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蒸汽输送管道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13:16: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蒸汽输送管道。


背景技术:

2.蒸汽,即水蒸气,根据压力和温度对各种蒸汽的分类为:饱和蒸汽,过热蒸汽。蒸汽主要用途有加热、加湿,还可以产生动力作为机器驱动等。从工业革命开始,蒸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蒸汽作为一种用途极为广泛的能源与几乎所有的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蒸汽在管道内输送,无可避免地与管道内壁接触并产生冷凝水,这些冷凝水会聚集在管道内底侧,当冷凝水积聚过多时,会堵塞管道影响蒸汽输送,甚至会产生水锤,破会管道,影响蒸汽输送管道的使用寿命,为了减少冷凝水对管道的影响,在管道上设置疏水阀。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中的蒸汽通过主管道输送,当需要将蒸汽输送至所需位置,通过竖直向上或向下的支管连接。对于竖直向上的支管形成冷凝水时,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落沿管壁,阻碍蒸汽的输送,降低蒸汽输送效率;对于竖直向下的支管,主管的冷凝水会进入竖直向下的支管内,大量的冷凝水会聚集在支管的底部转角处,阻碍蒸汽的输送,降低蒸汽输送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蒸汽输送管道,能够减少冷凝水对蒸汽的输送阻力,提高蒸汽输送效率。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蒸汽输送管道,包括从左往右输送蒸气的主管道,所述主管道顶侧开有第一分支口以及第二分支口,所述主管道底侧设有与第一分支口对应的第一集液腔以及与第二分支口对应的第二集液腔,所述第一集液腔底部连接有第一疏水阀,所述第二集液腔底部连接有第二疏水阀;所述第一分支口连接有从左往右向上倾斜的第一分支管;所述第二分支口连接有从左往右向上倾斜的第二分支管,所述第二分支管的末端通过第一弯头连接有从左往右输送蒸气的第三分支管,所述第三分支管的末端通过第二弯头连接有从左往右向下倾斜的第四分支管。
6.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主管道从左往右向下倾斜,且所述主管道坡度比为1:100-1:50。
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分支管与第一分支口左侧连接处设有向上拱起的第一导流腔,所述第二分支管与第二分支口左侧连接处设有向上拱起的第二导流腔。
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集液腔通过第一引流管与主管道连接,所述第一导流腔与主管道连接处左边缘与第一引流管与主管道连接处左边缘与上下对应,所述第一分支管与主管道连接处右边缘和第一引流管与主管道连接处右边缘上下对应,所述第二集液腔通过第二引流管与主管道连接,所述第二导流腔与主管道连接处左边缘与第二引流管与主管道连接处左边缘与上下对应,所述第二分支管与主管道连接处右边缘和第二引流管
与主管道连接处右边缘上下对应。
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引流管的外径与第二引流管的外径均从上往下缩小。
1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分支管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60度。
11.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分支管的末端连接有从左往右向上倾斜的第五分支管,所述第五分支管的坡度比为1:100-1:50。
12.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分支管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60度,所述第四分支管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60度。
13.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四分支管底侧于靠近第四分支管末端处设有第三集液腔,所述第三集液腔底部连接有第三疏水阀。
14.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分支管从左往右向下倾斜,且所述主管道坡度比为1:100-1:50。
15.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的蒸汽输送管道通过主管道、第一分支口、第二分支口、第一集液腔、第二集液腔、第一疏水阀、第二疏水阀、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第一弯头、第三分支管、第二弯头以及第四分支管相互配合,当主管道通过第一分支管向上输送蒸汽时,蒸汽从主管道进入第一分支管的转弯角度小于90度,冷凝水对蒸汽的阻力相应减少,并将冷凝水导入第一集液腔并通过第一疏水阀将冷凝水排出;当主管道与第二分支管、第一弯头、第三分支管、第二弯头以及第四分支管配合向下输送蒸汽时,在第二分支管的作用下,冷凝水导入第二集液腔并通过第二疏水阀将冷凝水排出,减少积聚在第四分支管末端的冷凝水,减少冷凝水对蒸汽的输送阻力,提高蒸汽输送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蒸汽输送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蒸汽输送管道向上输送蒸汽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蒸汽输送管道向下输送蒸汽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主管道;2、第一分支口;3、第二分支口;4、第一集液腔;5、第二集液腔;6、第一疏水阀;7、第二疏水阀;8、第一分支管;9、第二分支管;10、第一弯头;11、第三分支管;12、第二弯头;13、第四分支管;14、第一导流腔;15、第二导流腔;16、第一引流管;17、第二引流管;18、第五分支管;19、第三集液腔;20、第三疏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22.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蒸汽输送管道,包括从左往右输送蒸气的主管道1,所述主管道1顶侧开有第一分支口2以及第二分支口3,所述主管道1底侧设有与第一分支口2对应的第一集液腔4以及与第二分支口3对应的第二集液腔5,所述第一集液腔
