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底易撕微针贴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06:38: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微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底易撕微针贴。


背景技术:

2.近百年来,金属注射针作为药物注射的主流器具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但金属注射针使用时带来的疼痛和恐惧,让部分人(尤其是儿童) 难以接受。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用于药物注射的微针贴问世。
3.微针贴普遍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基底层和微针,微针可溶解。使用时,将微针贴设置微针的一侧按压于皮肤上,至微针穿刺入皮肤且基底层贴合于皮肤。由于微针的长度较短,微针穿刺入皮肤的过程中不会造成患者神经损伤及疼痛,进而逐渐被公众认可。
4.为实现将微针稳定嵌入皮肤,现有技术中包括如下两种方式:
5.第一种方式为:基底层为黏性胶带,保证微针扎入皮肤后,基底层可维持粘合在皮肤表面,从而实现对微针的持续给力,并在微针溶解后撕去基底层。但对粘胶过敏的人无法使用该类型微针贴,并且儿童或其他特殊患者、宠物等因抓挠导致基底层脱落而无法实现微针的给药效果。
6.第二种方式为:通过配方控制,在微针与基底连接的微针根部设置相对于含药成分易溶解的易断层,但由于微针靠近基底层的根部靠近皮肤的角质层,即使是遇水即溶的微针材料在皮肤中的溶解速率也极慢,易断层溶断时间较长,因此通过微针溶解后使基底层易撕的实操可行性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7.(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8.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底易撕微针贴,其解决了现有的微针贴在使用时难以将基底层由微针上撕去的技术问题,以及待微针溶解后再撕去基底层所需时间较长的技术问题。
9.(二)技术方案
10.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1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底易撕微针贴,包括基底层和设置于基底层上的微针,微针包括微针主体和设置在微针主体上的至少1个固定部;
12.微针与基底层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将微针与基底层撕扯分离的应力点结构。
13.根据本发明,应力点结构包括设置于基底层上且与微针上的固定部同侧的基底通孔。
14.根据本发明,应力点结构还包括导向口,导向口位于微针的针座与基底通孔的接合处,且导向口位于针座的周向侧壁。
15.根据本发明,应力结构点还包括导向口,导向口位于针座与基底通孔的接合处,且导向口位于基底层上。
16.根据本发明,固定部包括凸起,凸起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的轴线间的夹角为α,15
°
≤α≤75
°

17.根据本发明,凸起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的轴线间的夹角为α,30
°
≤α≤60
°

18.根据本发明,沿着微针的针座向针尖延伸的方向,凸起的数量≧个时,多个凸起的水平投影面积及体积依次增大。
19.根据本发明,微针扎入皮肤后且撕除基底层时,微针及其相邻基底通孔为一组应力单元,在基底层上间隔设置至少一组应力单元;
20.基底层和微针由应力点结构分离形成裂痕,裂痕交汇于相邻两组应力单元之间的基底层上。
21.根据本发明,基底易撕微针贴包括至少一个微针单元,微针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微针和至少一个第二微针,第一微针为设有固定部的微针,第二微针为不设有固定部的微针,第二微针位于第一微针不设固定部的一侧。
22.根据本发明,微针扎入皮肤后撕除基底层时,基底层和微针单元由应力点结构分离形成的裂痕交汇于相邻两组微针单元的间隙处。
23.根据本发明,基底层和微针单元分离形成的裂痕沿着导向口由第一微针延伸至第二微针,并沿着第二微针的针座的周向侧壁延伸,以使第二微针与基底层分离。
24.根据本发明,第一微针两侧的导向口连线的最小长度大于第二微针在导向口连线方向上的最大长度。
25.根据本发明,且导向口的延长线与第二微针的针座的周向侧壁相切或相交。
26.根据本发明,基底易撕微针贴包括多个微针单元,多个微针单元以多排多列的方式在基底层上间隔排布,每一第一微针上的固定部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27.根据本发明,基底层与第二微针的针座连接处的厚度小于基底层未设置微针的区域的厚度。
28.根据本发明,多个微针单元间隔错落设置。
29.(三)有益效果
