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触点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14:48: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点继电器。


背景技术:

2.触点继电器的两个动触点和两个静触点在带电使用时产生的电弧会相互干扰,容易导致触点继电器发生短路等事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申请号为“202021905057.3”的申请文件中,通过在上壳体相对的两侧壁上设置磁铁,磁铁产生磁场吹向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时产生的电弧,以改变电弧的方向,从而起到灭弧的效果。但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存在两侧壁之间的磁通较弱,灭弧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点继电器,以解决现有触点继电器的灭弧效果不佳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触点继电器,包括:
6.壳体,所述壳体包括顶壁及连接于所述顶壁的两侧壁;
7.两静触点,两所述静触点间隔设于所述顶壁上;
8.第一磁性部件,所述第一磁性部件设于所述顶壁上;以及
9.两第二磁性部件,两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分设于两所述侧壁上。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位于两所述静触点之间。
11.进一步地,所述顶壁向内延伸形成具有第一安装槽的环形壁,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12.进一步地,两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关于两所述静触点连线的中垂线对称设置。
13.进一步地,两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位于两所述静触点连线的延长线上。
14.进一步地,两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倾斜于两所述静触点连线的延长线设置。
15.进一步地,两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垂直于两所述静触点连线的延长线设置。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包括第一子磁性件及第二子磁性件,所述第二子磁性件设于所述第一子磁性件朝向所述侧壁的一侧,所述第二子磁性件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子磁性件且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子磁性件。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磁性部件还包括导磁件,所述导磁件设于所述第二子磁性件朝向所述侧壁的一侧。
18.进一步地,所述顶壁向内延伸形成挡壁,所述挡壁与所述侧壁之间围合形成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点继电器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20.本实用新型的触点继电器,包括壳体、两静触点、第一磁性部件以及两第二磁性部件,壳体包括顶壁及连接于顶壁的两侧壁,两静触点间隔设于顶壁上,第一磁性部件设于顶
壁上,两第二磁性部件分设于两侧壁上。本方案的触点继电器,两侧壁上的两第二磁性部件产生用于将静触点处产生的电弧吹向两静触点连线的两侧磁场,并且,顶壁上的第一磁性部件可以过渡两侧壁上的第二磁性部件产生的磁力线,从而增加静触点和动触点接触区域的磁场强度,提高灭弧效果。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触点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触点继电器的剖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触点继电器的部分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触点继电器的第二磁性部件周围的磁场线分布图。
25.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26.1、壳体;11、上壳体;111、顶壁;112、侧壁;113、环形壁;114、第一安装槽;115、挡壁;116、第二安装槽;12、下壳体;2、静触点;3、第一磁性部件;4、第二磁性部件;41、第一子磁性件;42、第二子磁性件;43、导磁件。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30.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点继电器,包括壳体1、两静触点2、第一磁性部件3以及两第二磁性部件4,壳体1包括顶壁111及连接于顶壁111的两侧壁112,两静触点2间隔设于顶壁111上,第一磁性部件3设于顶壁111上,两第二磁性部件4分设于两侧壁112上。
31.本方案的触点继电器,两侧壁112上的两第二磁性部件4产生用于将静触点2处产生的电弧吹向两静触点2连线的两侧磁场,并且,顶壁111上的第一磁性部件3可以过渡两侧壁112上的第二磁性部件4产生的磁力线,从而增加静触点2和动触点接触区域的磁场强度,提高灭弧效果。