4底部连接有第一疏水阀6,所述第二集液腔5底部连接有第二疏水阀7;蒸汽在主管道1内从左往右输送并与主管道1内壁接触,产生的冷凝水积聚在主管道1内的底侧,流入第一集液腔4并通过第一疏水阀6离开或者流入第二集液腔5并通过第二疏水阀7离开。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主管道1优选从左往右向下倾斜,且所述主管道1坡度比为1:100-1:50,冷凝水在重力以及蒸汽压力相互作用下,从左往右流动,流入第一集液腔4并通过第一疏水阀6离开或者流入第二集液腔5并通过第二疏水阀7离开,减少冷凝水在主管道1底侧的积聚。
23.所述第一分支口2连接有从左往右向上倾斜的第一分支管8,所述第一分支管8通过连接法兰与用气部件的蒸汽入口连接即可(图中无画出);所述第二分支口3连接有从左往右向上倾斜的第二分支管9,所述第二分支管9的末端通过第一弯头10连接有从左往右输送蒸气的第三分支管11,所述第三分支管11的末端通过第二弯头12连接有从左往右向下倾斜的第四分支管13,所述第四分支管13通过连接法兰与用气部件的蒸汽入口连接即可(图中无画出)。
24.本实用新型的蒸汽输送管道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向上输送蒸汽时,蒸汽进入第一分支管8,大部分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分支管8的底侧斜面流入流入第一集液腔4,小部分的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分支管8的顶侧斜面侧流入流入第一集液腔4,由于蒸汽上升,而大部分冷凝在第一分支管8的底侧,起到减少对蒸汽阻力的作用,同时,蒸汽从主管道1进入第一分支管8的转弯角度小于90度,对蒸汽的阻力相应减少;向下输送蒸汽时,蒸汽从主管道1进入第二分支管9与蒸汽从主管道1进入第一分支管8同理,对蒸汽的阻力相应减少,同时,由于部分冷凝水在第二支管的作用下进入到第二集液腔5,减少积聚在第四分支管13末端的冷凝水。
25.本实用新型的蒸汽输送管道通过主管道1、第一分支口2、第二分支口3、第一集液腔4、第二集液腔5、第一疏水阀6、第二疏水阀7、第一分支管8、第二分支管9、第一弯头10、第三分支管11、第二弯头12以及第四分支管13相互配合,当主管道1通过第一分支管8向上输送蒸汽时,蒸汽从主管道1进入第一分支管8的转弯角度小于90度,冷凝水对蒸汽的阻力相应减少,并将冷凝水导入第一集液腔4并通过第一疏水阀6将冷凝水排出;当主管道1与第二分支管9、第一弯头10、第三分支管11、第二弯头12以及第四分支管13配合向下输送蒸汽时,在第二分支管9的作用下,冷凝水导入第二集液腔5并通过第二疏水阀7将冷凝水排出,减少积聚在第四分支管13末端的冷凝水,减少冷凝水对蒸汽的输送阻力,提高蒸汽输送效率。
26.具体地,所述第一分支管8与第一分支口2左侧连接处优选设有向上拱起的第一导流腔14,蒸汽上升进入第一导流腔14缓冲并在压力作用下从在第一分支管8左往右向上输送,减少蒸汽的转弯阻力;所述第二分支管9与第二分支口3左侧连接处优选设有向上拱起的第二导流腔15,蒸汽上升进入第二导流腔15缓冲并在压力作用下从在第二分支管9左往右向上输送,减少蒸汽的转弯阻力。
27.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集液腔4优选通过第一引流管16与主管道1连接,所述第一导流腔14与主管道1连接处左边缘与第一引流管16与主管道1连接处左边缘与上下对应,所述第一分支管8与主管道1连接处右边缘和第一引流管16与主管道1连接处右边缘上下对应,使得在第一分支管8产生的大部分冷凝水通过第一引流管16流入到第一集液腔4内;所述第二集液腔5优选通过第二引流管17与主管道1连接,所述第二导流腔15与主管道1连接处左边缘与第二引流管17与主管道1连接处左边缘与上下对应,所述第二分支管9与主管道
1连接处右边缘和第二引流管17与主管道1连接处右边缘上下对应,使得在第二分支管9产生的大部分冷凝水通过第二引流管17流入到第二集液腔5内。具体地,所述第一引流管16的外径与第二引流管17的外径均优选从上往下缩小,冷凝水通过第一引流管16倾斜流入第一集液腔4或者通过第二引流管17倾斜流入第二集液腔5。
28.实际上,所述第一分支管8与水平面的夹角优选为15-60度,为冷凝水在第一分支管8内从右往左下落提供倾角。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支管8的末端连接优选有从左往右向上倾斜的第五分支管18,通过第五分支管18能够延长第二分支管9的出口的水平位置,优化管路的布局;所述第五分支管18的坡度比优选为1:100-1:50,所述第五分支管18内形成的冷凝水从第五分支管18底侧流到第一分支管8底侧,并进入到第一集液腔4并通过第一疏水阀6排出。
29.实际上,所述第二分支管9与水平面的夹角优选为15-60度,为冷凝水在第二分支管9内从右往左下落提供倾角;所述第四分支管13优选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60度,实现将蒸汽从左往右向下输送。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分支管13底侧于靠近第四分支管13末端处优选设有第三集液腔19,所述第三集液腔19底部连接有第三疏水阀20,在第四分支管13内产生的冷凝水进入到第三集液腔19并通过第三疏水阀20排出。更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三分支管11优选从左往右向下倾斜,且所述主管道1坡度比为1:100-1:50,所述第三分支管11内形成的冷凝水从第三分支管11底侧流到第四分支管13底侧,并进入到第三集液腔19并通过第三疏水阀20排出。
3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