的往复抽吸排出,滚动轮18的背面与导向滑轨3的正面搭接,第一活塞框9的上表面与第二单向阀11的底端相连通,第二单向阀11的顶端与第一连接管12的一端相连通,第一连接管12的另一端与喷头13的上表面相连通,隧道连接板1的上表面卡接有三个连接排烟筒21,连接排烟筒21的下表面与密封板23的上表面搭接,通过设置密封板23,在排烟风机组件6未进行移动工作时,密封板23对连接排烟筒21底部进行遮挡封闭,使隧道内部整体的通风过程顺利流畅进行,密封板23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两个延伸块24的相对面固定连接。
44.延伸块24的上表面竖杆25的底端固定连接,对应两个竖杆25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连接杆26相对的一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连接杆26和中间板27,在密封板23移动的同时通过连接杆26和中间板27可控制移动板34移动,方便对第二活塞框32内部气体进行挤压,控制第二活塞框32内部气体流动,连接杆26的外表面与中间板27的内壁固定连接,中间板27的右侧面与弹性组件28的一端固定连接,弹性组件28的另一端与顶部延伸板29的左侧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弹性组件28,弹性组件28对中间板27施加弹力,在密封板23未受到挤压时,两侧弹性组件28保证密封板23与连接排烟筒21的稳定顺利接触,当接触板7与密封板23分离后,弹性组件28对密封板23施加弹力,控制密封板23自动复位,实现对连接排烟筒21的重新遮挡密封,顶部延伸板29的上表面与隧道连接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隧道连接板1的下表面与第二活塞框3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活塞框32的内壁设置有活塞组件33,活塞组件33的左端与移动板34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二活塞框32的下表面与第二连接管31的一端相连通,第二连接管31的另一端卡接在连接排烟筒21的外表面,通过设置第二连接管31,第二连接管31实现对密封气囊22与第二活塞框32之间的连通,方便气体在第二活塞框32和密封气囊22之间流转,方便对密封气囊22的充气膨胀过程。
45.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管31的底端与密封气囊22的上表面相连通,密封气囊22的上表面与连接排烟筒21的底端固定连接。
46.如图2和图4所示,排烟风机组件6的上表面与接触板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接触板7的上表面开设有密封槽8,密封槽8的尺寸与密封气囊22的尺寸相对应,通过设置密封气囊22和密封槽8,在密封气囊22充气膨胀的同时会有部分密封气囊22进入密封槽8内,实现对接触板7和连接排烟筒21连接处的封闭,保证整体的气密性更为理想充分。
47.如图2和图4所示,接触板7的位置与密封板23的位置相对应,密封板23和接触板7的尺寸均大于连接排烟筒21的尺寸,通过设置密封板23和接触板7的尺寸均大于连接排烟筒21的尺寸,保证密封板23和接触板7与连接排烟筒21之间的充分接触封闭,中间板27的位置与移动板34的位置相对应。
48.如图5所示,顶部延伸板29的左侧面与伸缩杆30的一端固定连接,伸缩杆30的另一端与中间板2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伸缩杆30,伸缩杆30可对中间板27和连接杆26的左右移动过程起到支撑和限位作用,保证密封板23的稳定放置与连接排烟筒21接触,保证密封板23的移动过程顺利稳定进行。
49.如图6和图7所示,喷头13为倾斜设置,通过设置喷头13为倾斜设置,保证喷头13喷
出气流可顺利斜向吹在导向滑轨3表面,实现对导向滑轨3的充分清理过程,喷头13的位置与导向滑轨3的位置相对应,第一活塞框9的正面与第一单向阀10的一端相连通。
50.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活塞框9的外表面与固定杆20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杆20的另一端与导向滑框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固定杆20,固定杆20将第一活塞框9连接在导向滑框4表面,导向滑框4移动过程会带动第一活塞框9同步稳定移动。
