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蓄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04:29: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具备蓄电元件和夹住蓄电元件的两个隔件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广泛已知有具备蓄电元件与夹住蓄电元件的两个隔件的蓄电装置。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蓄电装置,其交替地层叠有蓄电元件与隔件,其中,隔件具备与邻接的蓄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面、侧面、及从侧面伸出且支承隔件的腿部。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4170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7.在上述以往的蓄电装置中,存在蓄电元件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的隐患。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蓄电元件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的蓄电装置。
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0.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与在第一方向上夹住所述蓄电元件的第一隔件以及第二隔件,其中,所述第一隔件具有:第一主体部,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第一壁部,其从所述第一主体部沿所述蓄电元件朝向所述第二隔件突出;以及第一突出部,其从所述第一壁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突出,所述第二隔件具有:第二主体部,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第二壁部,其从所述第二主体部沿所述蓄电元件朝向所述第一壁部突出;以及第二突出部,其从所述第二壁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突出,所述第一突出部具有分离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该分离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的距离。
11.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这种蓄电装置实现,也能够作为隔件(第一隔件、第二隔件)实现。
12.发明效果
13.根据本发明中的蓄电装置,能够抑制蓄电元件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
附图说明
14.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15.图2是表示分解了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情况下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16.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17.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中间隔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18.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两个中间隔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19.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端部隔件的构成以及中间隔件与端部隔件的位置关系的侧
视图。
20.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夹持蓄电元件的两个隔件(第一隔件以及第二隔件)的构成的侧视图。
21.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夹持蓄电元件的两个隔件(第一隔件以及第二隔件)的构成的侧视图。
22.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夹持蓄电元件的两个隔件(第一隔件以及第二隔件)的构成的侧视图。
23.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夹持蓄电元件的两个隔件(第一隔件以及第二隔件)的构成的侧视图。
24.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夹持蓄电元件的两个隔件(第一隔件以及第二隔件)的构成的侧视图。
25.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夹持蓄电元件的两个隔件(第一隔件以及第二隔件)的构成俯视图。
26.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将蓄电装置沿纵向层叠的情况下的构成的立体图。
27.图14是说明夹持蓄电元件的两个隔件中的隔件突出部的分离部间的距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在上述以往的蓄电装置中,存在蓄电元件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的隐患。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蓄电装置中,与蓄电元件交替地排列的隔件分别具备腿部,各个隔件的腿部沿蓄电元件与隔件的排列方向排列。因此,本技术发明人发现,若夹持蓄电元件的两个隔件的腿部间的间隙较小。则因结露等而产生的水等液体从该间隙的上方浸入该间隙或从该间隙的下方在该间隙中上升,有在该间隙中积存该液体的隐患。若在该间隙中积存液体,则有蓄电元件与外部的导电部件(载置蓄电装置的金属板等)经由该液体而导通的隐患。
2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蓄电元件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的蓄电装置。
30.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与在第一方向上夹住所述蓄电元件的第一隔件以及第二隔件,其中所述第一隔件具有:第一主体部,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第一壁部,其从所述第一主体部沿所述蓄电元件朝向所述第二隔件突出;以及第一突出部,其从所述第一壁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突出,所述第二隔件具有:第二主体部,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第二壁部,其从所述第二主体部沿所述蓄电元件朝向所述第一壁部突出;以及第二突出部,其从所述第二壁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突出,所述第一突出部具有分离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该分离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的距离。
31.据此,在蓄电装置中,第一隔件具有沿蓄电元件朝向第二隔件突出的第一壁部与从第一壁部突出的第一突出部,第二隔件具有沿蓄电元件朝向第一壁部突出的第二壁部与从第二壁部突出的第二突出部。第一突出部具有与第二突出部的距离比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的距离大的分离部。如此,在第一隔件以及第二隔件形成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并且将第一突出部的分离部形成为与第二突出部的距离大于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的距离。由此,在水等液体从上方浸入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情况下,该液体容易在分离
部的位置落下,来自下方的水等液体难以在分离部的位置上升,因此该液体难以在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之间积存。因而,能够抑制在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之间积存该液体,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与外部的导电部件(载置蓄电装置的金属板等)导通。
