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03-26 02:02: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但不限于视频监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普及,摄像机正朝着智能化、高性能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摄相机在路口、广场等位置捕获目标,监控拍摄方向相对固定。而实际生活场景中,比如上下班,上下学等,行人目标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时间性,固定角度安装的设备不能满足这种随着时间出现的潮汐人流车流,所安装的设备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因此,如何根据应用场景的变化,自适应调整摄像机的拍摄方向(位置),使得有限的设备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监控服务,是提升拍摄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探索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根据拍摄目标物的轨迹方向,自适应调整摄像机的拍摄位置(角度),能够获取更多更优的目标物有效监控信息,显著提升了视频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包括:

根据摄像机的拍摄图像,获取当前拍摄位置下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和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

在根据当前拍摄位置下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和所述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确定满足摄像机方向调整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摄像机的拍摄画面的地面投影和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确定所述摄像机在水平方向的调整角度;

根据所确定的调整角度,控制所述摄像机调整到对应拍摄位置进行拍摄;

其中,所述摄像机拍摄的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图像所包含的有效识别特征多于所述摄像机拍摄的第一运动方向目标物图像所包含的有效识别特征。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

在阅读并理解了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摄像机安装及拍摄状况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摄像机安装及拍摄状况示意图;

图4-1-图4-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整角度计算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整前拍摄效果示例;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整后拍摄效果示例。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方案的视频监控系统中,对于目标物行动在不同时段出现潮汐现象的应用场景下,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全面监控的需要,一般采用设备冗余方案,或者根据时段按照预先配置不同拍摄位置(角度)进行拍摄。可以看到,采用设备冗余方案明显增加的系统成本,而采用预设拍摄位置的方案,预设时段和位置都相对固定,并不能根据目标轨迹动态调整角度,使得捕获的目标物监控信息最优。

在开始本公开方案实施例记载之前,首先对摄像机安装拍摄的相关设置进行说明。视频监控系统中,摄像机可以被安装目标监控区域的正上方,或者侧上方,根据摄像机安装位置,需要对应设定摄像机的在水平方向的角度和竖直方向的角度,其中,竖直方向的角度也称为俯仰角。需要说明的是,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调整方案中涉及的拍摄角度的自适应调整均表示水平方向的角度调整。考虑到摄像机物理安装地点和安装高度一般并不会动态变化,竖直方向的角度可以保持不变;或根据其他方案确定竖直方向的角度后一并调整。

本公开实施例中拍摄位置也称为拍摄角度,不同的拍摄位置对应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的拍摄角度。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10,根据摄像机的拍摄图像,获取当前拍摄位置下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和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

步骤120,在根据当前拍摄位置下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和所述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确定满足摄像机方向调整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摄像机的拍摄画面的地面投影和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确定所述摄像机在水平方向的调整角度;

步骤130,根据所确定的调整角度,控制所述摄像机调整到对应拍摄位置进行拍摄;

其中,所述摄像机拍摄的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图像所包含的有效识别特征多于所述摄像机拍摄的第一运动方向目标物图像所包含的有效识别特征。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运动方向和第二运动方向都是相对于摄像机而言的目标物的运动方向,也称为目标物的轨迹方向。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目标物的正面图像相比于背影图像包含更多的有效识别特征,则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去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为来向。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去向,表示在拍摄画面中目标物从近到远,即同一目标物首先出现在拍摄画面的下方,最后出现在拍摄画面的上方;以目标物的轨迹来描述时,拍摄画面中目标物的轨迹起点在画面下方,该目标物的轨迹终点在画面上方;或者,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以目标物的图像来描述时,拍摄画面中出现的是目标物的背影图像。

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为来向,表示在拍摄画面中目标物从远到近,即同一目标物首先出现在拍摄画面的上方,最后出现在拍摄画面的下方;以目标物的轨迹来描述时,拍摄画面中目标物的轨迹起点在画面上方,该目标物的轨迹终点在画面下方;或者,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以目标物的图像来描述时,拍摄画面中出现的是目标物的正面图像。

