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全自动开收伞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20:21: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自动开收伞。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自动雨伞大多都是在手柄处设有开伞按钮和收伞按钮,按下开伞按钮后即可自动将雨伞打开,但是按下收伞按钮后只能将伞骨收起,由手柄中伸出的伸缩杆不能自动缩回,仍需要两手并用才能将其收回,使用该类自动雨伞,在收伞过程中仍会被雨水淋湿,失去了雨伞本身具有的方便性。
3.针对上述情况,授权公告号为cn20646254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开收的反收多折伞,该全自动开收的反收多折伞包括中棒组,中棒组分为内管、中管和外管,其中内管与手柄固定安装,内管中插装有丝杆,丝杆与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中管可上下滑动的套装在内管外,中管的下端固定安装有螺母,螺母在丝杆的旋转过程中可沿丝杆上下移动,螺母上方与推杆的底端固定,推杆的顶端与中管顶部固定安装;外管可上下滑动地套装在中管外,其中外管顶端固定安装有有上蜂巢;上蜂巢周侧与副伞骨的一端联接,副伞骨的另一端与与内节伞骨联接,而内伞骨的其中一端与下蜂巢联接在一起,进而将上蜂巢与下蜂巢传动连接起来;并且内管、中管和外管上均设有滑轮,各管和相应滑轮通过三节拉绳拉紧连接。开伞时,驱动机构驱动丝杆正转,螺母沿丝杆上行,推杆随螺母上行进而带动中管上行,促使各节拉绳绕相应滑轮带动下蜂巢逐渐靠近上蜂巢,使得伞骨完全张开,即可完成开伞操作。收伞时,驱动机构驱动丝杆反转,螺母沿丝杆下行,推杆随螺母下行进而下拉中管下行,中管下行过程中,外管与内管之间的拉绳张紧,拉动外管下行,此时中管与外管之间的拉绳不再张紧,被上蜂巢和下蜂巢挤压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会自主恢复其形变,弹簧在恢复形变过程呈,对下蜂巢产生弹力,驱动下蜂巢沿外管下行,下蜂巢下行过程中下拉内节伞骨逆时针摆动,逆时针摆动的内节伞骨驱通过第一枢接关节驱使收伞弹簧绕第一枢接关节顺时针摆动,外节伞骨随绕第二枢接关节逆时针摆动,使得整个伞骨架完全收起,即可完成收伞操作。
4.虽然上述的全自动反收多折伞能够实现全自动的开伞和收伞,但是其中棒组设置内管、中管和外管,在各管上均相应设置滑轮,并且通过三节拉绳使得所有滑轮传动配合起来,结构相对复杂,不易安装,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开收伞,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全自动开收伞结构采用三管搭配三节拉绳的方式导致整体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全自动开收伞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自动开收伞,包括:中棒、伞骨架和手柄;
7.所述中棒,其上安装上蜂巢和下蜂巢;
8.所述伞骨架,安装在中棒顶部,伞骨架具有与两蜂巢铰接的相应伞骨连杆,伞骨架
上还设有收伞弹性件,用于驱使伞骨架回收并驱使下蜂巢沿中棒向下移动;
9.所述手柄安装在中棒的底部;
10.所述中棒包括导向套装在一起的外管和内管;
11.所述外管与所述手柄固定连接;
12.所述内管的顶部安装有所述上蜂巢和伞骨架,所述下蜂巢可滑移地套装在所述外管和内管外;
13.所述外管中同轴转动装配有丝杆,所述内管的底部设有螺母,该螺母螺旋装配在丝杆外,以形成丝杆螺母机构;
14.所述手柄中设有电机,该电机驱动丝杆正转以驱使内管外伸,电机驱动丝杆反转以驱使内管收回;
15.全自动开收伞还包括拉绳,拉绳的下端与所述丝杆顶端连接,上端与所述上蜂巢连接或与所述内管的顶部连接,所述内管的顶部或上蜂巢上设有上滑轮,所述下蜂巢上设有下滑轮,在拉绳的下端到上端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拉绳依次绕经上滑轮和下滑轮,以在内管带着上蜂巢外伸时通过拉绳带动下蜂巢一同上移,驱使所述伞骨架展开。
