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扬声器单元及扬声器弯曲振动板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01:26: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使用弯曲振动板的扬声器及扬声器单元,详细而言,其涉及一种可使听力障碍者在不戴上助听器的情况下与听力正常者交谈且听到对方声音,且播放频带扩大的更高性能的复合型弯曲振动板扬声器系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因年龄增加所造成的老人性听力障碍、于外耳或中耳、内耳、耳蜗神经等有所障害的器质性听力障碍、及因压力所造成的功能性听力障碍等所谓听觉障害者逐渐增加,日本国内的听力障碍者人数估计有2,000万人。有听力障碍时,不仅是无法听到声音,即使为可听到的声音也难以鲜明地分辨。因此有在无法充分理解谈话内容的情况下答复,而造成对方误解,或是在谈话途中数次重复询问而使谈话无法顺利进行等情形。
3.另外,听力障碍会造成无法顺利沟通,在不知不觉中会觉得说话很麻烦,进而减少与人接触的机会、或产生不出门而变成宅家族的现象,有产生被社会孤立、疏远等问题的虞。
4.作为减轻这样的听力障碍的不便程度的手段,一般是使用助听器。另外,观看电视时,可使用fm发射机,其是与电视的耳机插口连接而使声音以fm电波形式发送,并将其以手持fm收音机接收而获得电视的声音。
5.然而,助听器因「麻烦」、「穿戴丢脸」等理由而不受欢迎并导致不常使用,通常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另外,助听器常会收到杂音,反而有时会造成压力变大。
6.另一方面,使用fm发射机时,需准备fm发射机,并且每当观看电视时需设置fm发射机,非常麻烦。另外,因为要将fm发射机连接于耳机插口故而切换声音的输出方式,存在听力障碍者与听力正常者无法一起顺利观看电视的问题。
7.因此,虽非对于全部听力障碍者,但作为产生可使听力障碍者听到的声音的扬声器,申请人已提出一种扬声器,其是具备中空构造的壳体、收容于壳体的驱动单元、及配置于壳体表面的弯曲振动板,且将驱动单元的振动朝弯曲振动板的端缘(面)部传递并放出声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8.使用如此的弯曲振动板的扬声器(以下,简称为「弯曲振动板扬声器」)可使听力障碍者在不戴上助听器的情况下收听,且听力正常者也可在无不协调感的情况下收听。另外,专利文献1、2所记载发明的弯曲振动板扬声器是在之后的实证实验中确认到,不仅仅是在近处,即使在远处也可清楚收听。亦即,无音量过高时的爆音,且即使在近处也可在不过于吵杂的情况下进行收听。
9.虽已确认该弯曲振动板扬声器的基本性能为堪于实用的等级,且为可制造的等级,但是要求扩大播放频带,特别是要求在400~500hz以下的低音带域(以下称为「低域」)中提高播放性能的音质改善。
10.在此,弯曲振动板扬声器一般为以下手法:将弯曲振动板以可动线圈,亦即所谓的发声线圈驱动并发声。在该手法中,若要增加低域侧的播放能力,则需要增加对应能力的发
声线圈振幅(移动)量,并需对应的振动板及构造、以及功率增大。
11.然而,若为了增加低域侧的播放能力而强制增加发声线圈的振幅量,则弯曲振动板本身会产生异音。因此,若进行与以往扬声器同等的低域播放,则需更加增长弯曲振动板的长度等,而必需扩大面积,其尺寸已难谓实用尺寸。
12.因此,为了增加低域侧的播放能力,而考虑于装设有弯曲振动板扬声器单元的壳体进一步装设具备锥状振动板的动态型扬声器单元,使两扬声器单元驱动并分别放出声音。由此,利用锥状振动板的发声来修正难发出低域侧的弯曲振动板的音质,而可成为使用弯曲振动板及锥状振动板的复合型全音域扬声器。
13.然而,在如此的复合型扬声器系统中,虽装设扬声器单元的壳体可以公用,但需对应播放频带的二个扬声器单元(弯曲振动板扬声器单元及动态型扬声器单元),故成本较高。
14.另外,若为了确保由两个扬声器放出的较佳音压感,而以使弯曲振动板与锥状振动板的放音方向相同的方式,相对于壳体装设各扬声器单元,则需要更大的设置面积,会使壳体巨大化。另一方面,若考虑设置面积而使弯曲振动板与锥状振动板的放音方向不同时,则其中一个扬声器无法获得充分的音压感。