即所述去向和来向可以根据目标物的轨迹确定,或者,也可以根据目标物的拍摄图像(背影或正面)确定,不限于特定的方案,具体确定运动方向的方案不在本申请方案中详细讨论,根据相关方案实施即可。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目标物的背影图像相比于正面图像包含更多的有效识别特征,则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来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为去向。可以理解,第一运动方向和第二运动方向根据目标物的选定及识别特点对应确定即可。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步骤110包括:根据摄像机的拍摄图像,获取设定的第一统计时长内的当前拍摄位置下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和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即统计设定的第一统计时长内在当前拍摄位置下拍摄画面中的运动轨迹为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和运动轨迹为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满足设定的统计触发条件的情况下开始执行步骤110,以进行本轮的目标物统计和摄像机调整。

其中,满足设定的统计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

设定的周期性统计间隔时间到;

设定的统计时间点到;

根据环境亮度判断大于第一亮度阈值,或小于第二亮度阈值时。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摄像机所处场景,设置其他统计触发条件,不限于上述示例的方面。

需要说明的是,统计设定时长内第一运动方向和/或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根据相关视频监控统计方案实施即可,具体统计方案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不详细讨论。例如,目标为人时,可以根据人的背影识别方案或人脸识别方案,统计第一运动方向的行人数量或第二运动方向的行人数量。例如,目标为车辆时,可以根据车辆的背影/前脸识别方案和/或车牌识别方案,统计第一运动方向的车辆数量或第二运动方向的车辆数量。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运动方向的各个目标物所对应的具体轨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运动方向的各个目标物所对应的具体轨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例如,第一运动方向为去向,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运动方向为去向的目标物共3个,实线标注的3个目标物的具体轨迹并不相同,但是根据摄像机的拍摄画面确定的这3个目标物的运动方向为第一运动方向。这3个具体轨迹的平均轨迹方向为虚线标注的方向,也为第一运动方向,为去向。

其中,图2所示的摄像机安装在道路的正上方,即摄像机安装点到地面的竖直投影点落在目标物平均轨迹之上;图3所示的摄像机安装在道路一侧,即摄像机安装点到地面的竖直投影点落在目标物平均轨迹的一侧。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步骤120中当前拍摄位置下所述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和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满足以下条件时,确定满足所述摄像机方向调节条件:

1)当前拍摄位置下所述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和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的比值小于设定的第一比值阈值;

和/或,

2)当前拍摄位置下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减去所述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的差值大于设定的第一差值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场景的业务特点,可以根据是否满足条件1)来确定是否满足摄像机方向调整条件,也可以根据是否满足条件2)来确定是否满足摄像机方向调整条件,还可以根据是否满足条件1)和2)来确定是否满足摄像机方向调整条件。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比值阈值为小于1的正数;例如,第一比值阈值n为0.8。目标物为行人,在第一运动方向为去向,第二运动方向为来向时,当来向的行人数量和去向行人数量的比值小于0.8时,确定满足摄像机方向调节条件。可以理解,来向目标物数量小于去向目标物数量,表示在当前拍摄位置,摄像机拍摄到的目标物图像中正面图像少于背影图像,对于目标物为行人的情况,一般来说正面图像所包含的行人特征信息更丰富,因此,当前拍摄方向需要调节,以使得对准更多行人的正面,获得更多的正面图像。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比值阈值也可以设置其他数值,根据场景特点灵活确定即可,不限于本公开所示例的情况。

可以看到,第一比值阈值和/或第一差值阈值的设定表明需要在两个方向统计结果存在一定差距时才进行后续调整,如果较为接近,则无需调整。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步骤120中所述根据所述摄像机的拍摄画面的地面投影和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确定所述摄像机在水平方向的调整角度,包括:

根据所述地面投影,确定所述地面投影的底边中心点到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上目标物的平均轨迹与拍摄画面竖直方向中线的交点到地面的投影点的距离,记为第一距离;

根据所述地面投影,确定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上目标物的平均轨迹与所述地面投影的底边的交点到所述地面投影的底边中心点的距离,记为第二距离;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确定所述摄像机在水平方向的调整角度。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机在水平方向的调整角度根据以下方式确定:

其中,为所述调整角度,A为所述第一距离,B为所述第二距离。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机在水平方向的调整角度根据以下方式确定: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按照以下公式确定准调整角度:

其中,为准调整角度,A为所述第一距离,B为所述第二距离;

