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固定构件、光连接器、带牵引端的光缆和光缆铺设方法与流程

2022-03-23 10:23: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固定构件、光连接器、带牵引端的光缆和光缆铺设方法。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记载有所谓的mpo型的光连接器。在这样类型的光连接器中,插芯能够后退地收容于壳体。在壳体中收容有按压插芯的弹簧、弹簧衬套。
3.另外,专利文献1记载有在弹簧衬套的后端侧配置压接环、护套这种构造。通过在弹簧衬套的后端侧的圆筒部的外周面与压接环的内周面之间夹设光纤包皮的抗张力纤维、外皮而相对于壳体留住光纤包层。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84942号公报
5.在对压接环进行翻边时,恐怕导致配置于压接环的内侧的圆筒部受到压迫而产生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进行翻边的作业就将光纤的保护构件留在壳体的新的构造。
7.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的第1发明是固定构件,具备:基部,其固定于光连接器的壳体;和管状部,其在上述基部固定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从上述基部向上述壳体的外侧方向突出,并能够插通光纤,上述管状部在外周面具有能够插通于保护上述光纤的网眼状的保护管的网眼中的突起部。
8.另外,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的第2发明是光连接器,具备:插芯;壳体,其收容上述插芯;以及固定构件,其固定于上述壳体,上述固定构件具有:基部;和管状部,其在上述基部固定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从上述基部向上述壳体的外侧方向突出,并能够插通光纤,上述管状部在外周面具有能够插通于保护上述光纤的网眼状的保护管的网眼中的突起部。
9.另外,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的第3发明是带牵引端的光缆,具备:光缆;和终端构造体,其具有牵引端,上述终端构造体具有:末端部,其具有上述牵引端;线缆固定部,其固定于上述光缆的外皮;以及收容部,其配置于上述末端部与上述线缆固定部之间,上述收容部的内部收容有:从上述光缆引出的光纤;安装于上述光纤的端部的光连接器;以及使上述光纤插通的网眼状的保护管,上述光连接器具备:插芯;壳体,其收容上述插芯;以及固定构件,其固定于上述壳体,上述固定构件具有:基部;和管状部,其在上述基部固定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从上述基部向上述壳体的外侧方向突出,并能够插通光纤,上述管状部在外周面具有能够插通于保护上述光纤的网眼状的保护管的网眼中的突起部。
10.针对本发明的其他特征,通过后述的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而明确。
11.根据本发明,能够不进行翻边的作业就将保护光纤的保护管留在壳体。
附图说明
12.图1a是第1实施方式的带牵引端的光缆100的说明图。图1b是使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带牵引端的光缆100的光缆1的铺设方法的说明图。
13.图2a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的说明图。图2b是移除了图2a的筒状构件30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c是移除了图2a的筒状构件30和保护管40的状态的说明图。
14.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的分解图。
15.图4a和图4b是固定构件20的立体图。
16.图5是固定构件20的说明图。
17.图6a和图6b是编织管的说明图。
18.图7a是管状部22和突起部23的各种尺寸的说明图。图7b是筒状构件30的尺寸的说明图。
19.图8a是第1变形例的突起部23的说明图。图8b是第2变形例的突起部23的说明图。图8c是第3变形例的突起部23的说明图。图8d是第4变形例的突起部23的说明图。
20.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20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根据后述的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的事项。
22.明确一种固定构件,具备:基部,其固定于光连接器的壳体;和管状部,其在上述基部固定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从上述基部向上述壳体的外侧方向突出,并能够插通光纤,上述管状部在外周面具有能够插通于保护上述光纤的网眼状的保护管的网眼中的突起部。根据这样的固定构件,能够不进行翻边的作业就将保护光纤的保护管留在壳体。
23.优选上述管状部具有:沿着上述管状部的长度方向配置的多个上述突起部。由此,即便保护管收到拉动力,保护管也不易从管状部脱离。
24.优选上述管状部具有:从上述外周面向两个以上的方向突出的多个上述突起部。由此,多个突起部不易同时从网眼脱离,因此,保护管不易从管状部脱离。
