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3-17 02:52: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


背景技术:

2.电缆在电力的传输、信息的传递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电缆常常由于户外恶劣环境而出现损坏、断裂、塌陷等问题,对电力传输造成影响。对于断裂、需要检修的电缆,通常需要先将损坏电缆径向截断,再对外绝缘层内的芯线进行处理,当处理完成之后通过塑胶层包裹并进行塑封复原。传统的方法通常采用人工操作,效率极低,塑封效果较差,导致电缆无法完全修复。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对损坏电缆进行塑封的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包括安装板、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的具有进风口的导风腔、设于所述导风腔内的进风导流体、设于所述进风导流体上端的风扇组件、设于所述风扇组件上端的加热组件以及设于所述导风腔上端且与其连通的环形出风组件,所述环形出风组件具有一环形外壳、形成于所述环形外壳内且与所述导风腔连通的环形内腔、沿所述环形外壳径向设置于所述环形外壳内周的环形出风通道。
5.进一步的,还包括分布于所述导风腔的下段外壁的若干通孔,所述若干通孔形成所述进风口。
6.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外壳具有一外环板、自所述外环板第一端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一端侧板、自所述外环板第二端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二端侧板以及自所述第一端侧板和第二端侧板分别向相对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内环板及第二内环板;所述第一内环板及第二内环板的延伸端相错从而形成相互重叠的第一重叠部分及第二重叠部分,所述第一重叠部分及第二重叠部分之间具有一间隔空间,所述间隔空间形成所述环形出风通道。
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重叠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重叠部分与所述外环板之间,所述第一内环板的延伸端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有第一凸沿,所述第二内环板未重叠的内周面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凸沿,所述第一凸沿及第二凸沿之间形成一与所述环形出风通道连通的环形出风口。
8.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外壳包括分体式的第一弧形外壳以及与所述第一弧形外壳对接的第二弧形外壳,所述第一弧形外壳及第二环形外壳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一弧形外壳及第二弧形外壳的另一端扣接。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外壳的枢接端向外凸设有第一环形凸沿,所述第一环形凸沿的外侧设有一第一枢接轴;所述第二弧形外壳的枢接端向外凸设有第二环形凸沿,所述第二环形凸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枢接轴枢接的枢接孔。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外壳的扣接端向外凸设有第三环形凸沿,所述第三环形凸沿的下方形成有一扣耳;所述第二弧形外壳的扣接端具有向外凸设有第四环形凸沿,所述第四环形凸沿上设有第二枢接轴,所述第二枢接轴上枢接有一与所述扣耳扣接的扣部。
11.进一步的,所述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设于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的一侧,还包括一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的安装台以及一设于所述安装台上且滑动方向与所述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的轴向垂直的滑动机构,所述安装板设于所述滑动机构上以能够向所述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推进及退回。
12.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一设于所述安装台上且与所述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垂直的丝杆副、设于所述丝杆副远离所述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的一端的摇柄以及设于所述安装台上且与所述丝杆副平行的导轨,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丝杆副的丝杆螺母连接且所述安装板的两侧与所述导轨滑动配合。
13.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导流体的呈上小下大的腰形柱体结构。
14.本技术电缆绝缘塑封机构,能够对加工检修后的电缆进行修复,从而完成所述电缆检修的最后一步。通过本电缆绝缘塑封机构修复的电缆能够继续工作,无需更换新的电缆,降低工程量,极大地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6.图1是本技术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技术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一实施例的剖面示图。
18.图3是图2中局部a的放大图。
19.图4是本技术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一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20.图5是本技术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技术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一实施例中的工作状态图。