根据所述准调整角度,从多个预设调整角度中选择最接近该准调整角度的一个预设调整角度作为所述摄像机在水平方向的调整角度。

其中,从多个预设调整角度中选择最接近的一个预设调整角度,即选择偏差最小的一个。

例如,准调整角度,多个预设的调整角度为:,,…,。偏差。选择偏差i最小的一个预设调整角度为步骤120所确定的调整角度。

可以看到,本公开方案的相关实施例中,可以直接根据计算结果确定调整角度,也可以基于计算结果匹配预先设置的最优调整角度,根据需要选择即可,不限于特定的方面。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目标物检测,记录设定时长内每个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的运动轨迹,取其轨迹的平均轨迹或者轨迹中值,拟合成一个轨迹,称为平均轨迹;通过目标物检测,记录设定时长内每个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的运动轨迹,取其轨迹的平均轨迹或者轨迹中值,拟合成一个轨迹,称为平均轨迹。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涉及第一运动方向上目标物的平均轨迹和/或第二运动方向上目标物的平均轨迹。具体的拟合步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不展开详细讨论。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以平均轨迹经过拍摄画面中心点为例,如图4-1到图4-4所示,第一运动方向上目标物的平均轨迹在实际场景中的运动轨迹如图4-1所示,监控画面中的运动轨迹如图4-2所示,当满足摄像机方向调整条件时,可以根据以下方法确定摄像机在水平方向的调整角度。其中,图4-1中的梯形区域为摄像机的拍摄画面的地面投影(也称为相机视场角在地面上的投影),箭头所示的方向为第一运动方向上目标物的平均轨迹。图4-2中的矩形区域为摄像机的拍摄画面,箭头所示的方向为第一运动方向上目标物的平均轨迹对应在拍摄画面中的轨迹。图4-2中的箭头指示的轨迹投影到地面即为图4-1中的箭头指示的轨迹。

其中,图4-1中,A为底边中心到画面中心的实际距离;B为底边和轨迹交点到底边中心的实际距离;为调整角度(即需要转动的角度)。图4-2中,轨迹与底边的交点将底边分为a,b两段,a大于b时B为负,a小于b时B为正,a等于b时B为0。图4-3中,h为摄像机的安装高度,H为摄像机的水平视场角,L1为拍摄画面下边缘对应在地面的实际覆盖距离;图4-4中,V为摄像机的垂直视场角,为摄像机的俯仰角,A为底边中心到画面中心的实际距离。

根据图4-1,图4-4可以得到以下关系:

根据图4-1、图4-3,可以得到如下关系:

根据图4-1和图4-2,可以得到以下关系:

如上述关系所示,在A、B已知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角度α:

其中,A为所述地面投影的底边中心点到拍摄画面中心投影到地面的投影点的距离,记为第一距离;B为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上目标物的平均轨迹与所述地面投影的底边的交点到所述地面投影的底边中心点的距离,记为第二距离。

图4-1中,底边中心到画面中心的实际距离,即为底边中心到画面中心点到地面投影点的距离,记为第一距离A。底边和平均轨迹的交点到底边中心点的实际距离,记为第二距离B。所确定的水平方向的调整角度为。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以地面投影的底边中心点为原点,以拍摄画面的地面投影的底边为X轴,向左为正,向右为负,则第二距离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也可以为0。根据第二距离B的正负,可以确定旋转的方向。可选地,如果X轴的坐标系方向改变,则B的正负也对应改变,对应的旋转方向也对应改变即可,不限于本公开示例的方面。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1所示,B为正,根据上述公式确定所述摄像机在水平方向的调整角度为正数,则步骤130中,逆时针调整摄像机角度;B为负,根据上述公式确定所述摄像机在水平方向的调整角度为负数,则步骤130中,顺时针调整摄像机角度。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摄像机安装在道路侧边,也就是安装在平均轨迹的侧边,摄像机中大部分目标物的运动方向为去向时,摄像机需要向对称于垂线D的方向旋转,从A1方向旋转到A2方向,旋转角度为。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摄像机安装在道路正上方,其拍摄画面中a=b,即B=0,为无穷大,即需要旋转2*90°=180°。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方案执行前,在确定的安装位置,已完成了摄像机的安装,根据监控区域的建筑或道路状况,根据多个可能使用的水平拍摄角度,完成了相关设备调教,确定了合适的摄像机俯仰角,使得可能出现的平均轨迹能够与拍摄画面的竖直方向的中线相交。

