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20:22: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背景技术:

2.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3.现有的运动鞋的鞋底大多采用md、rb、eva等材料制成的多层粘接或者单层的实心结构,这样鞋底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起到减震的作用,或者通过鞋底直接设置成减震结构,从而缓解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但是,根据生物力学的研究,在运动过程中脚部着地时,一方面地面会对脚掌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也存在外力对脚部侧面、后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如果不加区分地在整个鞋底采用相同的避震、减震的手段进行缓冲,则运动鞋消耗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较为严重,不利于脚部的发力,同时在需要足够大的冲击保护的区域又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降低了运动鞋的防护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在运动员行走或者运动过程中,能够减缓外界对脚部侧面、后跟的冲击,提高鞋底的安全防护性能。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包括:外环部,其表面设置由若干个三角形交错、矩阵排布形成的支撑纹理;第一防护部,对应后脚跟部位在所述外环部上形成;第二防护部,对应前脚掌外部部位在所述外环部上形成,对应设置于后脚跟中轴线的部位下凹,两端分别向后脚跟两侧延伸,高度逐渐增加;第三防护部,所述第一大底对应前脚掌内侧区域、脚尖区域还向所述中底延伸,以对应前脚掌内侧区域在所述外环部上形成。
6.其中,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大底,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前脚掌区域设置;所述第一大底上还设置一分隔带,所述分隔带以脚尖边缘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以足弓外侧边缘为终点进行设置,将所述第一大底分隔成对应覆盖前脚掌内侧区域的内侧区域以及对应覆盖前脚掌外侧区域的外侧区域;所述分隔带由三个弧度近似的弧形带状沟槽共同形成;其中,一端与所述起点连接的弧形带状沟槽所对应的圆心设置在所述外侧区域上,一端与所述终点连接的弧形带状沟槽所述对应的圆心设置在所述外侧区域上,连接在两个所述带状沟槽之间的带状沟槽所对应的圆心设置在所述内侧区域;第二大底,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后脚掌区域设置;第三大底,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足弓区域设置。
7.其中,所述内侧区域的触地面设置第一防滑纹理,所述外侧区域的触地面设置第二防滑纹理,所述第二大底的触地面设置第三防滑纹理,所述第三大底的触地面设置第四
防滑纹理。
8.其中,所述第一防滑纹理由若干个近似三角形形状的环形带状凸起、以及若干个弧形带状凸起形成;其中,所述若干个环形带状凸起以所述内侧区域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依次嵌套排布,所述环形带状凸起的尺寸随着与所述内侧区域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所述若干个弧形带状凸起环绕距离所述内侧区域的中心位置最远的一个环形带状凸起进行设置,并依次并排分布至所述内侧区域的边缘,所述弧形带状凸起的弧形长度随着靠近所述内侧区域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减小,弧度随着靠近所述内侧区域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增大;所述第二防滑纹理由若干条条形凸起形成,每条条形凸起由三个弧度近似的第一、二、三带状凸起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带状凸起所对应的圆心设置在所述外侧区域上,并依次并排分布至所述外侧区域的边缘,所述第一带状凸起的弧形长度随着靠近外侧区域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减小;所述第二带状凸起所对应的圆心设置在所述内侧区域上,并依次并排分布至所述内侧区域的边缘,所述第二带状凸起的弧形长度随着靠近内侧区域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减小;所述第三带状凸起所述对应的圆心设置在所述外侧区域上,并依次并排分布至所述外侧区域的边缘,所述第三带状凸起的弧形长度随着靠近外侧区域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减小;所述第三防滑纹理由若干个近似三角形形状的环形带状凸起、以及若干个弧形带状凸起形成;其中,所述若干个环形带状凸起以所述第二大底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依次嵌套排布,所述环形带状凸起的尺寸随着与所述第二大底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所述若干个弧形带状凸起环绕距离所述第二大底的中心位置最远的一个环形带状凸起进行设置,并依次并排分布至所述第二大底的边缘,所述弧形带状凸起的弧形长度随着靠近所述第二大底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减小,弧度随着靠近所述第二大底