32.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对合连接的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21,顶壁111及两侧壁112均位于上壳体111。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壳体1包括对合连接的左壳体1和右壳体1,顶壁111部分位于左壳体1且另一部分位于右壳体1、两侧壁112分别位于左壳体1和右壳体1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定。
33.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件3位于两静触点2之间。如此设置,相当于第一磁性部件3位于两第二磁性部件4之间的中间位置,从而使得第一磁性部件3可以均匀过渡两侧壁
112上的第二磁性部件4的磁力线。
34.其中第一磁性部件3可以为一个或间隔设置的多个,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定,本实施例以第一磁性部件3为一个为例进行示例。
35.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一磁性部件3在壳体1上的安装固定,顶壁111向内延伸形成具有第一安装槽114的环形壁113,第一磁性部件3安装于第一安装槽114内,从而实现第一磁性部件3在壳体1上的安装固定。并且,由于第一磁性部件3安装于环形壁113围合形成的第一安装槽114内,还可以起到分隔第一磁性部件3与静触点2的作用,以避免因电弧飞溅到第一磁性部件3上产生的高温导致第一磁性部件3的磁场强度下降。
36.一些实施例中,两第二磁性部件4关于两静触点2连线的中垂线对称设置。如此设置,在两第二磁性部件4的共同作用下,两第二磁性部件4产生的磁场可以把两静触点2处产生的电弧吹向两侧。
37.进一步地,两第二磁性部件4关于两静触点2连线的中垂线对称设置具体可包括如下几种可选的实施方式:
38.作为第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两第二磁性部件4位于两静触点2连线的延长线上,也即两第二磁性部件4与两静触点2位于同于一直线上。
39.作为第二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两第二磁性部件4倾斜于两静触点2连线的延长线设置,也即两第二磁性部件4分别位于两静触点2连线的两侧且倾斜于两静触点2连线的延长线。如此设置,两第二磁性部件4可以引导电弧吹入壳体1内允许的最大路径上,也即能够在满足灭弧效果的同时使得壳体1的结构尽可能小,从而有利于触点继电器的小型化设计。此外,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无论静触头是否分极性(正负极)均能使用,从而可以避免因静触头通电方向错误电弧粘连而发生短路的情况。
40.作为第三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两第二磁性部件4垂直于两静触点2连线的延长线设置,也即两第二磁性部件4分别位于两静触点2连线的两侧且垂直于两静触点2连线的延长线。
41.本实施例以两第二磁性部件4位于两静触点2连线的延长线上为例进行示例。
42.如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磁性部件4包括第一子磁性件41及第二子磁性件42,第二子磁性件42设于第一子磁性件41朝向静触点2的一侧,第二子磁性件42的厚度小于第一子磁性件41且宽度大于第一子磁性件41。如此设置,由于第二子磁性件42的宽度大于第一子磁性件41的宽度,第二子磁性件42可以增大朝向静触点2的磁通面积,以使第二磁性部件4周围的整体磁场变宽,以达到更长的吹弧距离,从而起到更佳的吹弧效果。
43.优选地,第二子磁性件42与第一子磁性件41可采用一体成型的设计方式(未图示),如此设置,在加工时,第一子磁性件41和第二子磁性件42可以一体成型加工,从而有利于简化第二磁性部件4的生产加工工序。
44.可选地,第一子磁性件41和第二子磁性件42均为磁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磁性件41和第二子磁性件42还可以为磁铁等磁性材料的磁性件,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定。
45.进一步地,第二磁性部件4还包括导磁件43,导磁件43设于第二子磁性件42朝向侧壁112的一侧。采用设置导磁件43的设计方式,导磁件43的磁畴在磁场的作用下将沿磁场线排列,可以提升第二磁性部件4的磁场强度,能够加大第二磁性部件4的磁通量,加快电弧的
速度,以尽可能快的实现消弧,从而提高该触点继电器的吹弧效果。
46.示例性地,导磁件43为铁块,由于铁块的成本远低于磁钢,因此出于成本考虑,通常作为导磁件43的铁块的体积大小都大于第一子磁性件41和第二子磁性件42的磁钢本身的体积大小。
47.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二磁性部件4在壳体1上的固定,顶壁111向内延伸形成挡壁115,挡壁115与侧壁112之间围合形成第二安装槽116,第二磁性部件4安装于第二安装槽116内,从而实现第二磁性部件4在壳体1上的固定。另外,由于第二磁性部件4安装于挡壁115与侧壁112围合形成的第二安装槽116内,还可以分隔第二磁性部件4与静触点2,以避免因电弧飞溅到第二磁性部件4上产生的高温导致第二磁性部件4的磁场强度下降。
48.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点继电器,包括壳体1、两静触点2、第一磁性部件3以及两第二磁性部件4,壳体1包括顶壁111及连接于顶壁111的两侧壁112,两静触点2间隔设于顶壁111上,第一磁性部件3设于顶壁111上,两第二磁性部件4分设于两侧壁112上。本方案的触点继电器,两侧壁112上的两第二磁性部件4产生用于将静触点2处产生的电弧吹向两静触点2连线的两侧磁场,并且,顶壁111上的第一磁性部件3可以过渡两侧壁112上的第二磁性部件4产生的磁力线,从而增加静触点2和动触点接触区域的磁场强度,提高灭弧效果。
49.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