32.所述分离部也可以具有越远离所述第一壁部越向远离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面。
33.据此,第一隔件的第一突出部的分离部具有越远离第一壁部越向远离第二隔件的第二突出部的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面。如此,通过在第一突出部的分离部形成第一倾斜面,使得水等液体更容易在分离部的位置落下,来自下方的水等液体更难以在分离部的位置上升。由此,更难以在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之间积存该液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元件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
34.所述第二突出部也可以具有越远离所述第二壁部越向远离所述分离部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面。
35.据此,第二隔件的第二突出部具有越远离第二壁部越向远离第一隔件的第一突出部的分离部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面。如此,通过在第二突出部形成第二倾斜面,使得水等液体更容易在第一突出部的分离部的位置落下,来自下方的水等液体更难以在分离部的位置上升。由此,更难以在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之间积存该液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元件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
36.所述第一突出部也可以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越远离所述第一壁部越向接近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方向倾斜的第三倾斜面。
37.据此,第一隔件的第一突出部在第二隔件的与第二突出部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越远离第一壁部越向接近第二突出部的方向倾斜的第三倾斜面。如此,通过在第一突出部的与第二突出部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第三倾斜面,使得在第一突出部的与第二突出部相反的一侧也容易使来自上方的水等液体落下,使来自下方的水等液体难以上升。由此,在第一突出部的与第二突出部相反的一侧也难以积存该液体,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
38.所述分离部也可以具有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方向凹陷的凹部。
39.据此,第一隔件的第一突出部的分离部具有朝向远离第二隔件的第二突出部的方向凹陷的凹部。如此,通过在第一突出部的分离部形成凹部,使得水等液体更容易在分离部的位置落下,来自下方的水等液体更难以在分离部的位置上升。由此,更难以在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之间积存该液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元件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
40.在将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分离部处的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设为a、将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所述分离部的长度设为b、将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分离部的长度设为h、将配置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液体接触空气时的表面张力设为σ、将所述分离部的壁面与所述液体的接触角设为θ、将所述液体的密度设为ρ、将重力加速度设为g时,
41.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分离部处的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a满足下式,
42.[式1]
[0043][0044]
本技术发明人发现,在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的分离部处的距离满足上述的式子的情况下,即使水等液体在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之间攀升,该液体也不会攀升到比分离部靠上方。由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
[0045]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蓄电装置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表示总括性或具体的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制造工序、制造工序的顺序等是一个例子,并非旨在限定本发明。各图是示意图,尺寸等未必严格为图所示。在各图中,对于同一或者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0046]
在以下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将多个蓄电元件、多个隔件与两个端部部件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的长侧面的对置方向、或者该容器的厚度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一个蓄电元件中的一对(正极侧以及负极侧)电极端子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的短侧面的对置方向、或者两个侧部件的排列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将蓄电元件的容器主体与盖的排列方向、或者上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这些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是相互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正交)的方向。
[0047]
在以下的说明中,x轴正方向表示x轴的箭头方向,x轴负方向表示与x轴正方向相反的方向。对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也相同。以下,也有将x轴方向称作第一方向、将z轴方向或者z轴负方向称作第二方向、将y轴方向称作第三方向的情况。平行以及正交等表示相对的方向或者姿态的表述严格来说也包含并非该方向或者姿态的情况。所谓两个方向正交,不仅有该两个方向完全正交的意思,也包含实质上正交、即有几%左右的差异的意思。
[0048]
(实施方式)
[0049]
[1蓄电装置10的整体说明]
[0050]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蓄电装置10进行整体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分解了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的情况下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0051]
蓄电装置10是能够充入来自外部的电且向外部放电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大致立方体形状。蓄电装置10是使用于电力储存用途或者电源用途等的电池模块(组电池)。具体而言,蓄电装置10被用作汽车、机动两轮车、水运工具、船舶、机动雪橇、农业机械、建筑机械、或者电气化铁路用的铁道车辆等移动体的驱动用或者发动机启动用等的电池等。作为上述的汽车,可例示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以及汽油汽车。作为上述的电气化铁路的铁道车辆,可例示电车、单轨以及线性电机车。蓄电装置10也可以用作家庭用或者发电机用等中使用的固定用的电池等。
[0052]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蓄电装置10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0个)蓄电元件100、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1个)隔件200、两个(一对)端部部件300、及两个(一对)侧部件400。蓄电装置10也可以还具备收容这多个蓄电元件100等的外装体(模块壳体)、将蓄电元件100彼此电连接的汇流条、进行汇流条的定位的汇流条框架(汇流条板)、用于监视蓄电元件100的充电状态或者放电状态的电路基板或者继电器等电气设备等,但省略它们的图示,