16.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全自动开收伞,通过丝杆螺母机构驱动内管的伸出和缩回,通过绕经上滑轮和下滑轮的同一根拉绳驱动伞骨架的撑开和收起,开伞时,电机驱动丝杆正转,丝杆正转过程中,旋装在丝杆上的螺母向上移动,顶推内管上行,上蜂巢随着内管上行,上蜂巢和上滑轮一同上行,拉绳拉紧,通过下滑轮带动下蜂巢上行,下蜂巢逐渐上行过程中,通过相应伞骨连杆向伞骨架施加作用力,在克服收伞弹性件作用力的情况下,将整个伞骨架逐渐撑开。收伞时,电机驱动丝杆反转,丝杆反转过程中,旋装在丝杆上的螺母向下移动,下拉内管下行,上蜂巢随着内管下行,此时拉绳不再张紧,在收伞弹性件的作用下,伞骨架收缩,同时,通过相应伞骨连杆驱动下蜂巢下行,同时拉动拉绳,保证正常收伞操作。
1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全自动开收伞中,利用两节管搭配一根拉绳即可有效实现全自动开收伞的自动开伞和自动收伞,极大地简化了全自动开收伞的结构,制造简单,并且缩减了成本。
18.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拉绳具有位于所述丝杆顶端和上滑轮之间的第一绳段,位于上滑轮和下滑轮之间的第二绳段,以及位于下滑轮和所述上蜂巢或所述内管的顶部的第三绳段,其中,第一绳段位于所述内管中,所述第二绳段和第三绳段位于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外部。
19.有益效果是:第一绳段位于内管中,避免横穿内管,导致出现意外卡阻,而将第二绳段位于内管外部,第三绳段位于外管外部,便于拉绳提拉下蜂巢,并且还可避免拉绳在提拉下蜂巢的过程中被内管或外管绊阻。
20.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下蜂巢在其上下移动行程上具有上极限位,下蜂巢处于上极限位时,伞骨架完全张开,所述上蜂巢和/或下蜂巢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体段,用于容纳所述第二绳段和第三绳段,在下蜂巢移动至所述上极限位时,所述第二绳段和第三绳段由所述筒体段遮挡。
21.有益效果是:第二绳段和第三绳段由筒体段遮挡,避免拉绳在收伞过程中,伸出相应的内管或外管外阻挡收伞进程,同时,可利用筒体段形成遮挡,保证外形美观。
22.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下蜂巢上设有所述的筒体段,所述下滑轮转动装配在所述下蜂巢的筒体段内。
23.有益效果是:下滑轮转动装配在下蜂巢的筒体段内,方便实现第二绳段和第三绳段容纳于筒体段内,也便于拉绳提拉上蜂巢。
24.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丝杆顶端在丝杆周向上相对转动装配有拉绳块,拉绳块和丝杆在上下方向相对定位装配,拉绳下端连接在所述拉绳块上以与所述丝杆的顶端连接,所述拉绳块与内管在上下方向上导向装配、在内管周向上止转装配。
25.有益效果是:利用拉绳块和丝杆的转动装配,方便实现拉绳和丝杆的连接,并且,利用拉绳块和内管的止转,避免拉绳块和拉绳回转,避免干扰拉绳牵拉操作而影响开伞和收伞。
26.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丝杆的顶端设有t形的突出转动部,所述拉绳块内设有t形腔,t形腔供突出转动部回转,所述拉绳块上设有供突出转动部进出所述t形腔的进出口,所述拉绳块上还设有挡销,以阻挡所述突出转动部从所述t形腔中滑出。
27.有益效果是:突出转动部与t形腔适配安装,使得丝杆可以较为顺畅的转动,并且挡销可以防止突出转动部从t形腔中滑出,以保证丝杆的正常工作。
28.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内管的底部内周面固设有螺母卡扣,所述螺母设有上突出部和下突出部,上突出部与所述螺母卡扣的上表面限位贴合,下突出部与所述螺母卡扣的下表面限位贴合,以将所述螺母限位卡装在所述内管中。
29.有益效果是:将螺母限位卡装在内管中,以减小螺母与外管之间的径向跳动,避免内管与外管发生卡阻。