3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1.在基底易撕微针贴使用时,微针扎入皮肤后,手抓持基底层,沿微针设置固定部一侧向未设置固定部一侧的方向揭起基底层。由于微针与基底层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将微针与基底层撕扯分离的应力点结构,应力点结构处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现象,撕除基底层时,应力点结构处的基底层与微针断裂分离的临界应力较小,因此在较小的外力作用下即可实现将基底层与微针断裂分离以撕除基底层。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发明的基底易撕微针贴的示意图;
33.图2为本发明的基底易撕微针贴中的微针主体为水平投影呈扇形的微针的示意图;
34.图3为本发明的基底易撕微针贴在撕除基底层时撕除裂纹的延伸示意图;
35.图4为图2的主视图;
36.图5为图2的俯视图;
37.图6为微针扎入皮肤后的溶解状态图;
38.图7为本发明的基底易撕微针贴中微针主体为三棱锥的微针示意图;
39.图8为图7的主视图;
40.图9为本发明的基底易撕微针贴中微针主体为四棱锥的微针示意图;
41.图10为图9的主视图;
42.图11为基底层上设置微针单元的示意图;
43.图12为图11的主视图;
44.图13为本发明的基底易撕微针贴在撕除基底层时撕除裂纹延伸示意图(微针单元以多排多列的方式间隔设置);
45.图14为本发明的基底易撕微针贴在撕除基底层时撕除裂纹延伸示意图(微针单元间隔错落设置);
46.图15为导向口设置于基底层上的基底易撕微针贴的示意图;
47.表1为不同实施例中微针贴使用时,微针贴贴附于皮肤且立即撕开基底层时,留存在基底层上的微针数量对比表。
48.【附图标记说明】
49.4:第一微针;40:第二微针;41:微针主体;411:针尖;412:中部;413:针座;414:导向口;4141:第一切开线;4142:第二切开线; 42:凸起;421:第一凸起;422:第二凸起;423:第三凸起;
50.5:基底层;51:基底通孔;
51.6:裂痕;60:交汇点;
52.a:接合点;
53.t0:微针刚扎入皮肤时的状态;
54.t1:微针扎入皮肤20分钟后的状态;
55.t2:微针扎入皮肤40分钟后的状态;
56.t3:微针扎入皮肤60分钟后的状态;
57.x:第一微针上设有凸起的一侧朝向未设置凸起的一侧的方向,或者,第一微针设有凸起一侧向同一微针单元中设有第二微针延伸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58.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名词以图4的定向为参照。
59.实施例1
6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底易撕微针贴,基底易撕微针贴包括基底层5 和至少一个微针,至少一个微针布置在基底层5的底部。微针自身承载药物成分,且可在皮肤中溶解。
61.进一步,参照图1-14所示,微针包括第一微针4,第一微针4包括微针主体41。在竖直方向上,微针主体41依次包括针尖411、中部412 和针座413。针座413与基底层5连接。微针主体41的周向设置非平滑表面的固定部,固定部包括凸起42和/或针尖411的周向突出于针座413 的部分,或者设置于微针主体41上且当微针扎入皮肤后能锚固于皮肤中的任一形式的突起。本实施例中,中部412的周向设置至少一个凸起42。微针主体41和凸起42由模具
一体成型,当然也可以是由3d打印、离心、拉升等方法制备而成。凸起42为棱锥状,凸起42沿着微针主体41径向延伸,具有远离微针主体41的尖端。
62.因为,当第一微针4位于皮肤中时,需要考虑第一微针4是否能够在其完全溶解之时,仍然保留在皮肤中所需位置,因此,通过上述设置来增加第一微针4对于皮肤的抓持力。
63.具体地,第一微针4具有如下优势:
64.第一微针4穿刺并进入皮肤后,第一微针4通过凸起42和/或针尖 411突出于针座413的部分锚固于皮肤中,增大了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抓持力,防止第一微针4因皮肤弹性形变推挤而脱离皮肤,实现持续、精准给药,并保证给药效果。
65.使用时将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第一微针4上的凸起42和针尖411 突出于针座413的部分嵌入皮肤中,增强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抓持力,从而在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施加外力撕扯去除基底层5时,第一微针4仍能嵌合在皮肤中而避免被从皮肤中拖拽出来,实现基底易撕微针贴立即撕除基底层5,提高基底易撕微针贴使用时的舒适度和美观性,特别是儿童、宠物、精神病患者用药过程中存在抓挠或舔舐基底层5的情况,而避免导致第一微针4脱落。
66.基底易撕微针贴在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连接的位置设置应力点结构,本实施例中,应力点结构包括设置于基底层5上与第一微针4上的凸起42同侧设置的基底通孔51。沿平行于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的两个连接点的连线的方向,基底通孔51的最大长度大于第一微针4的最大长度,从而使基底层5撕除时,撕除裂纹可围绕第一微针4的两侧延伸后相交。优选,基底通孔51为优弧,第一微针4在基底层5上的投影为劣弧。
