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胸外按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15:25: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胸外按压系统。


背景技术:

2.心脏骤停对临床救治具有很高的时效性要求,总体预后效果不太理想。胸部按压是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重要组成部分,胸外按压是通过增加胸廓内压力和直接压迫心脏产生血流,故按压深度与脑灌注压,脑血流量和预后密切相关,按压深度增加则存活率增加。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指出高质量心肺复苏标准为:按压深度与频率分别为5~6cm、100~120次/min,胸外完全回弹、避免按压中断等。
3.心肺复苏按压的深度成人和儿童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成年人,按压的深度要求在5-6cm之间。儿童和婴儿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也就是儿童大约是5cm左右,婴儿是4cm左右。因为胸外按压的并发症有肋骨骨折、心包积血或者心脏压塞、气胸、血胸、肺挫伤等,所以对于深度的要求很严格,避免过深也避免过浅,过浅就达不到效果,过深就容易出现很多并发症(如肋骨骨折)发生率,给抢救工作带来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胸外按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按压深度,并根据监测到的按压深度自动进行调整,以使心肺复苏按压的幅度处于正常范围内。
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自动胸外按压系统进行的使用方法,能够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有效实现精准救治。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胸外按压系统,用于心肺复苏按压,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连接有按压装置,所述框架的侧部设置有用于监测按压装置按压深度的按压检测装置;
7.所述按压装置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能够带动所述按压装置对患者进行按压,所述按压检测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用于通过监测到的按压深度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
8.进一步,所述按压装置设置在所述框架的上部,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框架的下部,所述驱动装置上连接有能够带动所述按压装置上下移动的拉动带。
9.进一步,所述按压装置包括按压垫,所述拉动带包括设置在所述按压垫两侧的两条,每条所述拉动带的一端通过卡扣与所述按压垫可拆卸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框架与所述驱动装置相接。
10.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个能够相对反向转动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均安装有滚轮,所述拉动带连接在所述滚轮上。
11.进一步,所述按压检测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框架侧部的激光雷达板,所述激光雷达板上安装有多个呈列排布的激光雷达。
12.进一步,所述激光雷达的数量为24个。
13.进一步,所述激光雷达板上设置有主控模块、信号发射模块及信号接收模块,所述
信号发射模块在所述主控模块的控制下发射激光,所述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反射回光信号,并通过所述主控模块对接收到的反射回光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及算法处理,用以监测按压深度。
14.进一步,所述信号发射模块包括用于发射激光的驱动电路,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包括用于接收回光的回光检测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及所述回光检测电路均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