25.优选上述管状部具有:隔着上述管状部而配置于相反侧的多个上述突起部。由此,即便一个突起部成为欲从保护管的网眼脱落的状态,相反侧的突起部也不易成为从保护管的网眼脱落的状态,因此,多个突起部不易同时从网眼脱离。
26.优选上述突起部的高度大于构成上述保护管的纤维的直径。由此,能够以突起部贯通保护管的方式使突起部插通于保护管的网眼,因此,保护管不易从管状部脱离。
27.优选还具备筒状构件,在该筒状构件与上述管状部的外周面之间夹持上述保护管。由此,能够抑制保护管从管状部脱离。
28.优选上述突起部的顶部与上述筒状构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小于构成上述保护管的纤维的直径。由此,能够防止夹持于管状部的外周面与筒状构件的内周面之间的保护管从管状部脱离。
29.明确一种光连接器,具备:插芯;壳体,其收容上述插芯;以及固定构件,其固定于上述壳体,上述固定构件具有:基部;和管状部,其在上述基部固定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从上述基部向上述壳体的外侧方向突出,并能够插通光纤,上述管状部在外周面具有能够插通于保护上述光纤的网眼状的保护管的网眼中的突起部。根据这样的光连接器,能够不进
行翻边的作业就将保护光纤的保护管留在于壳体。
30.明确一种带牵引端的光缆,具备:光缆;和终端构造体,其具有牵引端,上述终端构造体具有:末端部,其具有上述牵引端;线缆固定部,其固定于上述光缆的外皮;以及收容部,其配置于上述末端部与上述线缆固定部之间,上述收容部的内部收容有:从上述光缆引出的光纤;安装于上述光纤的端部的光连接器;以及使上述光纤插通的网眼状的保护管,上述光连接器具备:插芯;壳体,其收容上述插芯;以及固定构件,其固定于上述壳体,上述固定构件具有:基部;和管状部,其在上述基部固定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从上述基部向上述壳体的外侧方向突出,并能够插通光纤,上述管状部在外周面具有能够插通于保护上述光纤的网眼状的保护管的网眼中的突起部。根据这样的带牵引端的光缆,能够不进行翻边的作业就将保护光纤的保护管留在于壳体。
31.可知一种光缆铺设方法,进行如下工序:牵引上述带牵引端的光缆的上述牵引端;和在牵引之后将从上述收容部取出的上述光连接器连接。根据这样的光缆铺设方法,能够不进行翻边的作业就通过留在于壳体的保护管来保护光纤,因此,能够抑制在光缆的铺设作业期间使光纤损伤的情况。
32.===第1实施方式===
33.<关于带牵引端的光缆100>
34.图1a是第1实施方式的带牵引端的光缆100的说明图。图1b是使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带牵引端的光缆100的光缆1的铺设方法的说明图。
35.在带牵引端的光缆100的说明中,如图1a所示,将光缆1的长度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另外,从光缆1观察,将引出部1a(端部)这侧作为“前”,将相反侧作为“后”。
36.带牵引端的光缆100是在端部设置有牵引部50a的光缆。如图1b所示,通过对带牵引端的光缆100的牵引部50a进行牵引,能够在站点的外侧向站点内铺设光缆1。
37.第1实施方式的带牵引端的光缆100具有光缆1和终端构造体50。
38.光缆1是在外皮的内部收容有许多光纤3的线缆。例如,本实施方式的光缆1具有288个由12条光纤3构成的光纤带(光纤带部),且合计具有3456条光纤3。其中,光纤带、光纤3的数量不局限于此。许多光纤3从光缆1的引出部1a(端部)起向前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在光纤3的端部安装有光连接器10。因此,在对带牵引端的光缆100的牵引部50a进行了牵引之后(从站点的外侧向站点内铺设了光缆1之后),能够在站点内使用光连接器10进行连接作业,因此,光缆1的铺设作业变容易。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从光缆1引出的光纤3插通于保护管40。针对光连接器10、保护管40将后述。
39.终端构造体50是设置于光缆1的终端的构造体。终端构造体50具有牵引部50a。牵引部50a是用于牵引光缆1的部位。如图1b所示,通过从站点侧牵引牵引部50a,将光缆1牵引至站点内。终端构造体50具有末端部51、线缆固定部53、收容部55。
40.末端部51是构成终端构造体50的前部的构件,且是具有牵引部50a的构件。换言之,末端部51是构成牵引端的构件。末端部51安装于收容部55的前侧。
41.线缆固定部53是固定于光缆1的外皮的构件。线缆固定部53配置于光缆1的引出部1a的附近(比引出部1a靠后侧处)。在线缆固定部53的前侧安装有收容部55。
42.收容部55是收容光连接器10的筒状(管状)的构件。在收容部55的前侧安装有末端部51,在收容部55的后侧安装有线缆固定部53。换句话说,收容部55是配置于末端部51与线
缆固定部53之间的构件。在收容部55的内部形成有收容光连接器10的收容空间。换言之,由收容部55、末端部51和线缆固定部53围起的空间成为收容光连接器10的收容空间。收容部55由具有挠性的管(挠性管)构成。例如,收容部55由波纹管状的中空管构成。如图1b所示,收容部55由具有挠性的管构成,由此能够将光缆1牵引至屈曲的主干路而铺设光缆1。
43.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288条光纤带的各自端部安装有光连接器10,在收容部55的收容空间收容有288个光连接器10。在内径约为60mm的收容部55的内部收容288个光连接器10,因此,多个光连接器10使前后方向的位置错开地配置。另一方面,为了将使前后方向的位置错开地配置的多个光连接器10收容于长度l0的收容部55,优选光连接器10的长度l1较短。如下述那样,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光连接器10的后部成为简单的结构,能够缩短光连接器10的长度l0。