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增大;所述第四防滑纹理由若干个近似三角形形状的环形带状凸起、以及若干个弧形带状凸起形成;其中,所述若干个环形带状凸起以所述第三大底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依次嵌套排布,所述环形带状凸起的尺寸随着与所述第三大底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所述若干个弧形带状凸起环绕距离所述第三大底的中心位置最远的一个环形带状凸起进行设置,并依次并排分布至所述第三大底的边缘,所述弧形带状凸起的弧形长度随着靠近所述第三大底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减小,弧度随着靠近所述第三大底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增大。
9.其中,所述第一大底、第二大底以及第三大底是一体成型的,分布在所述内侧区域上的弧形带状凸起延伸至所述第二大底,并与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上相应位置的弧形带状凸起相连接为一体;分布在所述第三大底上的弧形带状凸起延伸至所述第二大底,并与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上相应位置的弧形带状凸起相连接为一体。
10.其中,制成所述分隔带的材料硬度大于制成所述第一大底的材料硬度。
11.其中,对应所述第三大底上分布环形带状凸起所形成的区域,还设置一支撑片,所述支撑片容纳于所述大底与中底之间所形成的容纳空间中。
12.其中,对应所述外侧区域上,分布第二防滑纹理所形成的区域,还设置一支撑片,所述支撑片容纳于所述大底与中底之间所形成的容纳空间中。
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于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14.其中,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所述后跟部位与所述第二防护部固定连接;所述鞋面的内侧和外侧表面,靠近所述后跟连接的区域,还分别设置第一包覆片、第二包覆片,每个所述包覆片均为近似椭圆形形状,以贴覆工艺固定在所述鞋面上。
1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通过在中底的外环部上,对应脚跟的不同部位设置第一防护部、第二防护部以及第三防护部,并且第二防护部对应脚踝后侧中心的高度低于其他位置的高度,形成“凹”字形状的防护部,这样不仅能保护后脚跟,也能最大限度保证舒适性;当外界从脚部的侧面、或者后跟侧面产生冲击时,所述第一防护部、第二防护部变形抵抗冲击。由于所述防护部已经抵消了部分能量,对后脚跟的伤害减小或消失,有效保护运动员的脚部。进一步地,在大底上对应脚掌不同区域设置一体成型的、且触地面以螺旋和弧形分布条形凸起的第一大底、第二大底和第三大底,使得在大底上形成类似指纹纹理的防滑纹理,使得运动员在前脚掌触地状态,运动员向任意方向转动时,鞋底均能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以确保运动员能够实现灵活运动时保持足够的抓地性和防滑性能。另外,在第二大底和第三大底上还分别开设用于容纳支撑片的通槽,在前脚掌外侧、足弓中心部位分别提供稳定支撑,保证了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保持鞋底的稳定性,不会出现过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底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底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底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底的后跟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2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的鞋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首先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到的现有技术名词进行如下解释。
25.eva(ethylene vinyl acetate copolymer,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其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尤其在制鞋工业,被应用于中高档旅游鞋、登山鞋、拖鞋、凉鞋的鞋底和内饰材料中。
26.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是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二异氰酸酯类分子和大分子多元醇、低分子多
元醇(扩链剂)共同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其它塑料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强度高、韧性好、耐磨、耐寒、耐油、耐水、耐老化、耐气候等特性,同时他具有高防水性透湿性、防风、防寒、抗菌、防霉、保暖、抗紫外线以及能量释放等许多优异的功能,是一种成熟的环保材料。
27.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8.请同时参阅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底100,包括:大底1以及中底2,所述中底2连接于大底1上表面。
29.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大底1由橡胶材料制成,保证运动鞋的耐磨性能和防滑性能。具体地,所述大底1的厚度为3mm。所述中底2采用eva或etpu材质制成,保证运动鞋轻便、舒适的性能。
