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企业研发能力评价方法与流程

2022-04-09 10:40: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智能化评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企业研发能力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2.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研发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的持续性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对企业的研发能力并没有明确、统一的评价方法,一般只能通过经验性的方式进行评估,这对于评估和比较不同企业的研发能力或者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言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企业研发能力评价方法,其简单方便、易于实施和操作,能够方便、直观地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进行评价,并能够适应企业的研发能力的变化情况,能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变化给出相应的研发能力评价结果,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信度更高。
4.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企业研发能力评价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s1:设定企业的初始研发能力指数;s2:获取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的专利申请数量x,确定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的专利申请数量x与行业内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的平均专利申请数量a的大小关系:若为大于或等于,则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为(x-a)x/a,若为小于,则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为(x-a)a/x;s3: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对该企业的初始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得到修正研发能力指数;s4:在不同的评价周期重复执行步骤s2,并根据后一评价周期内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对该企业在前一评价周期内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s5:按修正研发能力指数对企业进行排序,并将企业排序结果和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输出。
5.进一步地,企业的初始研发能力指数根据该企业已申请的专利数量与行业内企业已申请的平均专利数量的比值确定。
6.进一步地,在步骤s3和步骤s4中均还包括行业热词修正步骤,行业热词修正步骤包括:捕捉行业论坛中的技术性热词,选取热度最高的n个热词;为选取出的热词匹配记录标签,用于记录该热词的修正比例,热词的修正比例根据该热词的出现次数与选出的n个热词的总出现次数的比值确定;获取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申请的专利与选出的热词的相关度,作为第一参考相关度;获取行业内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申请的专利与选出的热词的平均相关度,作为第二参考相关度;
根据第一参考相关度和第二参考相关度的差值对企业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
7.进一步地,在行业热词修正步骤中,获取第一参考相关度时,先分别获取企业的每件专利与每个热词的相关度,以与每个热词的相关度和该热词的修正比例的乘积作为该热词的贡献度,针对每件专利对选出的n个热词的贡献度求和,作为该件专利的总贡献度;对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申请的全部专利的总贡献度进行求和,得到第一参考相关度。
8.进一步地,在行业热词修正步骤中,获取第二参考相关度时,以行业内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申请的专利的总贡献度的平均值作为第二参考相关度。
9.进一步地,在行业热词修正步骤中,根据第一参考相关度和第二参考相关度的差值对企业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时,以该企业的“第一参考相关度-(第二参考相关度*该企业的专利数量)”的结果对该企业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
10.进一步地,在行业热词修正步骤中,将该企业的“第一参考相关度-(第二参考相关度*该企业的专利数量)”的结果作为第三参考相关度,根据第三参考相关度与第二参考相关度的比值对企业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
11.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对该企业的初始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时,以研发能力修正指数与初始研发能力指数之和作为修正研发能力指数;在步骤s4中,根据后一评价周期内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对该企业在前一评价周期内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时,以前一评价周期内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与后一评价周期内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之和作为后一评价周期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