15.进一步,多个所述激光雷达均与所述驱动电路及所述回光检测电路电连接。
16.进一步,每个所述激光雷达分别连接有用以发射激光及接收回光的发光二极管。
17.进一步,所述驱动电路为ld驱动电路,所述回光检测电路为pd回光检测电路。
18.进一步,所述主控模块包括32位arm内核单片机。
19.进一步,所述激光雷达板上还设置有信号复用模块,所述信号复用模块包括发射复用器及接收复用器,用以在每次发射激光及接收回光时仅导通一路所述激光雷达。
20.进一步,所述框架为可折叠结构,包括分体连接的上框架、中框架及下框架,所述上框架、中框架及下框架上分布安装有上背板、中间板及下背板,所述激光雷达板、所述按压垫及所述电机均连接在所述上背板上。
21.进一步,所述上背板上设置有电机固定孔、电路板安装孔、拉动带键槽以及绑带键槽。
22.一种上述自动胸外按压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3.1)将患者移至自动胸外按压系统并固定按压装置;
24.2)开启驱动装置及按压检测装置,对按压深度进行实时监测;
25.3)在按压过程中通过监测到的按压深度调整驱动装置的输出。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通过按压检测装置能够实时监测按压装置作用于患者的按压深度,提高按压深度监测的精准度,并通过监测到的按压深度实时调整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以使按压深度处于正常的范围。
27.通过本实用新型中自动胸外按压系统的使用方法,能够及时根据监测到的按压深度调整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以使按压装置对患者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能够实现对按压深度的精准监控,并极大极高施救效率。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9.图1为自动胸外按压系统主体结构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自动胸外按压系统主体结构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自动胸外按压系统主体结构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自动胸外按压系统中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驱动装置中直角型立槽的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驱动装置中电机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5.图7为驱动装置中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36.图8为主体结构中上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37.图9为主体结构中下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0为主体结构中中间板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1为手抬框架其中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2为手抬框架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3为横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4为按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5为固定绑带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6为回光检测电路的原理示意图;
45.图17为驱动电路的原理示意图;
46.图18为主控电路的原理示意图;
47.图19为接收复用电路的原理示意图;
48.图20为发射复用电路的原理示意图;
49.图21为电源电路的原理示意图;
50.图22为通讯模块的原理示意图;
51.图23为激光雷达的接口模块示意图。
52.图中:
53.1-上背板;2-中间板;3-下背板;4-上框架;5-中框架;6-下框架;7-支腿;8-合页;9-电机固定孔;10-电路板安装孔;11-固定孔;12-拉动带键槽;13-绑带键槽;14-扶手键槽;15-安装孔;16-直角固定板;17-直角型立槽;18-电机;19-滚轮;20-拉动带;21-加强筋;22-立槽固定孔;23-转轴;24-竖槽;25-贯穿槽;26-卡扣;27-按压垫;28-绑带;29-手抬框架;30-弹簧;31-连杆;32-键销;33-横架;34-激光雷达板安装槽;35-连杆轨迹槽;36-弹簧槽;37-销槽;38-小型直角固定板;39-电机固定周孔;40-电机安装孔;100-框架;200-按压装置;300-按压检测装置;400-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5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5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5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