也省略详细的说明。
[0053]
蓄电元件100是能够充电、放电的二次电池(单电池),更具体而言,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蓄电元件100具有扁平的立方体形状(方形)的形状,与隔件200邻接地配置。即,多个蓄电元件100的各个与多个隔件200的各个交替地配置,沿x轴方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21个隔件200中的相邻的隔件200之间分别配置有20个蓄电元件100。关于蓄电元件100的构成的详细说明,在后面叙述。
[0054]
蓄电元件100的个数并不限定于20个,也可以是一个、或者20个以外的多个。蓄电元件100的连接方式不被特别限定,可以全部串联连接,也可以使任意的蓄电元件100并联连接。蓄电元件100的形状不被限定立方体形状,也可以是立方体形状以外的多棱柱形状、圆柱形状、椭圆柱形状、长圆柱形状等,也可以是层叠型的蓄电元件。蓄电元件100不被限定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也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也可以是电容器。蓄电元件100也可以不是二次电池,而是即使使用者不充电也能够使用所蓄积的电的一次电池。蓄电元件100也可以是使用了固体电解质的电池。
[0055]
隔件200配置于蓄电元件100的侧方(x轴正方向或者x轴负方向),是使蓄电元件100与其他部件电绝缘并且抑制蓄电元件100膨胀的矩形状并且板状的隔件。隔件200由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苯硫醚树脂(pps)、聚苯醚(ppe(包含改性p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醚醚酮(peek)、四氟乙烯
·
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fa)、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砜(pes)、abs树脂、或者它们的复合材料等绝缘部件等形成。隔件200只要具有电绝缘性,则也可以由树脂以外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陶瓷、或者通过堆积并结合云母片而构成的达玛树脂材料所形成的云母板等形成。多个隔件200也可以不是全部由相同材质的材料形成。
[0056]
隔件20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19个)中间隔件201与两个(一对)端部隔件202。中间隔件201是夹在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00之间而配置、使该两个蓄电元件100间电绝缘的矩形状并且平板状的隔件。端部隔件202是夹在多个蓄电元件100中的端部的蓄电元件100与端部部件300之间而配置、使该蓄电元件100与端部部件300之间电绝缘的矩形状并且平板状的隔件。关于隔件200(中间隔件201以及端部隔件202)的构成的详细说明,将在之后叙述。
[0057]
在本实施方式中,20个蓄电元件100与19个(19片)中间隔件201交替地邻接配置,沿x轴方向排列,但在蓄电元件100的个数为20个以外的情况下,中间隔件201的个数也可以根据蓄电元件100的个数适当变更。在蓄电元件100的个数为一个情况下,不配置中间隔件201,而是配置夹持该一个蓄电元件100的2片(一对)端部隔件202。
[0058]
端部部件300以及侧部件400是在多个蓄电元件100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上从外侧压迫(约束)蓄电元件100的约束部件。即,端部部件300以及侧部件400通过从该排列方向的两侧夹住多个蓄电元件100,从该排列方向的两侧压迫(约束)多个蓄电元件100所含的各个蓄电元件100。出于确保强度的观点等,端部部件300以及侧部件400由铝、铝合金、不锈钢、铁、镀敷钢板等金属制的材料等形成。端部部件300以及侧部件400的材质不被特别限定,可以由强度较高的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也可以实施绝缘处理。
[0059]
具体而言,端部部件300是配置于多个蓄电元件100以及多个隔件200的x轴方向两侧、将多个蓄电元件100以及多个隔件200从x轴方向的两侧夹住而保持的扁平的块状的端
部板(夹持部件)。端部部件300也可以不是块状的端部板,而是板状的端部板等。
[0060]
侧部件400是两端安装于端部部件300而约束多个蓄电元件100以及多个隔件200的纵长状并且平板状的侧板(约束杆)。即,侧部件400以跨越多个蓄电元件100以及多个隔件200的方式沿x轴方向延伸设置地配置,对于该多个蓄电元件100等赋予它们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上的约束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多个蓄电元件100等y轴方向两侧方配置有一对侧部件400。该一对侧部件400分别在x轴方向两端部安装于一对端部部件300的y轴方向端部。由此,一对侧部件400从x轴方向的两侧以及y轴方向的两侧夹住并约束该多个蓄电元件100等。侧部件400也可以不是板状的侧板,而是块状或者棒状的部件等。
[0061]
[2蓄电元件100的构成的说明]
[0062]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蓄电元件100的构成。蓄电装置10所具有的蓄电元件100全部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以下详细地说明一个蓄电元件100的构成。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00的外观的立体图。
[0063]
如图3所示,蓄电元件100具备容器110与一对(正极侧以及负极侧)电极端子120。在容器110的内侧收容有电极体、一对(正极侧以及负极侧)集电体以及电解液(非水电解质)等,但省略它们的图示。作为该电解液,只要不损害蓄电元件100的性能,则其种类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选择各种电解液。可以在集电体的侧方等配置有隔件,也可以配置有覆盖容器110的外表面的绝缘片材。
[0064]
容器110是具有形成有开口的容器主体111与封堵容器主体111的开口的盖体112的立方体形状(方形)的容器。容器主体111是构成容器110的主体部的矩形筒状且具备底部的部件,在x轴方向两侧的侧面具有两个长侧面部111a,在y轴方向两侧的侧面具有两个短侧面部111b,在z轴负方向侧具有底面部111c。
[0065]
长侧面部111a是形成容器110的长侧面的矩形状并且平面状的面部。换言之,长侧面部111a是与底面部111c以及短侧面部111b邻接且面积比短侧面部111b大的面部。短侧面部111b是形成容器110的短侧面的矩形状并且平面状的面部。换言之,短侧面部111b是与底面部111c以及长侧面部111a邻接且面积比长侧面部111a小的面部。底面部111c是形成容器110的底面的矩形状并且平面状的面部。
[0066]
盖体112是构成容器110的盖部的矩形状的板状部件,配置于容器主体111的z轴正方向侧。在盖体112也设有在容器110内侧的压力上升的情况下使该压力释放的气体排出阀112a以及用于向容器110内侧注入电解液的注液部112b等。
[0067]
通过这种构成,容器110在将电极体等收容于容器主体111的内侧后通过焊接等接合容器主体111与盖体112,从而成为内部被密封的构造。容器110(容器主体111以及盖体112)的材质不被特别限定,但优选的是不锈钢、铝、铝合金、铁、镀敷钢板等能够焊接(能够接合)的金属等。
[0068]
电极端子120是配置于容器110的盖体112的蓄电元件100的端子(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经由集电体电连接于电极体的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即,电极端子120是用于将蓄积于电极体的电向蓄电元件100的外部空间导出、且为了将电蓄积于电极体而向蓄电元件100的内部空间导入电的金属制的部件。电极端子120由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形成。
[0069]
电极体是正极板、负极板与分隔件层叠而形成的蓄电要素(发电要素)。电极体所具有的正极板在由铝或者铝合金等金属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集电箔即正极基材层上形成有
正极活物质层。负极板在由铜或者铜合金等金属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集电箔即负极基材层上形成有负极活物质层。作为使用于正极活物质层的正极活物质、使用于负极活物质层的负极活物质,只要能够吸藏、释放锂离子,就能够适当使用公知的材料。