12.进一步地,行业热词修正步骤还包括:将评价周期划分为多个热词采集周期,在热词采集周期内分别对热词进行捕捉;设置第一监控模块和第二监控模块,在每个热词采集周期中均选取热度最高的n个热词,将在评价周期内的每个热词采集周期中均能捕捉到的热词存放于第一监控模块,将其余热词存放于第二监控模块;在评价周期届满后,对于存放于第二监控模块的热词:若热词对应的热词采集周期的数量小于或等于热词采集周期总数的50%,则该热词的出现次数按原次数的50%计;若热词对应的热词采集周期的数量大于热词采集周期总数的50%且小于或等于90%,则该热词的出现次数按原次数的75%计;若热词对应的热词采集周期的数量大于热词采集周期总数的90%,则该热词的出现次数按原次数的100%计;对于存放于第一监控模块的热词的出现次数均按原次数的100%计;将出现次数最多的前n个热词作为该评价周期的技术性热词,并为该n个热词匹配记录标签。
13.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企业研发能力评价方法简单方便、易于实施和操作,能够方便、直观地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进行评价,并能够适应企业的研发能力的变化情况,能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变化给出相应的研发能力评价结果,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信度更高。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
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企业研发能力评价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1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19.实施例1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企业研发能力评价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s1:设定企业的初始研发能力指数;s2:获取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的专利申请数量x,确定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的专利申请数量x与行业内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的平均专利申请数量a的大小关系:若为大于或等于,则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为(x-a)x/a,若为小于,则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为(x-a)a/x;s3: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对该企业的初始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得到修正研发能力指数;s4:在不同的评价周期重复执行步骤s2,并根据后一评价周期内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对该企业在前一评价周期内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s5:按修正研发能力指数对企业进行排序,并将企业排序结果和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输出。
20.通过以上设计,企业研发能力评价方法简单方便、易于实施和操作,能够方便、直观地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进行评价,并能够适应企业的研发能力的变化情况,能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变化给出相应的研发能力评价结果,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信度更高。
21.具体的,在步骤s1中,企业的初始研发能力指数可以根据该企业已申请的专利数量与行业内企业已申请的平均专利数量的比值来确定。需要注意的是,此处企业已申请的专利数量表示的是企业在过去申请的全部专利的数量,行业内企业已申请的平均专利数量指的是行业内的所有企业在过去申请的全部专利的平均数量。
22.比如:某行业共100家企业,编号依次为1、2、3、
······
100,企业1在过去一共申请了10件专利,整个行业过去一共申请了专利2000件,那么企业1的初始研发能力指数为10/(2000/100)=0.5。
23.在步骤s2中,设定评价周期,评价周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评价周期可以设定
为1周、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等,且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评价周期设定为半年。
24.获取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的专利申请数量x,即确定企业在评价周期对应的半年时间内的专利申请数量。
25.行业内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的平均专利申请数量a等于评价周期内行业内企业所申请的全部专利除以行业内企业数量。
26.比较x和a的大小关系:若x大于或等于a,则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为(x-a)x/a。若x小于a,则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为(x-a)a/x。
27.如此设计,若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x明显超过平均值a,或者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x明显低于平均值a,这两种情况都能够被优先放大,从而将差距凸显出来,这样更便于对与平均数量有较大差异的情况进行明确表征,更有利于进行准确的研发能力排序。这也更加有利于突出研发能力非常优秀的企业,同时能够将研发能力很差的企业暴露出来,便于对整个行业的企业的研发能力情况进行全面展示。