15.[先前技术文献]
[0016]
[专利文献]
[0017]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68233号公报
[0018]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6-1400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0019]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扬声器,在使用弯曲振动板的复合型扬声器系统中,通过扩大播放频带而改善音质,并降低成本,进而可在不使壳体巨大化的情况下确保较佳的音压感。
[0020]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21]
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的特征在于,至少具备形成为锥状的第一振动板、具有弯曲的单一曲面部的片状的第二振动板、及一起驱动该等第一振动板与第二振动板的驱动器单元,驱动器单元与第一振动板的小径侧及第二振动板的一端侧连接。
[0022]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扬声器单元的特征在于,至少具备形成为锥状的第一振动板、弯曲的片状的第二振动板、一起驱动该等第一振动板与第二振动板的驱动器单元、以及装设有第一振动板、第二振动板、及驱动器单元的支撑构件,支撑构件由形成为平板状的支撑板、从该支撑板的一面突出的凸部、及设置于该凸部的宽屋檐状的支脚所构成,第一振动板的小径侧及第二振动板的一端侧与驱动器单元连接,第一振动板的大径侧与支撑构件的支撑板连接,第二振动板的另一端侧与支撑构件的支脚连接。
[0023]
本发明的扬声器单元中,第二振动板的对驱动器单元的连接构造并无特别限定。因此,第二振动板的一端侧直接或间接装设于驱动器单元。
[0024]
具体而言,优选,第二振动板的一端侧插入并连接于设置在驱动器单元的绕线管前端的切口。
[0025]
另外,优选,第二振动板的一端侧与安装在驱动器单元的绕线管前端的中心帽(亦
称为「防尘帽」或「腔室」)或副锥连接。此时,亦可为,第二振动板的一端侧插通并连接于设置在中心帽中心的切口。
[0026]
另外,本发明的扬声器单元中,优选,第二振动板在一端侧的一面安装加强板而装设于驱动器单元。另外,本发明的扬声器单元中,优选,第二振动板的一端侧通过加强板的侧缘部进而与第一振动板的表面连接。
[0027]
进而,本发明的扬声器单元中,第二振动板可具有缩窄部或缺口部。缩颈部是指第二振动板侧缘部部分地具有宽度变小的区域,缺口部是指第二振动板表面部分地具有缺口的开口区域。
[0028]
而且,本发明的扬声器的特征在于,至少具备形成为锥状的第一振动板、弯曲的片状的第二振动板、一起驱动该等第一振动板与第二振动板的驱动器单元、以及收容第一振动板、第二振动板、及驱动器单元的壳体,壳体是具有装设有第一振动板、第二振动板、及驱动器单元的支撑构件,支撑构件由形成为平板状的支撑板、从该支撑板的一面突出的凸部、及设置于该凸部的宽屋檐状的支脚所构成,第一振动板的小径侧及第二振动板的一端侧与驱动器单元连接,第一振动板的大径侧与构成壳体一部分的支撑构件的支撑板连接,第二振动板的另一端侧与构成壳体一部分的支撑构件的支脚连接。
[0029]
支撑构件中,凸部可在支撑板的宽度方向中心部设置为纵向,另外,凸部的突出的前面可为与前述第二振动板的弯曲相等的弧状,进而,优选,凸部于背面具有未与前述第一振动板的大径侧相接的间隙。
[0030]
另外,本发明的扬声器中,壳体可为形成为箱形的中空构造体,其由前板、背板、右侧板、左侧板、顶板、底板等六面所构成,此时,前述支撑构件的支撑板兼作为壳体的前板,亦即,可使壳体的前板作为前述支撑构件的支撑板。
[0031]
进而,本发明的扬声器中,壳体优选形成骨架构造,该骨架构造中前板的前方区域具有由框架体构成的开放部者。
[0032]
(发明的效果)
[0033]