22.图7是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2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6.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包括安装板51、安装于所述安装板
51上的具有进风口的导风腔52、设于所述导风腔52内的进风导流体53、设于所述进风导流体53上端的风扇组件54、设于所述风扇组件54上端的加热组件55以及设于所述导风腔52上端且与其连通的环形出风组件56,所述环形出风组件56具有一环形外壳561、形成于所述环形外壳561内且与所述导风腔52连通的环形内腔562、沿所述环形外壳561径向设置于所述环形外壳562内周的环形出风通道563。
27.一实施例中,所述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为一独立的电缆操作机构,其无需与其他电缆操作机构装配配合,独立实现电缆的绝缘塑封。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导风腔52可直接安装于所述安装板51上,所述安装板51无需与其他机构滑动配合。
28.一实施例中,所述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可与其他电缆操作机构配合,实现多功能电缆操作装置或系统。请参见图4至图6,例如在与一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a1协同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51可通过一安装台57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a1的一侧。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台57面向所述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a1的一侧边可设一快装挂块571,用于快速挂持于所述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a1一侧位置处,提高装配效率,在不需要装配时,亦可快速取下,可独立使用,缩小占用空间,扩大使用场景、使用范围。
29.进一步优选的,在与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装配使用时,为了不影响所述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a1的正常使用,主要是使所述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在不使用时,位于所述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a1外侧。因此,所述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如下优化设计:在所述安装台57上设置一滑动机构58,所述滑动机构58的滑动方向与所述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a1的轴向垂直,所述安装板51设于所述滑动机构58上以能够向所述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a1推进及退回。所述滑动机构58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包括一设于所述安装台57上且与所述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a1垂直的丝杆副581、设于所述丝杆副581远离所述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a1的一端的摇柄582以及设于所述安装台57上且与所述丝杆副581平行的导轨583,所述安装板51与所述丝杆副581的丝杆螺母连接且所述安装板51的两侧与所述导轨583滑动配合。本实施例,为了方便操作,所述环形出风组件56的轴向与所述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a1轴向平行,当电缆需要塑封时,转动所述摇柄582使所述安装板51向前移动,从而使所述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整体向前移动,使所述环形出风组件56位于电缆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a1正上方,将电缆放置于所述环形外壳561中,在待塑封位置处覆一绝缘胶层,使所述风扇组件54及加热组件55工作,所述风扇组件54将进风送至所述加热组件55进行加热,经过加热后的热风流经所述环形内腔562并从所述环形出风通道563流出,从而加热所述绝缘胶层,使得所述绝缘胶层封于所述待塑封部位处。当不需要塑封时,反向转动所述摇柄582使所述安装板51回位,从而使所述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整体向后移动,不影响绝缘层轴向剥切机构正常使用。
30.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7,本具体实施例中,为了使进风更加均匀、进风面更广,在所述导风腔52的下段外壁的满布通孔521,这些满布的若干通孔521形成上述的进风口。如此,可从所述导风腔52的四周均能进风,每一通孔521大小一致,每一通孔521进入的风力均匀并且进风量大。
31.所述导风腔52采用筒状壳体制成,为了便于装卸,所述筒状壳体又采用分体式的下筒体521及上筒体522可拆卸连接而成,所述下筒体521及上筒体522围合形成所述的导风
腔52。所述下筒体521固定于所述安装板51上,所述上筒体522螺接于所述下筒体521的上端。所述进风导流体53设置于所述下筒体521的底部,所述进风导流体53的呈上小下大的腰形柱体结构。所述风扇组件54设置于所述下筒体521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导流罩的上端位置处,所述加热组件55设置于所述上筒体522内。优选的,所述上筒体522的上端向上且向中心方向倾斜形成一上小下大的喇叭状或敞口状,所述上筒体522的上端口与所述环形内腔562连通,下端口内径与所述下筒体521内径一致。如此设置,较小的上端口可使进风在所述加热组件55片停留时间更长,使得所述进风经所述加热组件55加热后温度达到要求,保证塑封效果。所述风扇组件54优选的涡流式风扇组件54,可具有一定增压功能,强有力地将所述进风送入所述环形出风组件56中。可理解的,所述筒状壳体并不限于上述分体式结构,还可采用一体成型结构。