30.所述大底1包括对应覆盖前脚掌区域设置的第一大底11、对应覆盖后脚掌区域设置的第二大底12、以及对应覆盖足弓部位设置的第三大底13。其中,所述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第三大底13一体成型以形成所述大底1。
3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大底11上还设置一分隔带111,将所述第一大底11分隔成对应覆盖前脚掌内侧区域的内侧区域112以及对应覆盖前脚掌外侧区域的外侧区域113。具体地,所述分隔带111以脚尖边缘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以足弓外侧边缘为终点进行设置;所述分隔带111由三个弧度近似的弧形带状沟槽111a、111b、111c共同形成,其中,一端与所述起点连接的弧形带状沟槽111a以设置在所述外侧区域113上的a点为圆心进行设置,一端与所述终点连接的弧形带状沟槽111c以设置在所述外侧区域113上的c点为圆心进行设置,连接在所述带状沟槽111a、111c之间的带状沟槽111b以设置在所述内侧区域112上的b点为圆心进行设置。
32.进一步地,制成所述分隔带111的材料硬度大于制成所述第一大底11的材料硬度。
33.所述第一大底11上,所述内侧区域112的触地面设置第一防滑纹理110,所述外侧区域113的触地面设置第二防滑纹理114。其中,所述第二防滑纹理114由若干条条形凸起1140形成,具体地,每条条形凸起1140由三个弧度近似的带状凸起1140a、1140b、1140c共同形成,所述带状凸起1140a以设置在所述外侧区域113上的a点为圆心进行设置,并依次并排分布至所述外侧区域113的边缘,并且,所述带状凸起1140a的弧形长度随着靠近外侧区域113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减小;所述带状凸起1140b以设置在所述内侧区域112上的b点为圆心进行设置,并依次并排分布至所述内侧区域112的边缘,并且,所述带状凸起1140b的弧形长度随着靠近内侧区域112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减小;所述带状凸起1140c以设置在所述外侧区域113上的c点为圆心进行设置,并依次并排分布至所述外侧区域113的边缘,并且,所述带状凸起1140c的弧形长度随着靠近外侧区域113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减小。进一步地,相邻两条条形凸起1140之间间隔预设距离,以形成隔色沟。
34.所述第一防滑纹理110由若干个近似三角形形状的环形带状凸起110a、以及若干个弧形带状凸起110b形成;其中,所述若干个环形带状凸起110a以所述内侧区域112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依次嵌套排布,并且,所述环形带状凸起110a的尺寸随着与所述内侧区域112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所述若干个弧形带状凸起110b环绕距离所述内侧区域112的中心位置最远的一个环形带状凸起110a进行设置,并依次并排分布至所述内侧区域112的
边缘,并且,所述弧形带状凸起110b的弧形长度随着靠近所述内侧区域112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减小,弧度随着靠近所述内侧区域112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增大。进一步地,相邻两条环形带状凸起110a/弧形带状凸起110b之间间隔预设距离,以形成隔色沟。
35.所述第二大底12的触地面设置第三防滑纹理120,所述第三防滑纹理120由若干个近似三角形形状的环形带状凸起120a、以及若干个弧形带状凸起120b形成;其中,所述若干个环形带状凸起120a以所述第二大底12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依次嵌套排布,并且,所述环形带状凸起120a的尺寸随着与所述第二大底12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所述若干个弧形带状凸起120b环绕距离所述第二大底12的中心位置最远的一个环形带状凸起120a进行设置,并依次并排分布至所述第二大底12的边缘,并且,所述弧形带状凸起120b的弧形长度随着靠近所述第二大底12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减小,弧度随着靠近所述第二大底12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增大。进一步地,相邻两条环形带状凸起120a/弧形带状凸起120b之间间隔预设距离,以形成隔色沟。
36.所述第三大底13的触地面设置第四防滑纹理130,所述第四防滑纹理130由若干个近似三角形形状的环形带状凸起130a、以及若干个弧形带状凸起130b形成;其中,所述若干个环形带状凸起130a以所述第三大底13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依次嵌套排布,并且,所述环形带状凸起130a的尺寸随着与所述第三大底13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所述若干个弧形带状凸起130b环绕距离所述第三大底13的中心位置最远的一个环形带状凸起130a进行设置,并依次并排分布至所述第三大底13的边缘,并且,所述弧形带状凸起130b的弧形长度随着靠近所述第三大底13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减小,弧度随着靠近所述第三大底13的边缘的距离缩小而增大。进一步地,相邻两条环形带状凸起130a/弧形带状凸起130b之间间隔预设距离,以形成隔色沟。