本发明的扬声器单元中,第一振动板的小径侧及第二振动板的一端侧与同一驱动器单元连接,由此使驱动第一振动板的驱动器单元及驱动第二振动板的驱动器单元成为共用结构。因此只需要一个驱动器单元即可完成,由此可降低制造成本及重量,并可缩小而紧凑化。
[0034]
另外,本发明的扬声器中,将上述本发明的扬声器单元收容于壳体,使第一振动板的大径侧与构成壳体一部分的支撑构件的支撑板连接,使第二振动板的另一端侧与构成壳体一部分的支撑构件的支脚连接。因此,组合具备锥状振动板的动态型的第一扬声器及具备弯曲振动板的第二扬声器而形成的混合型扬声器系统,藉由第一扬声器(动态型扬声器)弥补第二扬声器(弯曲振动板扬声器)无法达成的低域侧播放带域,而可播放更宽带域的声音,可形成一扬声器系统,该扬声器系统具备对听力障碍者极有效的扬声器、及面向听力正常者的扬声器。
[0035]
而且,第一扬声器与第二扬声器通过一个驱动器单元而连设为一体,由此可形成一更高性能且高品质的混合型扬声器系统,其可减少设置面积,此外,来自第一扬声器的声音与来自第二扬声器的声音混合,使听力障碍者与听力正常者可一起收听。
[0036]
因此,在使用弯曲振动板的复合型扬声器系统中,藉由扩大播放频带而改善音质,
并使驱动器单元共用而仅以一个驱动器单元即可完成,故成本及重量降低,进而可在壳体不会巨大化的情况下能提供确保较佳音压感的扬声器。
附图说明
[0037]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的前视立体图。
[0038]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的基本构造的分解图。
[0039]
图3是说明构成本发明的扬声器单元所使用的驱动器单元的发声线圈的前视立体图。
[0040]
图4的(a)是说明构成本发明的扬声器单元所使用的驱动器单元的磁路的分解立体图。
[0041]
图4的(b)是说明构成本发明的扬声器单元所使用的驱动器单元的磁路的组装完成立体图。
[0042]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中将第二振动板安装于驱动器单元的构造的分解图。
[0043]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中将第二振动板安装于驱动器单元的其他构造的分解图。
[0044]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中将第二振动板安装于驱动器单元的其他构造的分解图。
[0045]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中将第二振动板安装于驱动器单元的其他构造的分解图。
[0046]
图9的(a)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中将第二振动板安装于驱动器单元的其他构造的分解图。
[0047]
图9的(b)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中将第二振动板安装于驱动器单元的其他构造的组装完成立体图。
[0048]
图10的(a)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中将第二振动板安装于驱动器单元的其他构造的分解图。
[0049]
图10的(b)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中将第二振动板安装于驱动器单元的其他构造的组装完成立体图。
[0050]
图11的(a)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中将第二振动板安装于驱动器单元的其他构造的分解图。
[0051]
图11的(b)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中将第二振动板安装于驱动器单元的其他构造的组装完成立体图。
[0052]
图12的(a)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中将第二振动板安装于驱动器单元的其他构造的分解图。
