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石墨烯电热片的制作方法

2022-03-27 00:58: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石墨烯加热装置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石墨烯电热片。


背景技术:

2.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1920089156.x名称为《一种功能化透明石墨烯发热膜》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功能化透明石墨烯发热膜,包括发热层、温度探测层、压力传感层和基层,所述发热层、温度探测层以及压力传感层层叠设置于所述基层上;所述发热层包括石墨烯透明发热膜,所述温度探测层包括薄膜温度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层包括薄膜压力传感器;所述基层包括第四透明高分子薄膜、电极片以及与电极片连接的第四电极,所述第四透明高分子薄膜上设有开孔,所述电极片安装于所述开孔中。该实用新型通过多层膜层组合的方式,实现集电流输出、温度探测、压力探测的多功能石墨烯柔性发热薄膜,可适用于医疗保健等领域。然而,该石墨烯发热膜的发热效率仍然较低,因此该石墨烯发热膜的结构还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发热效率高的石墨烯电热片。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石墨烯电热片,包括石墨烯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电热片还包括能反射石墨烯发热膜加热产生的热辐射的聚热层,所述石墨烯发热膜夹置于上透明保护膜和下透明保护膜之间,在上透明保护膜的上表面或下透明保护膜的下表面上还贴合有第二保护膜,当所述第二保护膜贴合在上透明保护膜的上表面上时,所述聚热层夹置于上透明保护膜与第二保护膜之间,当所述第二保护膜贴合在下透明保护膜的下表面上时,所述聚热层夹置于下透明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之间。
5.作为改进,所述聚热层可优选是贴合在下透明保护膜表面上的反光薄膜。
6.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光薄膜的长度可优选小于石墨烯发热膜的长度,所述石墨烯发热膜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伸出对应的发光薄膜的俯视投影覆盖区域。
7.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透明保护膜、下透明保护膜可优选为透光率大于90%的透明塑料膜。
8.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保护膜可优选为透光率大于90%的透明塑料片。
9.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透明保护膜、下透明保护膜、石墨烯发热膜和反光薄膜的厚度可优选均小于透明塑料片的厚度。
10.作为改进,所述石墨烯发热膜可优选包括间隔设置的石墨烯发热条,每个石墨烯发热条的一端与第一电极贴合相连接,每个石墨烯发热条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极贴合相连接。
11.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电极可优选为由铜制作而成的正极薄片,所述第二电极为
由铜制作而成的负极薄片。
12.进一步改进,所述石墨烯发热条的宽度可优选保持相同,相邻石墨烯发热条的间隔距离小于石墨烯发热条的宽度。
13.进一步改进,相邻石墨烯发热条之间的空隙为挤压抽气后形成的真空腔。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石墨烯电热发出的热辐射能被聚热层反射至石墨烯电热片的顶面上,起到良好的聚光效果,减少热量散失,改善石墨烯电热片的发热效果;在石墨烯电热片的外表面覆盖有透明保护膜,使石墨烯电热片更耐腐蚀,防潮防剐蹭,延长石墨烯电热片的使用寿命;石墨烯发热膜和聚热层由透明保护膜隔开,避免聚热层的薄膜直接接触石墨烯发热膜,降低短路的概率,使石墨烯电热片能更长时间地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16.图2为图1的结构分解图;
17.图3是图1的俯视图;
18.图4是图3中沿a-a线的剖面图;
19.图5是图3中沿b-b线的剖面图;
20.图6是图4中i部分的放大图;
21.图7是图5中ii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3.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石墨烯电热片,包括石墨烯发热膜,石墨烯电热片还包括能反射石墨烯发热膜加热产生的热辐射的聚热层4,石墨烯发热膜夹置于上透明保护膜1和下透明保护膜3之间,在上透明保护膜1的上表面或下透明保护膜3的下表面上还贴合有第二保护膜5,当第二保护膜5贴合在上透明保护膜1的上表面上时,聚热层4夹置于上透明保护膜1与第二保护膜5之间,当第二保护膜5贴合在下透明保护膜3的下表面上时,聚热层4夹置于下透明保护膜3和第二保护膜5之间。聚热层4是贴合在下透明保护膜表面上的反光薄膜。反光薄膜的长度小于石墨烯发热膜的长度,石墨烯发热膜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伸出对应的发光薄膜的俯视投影覆盖区域。上透明保护膜1、下透明保护膜3为透光率大于90%的透明塑料膜。第二保护膜5为透光率大于90%的透明塑料片。上透明保护膜1、下透明保护膜3、石墨烯发热膜和反光薄膜的厚度均小于透明塑料片的厚度。
24.石墨烯发热膜包括间隔设置的石墨烯发热条21,每个石墨烯发热条21的一端与第一电极22贴合相连接,每个石墨烯发热条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极23贴合相连接。第一电极22为由铜制作而成的正极薄片,第二电极23为由铜制作而成的负极薄片。石墨烯发热条21的宽度保持相同,相邻石墨烯发热条21的间隔距离小于石墨烯发热条21的宽度。相邻石墨烯发热条21之间的空隙为挤压抽气后形成的真空腔24。


