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移动电源以及无线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3-09 18:23: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电源以及无线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2.移动电源具有储电功能,是用于对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充电的装置。移动电源与移动终端为分立装置,移动电源便于随时随地给移动终端充电。现有技术中,移动电源与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无线充电,但是,移动电源在给移动终端充电时,需要用户手持移动电源或者将移动电源放置在其他物件上,尤其在用户躺卧或行走过程中,移动电源存在无处安放的难题,用户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移动电源以及无线充电系统,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4.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电源,包括外壳、无线充电模组、第一磁体模组和电池,所述无线充电模组、所述第一磁体模组和所述电池均位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无线充电模组和所述第一磁体模组均沿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叠置于所述电池的顶侧。
5.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移动电源包括主板,所述主板沿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叠置于所述电池的顶侧,且所述主板和所述无线充电模组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无线充电模组、所述第一磁体模组和所述电池均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6.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移动电源包括与所述主板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组件,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沿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叠置于所述主板的顶侧,所述主板能够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的压力信息,启动或关闭所述无线充电模组。
7.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顶面上。
8.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移动电源包括均与所述主板电连接的电量灯、指示灯和接口,所述电量灯、所述指示灯和所述接口均位于所述主板远离所述无线充电模组的一侧。
9.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移动电源包括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位于所述无线充电模组和所述电池之间。
10.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结构为石墨片。
11.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磁体模组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顶面上,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底面上。
12.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磁体模组与所述外壳的内顶面粘接或卡接。
13.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磁体模组包括环绕于所述无线充电模组外的磁圈,所述磁圈朝向所述无线充电模组的一端为北极,所述磁圈背离所述无线充电模组的一端为南极。
14.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磁体模组包括环绕于所述无线充电模组外的环形壳,所述环形壳形成有顶侧敞开的环形槽,所述磁圈容设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环形壳的顶侧
敞开处扣合在所述外壳的内顶面上。
15.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外壳包括顶壳、底壳和中框,所述中框的顶底两侧均敞开,所述顶壳封闭所述中框的顶侧敞开处,所述底壳封闭所述中框的底侧敞开处。
16.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无线充电模组包括发射线圈和隔磁片,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隔磁片沿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叠置。
17.本技术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
18.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电源;以及