[0053]
图12的(b)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扬声器单元中将第二振动板安装于驱动器单元的其他构造的组装完成立体图。
[0054]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扬声器单元的前视立体图。
[0055]
图14是表示于图13所示的扬声器单元中将第二振动板取下的状态的前视立体图。
[0056]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扬声器单元的侧视图。
[0057]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扬声器的前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8]
以下,参照附图而说明本发明的扬声器单元、及使用该扬声器单元的混合型扬声器系统的实施方式的一例。
[0059]
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适宜具体例,虽技术上附加各种限制,但只要在下述说明中未特别注明为限定的情况下,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该等方式。
[0060]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单元10至少具备形成为锥状的第一振动板(以下称为「锥状振动板」)1、弯曲的片状的第二振动板(以下称为「弯曲振动板」)2、及一起驱动这些锥状振动板1与弯曲振动板2的驱动器单元3。
[0061]
锥状振动板1为形成为研钵状的片状构件,其中,小径侧1a与驱动器单元3连接,且大径侧1b安装于锥状支撑框9。在作为扬声器时,该锥状振动板1是于后述壳体50安装锥状支撑框9的结构,锥状振动板1的大径侧1b是通过锥状支撑框9而与壳体50连接的结构。
[0062]
弯曲振动板2为可形成弯曲的曲面部的具有柔软性的片状构件,其中,一端侧2a是与锥状振动板1的小径侧1a所连接的相同驱动器单元3连接的结构。该弯曲振动板2是在立起的平板状态下将一端侧2a与驱动器单元3连接后,将另一端侧2b弹性弯曲而使其变形,由此形成曲面,将变形的弯曲凸面侧朝向前方,将另一端侧2b与后述壳体50连接的结构。另外,弯曲振动板2可为以具有预先弯曲的曲面部的方式成形的构件,此时,将一端侧2a与驱动器单元3连接后,以弯曲凸面朝向前方的方式,将另一端侧2b与后述壳体50连接。
[0063]
另外,弯曲振动板2是形成为以下形状的结构:沿着从一端侧1a往另一端侧1b的方向的侧缘部间的距离(宽度)是在从另一端侧2b往一端侧2a途中逐渐变小。亦即,弯曲振动板2中的靠一端侧2a的侧缘部的形状,形成为适合锥状振动板1的研钵形状的大致相同形状,即使将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连接于锥状振动板1所连接的驱动器单元3,锥状振动板1与弯曲振动板2也不会干涉。
[0064]
另外,虽未图示,但弯曲振动板2可在侧缘部具有缩窄部、或在表面具有缺口部。
[0065]
缩窄部是部分具有弯曲振动板2的侧缘部曲线且平缓地形成缺口且宽度较窄的区域,例如,可为从正面观察弯曲振动板2时形成为吉他状或雪人状的结构。
[0066]
另外,缺口部是以在弯曲振动板2中央附近形成有单数或复数孔的方式使表面部分地具有已切开的开口区域的结构,例如可形成一个大圆孔,或形成小孔图案。
[0067]
通过于弯曲振动板2设置如此的缩窄部或缺口部,可限制因弯曲振动板2的共振而造成的歪曲,并抑制过大的共振,而可以适当的高次谐波改善听到的声感。
[0068]
该弯曲振动板2的材料可使用碳纸等纸、聚酰亚胺或聚酯等具有可挠性的塑料、轻木材(balsa)等木材、铝、铍、硼等金属。另外,弯曲振动板2的厚度只要是预先以具有弯曲的曲面部的方式成形、或可弹性弯曲而使其变形即可,无特别限制。
[0069]
驱动器单元3是因应输入(通电)的电信号(声音信号)而使锥状振动板1与弯曲振动板2一起振动的致动器。
[0070]