30.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下突出部伸出所述内管底端,所述外管为方形或六边形,所述下突出部的形状与所述外管的形状适配吻合,以使所述下突出部与所述外管止转配合。
31.有益效果是:下突出部与外管形状吻合以形成止转装配,结构简单。
32.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内管的顶端设有滑轮安装块,滑轮安装块内转动装配有所述的上滑轮,滑轮安装块外周侧套装有所述的上蜂巢。
33.有益效果是:上滑轮通过滑轮安装块安装在内管顶端,结构简单。
34.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上蜂巢通过插销与所述滑轮安装块一并固定在所述内管的顶端。
35.有益效果是:通过插销将上蜂巢和滑轮安装块一块安装在内管上,安装快速、简单。
附图说明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全自动开收伞的打开状态示意图;
37.图2为图1的收起状态局部示意图;
38.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39.图4为图1的局部分解示意图(未包含伞骨架);
40.图5为图1中手柄和丝杆的安装示意图;
41.图6为图5中手柄的仰视图;
42.图7为图5的俯视图;
43.图8为5中手柄的侧视图;
44.图9为图1中拉绳块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0为螺母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1为螺母与螺母卡扣的装配示意图;
47.图12为螺母、丝杆及拉绳块的装配示意图;
48.图13为丝杆、螺母、螺母卡扣、内管及外管的装配示意图;
49.图14为减速机中输出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50.附图标记说明:1、上蜂巢;11、上滑轮;12、顶帽;121、圆柱插装部;122、圆盘盖板;123、滑轮安装块;124、插销;2、下蜂巢;20、下筒体段;21、下滑轮;3、内管;30、塞焊孔;4、外管;5、丝杆;51、圆盘;52、圆柱颈;53、丝杆插装部;530、插销通孔;6、拉绳块;62、t形腔;63、螺母;631、上突出部;632、下突出部;64、进绳孔;65、出绳孔;66、挡销安装孔;67、螺母卡扣;68、限位插销;670、螺母安装槽;7、拉绳;71、第一绳段;72、第二绳段;73、第三绳段;8、手柄;81、驱动电机;82、下盖板;83、减速机;84、丝杆安装块;841、丝杆安装孔;842、插销孔;843、输出齿轮;85、开伞按钮;86、收伞按钮;87、电控;88、电池组;89、充电口;9、伞骨架;90、辅助弹簧骨架;91、内节伞骨;92、中节伞骨;93、外节伞骨。
具体实施方式
5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5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3.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
5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可能出现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可能出现的术语“设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设有”的对象可以是本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与本体分体布置并连接在本体上,该连接可以是可拆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6.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5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全自动开收伞的具体实施例1:
58.现有技术中的全自动开收伞设有内管、中管和外管,各管上均设有滑轮,并且通过三节拉绳将各滑轮传动配合起来,以实现自动开收伞操作,但是该全自动开收伞结构较为复杂,不易安装,并且成本较大。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自动开合伞,设有内管和外管,内管可上下滑动穿装在外管内部,内管与上蜂巢固定安装,内管下端设有螺母,内管随螺母沿丝杆上下移动,下蜂巢可上下滑动地套装在内管和外管外,在上蜂巢和下蜂巢的位置设置滑轮,通过拉绳使得各滑轮配合起来,在有效实现全自动开伞和收伞的的情况下,简化了结构,缩减了成本。
59.如图1至图14所示,全自动开收伞整体上从上到下依次包括伞骨架9、中棒及手柄8三部分,中棒上端安装有上蜂巢1,上蜂巢1用于支撑安装伞骨架9,伞骨架9上设有与上蜂巢1铰接的相应伞骨连杆,对应地,在中棒外沿上下方向滑动装配有下蜂巢2,伞骨架9上还设有与下蜂巢2铰接的相应伞骨连杆,在下蜂巢2朝向上蜂巢1移动时,可通过相应伞骨连杆驱动整个伞骨架9展开,而对于伞骨架9来讲,伞骨架9上设有收伞弹性件,用于驱使伞骨架9收缩以实现收伞操作,当然,在伞骨架9在收伞弹性件作用下收缩时,同时驱动下蜂巢2沿中棒向下移动。手柄8安装在中棒的底部,既方便握持,也用于设置相应的驱动部分。全自动开收伞还设有拉绳7,在内管3带着上蜂巢1外伸时通过拉绳7带动下蜂巢2一同上移,驱使伞骨架9展开。
60.伞骨架9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伞骨架9的结构相同,伞骨架9整体上包括内节伞骨91、中节伞骨92和外节伞骨93,内节伞骨91、中节伞骨92和外节伞骨93在由内管3中心指向内管3外部的方向上延伸布置,相邻伞骨之间可摆动地铰接在一起,其中,内节伞骨的指向内管3的一端与上蜂巢1铰接,其背向内管3的一端不仅与中节伞骨92铰接,内节伞骨91作为相应伞骨连杆与上蜂巢1铰接连接。另外,内节伞骨91还与相应辅助弹簧骨架90支撑铰接,辅助弹簧骨架90作为相应伞骨连杆与下蜂巢2铰接。在伞骨架9的内节伞骨91和中节伞骨92之间设置收伞弹性件,以驱使整个伞骨架9收缩。
61.中棒包括内管3和外管4,内管3沿上下方向导向滑动穿套在外管4内,伞骨架9固定安装在内管3顶部,外管4与手柄8固定安装在一起,由电机通过丝杆螺母机构驱动内管3伸缩动作。
62.内管3的底部周面上设有塞焊孔30,将螺母卡扣67插装进内管3中,使得螺母卡扣67的外周面与内管3的内周面贴合,通过在塞焊孔30中焊接,以将螺母卡扣67焊接固定在内管3中。螺母卡扣67在内管3中整体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上设有螺母安装槽670,螺母安装槽670同样沿上下延伸,螺母安装槽670的槽口朝向螺母卡扣67的周侧,以供螺母63安装。
63.螺母63整体为螺套结构,螺母63设有内螺纹孔,内螺纹孔用于与丝杆5转动配合,形成丝杆螺母机构,丝杆5被驱动正转时,螺母63沿丝杆5上升,以顶推螺母卡扣67带动内管3上升,进而使得上蜂巢1上行;丝杆5被驱动反转时,螺母63沿丝杆下降,以下压螺母卡扣67
带动内管3下降,进而使得上蜂巢1下行。
64.螺母63从螺母安装槽670的槽口卡装进螺母安装槽670中,螺母63具体包括上突出部631和下突出部632,上突出部631为圆盘状,与螺母卡扣67的上表面限位贴合,并且上突出部631伸入内管3中;下突出部632为方形限位块,方形限位块与螺母卡扣67的下表面限位贴合,并且方形限位块向下伸出内管3,伸入外管4中,方形限位块宽度略小于外管4的内径,以使得方形限位块在外管4中止转导向滑动。
65.内管3随螺母63在外管4中上升和下降时,只在方形限位块与外管4之间产生作用力,并且在方形限位块与外管4之间添加润滑油,以减小方形限位块与外管4之间的摩擦力。此处,特别的是,内管3与外管4之间的间隙晃动是正常的。由于内管3与外管4需要相对自由滑动,且内管3与外管4都属于薄壁管,就导致两者的同心度和管菱边平行度数值增大,所以只有增大内管3与外管4之间的间隙,才能保持内管3在外管4中自由滑动。若螺母63与内管3直接装配,内管3、外管4及丝杆5三者之间很难同心,因此,增加螺母卡扣67,将螺母63卡装进螺母卡扣67中,能够补偿同心度与管菱角平行度。
66.丝杆5同轴套装在外管4内部,丝杆5的底端设有丝杆插装部53,丝杆插装部53上设有插销通孔530,减速机83的输出齿轮843上固设有丝杆安装块84,丝杆安装块84上设有插销孔842,插销孔842与丝杆插装部53上的插销通孔530贯通,通过插装插销以将丝杆5插装在丝杆安装块84中,进而将丝杆5与减速机83传动连接,丝杆5通过减速机83的驱动实现正转和反转,在丝杆5正转时以驱使内管3外伸,电机驱动丝杆5反转以驱使内管3收回。