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8.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5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1.请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胸外按压系统,用于心肺复苏按压,包括:框架100,所述框架100上连接有按压装置200,所述框架100的侧部设置有用于监测按压装置200按压深度的按压检测装置300;
62.所述按压装置200连接有驱动装置400,所述驱动装置400能够带动所述按压装置200对患者进行按压,所述按压检测装置300与所述驱动装置400电连接,用于通过监测到的按压深度控制所述驱动装置400的动力输出。
63.本实用新型中的自动胸外按压系统,主要进行患者的心肺复苏按压,并通过按压检测装置300实时监控按压装置200对患者的按压深度,通过监测到的按压深度,实时控制驱动装置400的动力输出,以达到调整按压深度的技术目的。
64.按压装置200设置在框架100的上部,驱动装置400安装在框架100的下部,驱动装置400上连接有拉动带20。具体地,驱动装置400与按压装置200之间通过拉动带20进行连接,使驱动装置400能够带动按压装置200在患者胸口部位上下移动,以达到进行心肺复苏的功能。
65.按压装置200具体包括按压垫27,在按压垫27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拉动带20,拉动带20包括设置在按压垫27两侧的两条,两条拉动带20分别与按压垫27可拆卸连接。
66.具体地,每条拉动带20的一端通过卡扣26与按压垫27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将按压垫27固定在患者的前胸位置;另一端穿过框架100与驱动装置400相接。在按压过程中,通过驱动装置400带动拉动带20的收紧及扩放,来实现对患者的心肺复苏按压。为了保证拉动带20稳定可靠的拉力输出,拉动带20采用柔性较高且无弹力的带材,能够使驱动装置400输出的动力能够充分完全地传递到按压垫27上。
67.卡扣26设置在按压垫27的中部两侧,使拉动带20施加的拉力能够作用在按压垫27的中线位置,保证了按压施力的精准可靠。
68.本实用新型中按压垫27对患者的按压深度是由拉动带20收紧及扩放的幅度进行控制的。具体地,驱动装置400与按压检测装置300电连接,通过按压检测装置300实时监测到的按压深度,向驱动装置400发送控制信号,能够控制驱动装置400动力输出的范围,使按
压深度始终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
69.具体地,驱动装置400包括安装在框架100上的两个电机18,两个电机18能够相对反向转动。拉动带20在驱动装置400的连接端能够在两个相对反向转动的电机18的带动下收紧及扩放。
70.在两个电机18的输出轴上均连接有滚轮19,位于按压垫27两侧的两条拉动带20分别卡合连接在两个滚轮19上,通过控制两个相对反向转动电机18的转动幅度,实现对于拉动带20收紧及扩放的幅度,最终控制按压垫27的按压深度。
71.在按压过程中,每个电机18均持续进行正反转的交替转动,且两个电机18在转动时为相反的转动方向,能够同时带动两条拉动带20进行收紧及扩放。
72.在按压前,使按压垫27固定贴附在患者的前胸位置,向下按压时,拉动带20收紧拉动按压垫27,使拉力转化成按压垫27的下压力。拉动带20扩放过程中,利于患者自身的前胸回弹力使按压垫27恢复至初始状态,进而重复收紧拉动,反复进行交替,以完成心肺复苏的按压过程。
7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按压检测装置300对于按压深度的监测具体是通过设置在按压垫27侧部的激光雷达进行的,按压检测装置300包括在框架100侧部连接的激光雷达板,在激光雷达板上安装有24个呈列排布的激光雷达。
74.通过在激光雷达板上设置24个呈列排布的激光雷达,优选地呈竖直列排布,构成了24线激光雷达,能够形成多线激光脉冲,有效改善对于按压深度的监测工况,提高监控精准度。
75.24线激光雷达在运行过程中固定在框架100上,其对按压深度的监测范围能够覆盖按压垫27的整个上下幅度。
76.在激光雷达板上设置有主控模块、信号发射模块及信号接收模块,信号发射模块在主控模块的控制下通过激光雷达发射激光,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反射回光信号,并通过主控模块对接收到的反射回光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及算法处理,用以监测按压深度。
