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3-17 09:51: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污水的处理要求越来越高,污水截污管网的逐步完善,很多污水处理厂都即将或已经进入满负荷或者超负荷运行状态,需要扩建污水处理厂以增设更多高效的污水处理装置。
3.然而,现有的污水处理厂所在地早已定型,难以扩建,在原厂周边的地理位置上没有多余的区域建造更多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导致现有的污水处理厂难以在不改变占地区域的情况下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的污水处理厂难以在不改变占地区域的情况下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等技术问题。
5.第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初沉池、生化反应沉淀系统和滤布滤池系统;初沉池包括第一子初沉池和第二子初沉池;
6.生化反应沉淀系统置于第一子初沉池内;
7.滤布滤池系统设于第二子初沉池内;
8.第一子初沉池的出水口与第二子初沉池的进水口连通。
9.可选地,第一子初沉池的底部还具有:沉淀区;
10.第一子初沉池的进水口开设于沉淀区的底部;
11.第二子初沉池的出水口开设于第二子初沉池的第一侧壁上,第一侧壁位于滤布滤池系统远离生化反应沉淀系统的一侧。
12.可选地,第一子初沉池还具有:第一排泥口;第二子初沉池还具有:第二排泥口;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泥脱水系统;
13.第一排泥口开设于第一子初沉池位于沉淀区的第二侧壁上;
14.第二排泥口开设于第二子初沉池位于滤布滤池系统与第一侧壁之间的底部;
15.污泥脱水系统与第一排泥口和第二排泥口连通。
16.可选地,生化反应沉淀系统还包括:布水系统和至少一个环流澄清器;
17.环流澄清器置于第一子初沉池内且与第一子初沉池的底部具有间隔;
18.布水系统连通沉淀区和环流澄清器。
19.可选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鼓风系统;生化反应沉淀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曝气器;
20.鼓风系统与曝气器连通,曝气器设于第一子初沉池位于沉淀区内的底面上。
21.可选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盖体;
22.盖体设于初沉池的顶部。
23.可选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除臭管道和第一除臭装置;
24.第一除臭管道连通第一除臭装置与滤布滤池系统。
25.可选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曝气沉砂池、第二除臭管道和第二除臭装置;
26.曝气沉砂池与第一子初沉池连通;
27.曝气沉砂池内设有格栅和排砂装置;
28.第二除臭管道连通第二除臭装置与曝气沉砂池。
29.可选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配水井和第一加药间;
30.配水井的进水口与曝气沉砂池具有排砂装置的一端的出水口连通;
31.第一加药间与配水井的第一进药口连通;
32.配水井的出水口与第一子初沉池的进水口连通。
33.可选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二加药间;
34.第二加药间分别与配水井的第二加药口和滤布滤池系统的第三加药口连通。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将初沉池分为第一子初沉池和第二子初沉池,在第一子初沉池内设置生化反应沉淀系统,第一子初沉池起到生化反应沉淀池的作用,能够对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净化;在第二子初沉池内设置滤布滤池系统,第二子初沉池将滤布滤池系统包含在内,第二子初沉池相当于滤布滤池,无需另外在初沉池外设置滤布滤池,在初沉池内直接对来自第一子初沉池和生化反应沉淀系统的污水进行进一步净化,第二子初沉池也对滤布滤池系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的同时,对原有的初沉池进行改造利用,无需另外选址建造生化反应沉淀池和滤布滤池,降低了污水处理的成本。
36.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7.本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40.图3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4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流澄清器的结构示意图。
42.图中:
43.1-污水处理系统;
44.11-初沉池;110-第一子初沉池;111-第二侧壁;112-沉淀区;120-第二子初沉池;121-第一侧壁;101-盖体;
45.12-滤布滤池系统;13-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0-环流澄清器;1301-导流通孔;1302-斜板;1303-导流件;1304-排水管;131-曝气器;
46.14-鼓风系统;
47.15-第一除臭装置;
48.16-曝气沉砂池;161-格栅;162-排砂装置;
49.17-第二除臭装置;
50.18-配水井;
51.19-第一加药间;
52.20-第二加药间;