19.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第一磁体模组磁吸配合。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无线充电模组用于给移动终端无线充电,也就是说,移动电源与移动终端可以不连接线缆即可实现充电。第一磁体模组用于与移动终端磁吸配合。一方面,无线充电模组和第一磁体模组均沿外壳的高度方向叠置于电池的顶侧,这样,避免无线充电模组和第一磁体模组占据外壳长度方向上的空间,在不增加外壳尺寸的情况下,尽量做大电池沿外壳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以便保证电池具有较大的电容量。有效利用外壳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容纳无线充电模组和第一磁体模组,使得移动电源的结构更加紧凑。另一方面,在移动电源和移动终端磁吸配合的情况下,移动电源与移动终端构成整体,用户可以仅手持移动电源或移动终端,即可同时移动移动电源和移动终端,操作方面。例如,用户在躺卧或行走的过程中,移动电源和移动终端磁吸配合,这样,用户仅手持移动电源和移动终端中的一个,即可方便地同时握持移动电源和移动终端,使用便捷,能够解决移动电源无处安放的问题。在需要拿取移动终端的情况下,例如完成充电或任何需要断开充电的情况,用户用较大的力即可分离移动终端和移动电源,用户操作便利,体验性好。又一方面,在需要充电时,移动终端能够在第一磁体模组的磁吸力的作用下,自动对准至移动电源的对应位置,提高了用户操作便利性,用户体验感更好。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所示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外壳;
23.图3为图1所示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顶壳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顶壳、第一磁体模组和压力传感器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27.图7为图6所示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28.图8为图2所示部分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外壳10;外壳的内顶面10a;外壳的内底面10b;顶壳11;弹性臂111;凸台112;底壳12;环形限位槽12a;中框13;安装板131;定位柱132;第一外包层14;第二外包层15;无线充电模组20;发射线圈21;隔磁片22;第一磁体模组30;磁圈31;磁粒311;环形壳32;环形槽32a;电池40;主板50;主板双面胶51;压力传感器组件60;传感器pcb61;传感器fp62;电量灯70;指示灯80;接口90;散热结构100;电池转接fpc板对板连接器110;导光柱120;灯罩130;
柔性套140;遮光套150;隔热片160;第一螺钉170;第二螺钉180。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3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外壳的内部空间为内侧,外壳的外部空间为外侧。外壳朝向移动终端的一侧为顶侧,外壳背离移动终端的一侧为底侧,例如“顶”、“底”、“长度方向”、“宽度方向”、“高度方向”是指图2中所示的方向,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不应当视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请参见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电源,移动电源包括外壳10、无线充电模组20、第一磁体模组30和电池40,无线充电模组20、第一磁体模组30和电池40均位于外壳10内,且无线充电模组20和第一磁体模组30均沿外壳10的高度方向叠置于电池40的顶侧。
3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无线充电模组20用于给移动终端无线充电,也就是说,移动电源与移动终端可以不连接线缆即可实现充电。第一磁体模组30用于与移动终端磁吸配合。一方面,无线充电模组20和第一磁体模组30均沿外壳10的高度方向叠置于电池40的顶侧,这样,避免无线充电模组20和第一磁体模组30占据外壳10长度方向上的空间,在不增加外壳10尺寸的情况下,尽量做大电池40沿外壳10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以便保证电池40具有较大的电容量。有效利用外壳10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容纳无线充电模组20和第一磁体模组30,使得移动电源的结构更加紧凑。另一方面,在移动电源和移动终端磁吸配合的情况下,移动电源与移动终端构成整体,用户可以仅手持移动电源或移动终端,即可同时移动移动电源和移动终端,操作方面。例如,用户在躺卧或行走的过程中,移动电源和移动终端磁吸配合,这样,用户仅手持移动电源和移动终端中的一个,即可方便地同时握持移动电源和移动终端,使用便捷,能够解决移动电源无处安放的问题。在需要拿取移动终端的情况下,例如完成充电或任何需要断开充电的情况,用户用较大的力即可分离移动终端和移动电源,用户操作便利,体验性好。又一方面,在需要充电时,移动终端能够在第一磁体模组30的磁吸力的作用下,自动对准至移动电源的对应位置,提高了用户操作便利性,用户体验感更好。
3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本技术任一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以及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第二磁体,第二磁体与第一磁体模组30磁吸配合。
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移动电源和移动终端配合使用,移动终端上设置有第二磁体,这样,第二磁体与第一磁体模组30产生磁吸力,以便移动终端能够更稳固地放置于移动电源上,还能提高人机互动体验,增加产品可玩性及智能化。
3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或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等等。移动终端的总体积较小,重量相对较轻,便于用户手持使用移动终端。
