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室外加装电梯的制作方法

2022-03-31 07:52: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室外加装电梯。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老龄人口在逐渐增多,但是一般传统的老旧小区为6层矮楼,在初始投入使用的时候并未安装电梯,故存在老年人上下楼梯较为困难的实际情况,但是传统老旧小区内部安装电梯较为困难,但是又有安装电梯实现方便上下楼或者搬运货物的需求,因而需要一种可以在室外加装的电梯。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外加装电梯,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在室外加装电梯的需求。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室外加装电梯,包括:电梯井道、轿厢,所述电梯井道设置在待安装墙体的外侧,所述轿厢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内,所述轿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牵引装置,所述待安装墙体的上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架,用于固定所述牵引装置一端。
7.优选的,所述安装架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轮架,所述第一转轮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轮,所述牵引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轮固定连接,牵引绳的第二端依次绕过第一转轮、第二转轮,所述第二转轮转动连接在第二转轮架上,所述第二转轮架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架的外顶壁上。
8.优选的,所述牵引绳的第二端依次绕过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后缠绕在第三转轮上,所述牵引绳的第二端与第三转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轮转动连接在支撑腔上,所述支撑腔固定连接在所述轿厢的外顶壁上,所述支撑腔为中空设计,所述支撑腔内设置有牵引电机,所述牵引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三转轮的轮轴上、且位于第三转轮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皮带与所述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连接。
9.优选的,所述支撑腔的外顶壁上固定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的另一端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上设置定位孔,所述牵引绳贯穿所述定位孔。
10.优选的,所述轿厢与所述电梯井道滑动连接;
11.所述轿厢靠近所述待安装墙体的一侧安装有防护门。
12.优选的,所述轿厢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用于轿厢内部换气的动力腔;
13.所述动力腔内设置换气装置,所述换气装置包括:
14.第一支撑台,所述第一支撑台连接在所述动力腔内,所述第一支撑台上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齿面上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
15.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撑台上,所述转盘背离所述第二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筒;
16.所述套筒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上套结有若干组扇叶,所述扇叶和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下方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固定连接在所述动力腔的内壁上,所述动力腔的底部设置有若干通风口。
17.优选的,还包括:所述换气装置减震稳定机构固定连接在所述轿厢的内顶壁上,换气装置减震稳定机构包括:
18.所述动力腔的内壁的顶端左右对称设置的两组第一缓冲腔,所述第一缓冲腔为中空设计,所述第一缓冲腔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缓冲腔内,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台;
19.所述第一支撑台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台,所述第二支撑台滑动连接在所述动力腔的侧壁上;
20.所述第一缓冲腔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两组第二缓冲腔,所述第二缓冲腔靠近所述动力腔的一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支撑板;
21.所述第一支撑台的中间位置设计有一弧形台,所述弧形台上铰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接触连接所述弧形支撑板。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主视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减震稳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待安装墙体;2、电梯井道;3、轿厢;4、防护门;6、安装架; 7、第一转轮架;8、第一转轮;9、牵引绳;10、第二转轮;11、第二转轮架; 12、第三转轮;13、动力腔;14、第一缓冲腔;15、第一复位弹簧;16、第一支撑杆;17、第一支撑台;18、第二支撑台;19、第二缓冲腔;20、第二复位弹簧;21、弧形支撑板;22、第二支撑杆;23、驱动电机;24、第一齿轮;25、第二齿轮;26、第一转轴;27、转盘;28、套筒;29、第三支撑杆; 30、扇叶;31、过滤网;32、伸缩杆;33、支撑腔;34、牵引电机;35、皮带;36、竖杆;37、横杆;39、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7.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
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8.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实施例
29.实施例1
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外加装电梯,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包括:电梯井道2、轿厢3,所述电梯井道2设置在待安装墙体1的外侧,所述轿厢3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2内,所述轿厢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牵引装置,所述待安装墙体1的上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架6,用于固定所述牵引装置一端,所述轿厢3与所述电梯井道2滑动连接;
31.优选的,所述轿厢3靠近所述待安装墙体1的一侧安装有防护门4,其中,所述待安装墙体1上也可设置与所述防护门对应的第二防护门(或者在所述轿厢3靠近所述待安装墙体1的一侧设置开口,所述待安装墙体1上设置与开口对应的防护门,用于通过防护门进入室内)。
32.其中,电梯井道与轿厢的连接,以及电梯井道和轿厢的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33.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当需要加装电梯时,首先可以确定待安装墙体1,在小区的每一层开设一用于上下电梯的通道口(与所述防护门对应),然后在待安装墙体1外侧安装电梯井道2,然后将轿厢3安装到电梯井道2中,其中防护门4安装在轿厢3贴近待安装墙体1的一侧。
34.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可以在室外加装电梯,解决了老旧小区面积不足不能在室内安装电梯的问题。
35.实施例2