作为驱动器单元3,可列举例如可动线圈式或可动磁铁式的电磁式致动器。因线圈的体积占有率高,故该等驱动器单元3的磁功率高。因此可期待高音量且鲜明的发音。
[0071]
可动线圈式致动器为如下的结构:在磁路所构成的磁间隙中插入配置发声线圈,
并对该发声线圈施加电信号等,由此产生伴随施加信号的振动,使振动传达至与发声线圈连接的振动板而加以驱动。亦即,发声线圈的一端收容于磁路(磁场)中,另一端与振动板连接,故所输入的电信号会使发声线圈动作,该动作会传递至振动板,并转换为音响能量(声音)。
[0072]
于本实施方式中,将驱动器单元3作为如下可动线圈式致动器而进行说明,即,使发声线圈31的一端插入于磁路32的磁间隙中,并施加电信号,由此使发声线圈31驱动。
[0073]
如图3所示,在形成圆筒状的绕线管311的外周端部,将所需直径的线圈线材312卷绕所希望的圈数,由此构成发声线圈31。
[0074]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磁路32形成为对应驱动发声线圈31的形状,最常用的一般构造是由环状的铁氧体磁铁321、板324、及轭铁322等磁路零件所构成,该板324在良好磁性材的铁材所构成的圆板的中央部设置有特定尺寸直径的孔324a,该轭铁322在以同样的铁材所构成的圆板的中央部设置有圆柱状的凸部(以下记载为「杆」)323。
[0075]
在形成为圆筒状的铁氧体磁铁321的上面配置装设板324,并在铁氧体磁铁321的下表面配置装设轭铁322的圆板部,该轭铁322具备形成为圆柱状的杆323,由此而形成磁间隙。亦即,使杆323的外径及板孔324a的内径对准同一中心而装设杆323及板324,故在杆323的外面与板324中央部的孔324a的内面之间,构成具有既定宽度尺寸的环状间隙,亦即间隙33。
[0076]
另外,间隙33的深度方向尺寸是由板324的厚度尺寸决定。因此,铁氧体磁铁321所具有的磁力会通过轭铁322及板324而导引至间隙33并汇聚,故在该间隙33产生磁通,并构成磁间隙。接着在该环状磁间隙33中心配置有发声线圈31。
[0077]
因此,如图2所示,锥状振动板1是于在其中心部的既定尺寸的孔(以下记载为「颈部」)1a内插入发声线圈31,并在颈部1a与绕线管311外周部的接触部分涂布接着剂,由此连接固定于驱动器单元3。
[0078]
另一方面,例如可通过图5~12所示的既定手段,而使弯曲振动板2连接固定于绕线管311的前端。
[0079]
首先,如图5所示,在发声线圈31前端设置切口313,于该切口313内插入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而固定弯曲振动板2,由此可使弯曲振动板2与驱动器单元3(发声线圈31)直接连接。此时,为了使来自驱动器单元3的振动有效率地朝弯曲振动板1传递,故优选设置切口313,而使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端面相对于发声线圈31而大致直角地相接。
[0080]
图5表示以下状态,弯曲振动板2是在位于通过发声线圈31(绕线管311)中心的水平直线上而设置的二个切口313、313内插入涂布有接着剂的一端侧2a,由此连接固定于驱动器单元3。
[0081]
另外,如图6所示,在发声线圈31前端被覆中心帽(防尘帽)4而加以固定,并在该中心帽4的中央固定弯曲振动板2,由此可使弯曲振动板2与驱动器单元3(发声线圈31)直接连接。与于发声线圈31前端设置切口313并插入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的前述手段相比,该手段可确实连接弯曲振动板2与驱动器单元3(发声线圈31),以此点来看为优选。
[0082]
该中心帽(防尘帽)4为以使灰尘不会进入绕线管311内的目的安装的构件,可使用与锥状纸相同的材料,而提高音色的统一感,或使用金属系材料,而具有圆顶型高音扬声器的功能。
[0083]
图6表示以下状态,弯曲振动板2是将一端侧2a往下方折弯并形成粘贴区域,将涂布有接着剂的一面(粘贴区域)粘贴于被覆在发声线圈31(绕线管311)前端的中心帽4的表面,由此连接固定于驱动器单元3。此时,为了使中心帽4表面平坦且使来自驱动器单元3的振动有效率地朝弯曲振动板1传递,故优选将一端侧2a折弯并加以粘贴,而使弯曲振动板2相对于中心帽4前端大致直角地相接。
