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调节作用水深的微生态水体清洁智慧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18:57: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水面垃圾收集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节作用水深的微生态水体清洁智慧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乡村的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对于沟渠、池塘等流动性差、自净化能力差的水体而言,污染尤为严重。
3.对于这类的小微水体,其表面漂浮的垃圾杂物,通常采用工作人员乘船,人工打捞的方式,对垃圾杂物进行收集打捞;但是这种处理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少劳动力成本的损耗,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节作用水深的微生态水体清洁智慧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可调节作用水深的微生态水体清洁智慧设备,包括固定杆、外桶、安装于外桶内的网兜,以及安装于外桶底部的潜水泵;所述外桶内安装有纳豆菌砖,所述外桶上端连接有伸缩管,所述伸缩管上端管口处连接有固定环;
6.所述固定杆上安装有升降杆,以及驱动升降杆沿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升降杆上安装有连接架,以及驱动连接架沿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二驱动件;所述固定环与升降杆连接,所述外桶安装于连接架上。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将外桶及伸缩管置于水面下,水面上漂浮的垃圾杂物进入固定环内,并被网兜拦截;同时启动潜水泵,将外桶内的水不断抽出;如此,可对垃圾进行收集,同时能够节约大量劳动力成本;水流自上而下冲刷网兜以及纳豆菌砖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溶解于水中后能够提高水的含氧量,从而激活纳豆菌,纳豆菌从砖体上缓慢释放,对水体内的杂质进行降解净化;通过第二驱动件的调节,可使得外桶相对于升降杆移动至不同的水深,进而使得纳豆菌作用于水体的不同水深位置。
8.可选的,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控制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工作的控制器,所述固定环上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连接架上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与第二液位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液位传感器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件,保持固定环与水面的距离基本不变;第二液位传感器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件,使得外桶底部移动至指定水深位置,进而使得纳豆菌作用于水体的不同水深位置。
10.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丝杆以及驱动第一丝杆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固定杆上开设有第一升降槽,所述第一丝杆转动安装于第一升降槽内,所述升降杆螺纹连接于第一丝杆上;
11.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丝杆以及驱动第二丝杆转动的第二电机,所述升降杆上
开设有第二升降槽,所述第二丝杆转动安装于第二升降槽内,所述连接架螺纹连接于第二丝杆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机带动第一丝杆转动,即可调节升降杆沿竖直方向的移动;第二电机带动第二丝杆转动,即可调节外桶相对于升降杆的位置,同时保持固定环的相对于水面的位置不变。
13.可选的,所述网兜的网口处设置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与固定环可拆卸连接,所述纳豆菌砖位于网兜下方。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环与固定环可拆卸连接,便于将网兜取出;纳豆菌砖放置于网兜下方,使得纳豆菌砖能够充分与水接触,氧含量高的水能够激活纳豆菌,使得纳豆菌缓慢释放。
15.可选的,所述固定环的内壁上开设有环形阶梯槽,所述定位环搭设于环形阶梯槽上,所述固定环的上端边沿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转动轴与固定环轴线平行,所述转动杆转动后抵接于定位环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杆抵接于定位环上,保持定位环与固定环的位置相对不变,水流能够顺利流入网兜。
17.可选的,所述转动杆底部设置有弹性凸块,所述定位环上端对应开设有供弹性凸块卡入的定位槽。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凸块与定位槽的配合,使得转动杆不易发生转动,进而保持定位环的稳定。
19.可选的,所述外桶内壁朝径向水平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侧壁上间隔设置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竖直向上设置,所述纳豆菌砖插设于定位杆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纳豆菌砖插设于定位杆上,便于对纳豆菌砖的安装或者更换。
