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施工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2022-03-16 01:12: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2.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也叫工地。
3.建筑施工是人们利用各种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按照特定的设计蓝图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进行的为建造各式各样的建筑产品而进行的生产话动。它包括从施工准备、破土动工到工程竣工验收的全部生产过程。这个过程中将要进行施工准备、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土方工程、爆破工程、基础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钢结构工程、木结构工程、结构安装工程等工作。
4.建筑施工是一个技术复杂的生产过程,需要建筑施工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应用材料、力学、结构、工艺等理论解决施工中不断出现的技术难题,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这一施工过程是在有限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上进行着多工种工人操作。成百上千种材料的供应、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行,因此必须要有科学的、先进的组织管理措施和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方能圆满完成这个生产过程,这一过程又是一个具有较大经济性的过程。在施工中将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处处考虑其经济效益,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施工过程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工程质量、安全(包括环境保护)进度和成本。
5.在进行建筑施工时,现有技术往往进行人为的规划和搭建,单由于人工操作往往会存在一些误差,导致最终建筑结果和最初的摄像有某些偏差,如果能在建筑过程中,在最开始出现偏差时就能发现偏差,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6.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施工方法和系统,通过实时生成建筑过程中的模型,和原模型进行比对,实现实时的纠正建筑错误,保证最终结果符合预期。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建筑施工方法,所述方法执行以下步骤:
9.步骤1:接收指示对建筑区域进行选择;获取对应于所选建筑区域的建筑数据;
10.步骤2:将所述建筑数据转换成局部空间,根据转换的局部空间,生成建筑的模型;
11.步骤3:按照生成的模型,建造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承重墙;
12.步骤4:承重墙第一步待板凝结后,根据建筑的承重墙,生成新的模型,和步骤2生成的模型进行比对,若比对通过则执行步骤5;若比对不通过,则发出提示信息;
13.步骤5:测量员放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构件位置尺寸线;在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构件上
墙构件位置处制作混凝土垫块;
14.步骤6:在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构件位置处铺设水泥砂浆,砂浆略高于混凝土垫块上表面在砂浆初凝前将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构件吊装至相应位置;然后进行楼体建造:当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构件安装完成后,使用斜支撑将构件固定;固定完成后,生成新的模型,将新生成的模型和步骤2生成的模型进行比对,若比对不通过,则发出提示信息;若比对通过,则执行步骤7;
15.步骤7:绑扎后浇筑的构造柱钢筋;支设后浇筑的构造柱模板;浇筑后浇筑的构造柱混凝土;设置板支撑;铺设预制叠合楼板;绑扎叠合梁上部主筋及叠合板上部筋;浇筑预制叠合楼板叠合面以上混凝土;重复上步骤5至步骤7,直至顶层。
16.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将所述建筑数据转换成局部空间,根据转换的局部空间,生成建筑的模型的方法执行以下步骤:将所述建筑数据转换成局部空间;从所转换的建筑数据中形成表面网格;以相对于所述表面网格的一角度生成至少一个侧表面;将所述至少一个侧表面与所述表面网格组合以生成模型;
17.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将所述建筑数据转换成局部空间,根据转换的局部空间,生成建筑的模型的方法执行以下步骤:包括下列步骤:根据获取的建筑数据,生成建筑的图像,根据生成的图像,计算与该图像像素在空间内的深度对应的深度图;根据深度图,对图像计算与该图像像素的分辨率对应的分辨率图;通过将当前图像像素投影到其它图像,使当前图像像素与另一个序列图像像素匹配;根据其分辨率以及与此像素匹配的其它序列图像像素的分辨率,选择当前图像的像素;根据选择的像素构建模型。
18.进一步的,所述图像的选择像素构成一个或多个区域,根据像素是否属于该区域并根据他们在图像内所属的区域的几何图形特征计算权重并将权重分配到图像像素,根据对像素赋予的分辨率和权重值,重新选择像素。
19.进一步的,根据已经赋予此像素的权重和分辨率,将关联值赋予各图像像素,为了给出选择像素的掩码,根据匹配像素内的最高关联值选择当前图像像素。
20.一种建筑施工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数据获取单元、模型构建单元和模型比对单元;所述数据获取单元,用于接收指示对建筑区域进行选择;获取对应于所选建筑区域的建筑数据;所述模型构建单元,用于将所述建筑数据转换成局部空间,根据转换的局部空间,生成建筑的模型;所述模型比对单元,用于将生成的新的模型和最初生成的模型进行比对,生成比对结果。
21.进一步的,所述模型比对单元,将生成的新的模型和最初生成的模型进行比对的,生成比对结果的方法包括:将生成的新的模型拆解成平面模型,将最初生成的模型也拆解成平面模型,将两个平面模型进行比对。
22.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垫块上表面与板顶高差为垫层高度;所述的水泥砂浆略高于混凝土垫块上表面,是为了使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构件安装时下部垫层砂浆饱满;在墙体安装就位后,安装斜支撑,然后调节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构件垂直度,最后固定斜支撑;所述的斜支撑为带调节功能的支撑杆。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通过实时生成建筑过程中的模型,和原模型进行比对,实现实时的纠正建筑错误,保证最终结果符合预期。
附图说明
24.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2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建筑施工系统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建筑施工方法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28.请参阅图1和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29.实施例1
30.一种建筑施工方法,所述方法执行以下步骤:
31.步骤1:接收指示对建筑区域进行选择;获取对应于所选建筑区域的建筑数据;
32.步骤2:将所述建筑数据转换成局部空间,根据转换的局部空间,生成建筑的模型;
33.步骤3:按照生成的模型,建造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承重墙;
34.步骤4:承重墙第一步待板凝结后,根据建筑的承重墙,生成新的模型,和步骤2生成的模型进行比对,若比对通过则执行步骤5;若比对不通过,则发出提示信息;
35.步骤5:测量员放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构件位置尺寸线;在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构件上墙构件位置处制作混凝土垫块;
36.步骤6:在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构件位置处铺设水泥砂浆,砂浆略高于混凝土垫块上表面在砂浆初凝前将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构件吊装至相应位置;然后进行楼体建造:当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构件安装完成后,使用斜支撑将构件固定;固定完成后,生成新的模型,将新生成的模型和步骤2生成的模型进行比对,若比对不通过,则发出提示信息;若比对通过,则执行步骤7;
37.步骤7:绑扎后浇筑的构造柱钢筋;支设后浇筑的构造柱模板;浇筑后浇筑的构造柱混凝土;设置板支撑;铺设预制叠合楼板;绑扎叠合梁上部主筋及叠合板上部筋;浇筑预制叠合楼板叠合面以上混凝土;重复上步骤5至步骤7,直至顶层。
38.实施例2
39.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步骤2中:将所述建筑数据转换成局部空间,根据转换的局部空间,生成建筑的模型的方法执行以下步骤:将所述建筑数据转换成局部空间;从所转换的建筑数据中形成表面网格;以相对于所述表面网格的一角度生成至少一个侧表面;将所述至少一个侧表面与所述表面网格组合以生成模型。
40.建筑施工标准化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订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施工项目管理标准化是指把项目管理的成功作法和经
验,通过在相同或相似管理模块内进行管理复制,使项目管理实现从粗放式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式转变。(1)通过标准化管理,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程序化,模糊问题具体化,分散的问题集成化,成功的方法重复化,实现工程建设各阶段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机衔接,整体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又好又快实施大规模建设任务提供保障。(2)通过总结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作法,有利于不断丰富和创新项目管理方法和企业管理水平。(3)通过对项目管理经验在最大范围内的复制和推广,可以搭建起项目管理的资源共享平台。(4)通过在每个管理模块内制定相对固定统一的现场管理制度、人员配备标准、现场管理规范和过程控制要求等,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管理资源,减少管理成本。(5)通过推行统一的作业标准和施工工艺,可以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和安全死角,为建设精品工程和安全工程提供了保障。(6)通过对项目管理中的各种制约因素进行预前规划和防控。可以有效减少各种风险,避免重蹈覆辙。(7)通过建立标准的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考核机制,便于对员工进行统一的绩效考量。
41.实施例3
42.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步骤2中:将所述建筑数据转换成局部空间,根据转换的局部空间,生成建筑的模型的方法执行以下步骤:包括下列步骤:根据获取的建筑数据,生成建筑的图像,根据生成的图像,计算与该图像像素在空间内的深度对应的深度图;根据深度图,对图像计算与该图像像素的分辨率对应的分辨率图;通过将当前图像像素投影到其它图像,使当前图像像素与另一个序列图像像素匹配;根据其分辨率以及与此像素匹配的其它序列图像像素的分辨率,选择当前图像的像素;根据选择的像素构建模型。
43.实施例4
44.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图像的选择像素构成一个或多个区域,根据像素是否属于该区域并根据他们在图像内所属的区域的几何图形特征计算权重并将权重分配到图像像素,根据对像素赋予的分辨率和权重值,重新选择像素。
45.实施例5
46.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根据已经赋予此像素的权重和分辨率,将关联值赋予各图像像素,为了给出选择像素的掩码,根据匹配像素内的最高关联值选择当前图像像素。
47.实施例6
48.如图1所示,一种建筑施工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数据获取单元、模型构建单元和模型比对单元;所述数据获取单元,用于接收指示对建筑区域进行选择;获取对应于所选建筑区域的建筑数据;所述模型构建单元,用于将所述建筑数据转换成局部空间,根据转换的局部空间,生成建筑的模型;所述模型比对单元,用于将生成的新的模型和最初生成的模型进行比对,生成比对结果。
49.具体的,土方开挖工艺流程:
50.确定开挖的顺序和坡度