38.电池40的类型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电池40包括但不限于锂电池。例如,电池40为锂离子电池或锂金属电池等等。
39.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至图5,外壳10包括顶壳11、底壳12和中框13,中框13的顶底两侧均敞开,顶壳11封闭中框13的顶侧敞开处,底壳12封闭中框13的底侧敞开处。中框13用于加强外壳10的结构强度,顶壳11、底壳12和中框13共同围设形成容纳空间,无线充电模组20、第一磁体模组30和电池40均位于容纳空间内。
40.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中框13为金属材质。如此,中框13不仅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还能够提高外壳10的质感,外观更加美观。
41.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3和图4,外壳10包括包覆顶壳11外表面的第一外包层14。如此,以便通过对第一外包层14进行id(industrlal design,工业设计)外观设计,进一步提高外观美感。
42.顶壳11和第一外包层14的材质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3和图4,顶壳11为塑料材质,第一外包层14为皮革材质。第一外包层14通过压皮工艺贴附在顶壳11的外表面上。如此,外壳10既能较轻,又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更有质感。
43.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3和图5,底壳12包括包覆底壳12外表面的第二外包层15。如此,以便通过对第二外包层15进行id设计,进一步提高外观美感。
44.底壳12和第二外包层15的材质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3和图5,底壳12为塑料材质,第二外包层15为皮革材质。第二外包层15通过压皮工艺贴附在底壳12的外表面上。如此,外壳10既能较轻,又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更有质感。
45.中框13和底壳12的连接方式不限,例如,中框13和底壳12通过第一螺钉170连接或螺栓连接。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图5和图8,底壳12朝向中框13的外周缘形成有环形限位槽12a,中框13的底端容设于环形限位槽12a内,底壳12和中框13通过第一螺钉170连接或螺栓连接。如此,环形限位槽12a便于中框13定位对准,再拧紧第一螺钉170或螺栓,即可快速、便捷地装配底壳12和中框13。
46.第一螺钉170或螺栓的类型不限,示例性的,第一螺钉170可以为自攻螺钉。
47.第一螺钉170的数量不限,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图5和图8,第一螺钉17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螺钉170环绕中框13的周向排布。例如,第一螺钉17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螺钉170分别设置于中框13的四个转角处。
48.中框13和顶壳11的连接方式不限,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和图4,顶壳11和中框13卡接。如此,便于将顶壳11装配至中框13上。例如,将顶壳11对准中框13的顶侧敞开处,按压顶壳11,即可将顶壳11装配至中框13上,操作简单、方便。
49.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图5和图6,第一磁体模组30设置于外壳的内顶面10a上,电池40设置于外壳的内底面10b上。一方面,便于将第一磁体模组30和电池40分别固定至外壳10上,以便装配移动电源。另一方面,移动终端的背板能够尽量靠近外壳10的顶部,第一磁体模组30与第二磁体之间的距离较近,以便第一磁体模组30与第二磁体磁吸配合,而移动电源的电池40与移动终端的供电电池40之间的距离较远,避免移动电源的电池40与移动终端的供电电池40集中发热。
50.一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图5和图6,第一磁体模组30设置于顶壳11的内顶面上,电池40设置于底壳12的内底面上。如此,便于先分别将第一磁体模组30固定至顶壳11的
内顶面上、电池40固定至底壳12的内底面上,再组装顶壳11、中框13和底壳12,这样,能够提高装配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51.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第一磁体模组30包括环绕于无线充电模组20外的磁圈31,磁圈31朝向无线充电模组20的一端为北极,磁圈31背离无线充电模组20的一端为南极。一方面,磁圈31环绕于无线充电模组20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磁圈31占据外壳10高度方向上的空间,移动电源能够更加轻薄。另一方面,便于磁圈31和第二磁体更大面积磁吸配合,加强磁吸力。又一方面,磁感线从磁圈31朝向无线充电模组20的一端发出,再进入磁圈31背离无线充电模组20的一端,如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磁圈31的磁场影响无线充电模组20,降低磁圈31的磁场对无线充电模组20的能量损耗,提高无线充电模组20的充电效率。
52.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图6和图7,第一磁体模组30包括环绕于无线充电模组20外的环形壳32,环形壳32形成有顶侧敞开的环形槽32a,磁圈31容设于环形槽32a内,环形壳32的顶侧敞开处扣合在外壳的内顶面10a上。如此,既便于装配磁圈31,又能够利用环形壳32分隔磁圈31和无线充电模组20,进一步避免磁圈31的磁场影响无线充电模组20。