[0070]
集电体是电连接于电极端子120与电极体的导电性的部件(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正极集电体与正极板的正极基材层相同,由铝或者铝合金等形成,负极集电体与负极板的负极基材层相同,由铜或者铜合金等形成。在盖体112与电极端子120以及集电体之间配置有用于确保盖体112与电极端子120以及集电体之间的电绝缘性以及气密性的绝缘部件即垫圈。
[0071]
[3隔件200的构成的说明]
[0072]
[3.1中间隔件201的构成的说明]
[0073]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隔件200(中间隔件201以及端部隔件202)的构成。首先,对中间隔件201的构成进行说明。蓄电装置10所具有的中间隔件201全部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以下详细地说明一个中间隔件201的构成。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隔件201的构成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4的(a)是放大示出图2所示的中间隔件201的立体图,图4的(b)是表示从下方(z轴负方向)观察图4的(a)的中间隔件201的情况下的构成的立体图。
[0074]
如图4所示,中间隔件201具有隔件主体部210、隔件侧壁部220、隔件底壁部230、及隔件突出部240。隔件主体部210是构成中间隔件201的主体的矩形状并且平板状的部位,平行于yz平面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隔件主体部210在蓄电元件100的x轴正方向侧或者x轴负方向侧以覆盖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的整个面的方式在x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与蓄电元件100对置地配置(参照图5)。
[0075]
隔件侧壁部220是从隔件主体部210沿x轴方向突出且沿z轴方向延伸设置的矩形状并且平板状的部位,平行于xz平面地配置。具体而言,隔件侧壁部220从隔件主体部210的y轴方向两端部向x轴方向两侧突出,沿z轴方向延伸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隔件侧壁部220在蓄电元件100的y轴方向两侧沿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短侧面部111b配置。详细地说,隔件侧壁部220以覆盖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短侧面部111b的x轴正方向侧或者x轴负方向侧的大致一半的方式,在y轴方向上与蓄电元件100对置地配置(参照图5)。
[0076]
隔件底壁部230是从隔件主体部210沿x轴方向突出且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矩形状并且平板状的部位,平行于xy平面地配置。具体而言,隔件底壁部230从隔件主体部210的z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向x轴方向两侧突出,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隔件底壁部230在蓄电元件100的z轴负方向侧沿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底面部111c配置。详细地说,隔件底壁部230以覆盖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底面部111c的x轴正方向侧或者x轴负方向侧的大致一半的方式,在z轴方向上与蓄电元件100对置地配置(参照图5)。
[0077]
隔件突出部240从隔件侧壁部220向z轴负方向突出地配置。具体而言,隔件突出部240从隔件底壁部230的y轴方向两端部向z轴负方向突出,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隔件突出部240在x轴正方向侧的面具有倾斜面241,在x轴负方向侧的面具有倾斜面242。倾斜面241是越朝向z轴负方向(越远离隔件侧壁部220以及隔件底壁部230)越向x轴负方向倾斜的平面状的倾斜面。倾斜面242是越朝向z轴负方向(越远离隔件侧壁部220以及隔件底壁部230)越向x轴正方向倾斜的平面状的倾斜面。
[0078]
在倾斜面241形成有朝向x轴负方向凹陷的凹部243。凹部243是从x轴方向观察时
为矩形状的凹部,在一个倾斜面241形成有两个凹部243。同样,在倾斜面242也形成有朝向x轴正方向凹陷的两个矩形状的凹部244(参照图5)。也可以是,形成于倾斜面241的凹部243与形成于倾斜面242的凹部244相连,在隔件突出部240形成有沿x轴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0079]
[3.2两个中间隔件201的位置关系的说明]
[0080]
接下来,对两个中间隔件201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两个中间隔件201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具体而言,图5是从y轴负方向观察由两个中间隔件201夹着蓄电元件100的状态下的构成时的图。
[0081]
如图5所示,在蓄电元件100的x轴方向两侧配置两个中间隔件201。也将配置于蓄电元件100的x轴负方向侧的中间隔件201称作第一隔件200a,将配置于蓄电元件100的x轴正方向侧的中间隔件201称作第二隔件200b。即,以在x轴方向(第一方向)上夹住蓄电元件100的方式配置有第一隔件200a以及第二隔件200b。
[0082]
也将第一隔件200a的隔件主体部210、隔件侧壁部220、隔件底壁部230以及隔件突出部240称作第一主体部210a、第一侧壁部220a、第一底壁部230a以及第一突出部240a。第一侧壁部220a是第一壁部的一个例子。也将第二隔件200b的隔件主体部210、隔件侧壁部220、隔件底壁部230以及隔件突出部240称作第二主体部210b、第二侧壁部220b、第二底壁部230b以及第二突出部240b。第二侧壁部220b是第二壁部的一个例子。也将第一突出部240a的倾斜面241称作第一倾斜面241a,将第二突出部240b的倾斜面242称作第二倾斜面242b,将第一突出部240a的倾斜面242称作第三倾斜面242a,将第二突出部240b的倾斜面241称作第四倾斜面241b。
[0083]
在这种构成中,第一隔件200a的第一主体部210a在x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与蓄电元件100对置地配置。即,第一主体部210a与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x轴负方向侧的长侧面部111a对置地配置。
[0084]
第一隔件200a的第一侧壁部220a(第一壁部)以及第一底壁部230a从第一主体部210a沿蓄电元件100朝向第二隔件200b突出地配置。即,第一侧壁部220a以及第一底壁部230a的x轴正方向侧的部分从第一主体部210a朝向第二隔件200b的第二侧壁部220b以及第二底壁部230b(朝向x轴正方向)突出地配置。第一侧壁部220a以及第一底壁部230a的x轴负方向侧的部分从第一主体部210a朝向第二隔件200b的与第二侧壁部220b以及第二底壁部230b相反的一侧(朝向x轴负方向)突出地配置。
[0085]
第二隔件200b的第二主体部210b在x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与蓄电元件100对置地配置。即,第二主体部210b与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x轴正方向侧的长侧面部111a对置地配置。
[0086]
第二隔件200b的第二侧壁部220b(第二壁部)以及第二底壁部230b从第二主体部210b沿蓄电元件100朝向第一隔件200a突出地配置。即,第二侧壁部220b以及第二底壁部230b的x轴负方向侧的部分从第二主体部210b朝向第一隔件200a的第一侧壁部220a以及第一底壁部230a(朝向x轴负方向)突出地配置。第二侧壁部220b以及第二底壁部230b的x轴正方向侧的部分从第二主体部210b朝向第一隔件200a的与第一侧壁部220a以及第一底壁部230a相反的一侧(朝向x轴正方向)突出地配置。
[0087]
如此,第一隔件200a以及第二隔件200b分别以覆盖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一方的长侧面部111a的整个面、两方的短侧面部111b各自的大致一半、及底面部111c的大致一
半的方式形成。通过这种构成,夹持蓄电元件100的第一隔件200a以及第二隔件200b覆盖蓄电元件100的两方的长侧面部111a、两方的短侧面部111b、底面部111c的大致整个面。
[0088]
第一隔件200a的第一突出部240a从第一侧壁部220a向z轴负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突出地配置。同样,第二隔件200b的第二突出部240b从第二侧壁部220b向z轴负方向(第二方向)突出地配置。
[0089]
