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托盘的双轨道自动排列机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20:25: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流水线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托盘的双轨道自动排列机。


背景技术:

2.自动化加工中,需要将托盘依次放入流水线上,目前采取的手段都是人工放置,人工放置托盘的随意性较强,不能实现精准、均匀放置,而且无法实现自动化。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托盘的双轨道自动排列机,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放置托盘的随意性较强,不能实现精准、均匀放置,而且无法实现自动化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用于托盘的双轨道自动排列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设置在框架内的轨道,所述轨道一端设升降输送装置,设置在框架顶部设下料输送带,所述下料输送带上设下料装置、转运装置,所述轨道包括顶层轨道、底层轨道,所述升降输送装置顶端连接转运装置,升降输送装置底部连接轨道,所述下料装置包括下料主体、侧板、底部滑板,所述侧板上设限位板,所述侧板与下料主体滑动连接,所述下料主体与底部滑板滑动连接,所述转运装置包括水平轨道、设在水平轨道上的垂直滑道、设在垂直滑道上的垂直滑板,所述垂直滑板上设转运夹具。
6.进一步的,所述侧板与下料主体在竖直方向上滑动连接,所述下料主体与底部滑板在水平方向滑动连接。所述侧板传动连接气缸,在气缸的作用下,侧板连带限位板沿着下料主体上升或下降,所述下料主体传动连接气缸,所述下料主体连带侧板在气缸的作用下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实现限位板的全方位移动。
7.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一侧设端部凸块,中部设中部凸块,所述限位板与侧板可拆卸连接。所述限位板的外沿与托盘的形状匹配,所述端部凸块以及中部凸块用来卡住托盘,当下料装置启动的时候,托盘才能移动。
8.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包括平行设置的两组。
9.首先下料主体向外移动,将托盘放入下料输送带上,下料主体带动侧板以及限位板向内移动,限位板将托盘卡在中间,启动下料输送带,下料输送带将最底层的托盘运走,由于同一边有两组平行设置的限位板,两组限位板之间形成了一个限位空间,因此当最底下的托盘被运走的时候,整个托盘堆处于架空状态,此时侧板下降知道倒数第二层的托盘落到下料输送带上,然后下料主体向外移动,当限位板脱离托盘的时候,侧板上升,然后下料主体在向内移动,使得限位板重新卡在新的倒数第二层的托盘内,当启动下料输送带的时候,最底层的托盘再次被运走,以此类推。此种手段能够保证一次只运走一层托盘,避免托盘排列不规律。
10.进一步的,所述水平轨道固定在框架侧边,水平轨道一端设电机,水平轨道另一端
设垂直滑道,所述电机与垂直滑道传动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垂直滑道上设气泵,所述气泵的推杆固定连接垂直滑板。
12.当托盘在经过下料输送带输送到转运装置处,转运装置的转运夹具夹取托盘,此时垂直滑板在垂直滑道上向上移动,带着转运夹具以及转运夹具内的托盘离开下料输送带,升到预定高度的时候,垂直滑道在电机的带动下沿着水平轨道移动,此时升降输送装置上升到顶部,垂直滑板带着转运夹具以及转运夹具内的托盘一起移动,直到托盘处于升降输送装置的正上方,此时垂直滑板在气缸的作用下下降,连带着托盘落入升降输送装置上,然后转运夹具将托盘松开,然后垂直滑板复位。
13.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输送装置包括垂直设置的升降导轨、输送带,所述升降导轨处平行设置导向杆。
14.进一步的,所述输送带包括第一输送带、第二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和第二输送带相互独立。
15.在实际运用中,下料装置处的托盘每层是两片托盘,当运输到升降运输装置上的时候,两片托盘分别放在第一输送带和第二输送带上,然后第一输送带和第二输送带下降,当到达顶层轨道的时候,第一输送带工作,将第一输送带上的托盘转运到顶层轨道上,由顶层轨道上的输送装置将其转运走,进入下一道工序,然后第一输送带和第二输送带继续下降,这个过程中,第二输送带工作,将原第二输送带上的托盘转移到第一输送带上,当移动到底层轨道的时候,第一输送带工作,将托盘再转移到底层轨道上,至此,托盘转运完毕,第一输送带和第二输送带再复位上升,等待下一次循环。