77.主控模块对信号发射模块及信号接收模块的控制,能够通过发射及检测激光信号的形式实现对于按压深度的精准监控,有效提高施救过程中的精准度。通过构成的24线激光脉冲,能够保证监测精度,减少外界光环境对反射回光信号的干扰。
78.在现有的按压深度监控中,仅设置有一个激光雷达,通过单线的激光发射及接收回路对接收到的散射光来进行按压深度的监控。而单线激光极容易受到环境可见光的影响,使环境光混杂在散射光中,从而影响经反射后散射光的接收。
79.通过本实用新型中的多线激光雷达构成的激光脉冲,能够从最大程度上降低环境光在散射光中的混杂,提高激光对按压深度的监测精度。
80.在心肺复苏的按压过程中,24线激光雷达不断发射脉冲激光,通过信号处理以及算法处理精确按压深度,实现实时监测按压深度的目的。
81.参见图16-图18,信号发射模块包括用于发射激光的驱动电路,信号接收模块包括用于接收激光在遇到障碍物后反射折回散射光的回光检测电路,驱动电路及回光检测电路均与主控模块电连接。通过主控模块对驱动电路及回光检测电路进行控制,能够控制驱动电路提供信号源,并对接收到的反射回光信号进行处理,同时提供各种必要信号给其他电路部分。
82.本实用新型中每个激光雷达均与驱动电路及回光检测电路电连接,通过主控模型控制驱动电路及回光检测电路,能够使24线激光雷达构成激光脉冲,每个激光雷达分别连接有用以发射激光及接收回光的发光二极管。
83.在按压的过程中,24线激光雷达采用分时复用原理,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发光二极管点亮,发射一段激光脉冲,使用发光二极管接收回光信号,并使用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模拟数字转换器)记录回波波形,记录完成后对波形做傅里叶变换,通过测量幅频谱中对应调制频率处的能量幅度,设置阈值判断该点是否有障碍物。
84.其中一个具体的示例中,信号发射模块中24个发光二极管之间间距为5mm,利用分时复用原理,同一时间只有一个发光二极管被点亮,并测量其回波强度。当某束激光未碰到障碍物时,激光雷达信号接收模块接收不到该束激光脉冲的反馈信号,该束激光所对应的按压深度位置值取0。
85.每个发光二极管发射特定高频率f0的激光脉冲,此时在回光检测电路中的光电二极管pin管上生成暗电流,将暗电流转化为暗电压,滤波输出后到adc,并进行傅里叶变换,读出特定频率f0的幅度响应。若幅度相应大于所设阈值a,则心肺复苏过程中此点标识为1,代表有障碍物。
86.24线激光雷达分时复用,依次点亮,脉冲频率为高频率。按压深度与频率分别为每次5~6cm、100~120次/min,则1s内按压1.5~2次,发射激光频率远远高于按压频率,保证在短时间内精准接收到信号反馈信息。
87.若24线激光雷达的发光二极管ld每隔5mm放置一个,持续发射光脉冲后,测量结果若为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1111则按压深度为:8*5=40mm。此时按压检测模块中的主控模块判断该按压深度小于5cm的最小深度,随即向驱动装置400中的电机18发送触动信号,使电机18在转动时适时加大滚轮19的转动幅度,从而使拉动带20加大收紧幅度,从而增大按压垫27对患者的按压深度。通过主控模块对电机18的实时调整,能够使按压垫27处于正常的按压深度范围内,极大改善了按压时的操作,有效提高患者的救助率。
8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电路为ld驱动电路,回光检测电路为pd回光检测电路。具体地,ld驱动电路由压控恒流源驱动电路和波形整形电路构成,波形整形电路由电阻分压电路,一阶无源低通滤波器电路组成,压控恒流源电路主要由场效应管、运算放大器、采样电阻、以及若干电阻电容组成。其作用是驱动发光二极管发射特定波形的激光脉冲。
89.pd回光检测电路能够将光电二极管pin管上生成的反向暗电流转化为电压并通过同相比例放大器电路放大,低通滤波后输出到adc。
90.参见图19-图20,分时复用原理具体通过连接在激光雷达板上的信号复用模块实现,信号复用模块分别包括发射复用电路及包括发射复用器;接收复用电路及接收复用器。
91.发射复用器及接收复用器均由模拟选择器构成,能够在运行中每一次发射只有一路导通,使得每次只能够有一个发光二极管点亮。
92.在发射的同时,每次激光接收只有一路导通,使得每次只能够接收相应的ld驱动电路所发射的激光回光信号。
93.本实施例中的主控模块包括32位arm内核单片机,在指令系统,总线结构,调试技术,功耗以及性价比等方面都超过了传统的51系列单片机,同时32位arm内核单片机在芯片内部集成了大量的片内外设,所以功能和可靠性都大大提高。
94.参见图21-图22,除了上述模块,本实用新型中的激光雷达板上还设置有通讯模块及电源模块,通讯模块能够自动处理及转换不同类型的信号,电源模块为整体按压检测装置300提供电源,这里不再赘述。