44.在铺设光缆1时,作业者首先对带牵引端的光缆100的牵引部50a进行牵引。由此,例如能够从站点的外侧向站点内铺设光缆1。在牵引带牵引端的光缆100之后,作业者从收容部55取出光连接器10,使用光连接器10进行连接作业。在第1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预先安装于光纤3端部的光连接器10进行连接作业,因此,不需要在站点内进行光纤3的熔接连接作业等,因此,光缆1的铺设作业变容易。
45.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光连接器10进行连接作业时,恐怕若从光缆1引出的光纤3(光纤芯线)暴露,则使光纤3损伤。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光纤3上插通有保护管40。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以使保护管40留在光连接器10的方式构成光连接器10。
46.<关于光连接器10>
47.图2a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的说明图。图2b是移除了图2a的筒状构件30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c是移除了图2a的筒状构件30和保护管40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的分解图。
48.在光连接器10的说明中,如图2a所示,将光连接器10的拆装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另外,将对象侧的光连接器(未图示)这侧作为“前”,将相反侧作为“后”。另外,将光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插芯11的一对导销11a(或者引导孔)排列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从后侧观察前侧时的右侧作为“右”,将相反侧作为“左”。需要说明的是,也有时将左右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另外,将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插芯11的设置有粘合剂填充窗(参照图3)这侧作为“上”,将相反侧作为“下”。
49.本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是所谓的mpo连接器(jis c 5982所规定的f13形多芯光纤连接器)。本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具有插芯11、销夹持件12、壳体13、耦合器14、弹簧15、弹簧衬套16、固定构件20。其中,光连接器10的结构不局限于此,只要具备插芯11、壳体13、固定构件20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10收容于带牵引端的光缆100的收容部55,但也可以是其他用途的光连接器。
50.插芯11是保持光纤3的端部的构件。本实施方式的插芯11是所谓的mt插芯(jis c 5981所规定的f12形多芯光纤连接器)。在插芯11设置有多个光纤孔,在各个光纤孔插通并固定有光纤3。在插芯11的后侧配置有销夹持件12。插芯11从弹簧15经由销夹持件12向前侧被按压。插芯11具有凸边部(凸缘部)。凸边部是从插芯主体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部位。凸边部通过与形成于壳体13的内壁面的突起(未图示)接触,防止向前侧被按压的插芯11的向前脱落。
51.壳体13是将插芯11以能够后退的方式收容的构件。在壳体13,与插芯11一起收容有销夹持件12、弹簧15、弹簧衬套16。壳体13以筒状构成。插芯11的前部从壳体13的前侧的开口暴露。固定构件20从壳体13的后侧的开口起延伸。在壳体13的侧面形成有卡合孔13a。卡合孔13a是用于供弹簧衬套16(详细而言爪部161a)卡合的孔。
52.耦合器14是设置于壳体13外侧的构件,且是相对于壳体13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构件。能够通过使与未图示的适配器连接的光连接器10的耦合器14向后侧滑动,从适配器拆下光连接器10。
53.弹簧15是按压插芯11的弹性构件。弹簧15以压缩变形的状态配置于销夹持件12与弹簧衬套16之间。弹簧15的前端与销夹持件12接触,后端与弹簧衬套16接触。在弹簧15插通有光纤3。
54.弹簧衬套16是将弹簧15的后端相对于壳体13固定的支座部(弹簧支座构件)。弹簧衬套16具有一对臂部161、嵌合部162、插通孔16a。臂部161是从嵌合部162向前侧延伸的部位,且是与壳体13卡合的部位。一对臂部161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且在一对臂部161之间配置有弹簧15。在臂部161的端部形成有朝向外侧突出的爪部161a。通过爪部161a与壳体13的卡合孔13a卡合,从而弹簧衬套16相对于壳体13固定。嵌合部162是对固定构件20进行固定的部位。插通孔16a是用于使光纤3插通的贯通孔。
55.图4a和图4b是固定构件20的立体图。图5是固定构件20的说明图。
