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隔离衣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21:58: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防护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隔离衣。


背景技术:

2.新冠病毒、sars等传染性疾病,是通过气溶胶和接触进行传播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在和这类疾病确诊或疑诊的患者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防疫人员等在病房、隔离区、检疫区、实验室、患者家庭、乃至户外进行相关操作时,需要穿戴专门的隔离服。医务人员工作时穿着隔离服能有效抵抗具有感染性的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隔离服使用安全方便,有效保护穿着者免受感染威胁,具有密闭性好的特点。
3.医护人员经常需要穿着密闭的隔离服长时间工作,隔离服内气流不通,在夏天炎热时,医护人员穿上隔离服后汗流浃背,酷热难当,冬天时隔离服内温度低下,严寒难耐,温度的不适极大地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医护人员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工作中。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隔离衣,其特点是能够为医护人员持续地降温,减少闷热带来的不适感。
5.其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隔离衣,包括内衣、以及设置在所述内衣外的外衣和设置在所述外衣上的进风装置,所述内衣上设有可开合的第一开口,所述外衣上设有可开合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所述内衣和所述外衣之间为密闭腔;所述内衣和所述外衣之间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将所述密闭腔分成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进风侧对应的外衣上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装置固定连接在所述进风口上,所述出风侧对应的外衣上设有出风口;所述进风装置上包括一进风器和一用于放置冷源的放置框,所述进风器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放置框。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内衣的横截面中轴线上,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外衣的横截面中轴线上。
8.进一步地,所述放置框上设有均匀排列的网格。
9.进一步地,所述外衣上还活动连接一隔离帽。
10.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帽上设有眼部观察区,所述眼部观察区上设有透明防护片。
11.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帽上还设有口鼻部透气区,所述口鼻部透气区上设有滤网。
12.进一步地,所述外衣上的袖口处活动连接一隔离手套。
13.进一步地,所述外衣上的脚踝处活动连接一隔离足套。
14.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外衣上的后肩处。
15.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外衣上的小腿处。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益效果是:内衣和外衣形成一双层隔离衣,医护人员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穿上内衣和外衣,并闭合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将内衣和外衣通过连接部
连接起来。往放置框内放入冷源(例如冰袋),启动进风器,进风器将外界的气体吹入放置框内,气体冷却,冷却后的气体顺势进入密闭腔的进风侧,冷却气体受到连接部的阻挡,绕密闭腔一圈后从出风口排出,如此冷却气体能够为医护人员持续地降温,减少闷热引起的不适感。
附图说明
17.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
18.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隔离衣闭合时的后视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隔离衣打开时的后视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隔离衣前视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隔离衣横截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进风装置侧视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0、内衣;101、第一开口;20、外衣;201、第二开口;202、进风侧;203、出风侧;204、进风口;205、出风口;301、连接部;302、密闭腔;40、进风装置;401、进风器;402、放置框;4021、网格;50、隔离帽;501、眼部观察区;502、透明防护片;503、口鼻部透气区;504、滤网;601、隔离手套;602、隔离足套。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27.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现实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
28.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
…”
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29.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31.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述”、“该”为相应位置之前所提及或描述的技术特征或技术内容,该技术特征或技术内容与其所提及的技术特征或技术内容可
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似的。
32.毫无疑义,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相违背,或者明显矛盾的技术内容或技术特征,应被排除在外。
33.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隔离衣,包括内衣10、以及设置在所述内衣10外的外衣20和设置在所述外衣20上的进风装置40,所述内衣10上设有可开合的第一开口101,所述外衣20上设有可开合的第二开口201,所述第一开口101和所述第二开口201相对设置,所述内衣10和所述外衣20之间为密闭腔302;所述内衣10和所述外衣20之间设有连接部301,所述连接部301将所述密闭腔302分成进风侧202和出风侧203,所述进风侧202对应的外衣20上设有进风口204,所述进风装置40固定连接在所述进风口204上,所述出风侧203对应的外衣20上设有出风口205;所述进风装置40上包括一进风器401和一用于放置冷源的放置框402,所述进风器401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放置框402。所述放置框402上设有均匀排列的网格4021,网格4021的作用是承载冰袋且利于冷却气体从框内扩散出去。
34.内衣10和外衣20形成一双层隔离衣,医护人员从第一开口101和第二开口201穿上内衣10和外衣20,并闭合第一开口101和第二开口201,将内衣10和外衣20通过连接部301连接起来。往放置框402内放入冷源,例如冰袋,启动进风器401,进风器401将外界的气体吹入放置框402内,冰袋吸热,气体冷却,冷却后的气体顺势进入密闭腔302的进风侧202,冷却气体受到连接部301的阻挡,绕密闭腔302一圈后从出风口205排出,如此冷却气体能够为医护人员持续地降温,减少闷热引起的不适感。
35.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开口101位于所述内衣10的横截面中轴线上,所述第二开口201和所述连接部301位于所述外衣20的横截面中轴线上。第一开口101和第二开口201分别位于内衣10后面和外衣20后面,对应人体脊柱位置,如此设置便于医护人员手持隔离衣且从后面穿入隔离衣,脱衣时,打开第一开口101和第二开口201,并向前拉出衣袖即可脱下隔离衣。
36.内衣10和外衣20之间还设有多个固定连接点,例如设置在四肢处,能够将内衣10和外衣20一体化设置,提高医护人员使用时的便利性。
37.如图3所示,所述外衣20上还活动连接一隔离帽50,所述隔离帽50上设有眼部观察区501,所述眼部观察区501上设有透明防护片502,所述隔离帽50上还设有口鼻部透气区503,所述口鼻部透气区503上设有滤网504。眼部观察区501和口鼻部透气区503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感官条件,透明防护片502和滤网504为医护人员提供基础防护,减少与飞沫、体液等物质的接触。
38.如图1所示,所述外衣20上的袖口处活动连接一隔离手套601,所述外衣20上的脚踝处活动连接一隔离足套602。隔离手套601和隔离足套602通过拉链与外衣20连接,医护人员穿好内衣10和外衣20后,再穿上隔离手套601和隔离足套602。隔离手套601和隔离足套602可定期更换,避免破损而失去防护作用。
39.所述进风口204位于所述外衣20上的后肩处,所述出风口205位于所述外衣20上的小腿处。进风口204的位置高于出风口205,冷却气体在冷降热升的作用下往足部流通,进而遍布全身,提高隔离衣舒适性。
40.以上实施例的目的,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再现与推导,并以此完整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及效果,其目的是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
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1.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