95.在其他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24线激光雷达板的信号接收模块中光电二极管接收回光信号,并使用adc记录回波波形,记录完成后对波形做傅里叶变换,通过测量幅频谱中对应调制频率处的能量幅度。24线激光雷达板由信号复用模块,通讯模块,电源模块,信号发射模块,信号接收模块六个模块构成。
96.32位arm内核单片机采用stm32f103芯片做主控,对信号发射模块提供信号源并对接收到的信号做处理,并提供各种必要信号给其他电路部分。必要信号由引脚pa1_adc、pa2_tim2_ori、mcu_txd、mcu_rxd、max_re及max_de等组成。
97.信号复用模块分为发射复用器和接收复用器。发射复用器由3个8路模拟选择器构成,每一次发送只有一路导通,使得每次只能一个发光二极管点亮,接收复用器由3个8路模拟选择器构成,每次只有一路导通,使得每次只接受相应发送的激光信号,信号发射模块由ld驱动电路构成,即由压控恒流源驱动电路和波形整形电路构成,由触发器输入进行分压之后,经过低通滤波器输入压控恒流源,由压控恒流源驱动发光二极管,输出光波形即为所需的光发射波形。接收模块由回光检测电路构成,将光电二极管的反向电流转化为电压并通过同相位比例放大器放大进行滤波输出。
98.参见图19,并结合图23,pa1_adc1_out0和信号接收模块的输出相连,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24线激光雷达,需要由24个信号接收模块,24个信号接收模块的输出分别命名为pa1_adc1_out0、pa1_adc1_out1依此后推,直到pa1_adc1_out23,每一个输出都与相应的接收复用电路相连;信号发射模块中的trig与信号接收模块电路组成的原理相同。
99.参见图18中的主控模块电路以及图19-图20中的信号复用模块,mux_a0-mux_a2中的三个接口作为8路模拟选择器的地址端,作为三个地址端,共有2的三次方等于8路,该三个地址端同样连接在模拟选择器上,由主控电路控制,通过主控模块与模拟选择器之间的连接,能够实现在8路中选通一路的目的,这里不再赘述。
100.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除了上述的电路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按压检测装置300连接在自动胸外按压系统的主体结构上,并通过控制驱动装置400来实现对按压装置200的控制运行。
101.参见图3-图15中主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400安装在框架100上,框架100为可折叠结构,包括分体连接的上框架4、中框架5及下框架6,上框架4、中框架5及下框架6上分布安装有上背板1、中间板2及下背板3,激光雷达板、按压垫27及电机18均连接在所述上背板1上。
102.在上背板1上设置有电机固定孔9、电路板安装孔10、拉动带键槽12以及绑带键槽13,用于固定电机18及激光雷达电路板,并使拉动带20及绑带28穿过上背板1。
10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自动胸外按压系统的主体结构包括支撑固定装置,支撑固定装置采用背板和框架100结合的方式,构成中空结构并由支腿7支撑实现可折叠收放,驱动装置400安装在支撑固定装置构成的中空结构的下表面并通过拉动带20与按压装置200相连,按压检测装置300通过弹簧30机构与支撑固定装置相连。
104.支撑固定装置背板结构由碳纤维板构成,框架100结构由铝合金通过拼接件与支
腿7连接而成,背板包括上背板1、下背板3、中间板2。
105.框架100包括分体连接的上框架4、中框架5、下框架6、支腿7及合页8。其中上框架4中间通过固定孔11与上背板1相连,下底面通过直角固定板16与四个支腿7相连;下框架6中间通过固定孔11与下背板3相连,下底面通过直角固定板16与四个支腿7相连;中框架5中间通过安装孔15与中间板2相连,框架100中间部分分别通过两个合页8与上框架4及下框架6相连。
106.上背板1分布有:与激光雷达电路板配合的电路板安装孔10、与电机18和电机18支架配合的电机安装孔40、为绑带28和拉动带20穿过上背板1预留的拉动带键槽12及绑带键槽13以及扶手键槽14,保证激光雷达电路板、电机18、绑带28、拉动带20的连接稳定性和装配有效性,并预留扶手的折叠空间,实现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固定患者,防止患者在复苏过程中出现移位的目的。中间板2通过合页8与上背板1及下背板3相连,并在折叠后预留出电机18部分等的空间。下背板3主要承担承重的作用,形成装置整体。
107.框架100包围在背板的边缘,通过合页8连接。合页8由两个半页组成,半页分别安装在两个框架上,通过半页组合把上框架4及下框架6分别与中框架5连接在一起,框架100底部装有8根支腿7起支撑作用,通过背板和框架100的结合,形成支撑固定装置。
108.驱动装置400中的电机18具体安装在电机18支架结构上,电机18支架结构为直角型立槽17,相互垂直的直角面上均分布有装配孔,与背板平行的一面设置有立槽固定孔22,通过装配螺栓使电机18支架和背板固定结合,同时起到支承电机18的作用;与背板垂直的一面两侧分别设置有电机固定周孔39和电机安装孔40,直角型立槽17的中部设置有加强筋21,提高整体强度。