51.如图7所示,滚动轮18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板19,固定板19的外表面与导向滑框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固定板19,固定板19对滚动轮18起到支撑和限位作用,保证滚动轮18与导向滑轨3之间的充分稳定接触,使滚动轮18可顺利利用导向滑框4的移动进行转动。
52.如图4和图7所示,活动板14设置为矩形,通过设置活动板14为矩形,避免活动板14在第一活塞框9内部出现倾斜转动的情况,在旋转杆16通过第一销轴15对活动板14进行挤压或拉扯时,活动板14可在第一活塞框9内部稳定进行前后移动,实现对第一活塞框9内部气体的顺利挤压或抽吸过程,第一连接管12设置为硬管,第二活塞框32位于密封板23的上侧,导向滑轨3设置为工字型,导向滑框4的形状与导向滑轨3的形状相适配。
53.本发明工作原理:当需要使用本装置时,直接控制导向滑框4工作,此时导向滑框4带动支撑板5和排烟风机组件6向左移动,同时接触板7挤压密封板23向左移动,同时密封板23通过连接杆26和中间板27挤压活动板14移动,同时活动板14通过活塞组件33挤压第二活塞框32中气体移动,气体通过第二连接管31转移至密封气囊22中,当接触板7移动至对应连接排烟筒21的位置后,膨胀的气囊进入密封槽8内,导向滑框4移动过程带动滚动轮18在导向滑轨3表面转动,转动的滚动轮18通过第一销轴15、旋转杆16和第二销轴17控制移动板34远离滚动轮18移动,此时第一活塞框9内部气体通过第一连接管12和喷头13吹在导向滑轨3表面,实现对导向滑轨3表面灰尘的清理,当滚动轮18通过第一销轴15、旋转杆16和第二销轴17控制移动板34靠近滚动轮18移动时,移动板34通过第一单向阀10将外界空气抽吸进入第一活塞筒内,当导向滑框4停止移动时,此时控制排烟风机组件6工作进行排烟即可。
54.综上可得,本发明中:
55.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二活塞框32、活塞组件33、移动板34、接触板7、连接排烟筒21、导向滑轨3、导向滑框4、密封板23和弹性组件28,当导向滑框4工作时,导向滑框4带动支撑板5和排烟风机组件6移动,接触板7随着排烟风机组件6移动的过程中会挤压密封板23移动,控制密封板23与连接排烟筒21分离,实现排烟风机组件6与连接排烟筒21之间的连通,使排烟风机组件6顺利移动调整多个排烟风机组件6之间的距离,根据火灾和烟雾集中的位置实现对排烟风机组件6的位置调整,使多个排烟风机组件6的抽吸空气排烟范围与火灾和烟雾范围对应,保证排烟过程的高效精准进行,使整体排烟过程的效果更为理想。
56.本发明通过设置滚动轮18、第一销轴15、第二销轴17、旋转杆16、活动板14、第一活塞框9、第一单向阀10和第二单向阀11,第一单向阀10为单向进气阀,第二单向阀11为单向出气阀,导向滑框4移动的过程会带动滚动轮18在导向滑轨3表面滚动,此时滚动轮18转动的同时通过第一销轴15、旋转杆16和第二销轴17可挤压或拉扯活动板14移动,方便实现控制活动板14的往复移动,活动板14靠近滚动轮18移动过程将外界空气抽吸进入第一活塞框9中,活动板14远离滚动轮18移动时将第一活塞框9中气体挤压通过喷头13喷出,实现对导向滑轨3表面灰尘和杂物的顺利清理,保证导向滑轨3表面的洁净,即使在长时间放置使用
后亦可保证导向滑框4和排烟风机组件6的顺利流畅移动过程。
57.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二活塞框32、第二连接管31、密封气囊22和密封槽8,在密封板23被接触板7挤压移动后,连接杆26带动中间板27挤压移动板34移动,移动板34带动活塞组件33将第二活塞框32内部气体挤压进入密封气囊22中,此时接触板7的位置与连接排烟筒21位置对应,密封气囊22膨胀后会顺利进入密封槽8内,实现对连接排烟筒21和接触板7之间连接处的密封,使排烟风机组件6移动后保持密封同时顺利流畅进行排烟操作。
58.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连接排烟筒21,当排烟风机组件6移动的过程中可向左右两侧的连接排烟筒21方向进行移动,实现整体的移动范围更为理想,同时使整体的灵活性能更为理想,更为贴合实际火灾发生点不定的情况,本发明使用性能更为充分高效,具有良好的推广性能。
59.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60.其次:本发明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发明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61.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