[0084]
另外,如图7所示,在被覆于发声线圈31的前端的中心帽(防尘帽)4中央设置切口41,并在该切口41内插入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并固定弯曲振动板2,由此可使弯曲振动板2与驱动器单元3(发声线圈31)直接连接。另外,与于发声线圈31前端设置切口313而并插入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的前述手段相比,该手段亦可确实连接弯曲振动板2与驱动器单元3(发声线圈31),以此点来看为优选。
[0085]
图7表示以下状态,弯曲振动板2是在位于通过发声线圈31(绕线管311)中心的水平直线上设置的切口41内插入涂布有接着剂的一端侧2a,由此连接固定于驱动器单元3。另外,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可在插入于切口41后往中心帽4的背面侧折回。由此,可尽可能减少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从切口41脱落的可能性。
[0086]
另外,如图8所示,将副锥5被覆于发声线圈31前端而加以固定,并将弯曲振动板2固定于该副锥5中央,由此可使弯曲振动板2与驱动器单元3(发声线圈31)直接连接。另外,与在发声线圈31前端设置切口313而插入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的前述手段相比,该手段亦可确实连接弯曲振动板2与驱动器单元3(发声线圈31),以此点来看为优选。
[0087]
通过使用该副锥5,可使弯曲振动板2的装设变得容易,且可使自与锥状振动板1一起直接安装于发声线圈31(绕线管311)前端的副锥5本身发出声音的高音域更为延伸。
[0088]
图8表示以下状态,弯曲振动板2是将一端侧2a往下方折弯并形成粘贴区域,将涂布接着剂的一面(粘贴区域)粘贴于被覆在发声线圈31(绕线管311)前端的副锥5表面,由此连接固定于驱动器单元3。此时,弯曲振动板2是与粘贴于中心帽4表面时同样地,为了将来自驱动器单元3的振动有效率地朝弯曲振动板2传递,故优选将一端侧2a折弯并粘贴,而使弯曲振动板2相对于副锥5前端大致直角地相接。
[0089]
另外,如图9~11所示,弯曲振动板2可在一端侧2a的一面安装加强板21、22、23而安装于驱动器单元3。通过安装该等加强板21、22、23而可降低弯曲振动板2的共振,且可使弯曲振动板2更容易且牢固地装设于发声线圈31(中心帽4或副锥5等)。
[0090]
图9的(a)表示以下状态,在将一端侧2a往下方折弯的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中的上面,粘贴同样地将一端侧往上方折弯的加强板21,于折弯形成的一面(粘贴区域)涂布接着剂,而粘贴于被覆在发声线圈31(绕线管311)前端的中心帽4表面。另外,图9的(b)表示以下状态,将附加强板21的弯曲振动板2粘贴于锥状振动板1中心所露出的中心帽4表面,而连接固定于驱动器单元3。
[0091]
另外,图10的(a)表示以下状态,于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中的上面粘贴加强板21,使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与加强板21一起朝设置于中心帽4中央的切口41内插入。另外,图10的(b)表示以下状态,将涂布有接着剂的附加强板21的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插入锥状振动板1中心所露出的中心帽4的切口41而加以粘贴,而连接固定于驱动器单元3。
[0092]
另外,图11的(a)表示以下状态,在将一端侧2a往下方折弯的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中的上面粘贴同样地将一端侧往上方折弯的加强板21,于折弯形成的一面(粘贴区域)