56.固定构件20是用于将保护管40的端部固定于光连接器10的构件。固定构件20是固定于壳体13的构件。在第1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20配置于弹簧衬套16的后侧。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20经由弹簧衬套16固定于壳体13。换句话说,在第1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20间接地固定于壳体13。其中,固定构件20也可以直接地固定于壳体13(例如,参照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固定构件20具有基部21和管状部22。
57.基部21是固定于壳体13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21是构成固定构件20的前部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21具有嵌合部211。嵌合部211是与弹簧衬套16的嵌合部162嵌合的部位。通过嵌合部211与弹簧衬套16的嵌合部162嵌合,从而基部21经由弹簧衬套16而固定于壳体13。其中,在固定构件20直接地固定于壳体13的情况下,基部21也可以不具有嵌合部211。
58.管状部22是配置于基部21后侧的管状的部位。管状部22是在基部21固定于壳体13的状态下从基部21向壳体13的外侧方向(此处为后方)突出的管状的部位。换言之,管状部22是从基部21的后侧(从基部21观察,为与壳体13相反一侧)突出的管状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管状部22以圆筒形状构成。其中,管状部22也可以以椭圆形状形成,也可以以方筒形状形成。能够使光纤3插通管状部22。需要说明的是,以与管状部22的内部空间连结的方式在固定构件20上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有贯通孔20a,能够通过使光纤3插通该贯通孔20a而使光纤3插通于固定构件20。
59.在本实施方式中,管状部22具有突起部23。此处,管状部22具有多个突起部23,但管状部22具有的突起部23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针对突起部23将后述。
60.如图2b所示,在管状部22的外侧覆盖有保护管40的端部。保护管40是为了保护光纤3而插通于光纤3的管。如图1a所示,通过使从光缆1引出的光纤3插通保护管40,从而保护光纤3。需要说明的是,从光缆1引出的光纤3(光纤芯线)没有通过光纤包层的外皮那样的构
件保护。因此,在制造图1a所示的带牵引端的光缆100时,从光缆1引出光纤3之后,为了保护光纤3,使光纤3(光纤芯线)插通保护管40(另外,在插通了保护管40的光纤3的端部上安装插芯11等而构成光连接器10)。这样,保护管40是插通于光纤3的构件(后附于光纤3的构件),因此,例如是与光纤包层的外皮不同的构件,且是不包含于光缆1的构件。
61.本实施方式的保护管40由网眼状的管构成。具体而言,保护管40由编织管构成。
62.图6a和图6b是编织管的说明图。图6a是沿长度方向伸长的状态的编织管的说明图。图6b是沿长度方向收缩的状态的编织管的说明图。
63.编织管是将纤维编织成管状的构件。编织管是通过编织纤维而构成的,因此,在外周形成有网眼。编织管是能够沿长度方向伸缩的管。构成编织管的纤维由于仅是编织构造,所以纤维的交点处没有接合。因此,若使编织管沿长度方向伸缩,则纤维彼此的交叉角度变化,管的直径变化。具体而言,若使编织管沿长度方向伸长,则编织管的直径变小(参照图6a)。另外,若使编织管沿长度方向收缩,则编织管的直径变大(参照图6b)。另外,若使编织管沿长度方向伸缩,则纤维彼此的间隔变化,网眼的大小变化。具体而言,若使编织管沿长度方向伸长,则纤维的间隔变窄,编织管的网眼变小(参照图6a)。另外,若使编织管沿长度方向收缩,则纤维的间隔扩大,编织管的网眼变大(参照图6b)。
64.需要说明的是,保护管40不局限于编织管,只要是网眼状的管(具有网眼的管)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将纤维编织成管状并且将纤维的交点接合的状态的保护管40。另外,若在保护管40形成有网眼,则也可以保护管40也不编织。
65.如已经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管状部22具有突起部23(参照图4a、图4b和图5)。突起部23是从管状部22的外周面朝向外侧突出的部位(销状的部位)。在使网眼状的保护管40(编织管)覆盖于管状部22时,能够使突起部23插通保护管40的网眼。由此,保护管40钩挂于管状部22,因此,保护管40不易从管状部22脱离,能够将保护管40留在光连接器10。另外,保护管40不易从管状部22脱离,因此,能够维持对从光连接器10的后侧开始延伸的光纤3的保护。在本实施方式中,管状部22具有突起部23,由此,能够不进行将压接环翻边的作业而将保护管40(保护光纤3的保护构件)留在壳体1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保护管40留在壳体13,因此,成为容易缩短光连接器10的长度l0(参照图1a)的构造。
66.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管40由编织管构成,编织管若使编织管沿长度方向伸缩,则管的直径变化(参照图6a、图6b)。因此,若使编织管沿长度方向收缩而扩张保护管40(编织管)的直径,则使保护管40覆盖管状部22的作业变容易。另外,在使保护管40覆盖管状部22之后,若使编织管沿长度方向伸长而缩小保护管40(编织管)的直径,则使突起部23插通保护管40的网眼的作业变容易。