67.在内管3的顶端设有上蜂巢1,上蜂巢1通过滑轮安装块123安装在内管3顶端,实际操作时,滑轮安装块123内设有滑轮转动槽,在滑轮安装块123上对应滑轮转动槽设有插销孔,插销孔将滑轮安装块123与滑轮转动槽贯通,滑轮转动槽中转动装配上滑轮11,上滑轮11的中心位置同样设有插销孔,通过在上滑轮11、滑轮安装块123及滑轮转动槽中贯通插装销钉,以将上滑轮11安装在滑轮安装块123中,并且上蜂巢1上对应滑轮安装孔上的插销孔贯通设有插销通孔,使得插销124可以将上蜂巢1与滑轮安装块123一并固定在内管3的顶端。
68.滑轮安装块123的上方设有顶帽12,顶帽12分为圆盘盖板122和圆柱插装部121,圆盘盖板122与圆柱插装部121一体注塑成型,圆盘盖板122固定在圆柱插装部121的顶部,圆柱插装部121的周面上设有外螺纹,圆柱插装部121插装进滑轮安装块123内,滑轮安装块123中设有内螺纹,圆柱插装部121与滑轮安装块123螺纹连接,以使得圆盘盖板122封堵内管3顶端开口,避免灰尘、雨水经内管3进入伞内。
69.中棒外导向滑动套装有下蜂巢2,下蜂巢2具体可沿内管3和外管4相对滑动,下蜂巢2与伞骨架9的辅助弹簧骨架90铰接,以在下蜂巢2向上移动时,驱动伞骨架9张开,并在伞骨架9收缩时,利用辅助弹簧骨架90驱动下蜂巢2下行。
70.全自动开收伞还包括拉绳7,拉绳7的下端固定在丝杆5顶端,在丝杆5顶端设置拉绳块6,拉绳7固定在拉绳块6上,拉绳7从拉绳块6出发,依次绕经上滑轮11和下滑轮21,且将拉绳7上端固定连接在内管3顶部的上蜂巢1上,上滑轮11转动装配在滑轮安装块123上,下滑轮21转动装配在下蜂巢2上,对于拉绳7来讲,丝杆5顶端和上滑轮11之间的拉绳7段为第一绳段71,第一绳段71位于内管3中,上滑轮11和下滑轮21之间的拉绳7段为第二绳段72,下滑轮21和顶帽12之间的拉绳7段为第三绳段73,内管3上行时,上蜂巢1和上滑轮11一同上
行,拉绳7拉紧,第一绳段71的长度逐渐变长,第二绳段72和第三绳段73的长度逐渐变短,通过下滑轮21带动下蜂巢2上行,进而撑开整个伞骨架9。
71.对于下蜂巢2来讲,下蜂巢2具有下筒体段20,下滑轮21固定安装在下筒体段20内部,使得下滑轮21可随下蜂巢2同步上行和下行,下筒体段20还留有上端开口,以在开伞时,容纳第二绳段72和第三绳段73,并且在伞骨架9完全张开时,下蜂巢2所处位置为其下蜂巢2的上极限位。
72.丝杆5的顶端设有t形的突出转动部,该突出转动部分为圆盘51和圆柱颈52,圆盘51通过圆柱颈52支撑固定在丝杆5顶端,圆盘51和圆柱颈52在丝杆5转动的过程中,随丝杆5一起转动。丝杆5的上方设有拉绳块6,拉绳块6整体为块状结构,拉绳块6的底部与丝杆5支撑贴合,拉绳块6的中部设有t形腔62,t形腔62沿水平方向延伸,该t形腔62供突出转动部适配插装,以形成转动空间供突出转动部转动。
73.拉绳块6上设有进绳孔64、出绳孔65及挡销安装孔66,进绳孔64位于拉绳块6的周侧面上,出绳孔65位于拉绳块6的顶面上,实际操作时,进绳孔64的直径大于出绳孔65的直径,以便于使得打结的拉绳7的起始端可以从进绳孔64中进入拉绳块6,但不能从出绳孔65中被拉出,进而将拉绳7的起始端隐藏在拉绳块6中,避免拉绳7在内管3与外管4之间发生摩擦,阻碍内管3移动;挡销安装孔66沿上下方向延伸,贯通设置在t形腔62的进出口处,通过由上往下地在挡销安装孔66中贯通插装挡68,挡销68向下伸出挡销安装孔66,以挡止在t形腔62的进出口处,进而将丝杆5的突出转动部限位在t形腔62中,使得突出转动部始在t形腔62中旋转,避免突出转动部滑出t形腔62。
74.外管4的底端与手柄8内部的杆底板固定安装,手柄8包括手柄8外壳,手柄8外壳沿竖向布置在全自动开收伞的底部,手柄8外壳的顶部设有上盖板,上盖板可拆地封堵在手柄8外壳上,上盖板上设有外管4安装孔,供外管4穿过。
75.手柄8外壳的壳腔内设有驱动电机81、电池组88和电控87,驱动电机81均与减速机83传动连接,减速机83位于杆底板下方,通过螺栓与杆底板可拆安装;按下开伞按钮85后,驱动电机81启动,通过减速机83控制丝杆5正转,按下收伞按钮86后,驱动电机81启动,通过减速机83控制丝杆5反转;电控87具体为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控制手柄8内部的整个电路。