第一突出部240a具有在x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与第二突出部240b的距离大于第一侧壁部220a与第二侧壁部220b的距离的分离部250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部220a与第二侧壁部220b以覆盖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短侧面部111b的大致整个面的方式以在z轴方向上大致均等地具有微小间隙的状态接近配置。第一侧壁部220a与第二侧壁部220b也可以一部分或者全部抵接地配置。第一突出部240a与第二突出部240b形成为从第一侧壁部220a以及第二侧壁部220b朝向z轴负方向去而距离逐渐变宽。因此,第一突出部240a在整体上形成为与第二突出部240b的距离比第一侧壁部220a与第二侧壁部220b的距离大。即,第一突出部240a整体为分离部250a。
[0090]
第一突出部240a与第二突出部240b的距离是第一突出部240a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缘与第二突出部240b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缘的x轴方向上的距离(即,连结两端缘的与x轴方向平行的线段的长度)。对于以下的突出部(或者分离部)间的距离也相同。
[0091]
因此,分离部250a(第一突出部240a)具有越远离第一侧壁部220a越向远离第二突出部240b的方向(以与第二突出部240b的距离变大的方式)倾斜的第一倾斜面241a。分离部250a(第一突出部240a)在与第二突出部240b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越远离第一侧壁部220a越向接近第二突出部240b的方向倾斜的第三倾斜面242a。分离部250a(第一突出部240a)具有朝向远离第二突出部240b的方向凹陷的凹部243以及朝向接近第二突出部240b的方向凹陷的凹部244。
[0092]
对于第二突出部240b也相同,具有在x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与第一突出部240a的距离大于第一侧壁部220a与第二侧壁部220b的距离的分离部250b。对于第二突出部240b来说,也是整体为分离部250b。
[0093]
因此,分离部250b(第二突出部240b)具有越远离第二侧壁部220b越向远离分离部250a的方向(以与分离部250a的距离变大的方式)倾斜的第二倾斜面242b。分离部250b(第二突出部240b)在与分离部250a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越远离第二侧壁部220b越向接近分离部250a的方向倾斜的第四倾斜面241b。分离部250b(第二突出部240b)具有朝向远离分离部250a的方向凹陷的凹部244以及朝向接近分离部250a的方向凹陷的凹部243。
[0094]
在第一侧壁部220a与第二侧壁部220b的距离(间隙)在z轴方向上不均等的情况下,作为上述的第一侧壁部220a与第二侧壁部220b的距离,能够采用最接近第一突出部240a以及第二突出部240b的位置处的距离。即,分离部250a与分离部250b的距离比第一侧壁部220a以及第二侧壁部220b的最接近第一突出部240a以及第二突出部240b的位置处的距离(间隙)大即可。在以下的分离部的定义中也相同。
[0095]
[3.3端部隔件202的构成以及与中间隔件201的位置关系的说明]
[0096]
接下来,对端部隔件202的构成以及中间隔件201与端部隔件202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端部隔件202的构成以及中间隔件201与端部隔件202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具体而言,图6是从y轴负方向观察由中间隔件201与端部隔件202夹住蓄电
元件100的状态下的构成时的图。
[0097]
如图6所示,与中间隔件201相同,端部隔件202具有隔件主体部210、隔件侧壁部220、隔件底壁部230以及隔件突出部240。端部隔件202取代图5的第二隔件200b而配置,因此也将端部隔件202称作第二隔件200c。即,以在x轴方向(第一方向)夹住上蓄电元件100的方式配置有第一隔件200a以及第二隔件200c。因此,也将第二隔件200c的隔件主体部210、隔件侧壁部220、隔件底壁部230以及隔件突出部240称作第二主体部210c、第二侧壁部220c、第二底壁部230c以及第二突出部240c。第二侧壁部220c是第二壁部的一个例子。
[0098]
第二主体部210c具有与上述的第二隔件200b的第二主体部210b相同的构成。第二侧壁部220c以及第二底壁部230c具有与上述的第二隔件200b的第二侧壁部220b以及第二底壁部230b的x轴负方向侧的部位相同的构成。
[0099]
第二突出部240c从第二侧壁部220c向z轴负方向(第二方向)突出地配置。具体而言,第二突出部240c与上述的第二隔件200b的第二突出部240b相同,从第二底壁部230c的y轴方向两端部向z轴负方向突出,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第二突出部240c与第二突出部240b不同,是x轴方向上的宽度比第二侧壁部220c小的、从y轴方向观察时为矩形状的突出部。即,第二突出部240c在x轴正方向侧的面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侧面241c,在x轴负方向侧的面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侧面242c。在侧面242c形成有朝向x轴正方向(离开分离部250a的方向)凹陷的矩形状的凹部245。在第二突出部240c也可以不形成凹部245,而是形成有沿x轴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0100]
在这种构成中,第二突出部240c具有在x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与第一突出部240a的距离比第一侧壁部220a与第二侧壁部220c的距离大的分离部250c。即,第二突出部240c整体为分离部250c。分离部250c具有从第二侧壁部220c向x轴正方向凹陷的形状,因此也可以说具有向远离分离部250a的方向凹陷的凹部。
[0101]
[3.4相邻的分离部间的距离的说明]
[0102]
接下来,对相邻的突出部(第一突出部240a以及第二突出部240b或者240c)的分离部(分离部250a以及分离部250b或者250c)之间的距离进行说明。图14是说明夹持蓄电元件100的两个隔件200中的隔件突出部240的分离部间的距离的图。在图14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将该分离部间的空间从y轴方向投影的情况下的图形为长方形(矩形)的情况下(后述的图7的情况下)的图。
[0103]
由于毛细管现象而在相邻的突出部的分离部间攀升的液体(水等)的高度(液柱高度)h’由因分离部的壁面与该液体接触的界面的长度和表面张力σ而向铅垂方向作用的力fy和作用于液柱的重力w的相互平衡决定。即,在考虑使y轴方向上的分离部的长度b(参照图14)相同的情况下,从y轴方向投影分离部间的空间的情况下的图形的面积越小,液柱高度h’越大。
[0104]
换言之是指,如果该图形为相同形状,则分离部间的距离a(参照图14)越小,液柱高度h’越大。或者是指,如果分离部间的距离a相同,则在图5所示的那种该图形是三角形(a’=0)的情况下,下液柱高度h’最大,接着,按照后述的图8所示的那种梯形(a>a’)、后述的图7所示的那种长方形(a=a’)的顺序逐渐变小。a’是分离部的上端部间的距离(参照图14)。即,在z轴方向上的分离部的长度(高度)h(参照图14)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以三角形进行研究,则能够最大限度地考虑液柱高度h’,因此如果将分离部间的距离a作为三角形的底
边进行研究,分离部彼此分离得比a大的话,则h>h’,理论上,攀升的液体(水等)不会到达隔件底壁部230。
[0105]
然而,在该图形为三角形或者梯形的情况下,界面长度根据液柱高度而变化,因此计算繁琐。因而,将三角形的底边的分离部间的距离a作为界面长度进行研究。虽然这也就是与将该图形作为长方形进行研究的情况相同,但由于向铅垂方向作用的力fy与界面长度成比例,因此如果以长方形研究,则能够估计为最大。在该图形为三角形或者梯形的情况下,分离部的壁面并非铅垂而是成为斜面,但向铅垂方向作用的力fy在壁面成为铅垂的长方形的情况下达到最大,因此如果以长方形研究,则能够估计为最大。即,如果以长方形研究,则能够最大地估计向铅垂方向作用的力fy的计算。另一方面,关于作用于液柱的重力w,在该图形为三角形的情况下成为最小,因此如果以该两者进行研究,则能够将液柱高度h’估计为最大。
[0106]
接下来,对计算x轴方向上的分离部间的距离a的过程进行说明。在由于结露等而在蓄电装置10产生的水等液体在分离部间攀升的液面与构成分离部的壁面之间作用的力,由该液面以及壁面的界面的长度与表面张力决定。关于向铅垂方向作用的力fy的研究,只要在从y轴方向投影分离部间的空间的情况下的图形为长方形的情况下进行即可,因此,成为
[0107]
[式2]
[0108]fy
=2(a b)σ
·
cosθ
[0109]
a是x轴方向上的分离部间的距离,b是y轴方向上的分离部的长度,σ是在分离部间攀升的液体(水等)接触空气时的表面张力,θ是分离部的壁面与该液体的接触角。