67.而且,编织管具有:若沿长度方向伸缩则网眼变小的性质(参照图6a)。因此,若在使突起部23插通于保护管40(编织管)的网眼的状态下保护管40受到拉动力,则使突起部23插通的网眼拉紧(构成网眼的纤维拉紧突起部23),因此,突起部23不易从网眼脱离。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护管40越受到拉动力,则突起部23越不易从网眼脱离,因此,成为保护管40不易从管状部22拉出的构造。
68.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前后方向(管状部2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突起部23。由此,在使保护管40覆盖管状部22的外侧时,能够在前后方向的多个部位使突起部23插通保
护管40的网眼。作为其结果,即便保护管40相对于管状部22而向后侧(多个突起部23排列的方向)受到拉动力,保护管40也不易从管状部22脱离,能够将保护管40稳固地留在光连接器10。需要说明的是,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突起部23也可以不是多个而是一个。其中,与突起部23为一个的情况相比,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多个突起部23沿前后方向(管状部22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使保护管40更加不易从管状部22脱离,从而优选。另外,也可以取代将多个突起部23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而例如在管状部22的圆筒形状的外周面以螺旋状配置有多个突起部23。其中,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多个突起部23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使对固定构件20进行成型的模具的结构更简单,因此,固定构件20的制造变容易。
6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后侧观察管状部22时,多个突起部23(此处两个突起部23)从管状部22的外周面向多个方向(此处两个方向)突出。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管状部22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突起部23。由此,能够在使保护管40覆盖管状部22的外侧时,使向不同方向突出的多个突起部23插通保护管40的网眼。通过使向不同方向突出的多个突起部23插通保护管40的网眼,从而多个突起部23不易同时从网眼脱离,因此,保护管40不易从管状部22脱离,能够将保护管40稳固地留在光连接器10。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从后侧观察管状部22时,突起部23仅向一个方向突出。另外,也可以是,在从后侧观察管状部22时,多个突起部23向三个方向以上突出。
7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后侧观察管状部22时,多个突起部23(此处两个突起部23)隔着管状部22而配置于相反侧。由此,在一个突起部23成为欲从保护管40的网眼脱落的状态时,相反侧的突起部23成为不易从保护管40的网眼脱落的状态,因此,多个突起部23不易同时从网眼脱落。
71.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管40由编织管构成,编织管具有:在受到拉动力时直径收缩的性质(参照图6a)。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若多个突起部23隔着管状部22而配置于相反侧,则在保护管40受到拉动力而保护管40的直径欲收缩时,各个突起部23容易挤入保护管40的网眼。因此,优选使用编织管来作为保护管40。
72.如图2a~图2c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20还具有筒状构件30。
73.筒状构件30是与固定构件20的主体独立的圆筒形状的构件。筒状构件30能够与管状部22的外侧嵌合。通过使筒状构件30嵌合于管状部22,能够在管状部22的外周面与筒状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夹持保护管40。由此,能够抑制保护管40从管状部22脱离。需要说明的是,筒状构件30不是如压接环那样进行翻边,而是仅相对于管状部22向前侧滑动而覆盖于管状部22。若假设对压接环进行翻边则恐怕使压接环的内侧的构件损伤,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筒状构件30时不会产生使管状部22损伤的担忧。
74.筒状构件3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与管状部2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几乎相同。由此,筒状构件30能够遍及覆盖于管状部22的区域地在它与管状部22之间夹持保护管40。需要说明的是,筒状构件3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也可以大于管状部2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也可以小于管状部2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筒状构件3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只要是管状部22的多个突起部23各自的顶部能够与筒状构件30的内周面相向的程度即可。