16.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下料装置有规律间断性的一层一层的放出托盘,然后使用转运装置转到升降输送装置上,利用升降输送装置将两组托盘有规律的分放在双轨道上,实现双轨道托盘的自动排列。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料装置。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料装置的侧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下料装置的限位板结构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转运装置结构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升降输送装置结构图。
24.图中所示:1、框架2、底层轨道3、顶层轨道4、升降输送装置5、转运装置6、托盘7、下料装置8、侧板9、底部滑板10、限位板1001、端部凸块1002、中部凸块11、垂直滑道12、垂直滑板13、水平轨道14、转运夹具16、第一输送带17、第二输送带18、升降导轨19、导向杆20、下料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1-7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6.一种用于托盘的双轨道自动排列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设置在框架1内的轨
道,所述轨道一端设升降输送装置4,设置在框架1顶部设下料输送带,所述下料输送带上设下料装置7、转运装置5,所述轨道包括顶层轨道3、底层轨道2,所述升降输送装置4顶端连接转运装置5,升降输送装置5底部连接轨道,所述下料装置7包括下料主体20、侧板8、底部滑板9,所述侧板8上设限位板10,所述侧板8与下料主体20滑动连接,所述下料主体20与底部滑板9滑动连接,具体的所述侧板8与下料主体20在竖直方向上滑动连接,所述下料主体20与底部滑板9在水平方向滑动连接。所述侧板8传动连接气缸,在气缸的作用下,侧板连带限位板沿着下料主体上升或下降,所述下料主体20传动连接气缸,所述下料主体20连带侧板8在气缸的作用下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实现限位板10的全方位移动。所述限位板10一侧设端部凸块1001,中部设中部凸块1002,所述限位板10与侧板可拆卸连接。
27.所述转运装置5包括水平轨道13、设在水平轨道13上的垂直滑道11、设在垂直滑道11上的垂直滑板12,所述垂直滑板12上设转运夹具14。所述水平轨道13固定在框架1侧边,水平轨道13一端设电机,水平轨道13另一端设垂直滑道11,所述电机与垂直滑道11传动连接。所述垂直滑道11上设气泵,所述气泵的推杆固定连接垂直滑板12。所述升降输送装置4包括垂直设置的升降导轨18、输送带,所述升降导轨18处平行设置导向杆19。所述输送带包括第一输送带16、第二输送带17,所述第一输送带16和第二输送带17相互独立。
28.具体工作原理:实施例一:将托盘6两两一层堆放在下料装置7处,启动所述双轨道自动排列机,下料输送带启动将下料装置7上的最底层的转盘6被带走,托盘6运转到转运装置5,然后经过转运夹具14带到升降输送装置4上,下料输送带停机,此时下料装置7的侧板8带着限位板10将悬空的托盘下降一格,下料主体20带着限位板10向外移动,当限位板10脱离托盘的时候,侧板8带着限位板10向上移动到预定位置,然后下料主体20向内移动,使得限位板10再次卡住托盘,下料输送带再次启动,最底层的托盘再次被运走,以此循环。当运输到升降运输装置上的时候,两片托盘分别放在第一输送带16和第二输送带17上,然后第一输送带16和第二输送带17下降,当到达顶层轨道3的时候,第一输送带16工作,将第一输送带16上的托盘转运到顶层轨道3上,由顶层轨道3上的输送装置将其转运走,进入下一道工序,然后第一输送带16和第二输送带17继续下降,这个过程中,第二输送带17工作,将原第二输送带17上的托盘转移到第一输送带16上,当移动到底层轨道的时候,第一输送带16工作,将托盘再转移到底层轨道2上,至此,托盘转运完毕,第一输送带和第二输送带再复位上升,等待下一次循环。
29.实施例二:最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使用,采用逆运转的原理,本实用新型还可以用来收集使用完毕的托盘。
30.具体的,将使用完毕的托盘随机放置在顶层轨道3(或底层轨道2)上,并将托盘运输到升降输送装置4上,升降输送装置4上的第一输送带16和第二输送带17工作,将托盘运至预定位置,优选的,可以在第一输送带16和第二输送带17上设红外定位仪,用于确认托盘的运输是否到位,借此来控制第一输送带16和第二输送带17的启闭。托盘运输到位之后,升降输送装置4上升至顶部,然后转运装置5工作,将托盘转运至下料输送带上,然后托盘被输送至下料装置7(反用的时候,该装置应该为收集装置,此处为了标记称呼统一,便于理解机构位置),第一层托盘到预定位置之后,下料主体20带着限位板10向内运动,将托盘卡住,然后侧板8上升,使得该位置再次悬空,当下一组托盘到来的时候,下料输送带停止,下料主体20连带限位板10向外移动,原本悬空的托盘下落,堆叠在底层托盘上,然后侧板下降,到预
定位置之后,下料主体20带着限位板10向内移动,再次卡住托盘,然后下料主体20再次上升,该位置再次悬空,等待下一组托盘,以此循环。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