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19:57: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2.余热回收利用是指将工业过程产生的余热再次回收重新利用,主要技术包括热交换技术、热功转换技术、余热制冷制热技术,当前,我国能源利用仍然存在着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生态环境压力大的主要问题,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作为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标主要依靠工业领域,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中国,工业是主要的耗能领域,也是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30%左右,除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外,工业余热利用率低,能源(能量)没有得到充分综合利用是造成能耗高的重要原因,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至少50%的工业耗能以各种形式的余热被直接废弃
3.其中,专利号为cn205919710u公开了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其通过罐体和设置于所述罐体内的自来水进水管和与自来水进水管一体连接的若干换热盘;罐体上设有架托,自来水进水管固定于所述架托上,自来水进水管上设置有若干自来水出水口二;若干所述换热盘从上到下均匀分布于自来水进水管上,换热盘内设置有环形中空腔室,环形中空腔室的顶壁设置有冷却水进水口二,环形中空腔室的底壁设置有冷却水出水口二,来达到自来水和冷却水的换热效率高,可以实现多级换热功能,使冷却水余热被充分吸收利用,但是当冷却水进入环形中空腔室的时候,只有接触环形中空腔室内壁的冷却水才能对换热盘进行换热,因此无法充分的利用冷却水中的热能,且这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只达到了对自来水的换热,无法实现对其他物质的换热。
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6.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底座,壳体的顶端设置有贯穿于壳体的进水管和出气管,壳体的底端设置有贯穿于壳体的出水管,壳体的内部顶端设置有挡板,挡板的底部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的底部设置有进气腔,换热器内部设置有贯穿于换热器的导气管。
8.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换热器、进气腔、进水管、出气管以及出水管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壳体的顶端开设有与进水管和出气管相配合的通孔一和通孔二,壳体的一侧开设有通孔三,壳体的另一侧开设有通孔四和通孔五,且通孔三和通孔四与换热器相配合,通孔五与
进气腔相配合,壳体的底端开设有与出水管相配合的通孔六。
9.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挡板与导气管以及进水管的连接,挡板的一端开设有与进水管相配合的通孔七,挡板的另一端开设有若干个与导气管相配合的通孔八。
10.进一步的,为了使得冷却水与换热器的充分接触,换热器包括若干个相互平行的连接块一,连接块一之间均通过连接块二连接,且相邻的连接块二分别位于连接块一的两端,连接块一的顶端开设有凹槽,凹槽的一端设置有贯穿于连接块一的导水管,凹槽的一端设置有若干个与导气管相配合的通孔九,连接块一和连接块二内部开设有通孔十。
11.进一步的,为了使得冷却水与换热器的充分接触,连接块一的内部设置有若干扰流板。
12.进一步的,为了实现进气腔与导气管的连接,进气腔的一侧开设孔洞,进气腔的顶端开设有若干通孔十一,且通孔十一与导气管相配合。
13.进一步的,为了减少水垢、固体颗粒物等沉积物的堆积,壳体的内部底端设置为倾斜面,且倾斜面朝两端方向的竖直高度依次递增。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通过壳体、换热器、进水管以及出水管之间的配合,从而实现了冷却水与自来水之间的热交换,进而实现了对冷却水余热的回收利用,通过壳体、换热器、进气腔、导气管以及出气管之间的配合,从而实现了冷却水与气体之间的热交换,进而实现了对冷却水余热的多种回收利用。
16.2、通过壳体的顶端开设有与进水管和出气管相配合的通孔一和通孔二,壳体的一侧开设有通孔三,壳体的另一侧开设有通孔四和通孔五,且通孔三和通孔四与换热器相配合,通孔五与进气腔相配合,壳体的底端开设有与出水管相配合的通孔六,挡板的一端开设有与进水管相配合的通孔七,挡板的另一端开设有若干个与导气管相配合的通孔八,从而保证了壳体内部的密封性,实现了自来水与气体的分离。
17.3、通过设置换热器包括若干个相互平行的连接块一,连接块一之间均通过连接块二连接,连接块一和连接块二内部开设有通孔十,从而实现了冷却水与换热器之间的热交换。
18.4、通过连接块一的内部设置有若干扰流板,从而提高了冷却水与换热器之间的充分接触,进而提高了冷却水与换热器热交换的效率。
19.5、通过进气腔、挡板以及导气管的配合,实现了自来水与气体的分离以及换热器对气体的热交换。
20.6、通过壳体的内部底端设置为倾斜面,且倾斜面朝两端方向的竖直高度依次递增,从而减少了水垢、固体颗粒物等沉积物的堆积,进而保证了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中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中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中换热器的剖视图;
28.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中进气腔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