75.图7a是管状部22和突起部23的各种尺寸的说明图。图7b是筒状构件30的尺寸的说明图。
76.此处,如图7a所示,将管状部22的外径(外周面的直径)设为d1。另外,将形成有突
起部23的部位的管状部22的外部尺寸(此处管状部22的外周面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为h1。需要说明的是,突起部23在设置于圆筒形状的管状部22的外周面的平面部形成,因此,形成有突起部23的部位的管状部22的外部尺寸h1比管状部22的外径d1稍小(h1<d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d1为3.1mm,h1为3.0mm。另外,将突起部23的顶部的直径设为d2,将突起部23的高度设为h2。在本实施方式中,d2为0.3mm,h2为0.5mm。另外,将从一个突起部23的顶部至相反侧的突起部23的顶部为止的尺寸设为h3。换言之,将包括突起部23的管状部22的最大外径设为h3。h3成为将形成有突起部23的部位的管状部22的外部尺寸h1与突起部23的高度h2的2倍相加和得到的值(h3=h2
×
2 h1)。在本实施方式中,h3为4.0mm。另外,将从管状部22的中心至突起部23的顶部为止的尺寸设为r1。换言之,将包括突起部23的管状部22的最大半径设为r1。因此,从管状部22的中心至突起部23的顶部为止的尺寸r1为h3的一半(r1=h3
×
0.5)。在本实施方式中,r1为2.0mm。
77.另外,此处,如图7b所示,将筒状构件30的内径(内周面的直径)设为d3。另外,将筒状构件30的内周面的半径设为r3。
78.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23的高度h2大于构成保护管40(编织管)的纤维的直径。换言之,突起部23的高度h2大于保护管40(编织管)的厚度。由此,能够以突起部23贯通保护管40的方式使突起部23插通于保护管40的网眼,因此,保护管40不易从管状部22脱离。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编织管的纤维的直径为0.3mm,相对于此,将突起部23的高度设定为0.5mm。其中,纤维的直径、突起部23的高度不局限于此。需要说明的是,只要突起部23插通于保护管40的网眼,则都会与不存在突起部23的情况相比,保护管40不易从管状部22脱离,因此,也允许突起部23的高度h2比构成保护管40(编织管)的纤维的直径小。
7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突起部23的管状部22的最大外径h3小于筒状构件30的内径d3。因此,在使筒状构件30嵌合于管状部22时,在突起部23的顶部与筒状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而且,优选突起部23的顶部与筒状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小于构成保护管40(编织管)的纤维的直径。由此,能够防止被夹持于管状部22的外周面与筒状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的保护管40从管状部22脱离。
80.突起部23的顶部与筒状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在最大的情况下,成为从筒状构件30的内径d3减去包括突起部23的管状部22的最大外径h3而得到的值(=d3-h3)。因此,优选从筒状构件30的内径d3减去包括突起部23的管状部22的最大外径h3而得到的值(=d3-h3)小于构成保护管40(编织管)的纤维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突起部23的管状部22的最大外径h3为4.0mm,筒状构件30的内径d3为4.1mm。因此,突起部23的顶部与筒状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最大为0.1mm(=4.1mm-4.0mm),比构成编织管的纤维的直径亦即0.3mm小。
81.在筒状构件30的中心与管状部22的中心对齐的情况下,突起部23的顶部与筒状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成为,由从管状部22的中心至突起部23的顶部为止的尺寸r1中减去筒状构件30的内周面的半径r3而得到的值(=r1-r3)。因此,也可以是,由从管状部22的中心至突起部23的顶部为止的尺寸r1减去筒状构件30的内周面的半径r3而得到的值(=r1-r3)小于构成保护管40(编织管)的纤维的直径。在这种情况下,夹持于管状部22的外周面与筒状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的保护管40也不易从管状部22脱离。需要说明的是,若在管状部22的外周面与筒状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夹持保护管40,则保护管40不易从管状部22脱
离,因此,也允许突起部23的顶部与筒状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大于构成保护管40(编织管)的纤维的直径。
82.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管40由编织管构成,编织管若使编织管沿长度方向伸缩,则管的直径变化(参照图6a、图6b)。而且,优选本实施方式的编织管能够使直径(详细而言保护管40的内径)大于包括突起部23的管状部22的最大外径h3。另外,优选本实施方式的编织管能够使直径(详细而言,保护管40的内径)小于管状部22的外径d1。由此,使突起部23插通保护管40的网眼的作业变容易。