67.如图1-14所示,在基底易撕微针贴使用时,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手抓持基底层5,沿第一微针4设置凸起42一侧向未设置凸起42一侧的方向揭起基底层5。由于基底通孔51与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的连接处形成的应力点结构处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现象,撕除基底层5时,应力点结构处的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断裂分离的临界应力较小,因此在较小的外力作用下即可实现将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断裂分离以撕除基底层5。为提高第一微针4成型时的良品率,采用模具内注入成型液以成型基底易撕微针贴时,沿着第一微针4未设置凸起42一侧向第一微针4设置凸起42一侧脱模,将基底易撕微针贴与模具分离,保证第一微针4完整无损。
68.在撕除基底层5的过程中,因第一微针4上设置凸起42,使第一微针4通过凸起42抓持于皮肤中,满足第一微针4与皮肤间的嵌合阻力(抓持力)>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断裂分离的剥离力,实现第一微针4稳定的嵌合在皮肤中,而沿平行于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的两个连接点的连线方向,基底通孔51最大尺寸大于第一微针4的最大长度,应力点结构处的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断裂分离后产生的撕除裂纹将围绕第一微针4的两侧延伸后相交,即可将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彻底分离,提高了基底层5的易撕性。本技术中,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可立即撕除基底层5,仅将第一微针4留存于皮肤中,进而提高了基底易撕微针贴使用的舒适度和美观性,避免儿童、宠物、精神病患者用药过程中存在抓挠或舔舐基底层5的情况,而导致第一微针4脱落。
69.为增强第一微针4的强度,减小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的阻力,优选地,在微针主体41的中部412设置凸起42,由于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 41的中部412,能够避开微针主体41上针尖411的薄弱区域,保证第一微针4强度,避免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时因强度不够出现针尖
411断裂而导致第一微针4失效。另一方面,将凸起42设置在微针主体41的中部412,以在针尖411穿刺并进入皮肤的过程中形成通道,由于针尖411 上无其它结构,刺入阻力小,且因皮肤恢复形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故可引导第一微针4及凸起42顺利进入皮肤中,避免或减小凸起42在穿刺并进入皮肤的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问题的发生或发生几率,进而保证第一微针4完全进入皮肤后,因皮肤具有弹性,形变后会恢复的特性而使第一微针4能够稳定嵌合在皮肤中。
70.优选地,凸起42在中部412由针尖411向基底层5的方向延伸,以使凸起42形成倒刺状结构,第一微针4可稳定锚固于皮肤中,进而增大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抓持力。参照图2和图4所示,凸起42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的轴线(经过针尖411的竖直线)间的夹角α优选为15
°
≤α≤75
°
,更优选为30
°
≤α≤60
°
,使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凸起 42在皮肤中能有效的二次扎入皮肤中,从而使微针主体41与凸起42之间锚固住皮肤,增强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抓持力,从而增加第一微针4 与皮肤之间的阻力,保证满足第一微针4与皮肤间的嵌合阻力(抓持力) >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断裂分离的剥离力,防止撕除基底层5时第一微针4被基底层5一同拖带出来而脱离皮肤。
71.当夹角α》75
°
时,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过程中阻力大,容易断针,且当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因为皮肤同时具有弹性和刚度,第一微针4 与皮肤无法很好的贴合,皮肤易于从微针主体41与凸起42之间滑出,凸起42在皮肤中的二次扎入效果差,第一微针4在皮肤中的锚固效果差。当夹角α《15
°
时,微针主体41与凸起42之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太小,第一微针4与皮肤之间的阻力小,容易滑出皮肤中,无法实现凸起42在皮肤中的二次扎入,使第一微针4在皮肤中的锚固效果差。
72.进一步,参照图2-14所示,微针主体41可以为多种形状,包括水平投影呈扇形的锥体、水平投影呈椭圆扇形的椎体、三棱锥和四棱锥等其他形状。