沿灰线切出槽边轮廓线

分层开挖

修整槽边

清底
51.土方开挖时,应防止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发生下沉和变形。必要时应与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协商,采取防护措施,并在施工中进行沉降或位移观测。
52.施工中如发现有文物或古墓等,应妥善保护,并应及时报请当地有关部门处理,方可继续施工。如发现有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或地质、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点等,应加以保护。在敷设有地上或地下管线、电缆的地段进行土方施工时,应事先取得有关管理部门的
书面同意,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以防止损坏管线,防范塌方,避免因挖掘造成的严重事故。
53.实施例7
54.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模型比对单元,将生成的新的模型和最初生成的模型进行比对的,生成比对结果的方法包括:将生成的新的模型拆解成平面模型,将最初生成的模型也拆解成平面模型,将两个平面模型进行比对。
55.实施例8
56.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混凝土垫块上表面与板顶高差为垫层高度;所述的水泥砂浆略高于混凝土垫块上表面,是为了使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构件安装时下部垫层砂浆饱满;在墙体安装就位后,安装斜支撑,然后调节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构件垂直度,最后固定斜支撑;所述的斜支撑为带调节功能的支撑杆。
57.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及有关说明,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5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来完成,即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模块或者步骤再分解或者组合,例如,上述实施例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模块、步骤的名称,仅仅是为了区分各个模块或者步骤,不视为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59.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存储装置、处理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及有关说明,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6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模块、方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软件模块、方法步骤对应的程序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为了清楚地说明电子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电子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61.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或表示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62.术语“包括”或者任何其它类似用语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还包括这些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63.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65.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