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机电设备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00:31: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配电箱领域,特别涉及机电设备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机电设备的配电箱用于安装供电电路、集成芯片、智能控制模块等各种电器元件,为机电设备的运行提供各类功能。机电设备运行时,配电箱中的各种电器元件工作发热,使配电箱内部的温度升高,现有的机电设备设置散热装置对配电箱进行散热,一般是通过风扇将外界的冷空气吹入配电箱中,使配电箱与外界产生空气流动,以实现配电箱的散热。
3.然而,当外界的空气湿度较高时,外界空气进入配电箱中使配电箱内部的湿度升高,对电器元件产生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电设备散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6.一种机电设备散热装置,包括:
7.箱体,其内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风腔、除湿腔、工作腔,所述进风腔设有连通外界的进风口,所述进风腔与所述工作腔相邻,以所述工作腔相对于所述进风腔的位置为相对的前方向,所述进风腔的前侧壁设有连通所述工作腔的安装孔,所述工作腔设有连通外界的出风口;
8.导热件,其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导热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安装孔的内侧壁密封,所述导热件的前后两端分别伸入所述进风腔与所述工作腔;
9.吹风装置,其设于所述进风腔,所述吹风装置将外部气体从所述进风口吹进所述进风腔中;
10.除湿装置,其包括依次首尾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蒸发器,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箱体的外部,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除湿腔中;
11.接水槽,其设于所述工作腔中,所述接水槽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方。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机电设备的电器元件安装于工作腔中,机电设备运行时,电器元件工作发热令工作腔的温度升高,而导热件将工作腔的热量传递到进风腔中,吹风装置将外部空气从进风口吹进进风腔中,则进风腔中的空气与导热件进行热交换,帮助工作腔散热,并且使进风腔的空气温度升高;除湿装置启动后,冷媒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蒸发器形成的循环回路中流动,冷媒在蒸发器中吸热,使蒸发器的温度远低于外界温度,当经过进风腔加热的空气进入除湿腔中,由于空气的温度与蒸发器的温度相差较大,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于蒸发器上,进而对空气进行除湿,并且令空气温度大幅度降低,干燥的冷空气进入工作腔中,对工作腔中的电器元件进行降温,并且能够携带工作腔中的水蒸气经出风口排出到外部,有助于保持工作腔的干燥;而且,若外部空气携带灰尘,空气经
过除湿腔时,灰尘与蒸发器外表面的冷凝水珠接触,使灰尘被水珠吸附并滴落到接水槽上,有助于减少进入工作腔中的灰尘,以避免灰尘在工作腔中堆积。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电设备散热装置还包括排污管,所述排污管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接水槽的底部,所述第二端连通外界,所述排污管设有阀门。
14.排污管的第一端连通接水槽的底部、第二端连通外界,打开阀门,通过排污管将接水槽中吸附有灰尘的污水排放到外界,避免污水长时间积聚。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器的所在高度低于所述接水槽的所在高度,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冷凝器的正上方。
16.排污管的第二端位于冷凝器的顶部,利用排污管排出少量温度较低的污水对冷凝器进行降温,避免浪费污水的冷量。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器的顶部设有可拆卸的散热板,所述散热板的顶部设有凹腔,所述凹腔位于所述第二端的正下方。
18.冷凝器顶部散热板的凹腔位于第二端的正下方,凹腔用于收集污水,避免污水直接滴落到冷凝器上,防止污水被加热蒸发时,污泥积聚在冷凝器的表面,散热板可拆卸下来,对凹腔内积聚的干化污泥进行清理。
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除湿腔的前后两侧分别连通所述工作腔与所述进风腔,所述蒸发器将所述除湿腔分隔成前后两部分。
20.进风腔的空气从后往前流经除湿腔后流向工作腔中,而蒸发器将除湿腔分隔成前后两部分,使空气流经蒸发器,增大空气与蒸发器的接触面积,从而确保空气中的灰尘能够被蒸发器外表面的水珠吸附。