[0110]
假设在y轴方向上的分离部间的空间的两端不存在壁面、但存在与分离部的壁面相连的壁面,将分离部间的空间作为封闭空间研究可较高地估计液柱高度h’,因此能够以最大条件研究x轴方向上的分离部间的距离a。
[0111]
另一方面,作用于分离部间的液柱的重力w由在分离部间攀升的液体(水等)的体积以及密度和重力加速度决定。重力的研究是将从y轴方向投影分离部间的空间的情况下的图形设为三角形来进行较好,因此假设z轴方向上的分离部的长度(高度)h与在分离部间攀升的液体(水等)的高度(液柱高度)h’相等,成为
[0112]
[式3]
[0113][0114]
g是重力加速度,ρ是在分离部间攀升的液体(水等)的密度。
[0115]
由于它们相互平衡,因此成为
[0116]
[式4]
[0117][0118]
若将该相互平衡式变形,则成为
[0119]
[式5]
[0120][0121]
即,可导出
[0122]
[式6]
[0123][0124]
即,在将第一隔件的第一突出部与第二隔件的第二突出部的分离部中的x轴方向(第一方向)的距离设为a、将y轴方向(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分离部的长度设为b、将z轴方向(第二方向)上的分离部的长度(高度)设为h、将配置于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液体(水等)接触空气时的表面张力设为σ、将分离部的壁面与该液体的接触角设为θ、将该液体的密度设为ρ、将重力加速度设为g时,满足上述的式子。由此,z轴方向(第二方向)上的分离部的长度(高度)h与在分离部间攀升的液体(水等)的高度(液柱高度)h’的关系必然成为h>h’,理论上,攀升的液体(水等)不会到达隔件底壁部230。
[0125]
[4效果的说明]
[0126]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第一隔件200a具有沿蓄电元件100朝向第二隔件200b突出的第一侧壁部220a(第一壁部)与从第一侧壁部220a突出的第一突出部240a。第二隔件200b具有沿蓄电元件100朝向第一侧壁部220a突出的第二侧壁部220b(第二壁部)与从第二侧壁部220b突出的第二突出部240b。第一突出部240a具有与第二突出部240b的距离大于第一侧壁部220a与第二侧壁部220b的距离的分离部250a。如此,在第一隔件200a以及第二隔件200b形成第一突出部240a以及第二突出部240b,并且将第一突出部240a的分离部250a形成为与第二突出部240b的距离比第一侧壁部220a与第二侧壁部220b的距离大。由此,在水等液体从上方浸入第一突出部240a以及第二突出部240b之间的情况下,该液体容易在分离部250a的位置落下,来自下方的水等液体难以在分离部250a的位置上升,因此该液体难以在第一突出部240a以及第二突出部240b之间积存。因而,能够抑制在第一突出部240a以及第二突出部240b之间积存该液体,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100与外部的导电部件(载置蓄电装置10的金属板等)导通。由此,能够提高电绝缘性能(绝缘电阻
·
绝缘耐压的性能)。对于分离部250b也相同。
[0127]
第一隔件200a的第一突出部240a的分离部250a具有越远离第一侧壁部220a越向远离第二隔件200b的第二突出部240b的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面241a。如此,通过在第一突出部240a的分离部250a形成第一倾斜面241a,使得水等液体更容易在分离部250a的位置落下,来自下方的水等液体更难以在分离部250a的位置上升。由此,更难以在第一突出部240a以及第二突出部240b之间积存该液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元件100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
[0128]
第二隔件200b的第二突出部240b具有越远离第二侧壁部220b越向远离第一隔件200a的第一突出部240a的分离部250a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面242b。如此,通过在第二突出部240b形成第二倾斜面242b,使得水等液体更容易在第一突出部240a的分离部250a的位置落下,来自下方的水等液体更难以在分离部250a的位置上升。由此,更难以在第一突出部240a以及第二突出部240b之间积存该液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元件100与外部的导
电部件导通。
[0129]
第一隔件200a的第一突出部240a在第二隔件200b的与第二突出部240b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越远离第一侧壁部220a越向接近第二突出部240b的方向倾斜的第三倾斜面242a。如此,通过在第一突出部240a的与第二突出部240b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第三倾斜面242a,使得在第一突出部240a的与第二突出部240b相反的一侧也容易使来自上方的水等液体落下,使来自下方的水等液体难以上升。由此,在第一突出部240a的与第二突出部240b相反的一侧也难以积存该液体,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100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对于第二隔件200b的第二突出部240b的第四倾斜面241b也相同。
[0130]
第一隔件200a的第一突出部240a的分离部250a具有朝向远离第二隔件200b的第二突出部240b的方向凹陷的凹部243。如此,通过在第一突出部240a的分离部250a形成凹部243,使得水等液体更容易在分离部250a的位置落下,来自下方的水等液体更难以在分离部250a的位置上升。由此,更难以在第一突出部240a以及第二突出部240b之间积存该液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元件100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对于分离部250a的凹部244、分离部250b的凹部243以及244也相同。
[0131]
本技术发明人发现,在第一突出部240a与第二突出部240b的分离部250a处的距离满足上述的式子的情况下,即使水等液体在第一突出部240a与第二突出部240b之间攀升,该液体也不会攀升到比分离部250a靠上方。由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100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
[0132]
关于上述的第一隔件200a以及第二隔件200b的效果也同样能够适用于第一隔件200a以及第二隔件200c。
[0133]
[5变形例的说明]
[0134]
(变形例1)
[0135]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夹持蓄电元件100的两个隔件200(第一隔件200d以及第二隔件200e)的构成的侧视图。具体而言,图7是与图5或者图6的z轴负方向侧的部分对应的图。
[0136]
如图7所示,本变形例中的第一隔件200d取代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隔件200a的第一突出部240a(分离部250a)而具有第一突出部240d(分离部250d)。本变形例中的第二隔件200e取代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隔件200b或者200c的第二突出部240b或者240c(分离部250b或者250c)而具有第二突出部240e(分离部250e)。关于其他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137]
第一突出部240d(分离部250d)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隔件200c的第二突出部240c(分离部250c)相同,是x轴方向上的宽度比第一侧壁部220d小的从y轴方向观察时为矩形状的突出部。即,第一突出部240d在x轴正方向侧的面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侧面241d,在x轴负方向侧的面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侧面242d。关于第二突出部240e(分离部250e)也同样是x轴方向的宽度比第二侧壁部220e小的从y轴方向观察时为矩形状的突出部,在x轴方向两侧的面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侧面241e以及242e。
[0138]
第一突出部240d(分离部250d)具有从第一侧壁部220d向x轴负方向凹陷的形状,因此也可以说具有向远离第二突出部240e(分离部250e)的方向凹陷的凹部。对于第二突出部240e(分离部250e)也相同。