技术特征:
1.一种石墨烯电热片,包括石墨烯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电热片还包括能反射石墨烯发热膜加热产生的热辐射的聚热层(4),所述石墨烯发热膜夹置于上透明保护膜(1)和下透明保护膜(3)之间,在上透明保护膜(1)的上表面或下透明保护膜(3)的下表面上还贴合有第二保护膜(5),当所述第二保护膜(5)贴合在上透明保护膜(1)的上表面上时,所述聚热层(4)夹置于上透明保护膜(1)与第二保护膜(5)之间,当所述第二保护膜(5)贴合在下透明保护膜(3)的下表面上时,所述聚热层(4)夹置于下透明保护膜(3)和第二保护膜(5)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热层(4)是贴合在下透明保护膜表面上的反光薄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墨烯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薄膜的长度小于石墨烯发热膜的长度,所述石墨烯发热膜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伸出对应的发光薄膜的俯视投影覆盖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石墨烯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透明保护膜(1)、下透明保护膜(3)为透光率大于90%的透明塑料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石墨烯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膜(5)为透光率大于90%的透明塑料片。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石墨烯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透明保护膜(1)、下透明保护膜(3)、石墨烯发热膜和反光薄膜的厚度均小于透明塑料片的厚度。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石墨烯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发热膜包括间隔设置的石墨烯发热条(21),每个石墨烯发热条(21)的一端与第一电极(22)贴合相连接,每个石墨烯发热条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极(23)贴合相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石墨烯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22)为由铜制作而成的正极薄片,所述第二电极(23)为由铜制作而成的负极薄片。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石墨烯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发热条(21)的宽度保持相同,相邻石墨烯发热条(21)的间隔距离小于石墨烯发热条(21)的宽度。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石墨烯电热片,其特征在于:相邻石墨烯发热条(21)之间的空隙为挤压抽气后形成的真空腔(24)。

技术总结
一种石墨烯电热片,包括石墨烯发热膜,聚热层,石墨烯发热膜夹置于上透明保护膜和下透明保护膜之间,在上透明保护膜的上表面或下透明保护膜的下表面上还贴合有第二保护膜,当所述第二保护膜贴合在上透明保护膜的上表面上时,所述聚热层夹置于上透明保护膜与第二保护膜之间,当所述第二保护膜贴合在下透明保护膜的下表面上时,所述聚热层夹置于下透明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之间。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减少热量散失,改善石墨烯电热片的发热效果;石墨烯电热片更耐腐蚀,防潮防剐蹭,延长石墨烯电热片的使用寿命;石墨烯发热膜和聚热层由透明保护膜隔开,避免聚热层的薄膜直接接触石墨烯发热膜,降低短路的概率。降低短路的概率。降低短路的概率。


技术研发人员:沈伟洪 张祥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高芯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30
技术公布日:2022/3/2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