28.另一方面,当x与a比较接近时,表示企业的研发能力与行业平均研发能力比较接近,一般在整个行业内的占比会比较大,企业之间的研发能力都比较接近,这些企业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也不存在明显的劣势,一般不需要再做过于明显的区分,以上方式能够完全适应这种分析需求。
29.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将与行业内企业的平均研发能力具有较大差异的企业凸显出来,便于对这些与平均研发能力差异较大的企业进行明确区分,便于分析。
30.在步骤s3中,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对该企业的初始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得到修正研发能力指数。即:将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与企业的初始研发能力指数进行求和,得到修正研发能力指数。当x大于或等于a时,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x-a)x/a大于或等于0;当x小于a时,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x-a)a/x小于0。
31.也就是说,在第一个评价周期结束后,利用第一个评价周期内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对企业的初始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得到了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
32.在步骤s4中,从第二个评价周期开始,在后续不同的评价周期重复执行步骤s2,得到企业在对应评价周期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并根据后一评价周期内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对该企业在前一评价周期内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即将企业在后一评价周期内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与该企业在前一评价周期内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求和,从而更新该企业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
33.通过该设计,能够实现对企业研发能力的连续跟踪和监控,并且能够将该企业的研发能力的变化情况都记录并体现出来。通过该方式能够将企业的实际研发能力变化情况体现出来,更加能够体现出企业的实际研发能力情况,评价结果也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34.在步骤s5中,按最新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对企业进行排序,并将企业排序结果和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输出。这样的话,能够根据企业排名快速地判断出不同企业的研发能力情况,结合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还能够明确看出企业间的研发能力差距以及相应的企业在行业内的研发能力情况。这对于判断一个企业在行业内的研发能力地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35.总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企业研发能力评价方法简单方便、易于实施和操作,能够方便、直观地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进行评价,并能够适应企业的研发能力的变化情况,能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变化给出相应的研发能力评价结果,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信度更高。
36.进一步地,在步骤s3和步骤s4中均还包括行业热词修正步骤,行业热词修正步骤包括:捕捉行业论坛中的技术性热词,在进行技术性热词捕捉的时候,每次选取热度最高的n个热词;其中,捕捉的热词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定。需要说明的是,技术性热词的热度根据其出现的次数确定,出现次数越多,热度越高。
37.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评价周期划分为多个热词采集周期,在每个热词采集周期内分别对热词进行一次捕捉,每次捕捉热度最高的n个热词。即在热词采集周期中,根据技术性热词在相应热词采集周期中出现的次数来确定其热度。
38.设置第一监控模块和第二监控模块,对于在每个热词采集周期中捕捉的热度最高的n个热词,对于在评价周期内之前的每个热词采集周期中均能捕捉到的热词,将其存放于第一监控模块,将其余热词(即在评价周期内之前的每个热词采集周期中至少有一个热词采集周期没有捕捉到的热刺)存放于第二监控模块。
39.第一监控模块存放每次都能捕捉到的热词,这表示第一监控模块中的热词的热度非常高,不仅在每个热词采集周期中都能捕捉到,而且其热度均是处于相应的热词采集周期的热度前n名。
40.第二监控模块存放的热词在之前的热词采集周期中至少在一个热词采集周期中没有被采集到过,这表明第二监控模块中的热词虽然热度较高,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即其未被采集到的热词采集周期)并没有那么高的热度,也就是说,第二监控模块存放的热词的热度并不稳定,时冷时热。
41.由于捕捉到的热词存在上述情况,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热词的热度,在评价周期届满后,已经完成了评价周期内每个热词采集周期的热词捕捉工作。
42.此时,对于存放于第二监控模块的热词,在评价周期的全部热词采集周期当中,这些热词只在一部分热词采集周期被捕捉到过,而在另一部分热词采集周期并没有被捕捉到。
43.对于存放于第二监控模块的热词,若某个热词被捕捉到过的热词采集周期的数量小于或等于评价周期的热词采集周期总数的50%,即该热词对应的热词采集周期的数量小于或等于热词采集周期总数的50%,则该热词的出现次数按其原本出现次数的50%计。
44.若存放于第二监控模块的热词被捕捉到过的热词采集周期的数量大于热词采集周期总数的50%且小于或等于热词采集周期总数的90%,即该热词对应的热词采集周期的数量大于热词采集周期总数的50%且小于或等于90%,则该热词的出现次数按其原本出现次数的75%计。