[0139]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变形例的蓄电装置,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分离部250d与分离部250e的距离在z轴方向上不变窄而形成为一定。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第一突出部240d以及第二突出部240e之间积存水等液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蓄电元件100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通过将分离部250d与分离部250e的距离形成为一定,从而即使使该距离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分离部250a与分离部250b的最大距离小,也能够抑制在分离部250d与分离部250e之间积存水等液体。
[0140]
(变形例2)
[0141]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夹持蓄电元件100的两个隔件200(第一隔件200f以及第二隔件200g)的构成的侧视图。具体而言,图8是与图5或者图6的z轴负方向侧的部分对应的图。
[0142]
如图8所示,本变形例中的第一隔件200f具有第一突出部240f(分离部250f),第二隔件200g具有第二突出部240g(分离部250g)。关于其他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143]
第一突出部240f(分离部250f)形成为,x轴方向上的宽度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隔件200a的第一突出部240a(分离部250a)小。即,分离部250f具有越远离第一侧壁部220f越向远离第二突出部240g的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面241f和越远离第一侧壁部220f越向接近第二突出部240g的方向倾斜的第三倾斜面242f。第一倾斜面241f与第三倾斜面242f之间的距离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分离部250a的第一倾斜面241a与第三倾斜面242a之间的距离小。对于第二突出部240g(分离部250g)的第二倾斜面242g以及第四倾斜面241g也相同。
[0144]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变形例的蓄电装置,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能够增大分离部250f与分离部250g之间的最大距离。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第一突出部240f以及第二突出部240g之间积存水等液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元件100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
[0145]
(变形例3)
[0146]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夹持蓄电元件100的两个隔件200(第一隔件200h以及第二隔件200i)的构成的侧视图。具体而言,图9是与图5或者图6的z轴负方向侧的部分对应的图。
[0147]
如图9所示,本变形例中的第一隔件200h具有第一突出部240h(分离部250h),第二隔件200i具有第二突出部240i(分离部250i)。关于其他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148]
第一突出部240h(分离部250h)在x轴正方向侧的面具有一边向x轴负方向弯曲一边凹陷的弯曲面,在x轴负方向侧的面具有一边向x轴正方向弯曲一边凹陷的弯曲面。即,分离部250h具有一边越远离第一侧壁部220h越向远离第二突出部240i的方向弯曲一边倾斜的曲面状的第一倾斜面241h和一边越远离第一侧壁部220h越向接近第二突出部240i的方向弯曲一边倾斜的曲面状的第三倾斜面242h。对于第二突出部240i(分离部250i)的第二倾斜面242i以及第四倾斜面241i也相同。
[0149]
第一突出部240h(分离部250h)具有从第一侧壁部220h向x轴负方向凹陷的形状,因此也可以说具有向远离第二突出部240i(分离部250i)的方向凹陷的凹部。对于第二突出
部240i(分离部250i)也相同。
[0150]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变形例的蓄电装置,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分离部250h与分离部250i之间的距离急剧地变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第一突出部240f以及第二突出部240g之间积存水等液体。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元件100与外部的导电部件导通。
[0151]
(变形例4)
[0152]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夹持蓄电元件100的两个隔件200(第一隔件200j以及第二隔件200k)的构成的侧视图。具体而言,图10是与图5或者图6的z轴负方向侧的部分对应的图。
[0153]
如图10所示,本变形例中的第一隔件200j具有第一突出部240j(分离部250j),第二隔件200k具有第二突出部240k(分离部250k)。关于其他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154]
第一突出部240j(分离部250j)在x轴正方向侧的面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出部240a的第一倾斜面241a相同的第一倾斜面241j,但在x轴负方向侧的面不具有倾斜面,而是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侧面242j。对于第二突出部240k(分离部250k)的第四倾斜面241k以及侧面242k也相同。
[0155]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变形例的蓄电装置,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仅在分离部250j以及分离部250k的单面形成倾斜面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一突出部240j以及第二突出部240k。
[0156]
(变形例5)
[0157]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夹持蓄电元件100的两个隔件200(第一隔件200l以及第二隔件200m)的构成的侧视图。具体而言,图11是与图5或者图6的z轴负方向侧的部分对应的图。
[0158]
如图11所示,本变形例中的第一隔件200l具有第一突出部240l(分离部250l),第二隔件200m具有第二突出部240m(分离部250m)。关于其他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159]
第一突出部240l(分离部250l)在x轴正方向侧的面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倾斜面241a相同的第一倾斜面241l,但在x轴负方向侧的面具有向与第三倾斜面242a相反方向倾斜的第三倾斜面242l。对于第二突出部240m(分离部250m)的第四倾斜面241m以及第二倾斜面242m也相同。
[0160]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变形例的蓄电装置,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分离部250l以及分离部250m单片面向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的方向倾斜。如此,作为分离部的形状,可以采用各种方式。
[0161]
(变形例6)
[0162]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夹持的蓄电元件100两个隔件200(第一隔件200n以及第二隔件200o)的构成的俯视图。具体而言,图12是表示从上方(z轴正方向)观察由两个隔件200(第一隔件200n以及第二隔件200o)夹住蓄电元件100的状态时的构成的俯视图。
[0163]
如图12所示,本变形例中的第一隔件200n取代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隔件200a的
第一突出部240a(分离部250a)而具有第一突出部240n(分离部250n)。本变形例中的第二隔件200o取代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隔件200b或者200c的第二突出部240b或者240c(分离部250b或者250c)而具有第二突出部240o(分离部250o)。关于其他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164]