30.1、壳体;101、通孔一;102、通孔二;103、通孔三;104、通孔四;105、通孔五;106、通孔六;2、底座;3、进水管;4、出气管;5、出水管;6、挡板;601、通孔七;602、通孔八;7、换热器;701、连接块一;702、连接块二;703、凹槽;704、导水管;705、通孔九;706、通孔十;707、扰流板;8、进气腔;801、孔洞;802、通孔十一;9、导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3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
33.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底座2,壳体1的顶端设置有贯穿于壳体1的进水管3和出气管4,壳体1的底端设置有贯穿于壳体1的出水管5,壳体1的内部顶端设置有挡板6,挡板6的底部设置有换热器7,换热器7的底部设置有进气腔8,换热器7内部设置有贯穿于换热器7的导气管9。
34.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壳体1、换热器7、进水管3以及出水管5之间的配合,从而实现了冷却水与自来水之间的热交换,进而实现了对冷却水余热的回收利用,通过壳体1、换热器7、进气腔8、导气管9以及出气管4之间的配合,从而实现了冷却水与气体之间的热交换,进而实现了对冷却水余热的多次回收利用。
35.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壳体1来说,壳体1的顶端开设有与进水管3和出气管4相配合的通孔一101和通孔二102,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通孔三103,壳体1的另一侧开设有通孔四104和通孔五105,且通孔三103和通孔四104与换热器7相配合,通孔五105与进气腔8相配合,壳体1的底端开设有与出水管5相配合的通孔六106,从而实现了换热器7、进气腔8、进水管3、出气管4以及出水管5与壳体1之间的连接,进而保证了壳体1内部的密封性。
36.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挡板6来说,挡板6的一端开设有与进水管3相配合的通孔七601,挡板6的另一端开设有若干个与导气管9相配合的通孔八602,从而实现了挡板6与导气管9以及进水管3之间的连接,进而达到了气体与冷却水之间的隔离。
37.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换热器7来说,换热器7包括若干个相互平行的连接块一701,连接块一701之间均通过连接块二702连接,且相邻的连接块二702分别位于连接块一701的两端,连接块一701的顶端开设有凹槽703,凹槽703的一端设置有贯穿于连接块一701的导水管704,凹槽703的一端设置有若干个与导气管9相配合的通孔九705,连接块一701和连接块二702内部开设有通孔十706,从而使得冷却水与换热器7之间的充分接触,进而实现了冷却水与换热器7的多次热交换。
38.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连接块一701来说,连接块一701的内部设置有若干扰流板707,从而使得冷却水与换热器7之间的充分接触,进而提高了冷却水与换热器7热交换的效率。
39.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进气腔8来说,进气腔8的一侧开设孔洞801,进气腔8的顶端开设有若干通孔十一802,且通孔十一802与导气管9相配合,从而实现了冷却水对气体的热交换,进而达到了对冷却水余热的多次回收利用。
40.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壳体1来说,壳体1的内部底端设置为倾斜面,且倾斜面朝两端方向的竖直高度依次递增,从而减少了冷却水中固体颗粒物、水垢等沉积物的堆积,保证了冷却水余热回收的稳定性。
41.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2.在实际应用时,吸收热能的冷却水通过换热器7一侧的通孔十706进入换热器7中,由于水的流动性,冷却水在换热器7的内部流动,经过连接块一701与连接块二702,最后通过换热器7另一侧的通孔十706流出,在连接块一701中扰流板707的干扰下,使得冷却水能够与换热器7充分接触,并将热能充分的传递给换热器7;
43.当自来水通过进水管3流入换热器7的凹槽703中,在导水管704的作用下自来水流入下方的连接块一701,最终自来水流入壳体1的底部,通过出水管5流出壳体1,这样自来水通过与换热器7的多次接触,实现了冷却水的多次热交换;
44.当气体进入进气腔8时,由于导气管9穿插与换热器7内部,换热器7与导气管9产生热交换,因此,在气体进入导气管9时,导气管9与气体产生热交换,使得气体的稳定升高,最后通过出气管4排出。
45.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壳体1、换热器7、进水管3以及出水管5之间的配合,从而实现了冷却水与自来水之间的热交换,进而实现了对冷却水余热的回收利用,通过壳体1、换热器7、进气腔8、导气管9以及出气管4之间的配合,从而实现了冷却水与气体之间的热交换,进而实现了对冷却水余热的多次回收利用;壳体1的顶端开设有与进水管3和出气管4相配合的通孔一101和通孔二102,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通孔三103,壳体1的另一侧开设有通孔四104和通孔五105,且通孔三103和通孔四104与换热器7相配合,通孔五105与进气腔8相配合,壳体1的底端开设有与出水管5相配合的通孔六106,挡板6的一端开设有与进水管3相配合的通孔七601,挡板6的另一端开设有若干个与导气管9相配合的通孔八602,从而保证了壳体1内部的密封性,实现了自来水与气体的分离;通过设置换热器7包括若干个相互平行的连接块一701,连接块一701之间均通过连接块二702连接,连接块一701和连接块二702内部开设有通孔十706,从而实现了冷却水与换热器7之间的热交换;通过连接块一701的内部设置有若干扰流板707,从而提高了冷却水与换热器7之间的充
分接触,进而提高了冷却水与换热器7热交换的效率;通过进气腔8、挡板6以及导气管9的配合,实现了自来水与气体的分离以及换热器7对气体的热交换;通过壳体1的内部底端设置为倾斜面,且倾斜面朝两端方向的竖直高度依次递增,从而减少了水垢、固体颗粒物等沉积物的堆积,进而保证了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工作的稳定性。
4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