21.可选的,所述纳豆菌砖至少与两根支撑杆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纳豆菌砖与至少两跟支撑杆抵接,提高纳豆菌砖的安装稳定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4.1.工作时,水面上漂浮的垃圾杂物进入固定环内,并被网兜拦截;同时启动潜水泵,将外桶内的水不断抽出;如此,可对垃圾进行收集,同时能够节约大量劳动力成本;通过第二驱动件的调节,可使得外桶相对于升降杆移动至不同的水深,进而使得纳豆菌作用于水体的不同水深位置;
25.2.定位环与固定环可拆卸连接,便于将网兜取出清理。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施例中外桶的剖视图;
28.图3是本实施例中纳豆菌砖与支撑杆的爆炸示意图;
29.图4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杆;11、第一升降槽;2、外桶;21、纳豆菌砖;22、支撑杆;23、
定位杆;3、网兜;31、定位环;311、定位槽;4、潜水泵;5、升降杆;51、第二升降槽;6、第一驱动件;61、第一丝杆;62、第一电机;7、连接架;8、第二驱动件;81、第二丝杆;82、第二电机;9、伸缩管;91、固定环;911、环形阶梯槽;912、转动杆;913、弹性凸块;10、控制器;101、第一液位传感器;102、第二液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可调节作用水深的微生态水体清洁智慧设备。参照图1和图2,水体清洁智慧设备包括固定杆1、外桶2、网兜3以及潜水泵4。网兜3安装于外桶2内,外桶2内部于网兜3下方安装有纳豆菌砖21。潜水泵4安装于外桶2底部。外桶2置于水面下,并通过潜水泵4不断将外桶2内的水抽出。
33.纳豆菌砖21采用固化微生物技术,将干燥后的纳豆菌附着于砖体上,采用火山岩、沸石等环境矿物制成孔隙率大、吸附性强的砖体。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采用其他具有降解净化水体能力的菌种代替纳豆菌。
34.参照图1和图2,固定杆1安装于水体岸边,外桶2置于水面下。固定杆1上安装有升降杆5与第一驱动件6,升降杆5上安装有连接架7与第二驱动件8。外桶2底部通过螺栓固定于连接架7上,其上端连接有伸缩管9,伸缩管9的管口处安装有固定环91。固定环91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杆,连杆与升降杆5连接固定。固定杆1上还安装有控制器10,固定环91的侧壁上螺栓固定有第一液位传感器101,连接架7的侧壁上安装有第二液位传感器102。第一液位传感器101与第二液位传感器102均与控制器10电连接。
35.控制器10接收到第一液位传感器101的信号后,控制第一驱动件6工作,保持固定环91始终位于水面下1-3cm;保持水面漂浮的垃圾杂物能够顺利进入网兜3内。第二液位传感器102将外桶2底部的水深信号传递给控制器10后,控制第二驱动件8工作,使得连接架7移动至指定水深位置。如此,可调节纳豆菌作用于水体的不同深度位置。
36.参照图1和图2,第一驱动件6包括第一丝杆61与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第一电机62。第一电机62安装于固定杆1上端。固定杆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升降槽11。第一丝杆61转动安装于第一升降槽11内,且第一电机62的输出轴与第一丝杆61的上端键连接固定。升降杆5的一侧螺纹连接于第一丝杆61上。通过第一电机62带动第一丝杆61转动,即可带动升降杆5进行升降。
37.参照图1和图2,第二驱动件8包括第二丝杆81与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第二电机82。第一电机62安装于升降杆5上端。升降杆5上开设有第二升降槽51。第二丝杆81转动安装于第二升降槽51内,第二电机82的输出轴与第二丝杆81的上端键连接固定。连接架7的一侧螺纹连接于第二丝杆81上。通过第二电机82带动第二丝杆81转动,即可带动连接架7相对于升降杆5进行升降,进而使得纳豆菌砖21相对于升降杆5的位置发生变化,纳豆菌能够作用于水体不同的深度位置。
38.参照图2和图3,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对纳豆菌砖21进行安装或更换。外桶2内壁沿周向焊接有支撑杆22,支撑杆22的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安装有两根定位杆23,定位杆23竖直向上设置。纳豆菌砖21插设于定位杆23上,且与两支撑杆22相抵接,提高纳豆菌的安装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纳豆菌砖21可通过支架安装于连接架下方,即潜水泵的出水口处。
39.参照图2和图4,网兜3的网口处安装有定位环31。固定环91的内壁沿周向开设有环形阶梯槽911。定位环31搭设于环形阶梯槽911上。固定环91的上端边沿设置有转动杆912。转动杆912设置有四个,且沿周向均匀间隔分布。转动杆912的转轴与固定环91轴线平行。转动杆912转动后,可抵接于定位环31上端面,使得定位环31不易脱离于固定环91。进一步的,转动杆912下端面粘接固定有橡胶材质的弹性凸块913,且弹性凸块913呈球面结构。对应的,定位环31的上端面开设有定位槽311。弹性凸块913卡入定位槽311内,使得转动杆912不易发生转动,保持对定位环31的固定作用。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调节作用水深的微生态水体清洁智慧设备的实施原理为:
41.工作时,第一电机62转动,将固定环91置于水面下,同时启动潜水泵4,不断将外桶2内的水抽出,保持水流能够不断流入外桶2内,漂浮的垃圾杂物能够被收集于网兜3内,大大节约劳动力成本。
42.同时,水流冲刷时产生大量气泡,气泡溶解于水中后提高水的含氧量,进而激活纳豆菌,激活后的纳豆菌缓慢释放,对水体内的杂物进行降解净化。调节第二电机82,使得连接架7相对于升降杆5进行升降,即可使得纳豆菌作用于不同的水深。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