73.为更好的解释说明,作为示例,如下为第一微针4中,几种形状的微针主体41上设置凸起42的具体设置方式:
74.参照图2、4-6所示,当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的水平投影呈扇形且微针主体41为水平投影呈扇形的锥体时: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41上连接扇形平面尖端的棱上,一方面减小第一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另一方面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扇形区域接触的皮肤形变大,而连接扇形平面尖端的棱接触区域的皮肤形变较小,皮肤与第一微针4上的凸起42 可以比较好的贴合,促进凸起42与皮肤的锚固作用。
75.进一步,沿针座413向针尖411延伸的方向,凸起42的数量至少为 1个,优选设置2-3个,且凸起42依次沿着微针主体41上连接扇形平面尖端的棱上设置。若只设置1个凸起42,随着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中凸起42溶解,则第一微针4与皮肤之间无法持续保持稳定的皮肤抓持力,第一微针4容易被皮肤推挤出来。而凸起42数量越多则单个凸起42的体积越小,凸起42越容易被溶解而失去与皮肤的抓持力作用。
76.当凸起42的数量为2个以上时,沿着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向针尖 411方向,多个凸起42水平投影面积及体积依次增大,以增大并持续实现第一微针4与皮肤间的抓持力。
77.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微针4沿针座413向针尖411延伸的方向设置两个凸起42时,凸起42依次包括第一凸起421和第二凸起422。凸起 42的形状设置为不影响脱模。具体为:
78.第一凸起421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向靠近微针主体41的方向倾斜设置,第二
凸起422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抵靠在模具的成型腔的周向侧壁,以避免第一凸起421影响第二凸起422的脱模。
79.当第一微针4沿针座413向针尖411延伸的方向设置大于两个凸起 42时,凸起42依次包括第一凸起421、第二凸起422及其他凸起42、第三凸起423。凸起42的形状设置为不影响脱模。具体为:
80.第一凸起421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位于第一凸起421和第三凸起 423之间的第二凸起422及其他凸起42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向靠近微针主体41的方向倾斜设置。第三凸起423的周向侧壁竖直延伸,或者抵靠在模具的成型腔的周向侧壁。通过上述设置,以避免凸起42间影响脱模。
81.优选地,沿针座413向针尖411延伸的方向,凸起42依次包括第一凸起421、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且第一凸起421、第二凸起422 和第三凸起423的水平投影面积及体积依次增大。
82.优选地,第一凸起421的尖端与基底层5的垂直距离h1为100μ m~130μm,从第一凸起421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1为30μm;第二凸起422的尖端与基底层5间的垂直距离h2为250μm~350μm,从第二凸起422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2为100μm;第三凸起423的尖端与基底层5间的垂直距离h3为250mm~450mm,从第三凸起423的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3为50μm。参照图4所示,优选地,第一凸起421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经过针尖411的竖直线)间的夹角为45
°
,第二凸起422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经过针尖411的竖直线)间的夹角为30
°
,第三凸起423的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经过针尖 411的竖直线)间的夹角60
°
。因为皮肤具有弹性及刚度第一微针4与皮肤无法紧密贴合,第三凸起423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间的夹角 60
°
,从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3为50μm,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与皮肤之间存在一定间隙,第一凸起421与皮肤之间的二次扎入效果较弱;但第二凸起422延伸方向与微针主体41轴线间的夹角为30
°