76.手柄8外壳的底部设有下盖板82,下盖板82固定在手柄8外壳底端开口处,以封堵防护手柄8外壳的底端开口,下盖板82上还设有type-c充电口89,用于为手柄8内部的电池组88充电。
77.开伞时,按下开伞按钮85,驱动电机81启动,驱动电机81通过减速机83驱动丝杆5正转,丝杆5正转过程中,旋装在丝杆5上的螺母63向上移动,顶推内管3上行,上蜂巢1随着内管3上行,上蜂巢1和上滑轮11一同上行,拉绳7拉紧,通过下滑轮21带动下蜂巢2上行,下蜂巢2逐渐上行过程中,下蜂巢2上的辅助弹簧骨架90向上摆动顶撑内节伞骨91,内节伞骨91撑开过程中在克服收伞弹性件作用力的情况下,进而使得整个伞骨架9逐渐撑开,当下蜂巢2上行至其上极限位时,第二绳段72和第三绳段73位于下蜂巢2下筒体段20内,此时伞骨架9也完全张开,松开开伞按钮85,即可完成开伞操作。
78.收伞时,按下收伞按钮86,驱动电机通过减速机83驱动丝杆5反转,丝杆5反转过程中,旋装在丝杆5上的螺母63向下移动,下拉内管3下行,下蜂巢2随着内管3下行,内管3下行
过程,拉绳7的各绳段不再张紧,收伞弹性件会自主恢复形变,收伞弹性件在恢复其形变的过程中,会驱使辅助弹簧骨架90顺时针摆动,辅助弹簧骨架90顺时针摆动的同时驱使下蜂巢2下行,进而使得伞骨架9完全收起,松开收伞按钮86,即可完成收伞操作。
7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自动开收伞,通过丝杆螺母机构驱动内管的伸出和缩回,通过绕经上滑轮和下滑轮的同一根拉绳驱动伞骨架的撑开和收起,在有效实现全自动开收伞的自动开伞和自动收伞的同时,极大地简化了全自动开收伞的结构,缩减了成本。
80.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全自动开收伞的具体实施例2:
81.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1中,上滑轮转动装配在滑轮安装块上,滑动安装筒插装进上蜂巢中。在本实施例中,未设置滑轮安装块,上蜂巢直接固定安装在内管顶端,上滑轮转动转配在上蜂巢的内周面上,当时,还需相应扩大上蜂巢内径,以使上滑轮顺利安装在内管和上蜂巢之间的间隙中。
8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全自动开收伞的具体实施例3:
83.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1中,在下蜂巢上设置下筒体段,以容纳第二绳段和第三绳段。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仅在上蜂巢上设置筒体段,方便容纳第二绳段和第三绳段。
8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上蜂巢和下蜂巢上分别筒体段,以用于容纳第二绳段和第三绳段。
8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全自动开收伞的具体实施例4:
86.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1中,第一绳段位于内管中,在本实施例中,在内管上设置设置拉绳出孔,拉绳出孔处固定设置换向滑轮,第一绳段在从内管伸出后绕经两个换向滑轮后向上缠绕在上滑轮上,并绕经上滑轮后,绕过下滑轮。
8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全自动开收伞的具体实施例5:
88.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1中,丝杆顶端的突出转动部上设有圆盘和圆柱颈,圆盘与圆柱颈固定连接,圆盘与圆柱颈一起随丝杆在拉绳块的t形腔中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未设置圆盘,拉绳块的t形腔中设有轴承,轴承外圈与t形腔过盈配合,轴承内圈供圆柱颈转动插装。
89.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不需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