53.s-输水管道;jy-加药管道;n-排污管道;f1-第一除臭管道;f2-第二除臭管道;k-输气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技术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5.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56.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57.本技术的发明人研究发现:
58.一般的污水处理厂均设有初沉池来处理污水。但是,现有的初沉池已经难以满足污水处理的高要求。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原有的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增设生化反应沉淀池和滤布滤池,对污水进一步处理,提高处理过的污水的水质,进一步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这就需要扩大原有污水处理厂的占地面积,才能新建生化反应沉淀池和滤布滤池以达到处理污水的标准。但是,目前很多污水处理厂周围并没有空地,扩建较为困难。
59.本技术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60.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61.请参考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1,包括:初沉池11、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和滤布滤池系统12。
62.初沉池11包括第一子初沉池110和第二子初沉池120。
63.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置于第一子初沉池110内。
64.滤布滤池系统12设于第二子初沉池120内。
65.第一子初沉池110的出水口与第二子初沉池120的进水口连通。
66.在本实施例中,污水处理系统1包括初沉池11、生化反应系统13和滤布滤池系统12,将初沉池11分为第一子初沉池110和第二子初沉池120,在第一子初沉池110内设置生化
反应沉淀系统13,第一子初沉池110起到生化反应沉淀池的作用,能够对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净化;在第二子初沉池120内设置滤布滤池系统12,第二子初沉池120将滤布滤池系统12包含在内,无需另外在初沉池11外设置滤布滤池,在初沉池11内直接对来自第一子初沉池110和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的污水进行进一步净化,第二子初沉池120也对滤布滤池系统12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的同时,对原有的初沉池进行改造利用,无需另外选址建造生化反应沉淀池和滤布滤池,降低了污水处理的成本。
67.在本实施例中,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的出水口与滤布滤池系统12的进水口连通,经过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净化后的污水再次进入滤布滤池系统12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后再达标排放,相比原有的使用初沉池11净化的净化体系,改造后的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和滤布滤池的净化效率更高。
68.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中的污水均通过输水管道s输送至各个处理单元或处理设备。
69.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中图1中a处的虚线框是不存在的,用于衔接后续局部放大图,便于读者理解而特意设置的。并且图1中的管线网也只是为便于理解而绘制的示意图形,实际应用中不仅限于此。
7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2,第一子初沉池110的底部还具有:沉淀区112。
71.第一子初沉池110的进水口开设于沉淀区112的底部。
72.第二子初沉池120的出水口开设于第二子初沉池120的第一侧壁121上,第一侧壁121位于滤布滤池系统12远离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的一侧。
7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初沉池110的进水口开设于沉淀区112的底部,来自第一子初沉池110的进水口的污水里较重的泥砂能够直接落入沉淀区112内。在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中,也能够将污水中混合的污泥再次过滤至沉淀区112内,沉淀区112能够聚集污水中的泥砂。
74.经过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净化后的水再进入滤布滤池系统12中,再一次净化后从第二子初沉池120的出水口排出。第二子初沉池120的出水口位于滤布滤池系统12远离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的一侧。滤布滤池系统12主要是处理悬浮物和总磷的污水处理单元,经过滤布滤池系统12处理后的污水即可达标排放。
75.由于沉淀区112内聚集了很多污泥,因此,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初沉池110还具有:第一排泥口。第二子初沉池120还具有:第二排泥口。污水处理系统1还包括:污泥脱水系统。