,从基部到刺尖的高度h2为100μm,与皮肤之间的间隙相对较小,贴合度相对较好,当皮肤恢复形变预将第一微针4挤出时,第二凸起422易与皮肤产生二次扎入,加强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阻力,使第一微针4可以停留在皮肤中,且当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且皮肤恢复一定形变后,皮肤与第一微针4 上的第三凸起423和第一凸起421的间隙相对减小,贴合度较好,可较好实现二次扎入皮肤中,从而使第一微针4稳定的嵌合在皮肤中。此外,因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第一凸起421位于皮肤角质层,溶解速度较慢,因此第一凸起421的体积不宜过大。
83.具体地,本发明第一微针4的压溃力即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时能承受的最大阻力值≥0.1n,第一微针4可完整顺利刺入皮肤。而第一微针4 扎入皮肤后的拔出力即第一微针4与扎入皮肤后与皮肤间的抓持力≥ 0.06n,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撕裂分离的力<0.06n,保证第一微针4 扎入皮肤后撕扯去除基底层5时,第一微针4能稳定的嵌合于皮肤中。
84.参照图6所示,通过上述设置的凸起42,以使第一微针4穿刺并进入皮肤后,第一凸起421位于角质层中,通常认为,角质层附近的皮肤含水量低,因此,嵌合此处的第一凸起421溶解速度较慢,第一凸起421 虽体积最小但仍可以提供更长时间的皮肤抓持力。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均嵌合在角质层下方,此处的皮肤含水量较高,第二凸起422 和第三凸起423的溶解速度较快,由于第二凸起422的体积小于第三凸起423的体积,因此,第三凸起423的溶解时间长于第二凸起422。在第一微针4进入皮肤后的初始阶段,皮肤反弹力最
强,第二凸起422和第三凸起423可以提供较强的皮肤抓持力以抵消皮肤反弹力,进而使第一微针4稳定嵌合在皮肤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微针主体41、第二凸起422 和第三凸起423溶解,第一微针4对皮肤的抓持力减弱,此时,皮肤的形变量减小且反弹力减弱。当第二凸起422基本完全溶解,第三凸起423 未完全溶解仍能起一定的抓持力,且第一凸起421的溶解程度较小,第一凸起421和第三凸起423仍然可以提供足够的皮肤抓持力,以保证第一微针4稳定的嵌合在皮肤内部,避免被皮肤推挤出。
85.实施例2
8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微针主体41为水平投影为椭圆扇形的椎体: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41上连接椭圆扇形底面尖端的棱上,且位于微针主体41水平投影的短轴侧。
87.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第一微针4增大了体积,以增加第一微针4的载药量,满足不同药品对剂型的需求。
88.实施例3
89.参照图7-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微针主体41为三棱锥: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41的棱上,以减小第一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当设置一个凸起42时,凸起42位于垂直于基底层5的棱上,以进一步减小第一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
90.实施例4
91.参照图9-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微针主体41 为四棱锥:凸起42位于微针主体41的棱上,以减小第一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当设置一个凸起42时,凸起42位于垂直于基底层5的棱上,以进一步减小第一微针4刺入皮肤时的阻力。
92.实施例5
93.参照图2、3和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应力点结构包括设置于基底层5的基底通孔51及设置于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上的导向口414。导向口414位于微针的针座413两侧与基底通孔51的接合处,且导向口414位于针座413的周向侧壁上。第一微针4及其相邻的基底通孔51形成一组应力单元,基底层5上间隔设置至少一组应力单元,参照图3所示,当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沿着x方向撕扯去除基底层5时,撕扯外力作用于基底层5上并通过基底层5传递至导向口414。导向口414降低了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之间的临界分离力,且在使用基底易撕微针贴并撕除基底层5时,导向口414可引导基底层5 与第一微针4间的撕除裂纹沿裂痕6延伸。由于第一微针4上设置的凸起42使第一微针4稳定的嵌合于皮肤中,在撕除基底层5的过程中,并在外力及第一微针4与皮肤的嵌合力的合力作用下,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间产生的裂痕6能够精准的由导向口414沿着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 的周向侧壁延伸,并在相邻两组应力单元之间的基底层5上交汇为交汇点60,使第一微针4与基底层5彻底分离。