32.所述加热组件55包括一形状与所述上筒体522及下筒体521相适配的安装环551以及通过数根肋杆552与所述安装环551连接的翅片式陶瓷发热体553,所述翅片式陶瓷发热体553整体呈上小下大的圆锥形通腔结构,所述进风能够从所述翅片式陶瓷发热体553通腔中流向所述环形内腔562中,也能够从所述肋杆552之间的空间向上流入所述环形内腔562中。所述加热组件55与所述上筒体522内壁之间的间隔空间554可根据所述翅片式陶瓷发热体553加热功率、加热效果而定,当所述加热功率大时,可以适当增大使所述翅片式陶瓷发热体553与所述上筒体522之间的间隔空间554,当所述加热功率小时,可使所述翅片式陶瓷发热体553与所述上筒体522的间隔空间554缩小。同样的,所述翅片式陶瓷发热体553的通腔上端口的口径亦根据所述翅片式陶瓷发热体553功率而设定,从而保证热风温度及热风量。采用如上结构,无论所述进风如何进入所述环形内腔562,均需经过所述翅片式陶瓷发热体553时,所述翅片式陶瓷发热体553各个面均能够对所述进风进行加热。可理解的,所述加热组件55的发热体材质不仅限于上述翅片式陶瓷发热体553,可采用任何一种实现加热功能的发热体材质。
33.所述环形外壳561具有一外环板561a、自所述外环板561a第一端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一端侧板561b、自所述外环板561a第二端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的第二端侧板561c以及自所述第一端侧板561b和第二端侧板561c分别向相对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内环板561d及第二内环板561e。所述第一内环板561d及第二内环板561e的延伸端相错从而形成相互重叠的第一重叠部分及第二重叠部分561f。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环板561e向所述第一端侧板561b方向延伸后向又所述外环板561a方向延伸一定距离,且延伸所述一定距离后向第二端侧板561c方向弯弧一定角度形成一弯弧端部561g,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端侧板561b与所述第二内环板561e的延伸端之间的间隔空间向所述弯弧端部561g方向渐大。所述第一内环板561d沿所述第二内环板561e的外侧(靠近所述环形壳体中心的一侧)向所述第二端侧板561c方向延伸,其延伸距离根据所述环形壳体的轴向长度、不同实施例的需求而定。所述第一内环板561d位于所述第二内环板561e外侧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一重叠部分,所述第二内环板561e位于所述第一内环板561d内侧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二重叠部分561f,所述第一重叠部分及第二重叠部分561f之间具有一间隔空间,所述间隔空间形成所述环形出风通道563。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内环板561d整体均覆于所述第二重叠部分561f外侧,因此整个所述第一内环板561d即均为第一重叠部分。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环板561d延伸至轴向中部位置后径向向内延伸以形成第一凸沿561h,所述第二内环板561e的内周面对应于所
述第一凸沿561h的位置处(即第二内环板561e未重叠的内周面)平行设置第二凸沿561i,所述第一凸沿561h及第二凸沿561i之间形成一与所述环形出风通道563连通的环形出风口563a。可理解的,上述环形出风通道563及环形出风口563a仅为本优选的实施例,这样设置可沿长热风的出风路径,使热风出风更均匀,避免因直接吹向所述待塑封部而出现受热过度现象。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出风口563a还可直接为沿所述环形外壳561组件的内周面一圈设置。
34.为了便于取放电缆、调节电缆位置,所述环形外壳561包括分体式的第一弧形外壳563以及与所述第一弧形外壳563对接的第二弧形外壳564,所述第一弧形外壳563及第二环形外壳561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一弧形外壳563及第二弧形外壳564的另一端扣接。所述第一弧形外壳563的枢接端向外凸设有第一环形凸沿563a,所述第一环形凸沿563a的外侧设有一第一枢接轴563b;所述第二弧形外壳564的枢接端向外凸设有第二环形凸沿564a,所述第二环形凸沿564a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枢接轴563b枢接的枢接孔(图未示出)。所述第一弧形外壳563的扣接端向外凸设有第三环形凸沿563c,所述第三环形凸沿563c的下方形成有一扣耳563d;所述第二弧形外壳564的扣接端具有向外凸设有第四环形凸沿564b,所述第四环形凸沿564b上设有第二枢接轴,所述第二枢接轴上枢接有一与所述扣耳563d扣接的第四环形凸沿564c。可理解的,上述枢接及扣接结构仅为本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结构,并不限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文有所提示的具体枢接及扣接结构的基础上作任何变形、替换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例如将所述枢接轴和枢接孔对换,将所述第四环形凸沿564c及扣耳563d对换,又例如将枢接轴与枢接孔替换为合页等转接结构等等。
35.本技术电缆绝缘层塑封机构的原理如下:首先打开第四环形凸沿564c,使所述第二弧形外壳564向上翻转形成电缆取放口,在所述电缆的待塑封部分覆一绝缘胶层,将所述电缆放置于所述环形外壳561中并使所述待塑封部位与所述环形出风口563a对准,将第二弧形外壳564扣接在所述第一弧形外壳563上;其次,使所述风扇组件54及加热组件55工作,所述风扇组件54将外部气体吸入所述导内腔53内,通过所述进风导流体53向上导流,再通过所述风扇组件54输送至加热组件55位置处进行加热,经过加热后的热风进入所述环形外壳561的环形内腔562中,再通过所述环形出风通道563及环形出风口563a吹至所述电缆的待塑封部位。本技术电缆绝缘塑封机构,能够对加工检修后的电缆进行修复,从而完成所述电缆检修的最后一步。通过本电缆绝缘塑封机构修复的电缆能够继续工作,无需更换新的电缆,降低工程量,极大地节约了成本。
36.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