109.电机18具体包括两台,对称分布在上背板1底部的两侧,电机18转轴23穿过电机安装孔40并与滚轮19相连。电机18转轴23上设置有平键,滚轮19上设置有与平键匹配的竖槽24,电机18转轴23与滚轮19采取平键配合的方式连接,滚轮19内部镂空,并在镂空圆柱体表面开设两个贯穿槽25,便于穿过拉动带20。
110.按压装置200包括按压垫27及卡扣26,按压垫27采取软质材料海绵,将拉动带20与按压垫27相连,实现全包式按压。海绵垫用以增加按压部分的韧性,起到有效缓解冲击力的作用,保证按压强度的前提下提高安全性,同时使受力更贴合胸廓,减少功率消耗,确保按压高效性。
111.拉动带20一端通过滚轮19的两个贯穿槽25与滚轮19配合连接,另一端穿过背板的拉动带键槽12,并与卡扣26连接在一起,用来解开按压垫27,调整按压垫27的初始位置。拉动带20上连接卡扣26的末端分别与按压垫27的两端相连,形成闭环。通过电机18的换向转动以及两个相反的转动方向,实现拉动带20的收缩。拉动带20实现力的传递,将电机18旋转的力转换为按压收紧或放缩的力。卡扣26两端分别与按压垫27相连,方便拆卸,利于快速施救。
112.电机18驱动采用h桥电路进行设计,h桥电路由四个n型场效应管组成,并用两个半桥驱动芯片驱动mos,当电机18正转时,左上和右下场效应管导通,左下和右上场效应管截止。
113.为了防止患者在按压过程中的移位,主体结构还连接有固定绑带28,固定绑带28穿过上背板1上的绑带键槽13,在上背板1上方通过卡扣26形成闭环状态,用来在心肺复苏
过程中固定患者,防止患者在复苏过程中出现移位。
114.主体结构还包括手抬框架29、弹簧30、连杆31、键销32及横架33,其中手抬框架29的一侧设置有激光雷达板安装槽34,另一侧设置有连杆轨迹槽35,横架33一端通过小型直角固定板38与支撑框架100的支腿7相连固定,另一端的两侧面分别有弹簧槽36及销槽37。
115.手抬框架29为一体收缩式,节省空间且方便搬运。手抬框架29通过连杆31以及弹簧30配合,带动手抬框架29实现收缩。连杆31的一端与键销32配合,借收缩时按压的力沿连杆轨迹槽35运动,另一端与键销32配合,使连杆31的另一端固定在横架33上。横架33上有销槽37和弹簧槽36,分别固定连杆31的一端和弹簧30的一端,与框架100底部支腿7在同一平面,节省空间。弹簧30一端在手抬框架29下表面,一端在横架33的弹簧槽36内,连接扶手与横架33,实现扶手的弹出。
116.通过本实用新型中自动胸外按压系统的主体结构,以及设置在主体结构上的24线激光雷达板,能够在实现对患者快速按压的同时,有效提高对于按压深度监控的精度,极大改善了心肺复苏过程的救助环境。
1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自动胸外按压系统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18.1)打开自动胸外按压系统的主体结构,将患者移至自动胸外按压系统;
119.2)将按压垫27放置于患者的前胸,并通过卡扣26与拉动带20连接固定;
120.3)在对患者完成固定后,开启驱动装置400进行按压,同时开启按压检测装置300对按压垫27的按压深度进行实时监测;
121.4)通过按压检测装置300中的主控模块控制驱动装置400的动力输出,以使按压深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122.具体地,本装置未使用期间为折叠状态,使用时将其展开。在不需要移动的情况下:按压两侧的扶手部位使其弹出,打开按压垫27两侧的卡扣26,使患者平躺在本系统上,将按压垫27两侧卡扣26穿过患者腋下进行扣合,检查按压部位是否正确,进而进行调整,调整好后,打开操作面板开机键,选择按压的参数,进行按压。
123.如需搬动:则须再将分布在患者两侧的固定绑带28通过卡扣26进行扣合,使患者在搬运过程中按压部位不会发生过大的位移,然后将患者搬运到救护车等场合,进行更精确地救治。
124.在进行心肺复苏过程中,24线激光雷达进行工作,不断发射脉冲光波,通过信号处理,算法处理精确按压深度,实现实时监测按压深度的目的。
125.在监测过程中,如果按压深度小于5cm,按压检测装置300中的主控模块向电机18发送触发信号,使电机18提高在转动时的转数,进而带动拉动带20增大收紧幅度,从而增大按压深度;如果按压深度大于6cm,按压检测装置300中的主控模块向电机18发送触发信号,使电机18减小在转动时的转数,进而带动拉动带20降低收紧幅度,从而减小按压深度。
126.当救治交接或完成后,摘除的过程中,打开固定带的卡扣26和按压垫27两侧的卡扣26,将患者移至他处,再次按压两侧的扶手部位,将其收回到装置中,最后将本装置折叠保存。
127.通过本实用新型中的使用方法,能够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按压,重要的是通过按压检测装置300与驱动装置400的结合,能够使按压深度处于正常的按压范围内,极大
极高施救效率,并能够实现对按压深度的精准监控。
1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