36.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待安装墙体1的上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架6,所述安装架6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轮架7,所述第一转轮架7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轮8,牵引绳9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轮8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绳9的第二端依次绕过第一转轮8、第二转轮10,所述第二转轮10转动连接在第二转轮架11上,所述第二转轮架11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架6的外顶壁上。
37.所述牵引绳9的第二端依次绕过第一转轮8、第二转轮10后缠绕在第三转轮12上,所述牵引绳9的第二端与第三转轮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轮 12转动连接在支撑腔33上,所述支撑腔33固定连接在所述轿厢3的外顶壁上,所述支撑腔33为中空设计,所述支撑腔33内设置有牵引电机34,所述牵引电机3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三转轮12的轮轴上、且位于第三转轮12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皮带35与所述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连接。
38.所述支撑腔33的外顶壁上固定连接有竖杆36,所述竖杆36的另一端连接有横杆37,所述横杆37上设置定位孔39,所述牵引绳9贯穿所述定位孔 39。
39.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在待安装墙体1上(一般为顶楼)安装一安装架6,然后将第一转轮架7放置在安装架6上,然后在第一转轮架7上放置第一转轮8,在第一转轮8上安装有牵引绳9,牵引绳9 经过第二转轮10后安装在第三转轮12上,当需要实现电梯的升降功能时,可以启动牵引电机34,然后牵引电机34会带动其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一皮带轮旋转,通过皮带34的作用带动第二皮带轮旋转,第二皮带轮会带动同轴设置的第三转轮12,第三转轮12会在动力的作用下旋转,从而带动牵引绳9的收放,在收放过
程中,且牵引绳9放置在定位孔39中,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且牵引绳9的收放可以带动轿厢3在电梯井道内升降。
40.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待安装墙体1的上方安装安装架6,可以克服很多老旧小区施工不便的位置,且建设周期较短,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通过设置安装架6地面上的第一转轮架7和第一转轮8以及设置在轿厢3 顶部的牵引电机34皮带35、第三转轮12的配合,实现了电梯的升降功能,施工较为简单,对环境的要求较小且成本较低,适合很多老旧小区的加装改造,大大提高了电梯普及率。
41.实施例3
42.在上述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所述轿厢3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用于轿厢3内部换气的动力腔13;
43.所述动力腔13内设置换气装置,所述换气装置包括:
44.第一支撑台17,所述第一支撑台17连接在所述动力腔13内,所述第一支撑台17上设置有驱动电机23,所述驱动电机2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24,所述第一齿轮24的齿面上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25,所述第二齿轮 25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26;
45.所述第一转轴2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盘27,所述转盘27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撑台18上,所述转盘27背离所述第二齿轮2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筒 28;
46.所述套筒2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杆29,所述第三支撑杆29上套结有若干组扇叶30,所述扇叶30和所述第三支撑杆29的下方设置有过滤网31,所述过滤网31固定连接在所述动力腔13的内壁上,所述动力腔13的底部设置有若干通风口(所述轿厢3的顶部设置有若干进风口)。
4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启动驱动电机23,然后会带动第一齿轮24啮合第二齿轮25,会传输动力给第一转轴26,第一转轴26会带动转盘27旋转,然后转盘27上的套筒28以及下段的第二支撑杆29会跟随一起运动,在转动的过程中,会带动扇叶30旋转,从而产生气流的流动,加速电梯内的气体流通。
48.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上述换气装置可以加快密闭电梯内的空气流通,从而保证乘坐电梯人员的安全性。
49.实施例4
50.在上述实施例1或2或3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还包括:换气装置减震稳定机构;所述换气装置减震稳定机构固定连接在所述轿厢3的内顶壁上,换气装置减震稳定机构包括:
51.所述动力腔13的内壁的顶端左右对称设置的两组第一缓冲腔14,所述第一缓冲腔14为中空设计,所述第一缓冲腔14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复位弹簧 15,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16,所述第一支撑杆 16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缓冲腔14内,所述第一支撑杆1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台17;
52.所述第一支撑台17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杆1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杆32,所述伸缩杆3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台18,所述第二支撑台18滑动连接在所述动力腔13的侧壁上;
53.所述第一缓冲腔14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两组第二缓冲腔19,所述第二缓冲腔19靠近所述动力腔13的一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20,所述第二复位弹簧2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支撑板21;
54.所述第一支撑台17的中间位置设计有一弧形台,所述弧形台上铰接有第二支撑杆22,所述第二支撑杆22接触连接所述弧形支撑板21。
5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在电梯的升降过程中,第一缓冲腔14和第二缓冲腔19内部的第一复位弹簧15和第二复位弹簧16可以起到克服惯性力的作用,然后根据惯性力的不同,第二支撑杆22会在弧形支撑板21之间绕第一支撑台17上的弧形台转动,从而可以改变第一支撑台17下端的伸缩杆 32的位置,从而起到一个较好的克服惯性力的作用,从而提高换气机构的稳定性。
56.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当电梯在升降的过程中,在开始启动或者减速停止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个较大的惯性力,因而对换气装置上设置减震稳定结构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减震稳定装置可以克服惯性力,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且第二支撑杆22和弧形支撑板21在不同的惯性力作用下会形成不同的位置,从而改变第一支撑台17伸缩杆32的位置,使得位于第一支撑台17上的驱动电机23能够稳定工作。
5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