76.第一排泥口开设于第一子初沉池110位于沉淀区112的第二侧壁111上。
77.第二排泥口开设于第二子初沉池120位于滤布滤池系统12与第一侧壁121之间的底部。
78.污泥脱水系统与第一排泥口和第二排泥口连通。
7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泥口开设于沉淀区112的第二侧壁111上,便于排放来自沉淀区112的污泥。滤布滤池系统12过滤后的污泥也会聚集在第二子初沉池120的底部,第二排泥口开设于第二子初沉池120的底部,便于排放第二子初沉池120的底部的污泥。污水处理系统1还包括污泥脱水系统,第一排泥口、第二排泥口均与污泥脱水系统连通,通过排污
管道n将排放的污泥输送至污泥脱水系统进行脱水处理,再运输至外部的污泥接受装置进行处理。
80.可选地,污泥脱水系统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带式污泥脱水机、厢式污泥压滤机、叠螺污泥脱水机、卧式离心污泥脱水机中的任意一种。
81.可选地,污水处理系统1还包括:
82.污泥调理池,污泥调理池与第一子初沉池110连通,污泥调理池用于接收第一子初沉池110排出的污泥,并将污泥进行污泥性质调理工艺处理。
83.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与污泥调理池和污泥脱水系统连通,污泥浓缩池用于接收污泥调理池排出的污泥,进行污泥浓缩处理后输出至污泥脱水系统。
8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2和图4,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还包括:布水系统和至少一个环流澄清器130。
85.环流澄清器130置于第一子初沉池110内且与第一子初沉池110的底部具有间隔。
86.布水系统连通沉淀区112和环流澄清器130。
87.在本实施例中,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主要是通过环流澄清器130进行净水处理,布水系统与第一子初沉池110的进水口连通,将从第一子初沉池110的进水口进入的污水分配至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内的环流澄清器130等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其中,污水通过布水系统从环流澄清器130的导流通孔1301进入环流澄清器130内部,密度较大的污泥会顺着环流澄清器130的斜板1302向导流件1303汇集,导流件1303呈倒三角形,也能起到导向的作用,使污泥排放至沉淀区112,而污水中经过处理的留下来的上清液会进入环流澄清器130的溢流槽内,通过排水管1304向第二初沉池11或滤布滤池系统12排放。
88.可选地,环流澄清器130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根据处理的污水量进行设置,方案灵活可控。
89.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污水处理系统1还包括:鼓风系统14;生化反应沉淀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曝气器131;
90.鼓风系统14与曝气器131连通,曝气器131设于第一子初沉池110位于沉淀区112内的底面上。
91.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和图3,曝气器131设置于生化反应沉淀池2内用于提供氧气和气升动力。在实施时,曝气器131设置于第一子初沉池110的底部,鼓风系统14通过输气管道k与曝气器131连通,用于向曝气器131内输送气体。曝气器131在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的底部曝气从而产生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搅动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底部的泥水混合物形成环流,其中,污泥等密度较大的物质会沉降在沉淀区112,而上清液通过环流澄清器130后进入第二子初沉池120,通过滤布滤池系统12进行深度处理。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附图中沉淀区绘制的两条向上的箭头,可以理解为水流被扰动后向上的方向。
92.可选地,曝气器131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可以根据需要处理的污水量灵活设置。
93.可选地,鼓风系统14的输气管道k还连通至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内,以便搅动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内的泥水混合物,使其形成环流。
9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污水处理系统1还包括:盖体101。
95.盖体101设于初沉池11的顶部。
96.在本实施例中,盖体101设于整个初沉池11的顶部,能够遮住初沉池11和初沉池11
内的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和滤布滤池系统12,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日晒对初沉池11内的处理单元造成影响,例如因为阳光照射在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内滋生的藻类会堵塞溢流槽等。