第一突出部240n是从第一侧壁部220n向y轴方向突出的突出部,与两个第一侧壁部220n对应地配置有两个第一突出部240n。即,对于y轴正方向的第一侧壁部220n配置有向y轴正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240n,对于y轴负方向的第一侧壁部220n配置有向y轴负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240n。对于第二突出部240o也同样,对于y轴正方向的第二侧壁部220o配置有向y轴正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240o,对于y轴负方向的第二侧壁部220o配置有向y轴负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240o。如此,在本变形例中,y轴方向、y轴正方向或者y轴负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个例子,z轴方向是第三方向的一个例子。
[0165]
第一突出部240n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x轴正方向侧的面具有越远离第一侧壁部220n越向远离第二突出部240o的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面241n。第一突出部240n在x轴负方向侧的面具有越远离第一侧壁部220n越向接近第二突出部240o的方向倾斜的第三倾斜面242n。同样,在第二突出部240ox轴负方向侧的面具有越远离第二侧壁部220o越向远离第一突出部240n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面242o。第二突出部240o在x轴正方向侧的面具有越远离第二侧壁部220o越向接近第一突出部240n的方向倾斜的第四倾斜面241o。
[0166]
通过这种构成,第一突出部240n具有在x轴方向上与第二突出部240o的距离大于第一侧壁部220n与第二侧壁部220o的距离的部位(分离部250n)。第二突出部240o具有在x轴方向上与第一突出部240n的距离大于第一侧壁部220n与第二侧壁部220o的距离的部位(分离部250o)。
[0167]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变形例的蓄电装置,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由于第一突出部240n以及第二突出部240o向y轴方向突出,因此即使在蓄电元件100的侧方(y轴方向)配置金属板等导电部件有,也能够抑制蓄电元件100与该导电部件导通。
[0168]
在本变形例中,能够应用上述变形例1~5等的各种变形。第一隔件200n以及第二隔件200o也可以仅在y轴方向的一方具有第一突出部240n以及第二突出部240o。
[0169]
(其他变形例)
[0170]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蓄电装置,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即,这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并非限制,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171]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将第一隔件的第一侧壁部作为第一壁部的一个例子,将第二隔件的第二侧壁部作为第二壁部的一个例子。但是,也可以将第一隔件的第一底壁部作为第一壁部的一个例子,将第二隔件的第二底壁部作为第二壁部的一个例子。即,第一底壁部从第一隔件的第一主体部沿蓄电元件100朝向第二隔件突出,第二底壁部从第二隔件的第二主体部沿蓄电元件100朝向第一底壁部突出。第一隔件的第一突出部从第一底壁部向z轴负方向(第二方向)突出,第二隔件的第二突出部从第二底壁部向z轴负方向(第二方向)突出。第一突出部具有在x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与第二突出部的距离大于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距离的分离部。
[0172]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第一隔件的第一突出部整体为分离部。但是,第一突出部只要至少一部分为分离部即可。即,第一突出部只要在至少一部分中具有与第二突出部的距离形成为比第一侧壁部220a与第二侧壁部220b的距离大的分离部即可。对于第二隔件的第二突出部也相同。
[0173]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夹持蓄电元件100的第一隔件以及第二隔件覆盖了蓄电元件100这两方的长侧面部111a、两方的短侧面部111b、及底面部111c的大致整个面。但是,第一隔件以及第二隔件也可以不覆盖长侧面部111a、短侧面部111b以及底面部111c的整个面,而是仅覆盖一部分。
[0174]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所有隔件200具有上述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是任一个隔件200不具有上述的构成。
[0175]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由端部部件300以及侧部件400约束了蓄电元件100以及隔件200。但是,也可以不配置端部部件300以及侧部件400,而是将蓄电元件100以及隔件200收容于外装体(模块壳体)。
[0176]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也可以将多个蓄电装置10在z轴方向上堆叠。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将蓄电装置10沿纵向层叠时的构成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3示出了将三个蓄电装置10沿纵向层叠的情况下的模块的构成。如此,本技术对于沿纵向层叠了多个蓄电装置10的模块也有效。在蓄电装置10的图示中,省略了汇流条、汇流条框架以及罩部件(上盖)等。
[0177]
将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变形例所具备的各构成要素任意地组合而构建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0178]
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这种蓄电装置实现,也能够作为隔件200(第一隔件、第二隔件)实现。
[0179]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180]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等。
[0181]
附图标记说明
[0182]
10 蓄电装置
[0183]
100 蓄电元件
[0184]
110 容器
[0185]
111 容器主体
[0186]
111a 长侧面部
[0187]
111b 短侧面部
[0188]
111c 底面部
[0189]
200 隔件
[0190]
200a、200d、200f、200h、200j、200l、200n 第一隔件
[0191]
200b、200c、200e、200g、200i、200k、200m、200o 第二隔件
[0192]
201 中间隔件
[0193]
202 端部隔件
[0194]
210 隔件主体部
[0195]
210a 第一主体部
[0196]
210b、210c 第二主体部
[0197]
220 隔件侧壁部
[0198]
220a、220d、220f、220h、220j、220l、220n 第一侧壁部
[0199]
220b、220c、220e、220g、220i、220k、220m、220o 第二侧壁部
[0200]
230 隔件底壁部
[0201]
230a 第一底壁部
[0202]
230b、230c 第二底壁部
[0203]
240 隔件突出部
[0204]
240a、240d、240f、240h、240j、240l、240n 第一突出部
[0205]
240b、240c、240e、240g、240i、240k、240m、240o 第二突出部
[0206]
241、242 倾斜面
[0207]
241a、241f、241h、241j、241l、241n 第一倾斜面
[0208]
241b、241g、241i、241k、241m、241o 第四倾斜面
[0209]
241c、241d、241e、242c、242d、242e、242j、242k 侧面
[0210]
242a、242f、242h、242l、242n 第三倾斜面
[0211]
242b、242g、242i、242m、242o 第二倾斜面
[0212]
243、244、245 凹部
[0213]
250a、250b、250c、250d、250e、250f、250g、250h、250i、250j、250k、250l、250m、250n、250o 分离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