2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除湿腔位于所述工作腔与所述进风腔的下方,所述进风腔的底部与所述工作腔的底部分别连通所述除湿腔,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进风腔的顶部,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工作腔的顶部。
22.工作腔的底部与进风腔的底部分别连通除湿腔的前后两侧,进风口位于进风腔的顶部,出风口位于工作腔的顶部,使空气依次流经整个进风腔、整个除湿腔、整个工作腔,有助于对进风腔及工作腔内部的导热件进行散热,且空气在流经除湿腔降温后从下往上流经整个工作腔中,有助于对工作腔内部的电器元件进行散热降温。
2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风口朝向后方,所述出风口朝向前方。
24.进风口朝向后方,出风口朝向前方,避免出风口放出较热的空气重新进入进风口。
2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包括前壳体、后壳体、下壳体,所述工作腔位于所述前壳体内,所述进风腔位于所述后壳体内,所述前壳体的后侧敞开,所述后壳体的前侧与所述前壳体的后侧铰接,所述后壳体可开合地盖设于所述前壳体的后侧,所述前壳体的底部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连通外界与所述工作腔,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后壳体的前侧壁上,所述下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后壳体的底部,所述下壳体的顶部敞开,所述后壳体的底部设有第二开口,所述除湿腔位于所述下壳体内,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除湿腔的后侧,当所述后壳体盖设于所述前壳体的后侧,所述除湿腔的前侧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
26.箱体由前壳体、后壳体、下壳体形成,后壳体可开合地盖设于前壳体的后侧,工作
腔位于前壳体内,便于对工作腔内部的电器元件进行检修;由于下壳体与后壳体可拆卸连接,拆卸下壳体,便于对除湿腔中的蒸发器及接水槽进行清洗维护;检修完成后,将后壳体盖设于前壳体的后侧,除湿腔的前侧通过第一开口连通工作腔,使进风腔、除湿腔、工作腔形成连通的气流通路。
2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孔有多个,所有所述安装孔间隔分布,所述导热件的数量与所述安装孔的数量相对应,所有所述导热件一一对应穿设于所有所述安装孔中。
28.设置多个导热件,使工作腔中热量更高效地传递到进风腔中。
2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导热件的后端横跨所述进风腔的前后两侧。
30.每个导热件的后端横跨整个进风腔,提高导热件与进风腔中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
附图说明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32.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机电设备散热装置,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机电设备散热装置,其一实施例后壳体与前壳体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34.图3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机电设备散热装置,其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35.图4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机电设备散热装置,其一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36.图5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机电设备散热装置,其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37.100、箱体,101、后壳体,1011、第二开口,102、下壳体,103、前壳体,1031、第一开口,110、进风腔,111、进风口,112、安装孔,120、除湿腔,130、工作腔,131、出风口,200、导热件,300、蒸发器,400、接水槽,500、排污管,501、第一端,600、电器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38.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发明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3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如果具有“若干”之类的词汇描述,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41.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2.参照图1至图5,本发明的机电设备散热装置作出如下实施例:
43.机电设备散热装置包括箱体100、导热件200、吹风装置、除湿装置、接水槽400、排污管500。
44.箱体100包括后壳体101、下壳体102、前壳体103,前壳体103与后壳体101前后相邻,后壳体101的前侧铰接于前壳体103的后侧,工作腔130位于前壳体103内,前壳体103的后侧敞开,后壳体101绕铰接轴转动后盖设于前壳体103的后侧,后壳体101的前侧壁闭合前壳体103后侧的敞口,后壳体101的前侧壁设有密封条,密封条围成的形状与前壳体103后侧敞口的形状相匹配,密封条封闭后壳体101的前侧壁与前壳体103的后侧壁之间的缝隙,使工作腔130密封。前壳体103的顶部设有出风口131,出风口131朝向前方,出风口131连通工作腔130与外界。电器元件600设置于工作腔130中,电器元件600连接于工作腔130的前侧内壁上。前壳体103的底部设有第一开口1031,第一开口1031连通工作腔130与外界。
45.进风腔110位于后壳体101内,工作腔130与进风腔110前后相邻,后壳体101的前侧壁设有连通工作腔130的安装孔112,安装孔112有多个,所有安装孔112间隔分布于后壳体101的前侧壁上。后壳体101的顶部设有进风口111,进风口111朝向后方,进风口111连通进风腔110与外界。
46.下壳体102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于后壳体101的底部,除湿腔120位于下壳体102内,下壳体102的顶部敞开,后壳体101的底部设有第二开口1011,第二开口1011连通后壳体101与除湿腔120的后侧。下壳体102的中部设有接水槽400,接水槽400位于除湿腔120的底部,排污管500的第一端501连通接水槽400,排污管500的内部设有阀门,阀门控制排污管500的通断。下壳体102的前侧突出于后壳体101的前方,当后壳体101带动下壳体102绕铰接轴转动、后壳体101盖设于前壳体103的后侧,下壳体102盖设于前壳体103底部的第一开口1031,使第一开口1031连通工作腔130与除湿腔120的前侧。
47.吹风装置设置于后壳体101上,吹风装置盖设于进风口111处,吹风装置将外界的空气吹送到进风腔110中,使进风口111、进风腔110、第二开口1011、除湿腔120、第一开口1031、工作腔130、出风口131形成连通的气流通路。
48.导热件200由导热性能较好的合金材料制成,例如铜合金、铝合金等等,导热件200有多个,每个导热件200的形状与安装孔112的形状相匹配,所有导热件200一一对应设置于所有安装孔112中,每个导热件200的外侧壁上套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使导热件200的外侧壁与安装孔112的内侧壁之间密封。导热件200的前后两端分别伸入工作腔130与进风腔110中,每个导热件200的后端横跨进风腔110的前后两侧。
49.除湿装置包括依次首尾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蒸发器300,压缩机及冷凝器设置于箱体100的外部,蒸发器300设置于除湿腔120的中部,蒸发器300沿左右方向横跨整个除湿腔120,使除湿腔120被分隔呈前后两部分,即第一开口1031与第二开口1011分别位于除湿腔120的前后两侧。蒸发器300由多个换热翅片及换热管组成,换热翅片与换热管之间形成有多个前后贯通的间隙,除湿腔120中的空气可沿着该间隙从后往前流动,使空气与蒸发器300之间热交换,接水槽400位于蒸发器300的正下方。
50.冷凝器与箱体100分隔设置,可利用墙壁或隔热板将冷凝器与箱体100分隔,避免冷凝器工作时放热升高箱体100的温度。冷凝器的所在高度低于接水槽400的所在高度,冷凝器的顶部通过螺钉连接散热板,散热板的顶部设有凹腔。排污管500的第二端向冷凝器的
上方延伸,排污管500的第二端位于冷凝器的正上方,第二端正对凹腔,使排污管500排放的污水滴落到凹腔中。
51.机电设备散热装置工作前,将后壳体101绕铰接轴转动并盖设于前壳体103的后侧,打开除湿装置及吹风装置,吹风装置将外界空气吹入进风腔110中,外界空气与进风腔110的导热件200后端进行热交换,帮助工作腔130中的电器元件600散热;除湿装置启动后,冷媒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蒸发器300形成的循环回路中流动,冷媒在蒸发器300中吸热,使蒸发器300的温度远低于外界温度,随后空气经第二开口1011进入除湿腔120中,随后空气流经蒸发器300,空气与蒸发器300之间发生热交换,空气的温度下降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蒸发器300的外表面冷凝成水珠,水珠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吸附有灰尘的水珠滴落到接水槽400中;经过蒸发器300的冷空气从第一开口1031进入工作腔130中,冷空气与工作腔130中的电器元件600进行热交换,帮助电器元件600散热,随后空气从出风口131排出到外界;接水槽400的污水沿着排污管500流动,打开排污管500的阀门,使污水流向第二端,污水从第二端滴落到冷凝器顶部的散热板的凹腔中,为冷凝器散热降温,污水在凹腔中蒸发,使污泥收集在凹腔中。
52.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