53.一实施例中,第一磁体模组30与外壳的内顶面10a粘接。例如,第一磁体模组30通过胶水或双面胶粘接至外壳的内顶面10a上。如此,便于将第一磁体模组30快速、稳固地装配至外壳10上。
54.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和图7,第一磁体模组30与外壳的内顶面10a卡接。如此,便于快速装卸第一磁体模组30。
55.第一磁体模组30与外壳的内顶面10a卡接的具体方式不限,一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和图7,顶壳11的内顶面形成有多个弹性臂111和多个凸台112,多个弹性臂111环绕于环形壳32的外周间隔设置,弹性臂111的一端与顶壳11的内顶面连接,凸台112和弹性臂111一一对应设置,且凸台112位于弹性臂111远离顶壳11的另一端,环形壳32的外周缘夹持于凸台112和顶壳11的内顶面之间。第一磁体模组30向外壳的内顶面10a按压的过程中,第一磁体模组30挤压弹性臂111发生弹性形变,凸台112能够避让第一磁体模组30,直至第一磁体模组30运动至凸台112和顶壳11的内顶面之间,弹性臂111恢复弹性形变,凸台112的顶表面能够抵接环形壳32的底表面,以便环形壳32的外周缘夹持于凸台112和顶壳11的内顶面之间。
56.弹性臂111和凸台112的数量不限,示例性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和图7,弹性臂111和凸台112均为四个。弹性臂111沿环形壳32的外周间隔均匀分布。如此,以便将第一磁体模组30更稳固地装配至顶壳11上。
57.磁圈31的具体形状不限,示例性的,磁圈31可以呈弧形结构、闭环形结构或开环形结构等等。第二磁体也可以呈弧形结构、闭环形结构或开环形结构等等,第二磁体的形状与磁圈31的形状相匹配,以便第二磁体和磁圈31能够更稳固地磁吸配合。
58.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磁圈31包括多个磁粒311,多个磁粒311顺次拼接形成磁圈31。各磁粒311朝向无线充电模组20的一端为北极,磁粒311背离无线充电模组20的一端为南极。
59.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磁粒311可以由不具磁性的材料成型后,将未充磁的磁粒311通过双面胶粘接至环形槽32a内,再进行整体充磁以形成磁圈31。
60.另一实施例中,磁粒311也可以由磁性材料直接成型后,通过双面胶粘接至环形槽
32a内。
61.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3,无线充电模组20的具体结构不限,无线充电模组20包括发射线圈21和隔磁片22,发射线圈21和隔磁片22沿外壳10的高度方向叠置。如此,无线充电模组20和移动终端之间通过磁场传送能量,以实现无线充电。隔磁片22起到导磁、挡磁和散热作用。
62.隔磁片22的材质不限,示例性的,隔磁片22包括但不限于钕铁硼永磁体或铁氧体等等。
63.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5,电池40与外壳的内底面10b粘接。例如,电池40与外壳的内底面10b通过双面胶粘接。
64.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3,移动电源包括主板50,主板50沿外壳10的高度方向叠置于电池40的顶侧,且主板50和无线充电模组20沿外壳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无线充电模组20、第一磁体模组30和电池40均与主板50电连接。如此,充分利用电池40顶侧的空间设置主板50,移动电源的结构更加紧凑。
65.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主板50和中框13通过第二螺钉180连接。如此,便于预先固定主板50,避免主板50移位。
66.为了便于更稳固地装配主板50,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主板50与电池40粘接。例如,主板50与电池40通过胶水或主板双面胶51粘接。如此,主板50更稳固,进一步避免主板50移位或松动。
67.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中框13形成有安装板131和位于安装板131顶面上的定位柱132,主板50形成有定位孔,定位柱132穿设于定位孔内,第二螺钉180穿设于主板50和安装板131上。在主板50的装配过程中,先将定位柱132穿设于定位孔内,再紧固第二螺钉180,便于快速定位装配主板50,避免装配错位,提高了装配效率。
68.电池40和主板50电连接的具体方式不限,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3,移动电源包括电池转接fpc板对板连接器110,电池转接fpc板对板连接器110用于电连接电池40和主板50。如此,实现电池40与主板50之间快速电连接。例如,电池转接fpc板对板连接器110为母扣,主板50具有电池40模块板对板连接器公扣,电池转接fpc板对板连接器110和电池40模块板对板连接器扣合,以电连接电池40与主板50。
69.无线充电模组20和主板50电连接的具体方式不限,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发射线圈21与主板50上对应的焊盘焊接,以实现发射线圈21与主板50电连接。
7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是以柔性基材制成的一种可挠性电路板。柔性基材包括但不限于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等等。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是以硬质基材制成的电路板,是电子元器件的主要支撑体。板对板(board to board,btb)连接器是指通过公扣和母扣之间的配合,以实现两块电路板连接的连接器。