根据图4-1到图4-4和上述记载,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明确知晓水平方向调整角度的计算原理,对于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的平均轨迹与拍摄画面中竖直方向中线的交点不是画面中心的情况,可以依此类推,计算轨迹和画面竖直方向中线交点的位置,计算视角的比例,从而得出对应的推导公式。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140,根据摄像机的拍摄图像,获取调整后的拍摄位置下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和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

步骤150,在根据调整后的拍摄位置下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和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确定满足摄像机调整目标的情况下,保持调整后的拍摄位置继续拍摄;

步骤160,在根据调整后的拍摄位置下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和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确定不满足摄像机调整目标的情况下,重新确定新的拍摄位置进行拍摄。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调整后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和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的比值大于设定的第二比值阈值时,确定满足摄像机调整目标。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比值阈值m为大于1的正数;例如,第二比值阈值m为1.25。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比值阈值为第一比值阈值的倒数;或者,也可以独立设置。

可以看到,在步骤130完成了摄像机拍摄角度调整后,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执行步骤140,对调整后的第一运动方向和第二运动方向上的目标物数量进行统计,以确定调整后的拍摄位置是否达到了调整目的。当调整后的第二运动方向上的目标物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运动方向上的目标物数量时,表明摄像机调整后,能够拍摄到更多的有效识别特征多的目标物图像,则达到了本次进行摄像机水平角度调整的目标。

例如,第一运动方向为去向,第二运动方向为来向,目标物为行人。则本公开实施例方案中步骤120中,初始的拍摄位置下,拍摄的行人背影图像多,正面图像少,确定所述调整角度后,步骤130对应进行了调整;调整后,步骤140对调整后的拍摄结果进行统计,确定调整后的角度下,拍摄的行人正面图像多,背影图像少,则确定达到了调整的目标。

以摄像机安装在道路(轨迹)的正上方为例,调整角度为180度,即步骤130中对拍摄角度进行反转。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确定满足摄像机调整目标的情况下,在设定的第一保持时长内保持调整后的拍摄位置继续拍摄,在该设定时长内不触发执行110-130。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不满足摄像机调整目标的情况下,重新确定新的拍摄位置进行拍摄包括:

在调整后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小于调整前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的情况下,根据调整前的拍摄位置下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调整前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和调整后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判断是否满足恢复调整前拍摄位置条件;

在确定满足所述恢复调整前拍摄位置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新的拍摄位置为调整前的拍摄位置,控制所述摄像机恢复到调整前的拍摄位置进行拍摄;

在确定不满足所述恢复调整前拍摄位置条件的情况下,启动摄像机在多个轮询位置的轮询拍摄,根据所述轮询拍摄结果确定新的拍摄位置,控制所述摄像机调整到所述新的拍摄位置进行拍摄。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不满足摄像机调整目标的情况下,重新确定新的拍摄位置进行拍摄还包括:在调整后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大于或等于调整前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的情况下,保持所述调整后的位置进行拍摄。即,重新确定的拍摄位置就是调整后的当前位置。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恢复到调整前的拍摄位置进行拍摄,包括:恢复到调整前的拍摄位置后至少保持设定的第二保持时长进行拍摄,不进行新一轮的统计调整。即在恢复到调整前拍摄位置时,锁定至少第二保持时长后,再进行新一轮的统计调整。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步骤110和140中进行目标物数量统计的统计时长相等。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不满足摄像机调整目标的情况下,调整后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大于或等于调整前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的情况,表明调整后的拍摄位置下拍摄到的包括更多识别特征的图像相比于调整前变多,因此,可以保持调整后的拍摄位置进行拍摄。

在不满足摄像机调整目标的情况下,调整后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小于调整前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的情况,表明调整后的拍摄位置下,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调整目标,而且能拍摄到的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也变少了,可能是调整后的拍摄角度不合理,因此,需要进一步确定新的拍摄位置。新的拍摄位置可以是调整前的拍摄位置,或者采用轮询方式确定的其他拍摄位置。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恢复调整前拍摄位置条件;在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恢复调整前拍摄位置条件;

其中,为调整前的拍摄位置下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为调整前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为调整后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