37.进一步地,由于所述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以及第三大底13是一体成型的,分布在所述内侧区域112上的弧形带状凸起110还延伸至所述第二大底12,并与相应位置的弧形带状凸起120b相连接为一体;分布在所述第三大底13上的弧形带状凸起130b还延伸至所述第二大底12,并与相应位置的弧形带状凸起120b相连接为一体。
38.进一步地,每条条形凸起1140、环形带状凸起110a、120a、130a、以及弧形带状凸起110b、120b、130b,触地端外缘基本齐平。
39.所述第一防滑纹理110、第二防滑纹理120的存在使得运动员在前脚掌触地状态,运动员向任意方向转动时,鞋底均能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以确保运动员能够实现灵活运动时保持足够的抓地性和防滑性能。
4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大底12的中心位置还设置一标识印刷区121,所述标识印刷区121的表面平滑,用于印制产品标识、图案。
41.进一步地,对应所述第三大底13上分布环形带状凸起130a所形成的区域,还设置一支撑片(图未示出),所述支撑片由tpu材料制成,并且,所述支撑片容纳于所述大底1与中底2之间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图未示出)中。
42.进一步地,对应所述外侧区域113上,分布第二防滑纹理114所形成的区域,还设置一支撑片支撑片(图未示出),所述支撑片由tpu材料制成,并且,所述支撑片容纳于所述大底1与中底2之间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图未示出)中。
43.在前脚掌外侧、足弓中心部位分别设置一由tpu材料制成的支撑片,保证了运动员
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保持鞋底的稳定性,不会出现过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
44.请同时参阅图2~5,所述中底2包括外环部21、对应后脚跟部位在所述外环部21上形成的第一防护部22、以及对应前脚掌外侧部位在所述外环部21上形成的第二防护部23。其中,所述第一防护部22、第二防护部23由tpu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护部22、所述第二防护部23由半透明、磨砂雾面的tpu材料制成。
45.所述第一大底11对应覆盖前脚掌内侧区域和脚尖区域的部分还向所述中底2上延伸,以形成对应前脚掌内侧区域在所述外环部21上形成的第三防护部24。由于所述第三防护部24与所述第一大底11的触地面是一体的,因此,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11触地面上的第一防滑纹理110蔓延至所述第三防护部24的表面。
46.所述外环部21表面设置由若干个三角形交错、矩阵排布而形成的支撑纹理210。
47.所述第一防护部22对应后脚跟中轴线设置的部分,其高度低于其他部分的高度,以形成“凹”字形状的防护部,这样不仅能保护后脚跟,也能最大限度保证包覆性和舒适性。
48.当外界从脚部的侧面、或者后跟侧面产生冲击时,所述第一防护部22、第二防护部23变形抵抗冲击。由于所述防护部已经抵消了部分能量,对后脚跟的伤害减小或消失,有效保护运动员的脚部。
49.请同时参阅图6~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400,包括鞋带41、紧密贴合在所述鞋带41下侧的鞋面42、预留开设在所述鞋面42内部的鞋眼扣43、以及鞋舌44;其中,所述鞋眼扣43的内部贯穿连接有所述鞋带41,所述鞋面42的下侧紧密贴合于鞋舌44的上侧。
50.所述鞋面42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421,且所述前片421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42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422,所述后跟422与所述第一防护部22固定连接。
51.进一步地,所述后跟422的中心位置还缝制一提带42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提带423由编织材料制成,宽度为18mm。
52.所述鞋面42为提花工艺制成,所述后跟422由透明网纱制成;所述鞋面42两侧分别与所述后跟422两侧对应缝合固定,以形成所述运动鞋400整体。在所述鞋面42的内侧和外侧的表面,靠近所述后跟422连接的区域,还分别设置第一包覆片424、第二包覆片425,每个包覆片均为近似椭圆形形状,以贴覆工艺固定在所述鞋面42上。具体地,所述第一包覆片424和所述第二包覆片425为半透明雾面贴膜,均由tpu材料制成。
53.进一步地,对应脚尖部位,在所述前片421上覆盖一层防护膜426,其中,所述防护膜426由防水材料制成。
54.利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中底的外环部上,对应脚跟的不同部位设置第一防护部、第二防护部以及第三防护部,并且第二防护部对应脚踝后侧中心的高度低于其他位置的高度,形成“凹”字形状的防护部,这样不仅能保护后脚跟,也能最大限度保证舒适性;当外界从脚部的侧面、或者后跟侧面产生冲击时,所述第一防护部、第二防护部变形抵抗冲击。由于所述防护部已经抵消了部分能量,对后脚跟的伤害减小或消失,有效保护运动员的脚部。进一步地,在大底上对应脚掌不同区域设置一体成型的、且触地面以螺旋和弧形分布条形凸起的第一大底、第二大底和第三大底,使得在大底上形成类似指纹纹理的防滑纹理,使得运动员在前脚掌触地状态,运动员向任意方向转动时,鞋底均能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以确保运动员能够实现灵活运动时保持足够的抓地性和防滑性能。另外,在第二大底和第三大底
上还分别开设用于容纳支撑片的通槽,在前脚掌外侧、足弓中心部位分别提供稳定支撑,保证了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保持鞋底的稳定性,不会出现过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