9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1,污水处理系统1还包括:第一除臭管道f1和第一除臭装置15。
98.第一除臭管道f1连通第一除臭装置15与滤布滤池系统12。
99.在本实施例中,新建第一除臭装置15对滤布滤池系统12进行除臭,防止系统产生的臭气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100.可以理解的是,污水在汇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混入泥砂,污水中的砂如果不预先沉降分离去除,则会对后续处理设备的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例如,可能会磨损设备运行需要的机泵、堵塞输水管道s管网等等。因此,本技术还提供如下一些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污水处理系统1还包括:曝气沉砂池16、第二除臭管道f2和第二除臭装置17。
101.曝气沉砂池16与第一子初沉池110连通。
102.曝气沉砂池16内设有格栅161和排砂装置162。
103.第二除臭管道f2连通第二除臭装置17与曝气沉砂池16。
104.在本实施例中,曝气沉砂池1引入污水,并将污水中的颗粒物去除后排水至其他处理设备或处理单元中,以避免污水中的颗粒物对后续工艺单元中的设备造成堵塞或者磨损。其中,格栅161靠近来水方向,排砂装置162能够对流经格栅161的污水进行排砂处理。并且,通过第二除臭装置17对进入排砂装置162的污水进行除臭处理。
105.可选地,曝气沉砂池16可以采用平流曝气沉砂池、旋流曝气沉砂池中的任意一种。以平流曝气沉砂池为例,平流曝气沉砂池能去除污水中粒径较大的砂粒,以保护输水管道s、阀门等设施,避免其受磨损和阻塞。
10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污水处理系统1还包括:配水井18和第一加药间19。
107.配水井18的进水口与曝气沉砂池16具有排砂装置162的一端的出水口连通。
108.第一加药间19与配水井18的第一进药口连通。
109.配水井18的出水口与第一子初沉池11的进水口连通。
110.在本实施例中,配水井18与曝气沉砂池16连通,曝气沉砂池16处理过的污水排放至配水井18中,第一加药间19可以通过加药管道jy向配水井18内投放除磷剂和碳源药剂,对配水井18内的污水进行除磷处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投放净水剂或混凝剂。
11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污水处理系统1还包括第一加药间20。
112.第一加药间20分别与配水井18的第二加药口和滤布滤池系统12的第三加药口连通。
113.在本实施例中,原有的第一加药间20用于向配水井18中投放碳酸钠,而第一加药间20也可以直接布设加药管道jy连通至改造后的滤布滤池系统12中,向滤布滤池系统12中投放次氯酸钠等药剂,对经过滤布滤池系统12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114.应用本技术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15.1、将初沉池11分为第一子初沉池110和第二子初沉池120,在第一子初沉池110内设置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第一子初沉池110起到生化反应沉淀池的作用,能够对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净化;在第二子初沉池120内设置滤布滤池系统12,第二子初沉池120将滤布滤
池系统12包含在内,第二子初沉池120相当于滤布滤池,无需另外在初沉池11外设置滤布滤池,在初沉池11内直接对来自第一子初沉池110和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的污水进行进一步净化,第二子初沉池120也对滤布滤池系统12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的同时,无需另外选址建造生化反应沉淀池和滤布滤池,降低了污水处理的成本。
116.2、第一排泥口开设于沉淀区112的第二侧壁111上,便于排放来自沉淀区112的污泥。滤布滤池系统12过滤后的污泥也会聚集在第二子初沉池120的底部,第二排泥口开设于第二子初沉池120的底部,便于排放第二子初沉池120的底部的污泥。污水处理系统1还包括污泥脱水系统,第一排泥口、第二排泥口均与污泥脱水系统连通,将排放的污泥输送至污泥脱水系统进行脱水处理,再运输至外部的污泥接受装置进行处置。
117.3、盖体101设于整个初沉池11的顶部,能够遮住初沉池11和初沉池11内的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和滤布滤池系统12,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日晒对初沉池11内的处理单元造成影响,例如因为阳光照射在生化反应沉淀系统13内滋生的藻类会堵塞溢流槽等。
118.4、新建除臭装置对滤布滤池系统12进行除臭,防止系统产生的臭气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1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120.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1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12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23.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