也就是说,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当调整前的拍摄位置下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减去调整后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的差值,小于或等于调整前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时,确定满足恢复调整前拍摄位置条件,将步骤130进行拍摄角度调整前的拍摄位置确定为新的拍摄位置,即恢复到步骤130之前的拍摄位置进行拍摄,也就是将摄像机反方向旋转角度。

当调整前的拍摄位置下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减去调整后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的差值,大于调整前的拍摄位置下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数量时,确定不满足恢复调整前拍摄位置条件。该情况表明,除了调整前的拍摄角度和调整后的拍摄角度,在其他某个拍摄角度上会拍到更多的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因此,启动摄像机在多个轮询位置的轮询拍摄,根据所述轮询拍摄结果确定新的拍摄位置,控制所述摄像机调整到所述新的拍摄位置进行拍摄。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100,在当前拍摄位置下,根据所述摄像机的拍摄图像,判断是否超过第一检测时长未检测到所述目标物,在未检测到的情况下,执行步骤170;

步骤170,启动所述摄像机在多个轮询位置的轮询拍摄,根据所述轮询拍摄结果确定新的拍摄位置,控制所述摄像机调整到所述新的拍摄位置进行拍摄。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步骤160和步骤170中启动所述摄像机在多个轮询位置的轮询拍摄,根据所述轮询拍摄结果确定新的拍摄位置,包括:

分别在每一个轮询位置进行时长为第一轮询时长的拍摄,统计各轮询位置的目标物数量;

确定目标物数量最多的轮询位置为新的拍摄位置。

其中,各轮询位置统计的目标物包括第一运动方向的目标物,也包括第二运动方向的目标物。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机在多个轮询位置的轮询拍摄,包括:

以原有位置为起点,进行360度轮询,多个轮询位置之间间隔相等或不等的水平角度间隔。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轮询位置为8个轮询位置,包括: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目标物为行人,第一运动方向为去向,第二运动方向为来向。包括:

步骤710,统计当前拍摄位置下的行人数量;

步骤720,判断,如果小于,则执行步骤730;其中,当前拍摄位置下去向行人数量为,来向行人数量为;

步骤730,计算第一距离A、第二距离B和水平方向调整角度;

步骤740,判断第二距离B是否为正,如果为正,则执行750-1,否则,执行750-2;

步骤750-1,逆时针转动摄像机角度;

步骤750-2,顺时针转动摄像机角度;

步骤760,获取调整后拍摄位置下的去向行人数量和来向行人数量;

步骤770,判断,如果大于,则保持调整后的拍摄位置进行拍摄,等待下一次统计;否则,执行步骤780;

步骤780,判断,如果小于,执行步骤790;否则,也保持调整后的拍摄位置,等待下一次统计;

步骤790,判断,如果是,执行步骤800,否则,执行步骤820;

步骤800,启动在8个预设轮询位置的轮询拍摄,根据所述轮询拍摄结果确定新的拍摄位置;

步骤810,控制所述摄像机调整到所述新的拍摄位置进行拍摄;

步骤820,控制所述摄像机恢复调整前的拍摄位置,锁定第二保持时长进行拍摄,再等待下一次统计。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910,判断是否超过第一检测时长未检测到行人,如果是,则执行步骤800。

示例: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调整拍摄角度之前,拍摄画面如图8所示。实际测量值V = 24.5°,H = 43°,=90-34.3°=55.7°,a/b = 310/1610,a<b,B为正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可以得出: = 109.4°,即需要将摄像机逆时针(向左侧)旋转109.4°。旋转前角度为234.18°旋转后角度应为124.78°。图9是经过旋转后的角度(包含实际设备的操作可接受误差),其根据拍摄图像拟合确定的运动轨迹和图8对应的摄像机的初始位置拍摄图像拟合确定运动轨迹方向相反,能够抓到来向人脸。经过手动比对,认为来向目标最佳角度为120.5°,和计算结果误差为4.3°,误差为3.9%,该误差为各种测量误差的累计,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实现如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法。

可以看到,基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场景自适应拍摄方案,通过对不同运动方向目标物数量的统计,自适应选择能够拍摄到更多目标识别特征的拍摄角度进行拍摄,自适应目标物流量的潮汐变化,能够在不增加设备数量的情况下,覆盖更广的监控范围,获取更多精准有效的监控数据,大大提升了视频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同时有效节约了设备成本。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组件或所有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 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