94.实施例6
9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点在于,基底易撕微针贴包括至少一个微针单元,每个微针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微针4和第二微针40,如图11-14所示。第一微针4为设有凸起42的微针,第二微针40 为不设有凸起42的微针。本实施例的微针单元中,不设凸起42的第二微针40能够增加微针贴的载药量,设置凸起42的第一微针4能够增大与皮肤间的抓持力,满足载药量大且与皮肤稳定抓持的基底易撕微针贴的需求。
96.具体地,在基底层5上,第二微针40位于第一微针4不设凸起42 的一侧,且第一微针4两侧的导向口414连线的最小长度大于第二微针 40沿平行于两个导向口414连线方向上的最大长度。导向口414位于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的周向侧壁上,且第一微针4两侧的导向口414的延长线与第二微针40的针座413的周向侧壁相交或者相切。优选的,第一微针4两侧的导向口414的延长线与第二微针40的针座413的周向侧壁相切。优选的,将微针主体41设置为水平投影为扇形,针座413两侧导向口414与针座413的接合点为a,两个接合点a分别与第一微针4 圆心连线间的夹角为120
°‑
150
°
,第一微针4半径为r,第二微针40半径为r,则0.17r≤r≤0.59r。
97.基底易撕微针贴上设有多个微针单元时,多个微针单元以多排多列的方式间隔设置在基底层5上,第一微针4的凸起42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如图13所示。当微针扎入皮肤后,沿着第一微针4设有凸起42一侧向同一微针单元中设有第二微针40的方向即x方向撕除基底层5,裂痕6 沿着接合点a的延伸方向延伸,交汇于与相邻微针单元的间隙处,且形成交汇点60。沿第一微针4与第二微针40圆心连线方向,微针单元的第一微针4圆心至与其相邻的微针单元的第一微针4圆心的距离为l, 3r≤l≤6r,从而保证裂痕6所形成交汇点60位于两个微针单元之间,基底层5可有效撕除,而微针单元则稳定嵌合在皮肤中不被基底层5拖带而离开皮肤,实现有效而精准的给药。此外,基底层5具有足够的强度,基底易撕微针贴贴敷于皮肤上,且微针扎入皮肤中后,撕除基底层5时基底层5无针区域(即未设置微针的区域)强度足够可一次撕除基底层5,可有效避免因基底层5无针区域断裂而需多次撕除基底层5。
98.进一步地,微针制备时控制基底层5原料液的注入量,使第二微针 40干燥后由于原料液干燥收缩,与针座413连接处的基底层5的厚度小于无针区域的基底层5的厚度,故在微针扎入皮肤后,撕除基底层5时,虽然第二微针40上不设有凸起42,但是因第一微针4上设有凸起42,第一微针4与皮肤稳定嵌合,且撕除基底层5时所产生的裂痕6围绕微针单元且交汇于与其相邻的微针单元的间隙处,使第二微针40可稳定嵌合于皮肤中,而与第二微针40相连处的基底层5的厚度较小,基底层5 可沿着第二微针40的周向侧壁分离,最终实现微针单元稳定的嵌合在皮肤中,有效而精准给药。
99.参照表1、实施例1、实施例5和实施例6,在基底易撕微针贴上设置第一微针4或者微针单元时,通过第一微针4上的凸起42提高了第一微针4或者微针单元与皮肤的抓持力,避免基底易撕微针贴贴附在皮肤后且立即撕开基底层5时,第一微针4或者第二微针40被基底层5带出,大幅缩短了微针贴使用时基底层5贴附在皮肤时的所需时间,进而提高了微针贴的使用舒适性,便于对基底层5敏感或者幼儿使用。
100.表1
[0101][0102]
实施例7
[010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6的区别点在于微针单元间隔错落设置,如图14 所示,增加微针贴中的微针单元密度,提高微针贴载药量。
[0104]
实施例8
[0105]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点在于应力点结构包括设置于基底层5的基底通孔51及设置于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与基底层5 接合处的导向口414,且导向口414位于基底层5上。在基底通孔51与针座413连接处附近的基底层5上设置与基底通孔51连通的第一切开线 4141和第二切开线4142,基底通孔51、第一切开线4141和第二切开线 4142围成的基底区域形成导向口414。第一切开线4141一端与基底通孔5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切开线4142连通。第二切开线4142与第一切开线4141成一定夹角,使针座413两侧的第二切开线4142的延长线可相交于该应力单元与相邻应力单元之间的基底层5上。
[0106]
当基底易撕微针贴的第一微针4扎入皮肤后,沿着x方向撕扯去除基底层5时,撕扯外力作用于基底层5上并通过基底层5传递至导向口 414。导向口414降低了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的针座413之间的临界分离力,且在使用基底易撕微针贴并撕除基底层5时,导向口414可引导基底层5与第一微针4间的撕除裂纹沿第二切开线4142延伸,并交汇于相邻两个应力单元之间的基底层。
[0107]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