涂布接着剂,而粘贴于被覆在发声线圈31(绕线管311)前端的副锥5表面。另外,图11的(b)表示以下状态,将附加强板21的弯曲振动板2粘贴于锥状振动板1的中心所露出的副锥5表面,而连接固定于驱动器单元3。
[0093]
另外,如图12所示,可将粘贴于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的加强板23的侧缘部23a安装于锥状振动板1表面,由此使弯曲振动板2与驱动器单元3(发声线圈31)间接连接。
[0094]
另外,图12的(a)表示以下状态,于将一端侧2a往下方折弯的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中的上面粘贴将侧缘部23a往上方折弯的加强板23,并于折弯形成的一面(粘贴区域)与一端侧2a的端面涂布接着剂,且粘贴于被覆在发声线圈31(绕线管311)前端的中心帽4表面及锥状振动板1表面。另外,图12的(b)表示以下状态,将附加强板23的弯曲振动板2粘贴于锥状振动板1中心所露出的中心帽4表面及锥状振动板1表面,而连接固定于驱动器单元3。
[0095]
在如上述构成的扬声器单元10中,锥状振动板1的小径侧1a及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端面一起与驱动器单元3(发声线圈31)连接,并于驱动器单元3施加电信号等,由此使发声线圈31产生伴随所施加信号的振动,使振动传达至与发声线圈连接的锥状振动板1及弯曲振动板2并驱动。
[0096]
亦即,发声线圈31的一端(基端部分)收容于磁路(磁场)32中,另一端(前端部分)与锥状振动板1及弯曲振动板2连接,故所输入的电子信号会使发声线圈31动作,该动作会传递至锥状振动板1及弯曲振动板2而转换为音响能量(声音)。
[0097]
在此,弯曲振动板2通过驱动器单元3而被驱动的方向为在弯曲振动板2表面上的扩展方向,亦即从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往对置的另一端侧2b(或从另一端侧2b往对置的一端侧2a)的曲面部扩展的弯曲方向。从侧面(剖面)观察弯曲振动板2时,该面方向弯曲为弓形。
[0098]
另外,如图13~15所示,扬声器单元10可通过装设于支撑构件51而形成形态相异的扬声器单元20。亦即,锥状振动板1的小径侧1a及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端面与驱动器单元3(发声线圈31)连接,锥状振动板1的大径侧1b及弯曲振动板2的另一端侧2b与支撑构件51连接。
[0099]
该支撑构件51是由形成为平板状的支撑板511、自支撑板511一面突出的凸部512、及设置于凸部512的宽屋檐状的支脚513所构成。
[0100]
支撑板511是于上方具备可插通锥状振动板1背面侧的开口(未图示),并在开口周围安装供锥状振动板1的大径侧1b连接的锥状支撑框9,由此使锥状振动板1的大径侧1b通过支撑板511而与支撑构件51连接。
[0101]
图中,支撑板511形成为纵长矩形状,但其形状并无特别限定。
[0102]
凸部512,虽然支撑安装有弯曲振动板2的另一端侧2b的支脚513,但以装设弯曲振动板2时不造成阻碍(不会撞到)的方式,使突出的前面512a形成为与弯曲振动板2的弯曲大致相等的弧线般的曲面。因此,在弯曲振动板2的背面侧中,凸部512的前面512a是设置成不与弯曲振动板2背面相接。该凸部512,作为进行辅助使弯曲振动板2不会因来自前面侧的外力而变形的结构而发挥功能。
[0103]
另外,凸部512的背面512b并非皆安装于支撑板511,如图15所示,位于锥状振动板1发射声音侧的背面512b区域,是以不会对锥状振动板1的振动造成障碍的方式,成为具有
不与锥状振动板1的大径侧1b相接的适当间隙的结构。
[0104]
进而,凸部512是以不会遮蔽来自锥状振动板1的声音发送的方式,在支撑板511的前面中心部于纵方向上弧状地仅突出一个的结构。由此,自锥状振动板1产生的声音会通过凸部512两侧而发送。另外,只要不阻碍来自锥状振动板1的声音发送,则亦可设置复数个凸部512。
[0105]
支脚513保持所安装的弯曲振动板2的另一端侧2b,但沿着宽度方向而在上面具有凹沟513a。于该凹沟513a内安装弯曲振动板2的另一端侧2b,由此使弯曲振动板2的另一端侧2b通过支脚513与支撑构件51连接。