45.若存放于第二监控模块的热词被捕捉到过的热词采集周期的数量大于热词采集周期总数的90%,即该热词对应的热词采集周期的数量大于热词采集周期总数的90%,则该热词的出现次数按其原本出现次数的100%计。
46.例如:评价周期被划分为10个热词采集周期,存放于第二监控模块的热词1在第一
个、第三个、第五个、第七个和第九个热词采集周期都被捕捉到了,而在其余的热词采集周期没有被捕捉到。热词1在第一个、第三个、第五个、第七个和第九个热词采集周期中出现的次数分别是50、60、70、80和100。那么,热词1在整个评价周期的全部10个热词采集周期内出现的总次数是50 60 70 80 100=360,热词1被捕捉到过的热词采集周期数量是5,占评价周期中热词采集周期总数10的50%,该热词1的出现次数按其原本出现次数360的50%计,就是180次。
47.与存放于第二监控模块的热词不同,存放于第一监控模块的热词的出现次数均按原次数的100%计。
48.通过以上操作,可以根据出现次数对存放于第二监控模块和第一监控模块中的热词进行排序,从该排序结果中将出现次数最多的前n个热词作为该评价周期的技术性热词,为该n个热词匹配记录标签,用于记录每个热词的修正比例。热词的修正比例根据该热词的出现次数与选出的n个热词的总出现次数的比值确定。
49.获取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申请的专利与选出的n个热词的相关度,作为第一参考相关度。
50.获取第一参考相关度时,先分别获取企业的每件专利与最终选出的n个热词中每个热词的相关度,根据与每个热词的相关度和该热词的修正比例的乘积作为针对该热词的贡献度,然后根据每件专利对选出的n个热词的贡献度进行求和,作为该件专利的总贡献度。
51.对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申请的全部专利的总贡献度进行求和,得到第一参考相关度。
52.例如:n的数值是4,某个企业在评价周期内共申请了3件专利,4个热词的修正比例分别是10%、30%、35%和25%,专利1与4个热词的相关度分别是80%、70%、95%和85%,专利2与4个热词的相关度分别是65%、80%、90%和95%,专利3与4个热词的相关度分别是55%、40%、95%和95%。
53.那么,专利1中热词1的贡献度就是80%*10%=8%、热词2的贡献度就是70%*30%=21%、热词3的贡献度就是95%*35%=33.25%、热词4的贡献度就是85%*25%=21.25%,专利1针对这4个热词的总贡献度就是8% 21% 33.25% 21.25%=83.5%。专利2和专利3的总贡献度计算方式同理,这样就能够计算出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申请的全部专利的总贡献度。将专利1、专利2和专利3的总贡献度进行求和就得到第一参考相关度。
54.获取行业内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申请的专利与选出的热词的平均相关度,作为第二参考相关度,即将行业内全部企业在评价周期内申请的全部专利的总贡献度的平均值作为第二参考相关度,也就是说,第二参考相关度是行业内专利的总贡献度的平均值。
55.根据第一参考相关度和第二参考相关度的差值对企业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将该企业的“第一参考相关度-(第二参考相关度*该企业的专利数量)”的结果作为第三参考相关度,根据第三参考相关度与第二参考相关度的比值对企业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第三参考相关度可能是正数、负数或者是零,第三参考相关度与第二参考相关度的比值也可能是正数、负数或者是零。当第三参考相关度与第二参考相关度的比值是正数时,将企业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按第三参考相关度与第二参考相关度的比值进行放大;当第三参考相关度与第二参考相关度的比值是负数时,将企业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按第三参
考相关度与第二参考相关度的比值的绝对值进行缩小;当第三参考相关度与第二参考相关度的比值是零时,则不对企业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
56.例如:企业的共有3件专利,3件专利的总贡献度分别是85%、90%和95%,行业的第二参考相关度为50%,那么行业的第一参考相关度就是85% 90% 95%=270%,第三参考相关度就是270%-50%*3=120%,第三参考相关度与第二参考相关度的比值为2.4。如果企业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是2,那么经第三参考相关度与第二参考相关度的比值修正后的研发能力指数就是2*(1 2.4)=6.8。
57.通过以上设计,能够根据行业内技术热词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如果企业的专利与行业内技术性热词的相关度很高,则证明该企业的研发与行业热点话题相关性非常高,则表明该企业与行业发展契合度非常高,则表明其研发能力更强。
5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3中,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对该企业的初始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时,以研发能力修正指数与初始研发能力指数之和作为修正研发能力指数;在步骤s4中,根据后一评价周期内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对该企业在前一评价周期内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进行修正时,以前一评价周期内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与后一评价周期内企业的研发能力修正指数之和作为后一评价周期的修正研发能力指数。
59.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结合行业技术性热词综合评价企业的研发能力,考量的维度更加丰富,评价结果更加合理。
60.综上所述,企业研发能力评价方法简单方便、易于实施和操作,能够方便、直观地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进行评价,并能够适应企业的研发能力的变化情况,能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变化给出相应的研发能力评价结果,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信度更高。
6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