71.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移动电源包括与主板50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组件60,压力传感器组件60沿外壳10的高度方向叠置于主板50的顶侧,主板50能够根据压力传感器组件60的压力信息,启动或关闭无线充电模组20。压力传感器组件60用于感应移动终端的重量,以生成压力信息。也就是说,主板50包括无线充电控制单元,无线充电控制单元能够根据压力传感器组件60的压力信息,启动或关闭无线充电模组20。例如,当移动终端通过第一
磁体模组30和第二磁体磁吸配合吸附至移动电源上时,压力传感器组件60感应到压力增大,主板50启动无线充电模组20进行无线充电;当移动终端脱离移动电源时,压力传感器组件60感应到压力减小,主板50关闭无线充电模组20,以停止充电。
72.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压力传感器组件60设置于外壳的内顶面10a上。如此,便于压力传感器组件60更准确地感应来自移动终端的压力。
73.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6,压力传感器组件60包括压力传感器、传感器pcb61和传感器fpc62,压力传感器设置于传感器pcb61上,传感器fpc62的一端与传感器pcb61电连接,传感器fpc62的另一端与主板50通过btb连接器电连接。
74.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压力传感器组件60沿外壳10的高度方向叠置于主板50的顶侧。如此,压力传感器组件60和主板50位置较近,便于压力传感器组件60和主板50电连接,减少走线。
75.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传感器pcb61与顶壳11的内顶面粘接。如此,可以先将压力传感器组件60装配至顶壳11上,再将顶壳11装配至中框13上,装配效率高。
76.为更稳固地装配压力传感器组件60,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和图6,顶壳11形成有热熔柱,热熔柱热熔后固定传感器pcb61。如此,进一步避免安装过程中压力传感器组件60脱落。
77.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图3和图8,移动电源包括均与主板50电连接的电量灯70、指示灯80和接口90,电量灯70、指示灯80和接口90均位于主板50远离无线充电模组20的一侧。电量灯70是用于显示电池40电量的灯。指示灯80是用于显示移动电源工作状态的灯。接口90是用于给电池40充电的端口。如此,一方面,主板50远离无线充电模组20的一侧的空间较大,便于装配上述电子元器件。另一方面,电量灯70、指示灯80和接口90均靠近主板50,以便电量灯70、指示灯80和接口90均与主板50电连接,便于走线。
78.电量灯70、指示灯80和接口90的具体位置不限,示例性的,一具体实施例中,中框13长度方向上的侧边形成有三个通孔,电量灯70、指示灯80和接口90分别与三个通孔一一对应设置,且电量灯70和指示灯80位于接口90沿外壳10宽度方向的两侧。
79.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图3和图8,移动电源包括导光柱120和灯罩130,导光柱120套设在指示灯80对应的通孔内,再通过双面胶固定至中框13上,灯罩130罩设于指示灯80外,指示灯80位于外壳10内,且指示灯80对应导光柱120设置,导光柱120用于对指示灯80发出的光线导光。这样,来自指示灯80的光线更加柔和、均匀。
80.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图3和图8,移动电源包括柔性套140,接口90套设于柔性套140内,柔性套140套设于接口90对应的通孔内。柔性套140塞紧通孔,避免柔性套140和通孔之间存在装配间隙,接口90的外周部位与柔性套140弹性接触,柔性套140能够提供一定的缓冲作用。
81.柔性套140的具体材质不限,示例性的,柔性套14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橡胶、硅胶或软塑料等等。
82.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图3和图8,移动电源包括遮光套150和导光环,导光环套入遮光套150内,遮光套150套设于电量灯70对应的通孔内,通过双面胶贴紧,指示灯80对应导光环设置。导光环用于对电量灯70发出的光线导光。这样,来自电量灯70的光线更加柔和、均匀。遮光套150避免电量灯70的光线过于发散。
83.遮光套150的具体材质不限,示例性的,遮光套15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橡胶、硅胶或软塑料等等。
84.接口90的类型不限,示例性的,接口90包括但不限于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90、micro usb接口90或lighting接口90等等。例如接口90为type-c接口90,以便实现快速充电。
85.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图3和图8,移动电源包括散热结构100,散热结构100位于无线充电模组20和电池40之间。散热结构100用于给电池40和无线充电模组20散热,以避免电池40过热,保证移动电源的工作效率和安全。
86.一实施例中,散热结构100为石墨片。利用石墨片散热,石墨片的厚度较薄,散热效果好。如此,移动电源能够更加轻薄,便于携带。
87.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移动电源包括隔热片160,隔热片160位于散热结构100和电池40之间。隔热片160用于隔离电池40,避免热量传递至电池40上,以避免电池40过热,保证移动电源的工作效率和安全。
88.一实施例中,隔热片160为泡棉。
89.在以上的描述中,涉及到“一实施例”、“另一实施例”、“一具体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一实施例”、“另一实施例”、“一具体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9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