[0106]
如上述构成的扬声器单元20中,锥状振动板1的小径侧1a及弯曲振动板2的一端侧2a端面与驱动器单元3(发声线圈31)连接,锥状振动板1的大径侧1b及弯曲振动板2的另一端侧2b与支撑构件51连接。因此,可通过支撑构件51而稳定地支撑锥状振动板1、弯曲振动板2、及驱动器单元3,使搬运较容易,且可容易地装设于壳体。
[0107]
接着,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100是通过至少具备锥状振动板1、弯曲振动板2、驱动器单元3、及壳体50而构成的结构,且通过具有具备锥状振动板1的动态型的第一扬声器、及具备弯曲振动板2的第二扬声器,而可使听力障碍者与听力正常者一起收听。
[0108]
壳体50为形成为箱形的中空构造体,其收容锥状振动板1、弯曲振动板2、及驱动器单元3,且形成为一骨架构造,该骨架构造在自装设的第一扬声器(锥状振动板1)或第二扬声器(弯曲振动板2)发送声音的前方区域具有由框架而构成的开放部。
[0109]
于壳体50装设前述第一扬声器单元10时,例如使壳体50成为由前板、背板、右侧板、左侧板、顶板、底板等六面所构成的构造时,第一扬声器单元10安装于壳体50的前板。另外,于壳体50装设前述第二扬声器单元20时,装设有锥状振动板1、弯曲振动板2、及驱动器单元3的支撑构件51的支撑板511可兼作为壳体50的前板而装设。
[0110]
因此,任何的扬声器单元的情况下,装设于壳体50的锥状振动板1中,大径侧1b与构成壳体50一部分的支撑构件51的支撑板511连接,该弯曲振动板2中,另一端侧2b与构成壳体50一部分的支撑构件51的支脚513连接。
[0111]
另外,说明此情形中的开放部,其是在较构成壳体50的前板更前方开口的结构,具体而言,其是在自作为前板而发挥功能的支撑构件51的支撑板511到支脚513为止的区域中的前面、上面、及左右侧面开口的结构。
[0112]
该开放部是使自锥状振动板1或弯曲振动板2产生的声音不会驻留而有效地朝外部放出声音。
[0113]
以上方式构成的扬声器100中,若对驱动器单元3输入电信号,与以往的面向听力障碍者及听力正常者的扬声器系统相比,可成为高性能、轻量、设置面积较少、提升扬声器的多功能性且可使听力障碍者与听力正常者一起满足地收听的混合型扬声器系统。
[0114]
另外,输入于驱动器单元3的电信号可列举例如由电视或收音机、音频播放器、个人计算机、智能型手机或平板等智能装置等所输出的声音信号。
[0115]
另外,虽图中未表示,但于壳体50的背板部可设置有用以装设音频插口及开关的孔。
[0116]
因此,本发明中,使来自具备锥状振动板的动态型的第一扬声器的声音与来自具备弯曲振动板的第二扬声器的声音混合,由此可播放较宽带域的声音(面向听力障碍者及
听力正常者的音波)。另外,使驱动锥状振动板的驱动器单元与驱动弯曲振动板的驱动器单元共用,故可降低制造成本及重量。进而,将第一扬声器与第二扬声器一体地连设,由此可减少设置面积且紧凑化。
[0117]
【符号说明】
[0118]1ꢀꢀꢀꢀꢀꢀ
第一振动板(锥状振动板)
[0119]
1a
ꢀꢀꢀꢀ
小径侧
[0120]
1b
ꢀꢀꢀꢀ
大径侧
[0121]2ꢀꢀꢀꢀꢀ
第二振动板(弯曲振动板)
[0122]
2a
ꢀꢀꢀꢀ
一端侧
[0123]
2b
ꢀꢀꢀꢀ
另一端侧
[0124]3ꢀꢀꢀꢀꢀ
驱动器单元
[0125]4ꢀꢀꢀꢀꢀ
中心帽(防尘帽)
[0126]5ꢀꢀꢀꢀꢀ
副锥
[0127]9ꢀꢀꢀꢀ
锥状支撑框
[0128]
10、20
ꢀꢀꢀꢀꢀ
扬声器单元
[0129]
21、22、23
ꢀꢀꢀꢀ
加强板
[0130]
31
ꢀꢀꢀ
发声线圈
[0131]
32
ꢀꢀꢀ
磁路
[0132]
41、51
ꢀꢀꢀꢀꢀ
切口
[0133]
50
ꢀꢀꢀ
壳体
[0134]
51
ꢀꢀꢀ
支撑构件
[0135]
100
ꢀꢀꢀꢀꢀ
扬声器(混合型扬声器系统)
[0136]
511
ꢀꢀꢀꢀꢀ
支撑板(前板)
[0137]
512
ꢀꢀꢀꢀꢀ
凸部
[0138]
513
ꢀꢀꢀꢀꢀ
支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