83.<变形例>
84.图8a是第1变形例的突起部23的说明图。在第1变形例中,在从后侧观察管状部22时,一个突起部23从管状部22的外周面突出。换言之,在第1变形例中,突起部23仅向一个方向突出。与如前述的实施方式那样多个突起部23从管状部22的外周面向多个方向突出的情况相比,在第1变形例中,保护管40更容易从管状部22脱离。其中,在第1变形例中,与不存在突起部23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突起部23插通保护管40的网眼,因此,保护管40不易从管状部22脱离。
85.图8b是第2变形例的突起部23的说明图。在第2变形例中,两个突起部23从管状部22的外周面向两个方向突出,但两个突起部23不是隔着管状部22配置于相反侧。与如前述的实施方式那样两个突起部23隔着管状部22配置于相反侧的情况相比,在第2变形例中,保护管40容易从管状部22脱离。其中,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在使保护管40覆盖于管状部22的外侧时,能够使向不同方向突出的多个突起部23插通保护管40的网眼,因此,保护管40不易从管状部22脱离。
86.图8c是第3变形例的突起部23的说明图。图8d是第4变形例的突起部23的说明图。在第3变形例和第4变形例中,多个突起部23(此处三个或者四个突起部23)从管状部22的外周面上向多个方向(此处三个方向或者四个方向)突出。换言之,在第3变形例和第4变形例中,沿管状部22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突起部23。由此,在使保护管40覆盖管状部22的外侧时,能够使向不同方向突出的多个突起部23插通保护管40的网眼。
87.需要说明的是,在沿管状部22的周向设置多个突起部23的情况下,如前述的实施方式、第3变形例和第4变形例所示,优选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突起部23。由此,在某个突起部23成为欲从保护管40的网眼脱落的状态时,其他突起部23成为不易从保护管40的网眼脱离的状态,因此,多个突起部23不易同时从网眼脱离。
88.===第2实施方式===
89.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20的说明图。
90.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20是用于将保护管40的端部固定于光连接器10的构件并且兼具前述的弹簧衬套16的功能的构件。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20具有基部21和管状部22,并且具有一对臂部26。臂部26是从基部21向前侧延伸的部位,且是与壳体13卡合的部位。一对臂部26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在一对臂部26之间配置有弹簧15。臂部26的端部的爪部26a与壳体13的卡合孔13a卡合,由此,固定构件20相对于壳体13固定。换句话说,在第2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20直接地固定于壳体13。
91.在第2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20也具备基部21和管状部22,在管状部22的外周面设置有突起部23。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使管状部22覆盖于网眼状的保护管40(编织管)
时,能够使突起部23插通保护管40的网眼。由此,保护管40钩挂于管状部22,因此,保护管40不易从管状部22脱离,能够将保护管40留在光连接器10。另外,保护管40不易从管状部22脱离,因此,能够维持从光连接器10的后侧延伸的光纤3的保护。
92.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构件20不局限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形态。若固定构件20具备基部21和管状部22,且在管状部22的外周面设置有突起部23,则在使网眼状的保护管40覆盖管状部22时,能够使突起部23插通于保护管40的网眼。
93.===其他实施方式===
94.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不是用于对本发明进行限定而解释的。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主旨地进行变更、改进,并且本发明包括其等效物是不言而喻的。
95.附图标记说明
96.1...光缆;1a...引出部;3...光纤;10...光连接器;11...插芯;11a...导销;12...销夹持件;13...壳体;13a...卡合孔;14...耦合器;15...弹簧;16...弹簧衬套;16a...插通孔;161...臂部;161a...爪部;162...嵌合部;20...固定构件;20a...贯通孔;21...基部;211嵌合部;22...管状部;23...突起部;26...臂部;26a...爪部;30...筒状构件;40...保护管;50...终端构造体;50a...牵引部;51...末端部;53...线缆固定部;55...收容部;100...带牵引端的光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