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新风空调的制作方法

2022-03-09 16:31: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2.空调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随着人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空气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自己所处的环境健康洁净,因此能够改善空调房间内空气质量的新风空调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3.目前市面上的新风空调普遍是将新风机与传统意义上的空调器通过机械组合的方式进行组装,这种新风空调中新风机和空调器为两个独立的机构,需要配置两套电机、两组风道系统才能工作,这样不仅会使新风空调的整体结构占用空间和外形尺寸大大增加,而且在工作时两套系统各自运行的噪音叠加,在密闭的空调环境中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由于两套系统各自独立运行,新风空调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新风从室外进入室内后很难第一时间进行调温,影响新风空调的控温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改善整机噪音、提高控温效果的新风空调。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新风空调,包括空调器本体以及设置在空调器本体内的蒸发器和风扇,所述空调器本体内部设有将蒸发器以及风扇与其他零部件隔离的密封腔体;所述空调器本体上还设有分别与密封腔体连通的主进风口和至少一个新风进风口,主进风口和新风进风口都为可开闭结构,新风进风口与室外环境连通,主进风口与室内环境连通;密封腔体与空调器本体的出风口连通。
6.进一步的是:所述主进风口设置在空调器本体的顶部,新风进风口设置在空调器本体的侧部。
7.进一步的是:所述主进风口包括设置在空调器本体顶部的滑板门或多个可转动设置在空调器本体顶部的摆叶,所述摆叶之间相互平行且间距均匀。
8.进一步的是:所述新风进风口包括设置在空调器本体侧部的滑板门或旋转门。
9.进一步的是:还包括设置在空调器本体侧部的过滤装置安装腔,所述新风进风口设置在过滤装置安装腔内;过滤装置安装腔内还安装有可拆卸的空气过滤装置,空气过滤装置设置在新风进风口处。
10.进一步的是:还包括设置在空调器本体顶部的过滤装置更换窗口,过滤装置更换窗口为设置在过滤装置安装腔顶部开口处的可开闭结构。
11.进一步的是:所述过滤装置更换窗口包括与空调器本体可转动连接的窗口挡板。
12.进一步的是:所述过滤装置更换窗口包括与空调器本体卡扣连接的窗口挡板。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新风空调的结构进行改进,在空调器本体上设置共用一个风道的主进风口和新风进风口,避免采用两套风道系统,从而有效
减小了新风空调的整体尺寸、降低了新风空调工作时两套风道系统叠加而产生的噪音;本实用新型对新风空调的内部结构进行了简化,经新风进风口进入空调器本体内部的新风能够第一时间到达蒸发器处进行调温,使得新风空调的控温效果和控温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剖图;
18.图中标记为:100-空调器本体、110-过滤装置安装腔、120-过滤装置更换窗口、130-窗口挡板、200-蒸发器、300-风扇、400-主进风口、410-摆叶、500-新风进风口、600-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所采用的术语“上”、“下”、“内”、“外”、“长度”、“宽度”、“高度”、“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新风空调,包括空调器本体100、蒸发器200 和风扇300,蒸发器200和风扇300都设置再空调器本体100内部,风扇300设置在蒸发器 200的下方,蒸发器200对由空调器本体100的风道进入空调器本体100内部的空气进行调温,风扇300则将调温后的空气吹向空调器本体100的出风口600,通过出风口600将条纹后的空气排入室内。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解决现有新风空调体积过大、噪音过高、控温效果不佳的问题,对新风空调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在空调器本体100内部设置一个密封腔体,将蒸发器200和风扇300都设置在密封腔体内部,利用密封腔体将蒸发器200和风扇300与空调器本体100内的其他零部件隔离开;同时在空调器本体100上设置主进风口400和新风进风口500,主进风口400与室内环境连通进行内循环工作,新风进风口500则与室外环境连通进行外循环工作,主进风口400和新风进风口500都与空调器本体100内的密封腔体连通,而密封腔体又与空调器本体100上的出风口600连通。
22.主进风口400和新风进风口500都设有单独的开闭结构,主进风口400和新风进风口500 的开闭由新风空调的控制系统控制,主进风口400和新风进风口500的开闭独立进行,二者互不影响,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控制。新风空调工作时,用户可选择只打开主进风口400,新风进风口500关闭,则此时新风空调作为普通空调使用,空气内循环,室内空气从主进风口400进入空调器本体100内部,经过密封腔体内的蒸发器200工作进行制冷或制热的调温工作;用户选择只打开新风进风口500时,主进风口400关闭,空气外循环,室外的新风经过新风进风口500与室外环境连通的风道进入空调器本体100内部,蒸发器200停止工作,新风直接通过出风口600进入室内环境中,达到室内换气的效果;用户选择主进风
口400和新风进风口500同时打开时,空气内循环和外循环同时进行,在进行制热或制冷调温工作的同时进行室内空气的换气,在改善室内温度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新鲜的空气。
23.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将主进风口400设置在空调器本体100的顶部,新风进风口500设置在空调器本体100的侧部;主进风口400设置在空调器本体100的顶部可以将主进风口400隐藏在视线不能达到的地方,极大提高新风空调外观的美观度,同时新风空调从室内空间的上方进行进气,用户处于室内空间的下方,确保从出风口600排入室内空间下方的空气不会受到影响,不会影响用户的体验;新风进风口500设置在空调器本体100的侧部,新风进风口500通过管道与室外环境连通,可直接采用室内墙壁上为普通空调预留的管道孔,不需要额外开孔,新风进风口500的数量可根据设计和用户需求进行设定。虽然本实用新型中增加了主进风口400和新风进风口500,但由于本实用新型将主进风口400和新风进风口500所采用的风道集合在一起,缩小了新风空调的整体尺寸,简化了新风机空调的内部结构,节约了整机生产成本,同时由于不需要采用两套风道系统,新风空调工作时的噪音得到极大改善,有效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24.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主进风口400处设置了滑板门或者摆叶410作为主进风口400的开闭控制结构,采用滑板门时,在主进风口400的两侧设置滑槽结构,滑板门的两侧与滑槽结构滑动配合,利用电机和齿轮传动结构来带动滑板门滑动并将滑板门卷取来控制主进风口400的开闭;采用摆叶410时,在主进风口500处设置多个摆叶410。摆叶410 通过转轴类结构与空调器本体100可转动连接,同样利用电机和齿轮传动结构来带动摆叶410 转动以对主进风口400的开闭进行控制,采用多个摆叶410时最好保证摆叶410之间相互平行且间距均匀。本实用新型在新风进风口500处设置了滑板门或者旋转门作为新风进风口500 的开闭控制结构,采用滑板门时,在新风进风口500的两侧设置滑槽结构,滑板门的两侧与滑槽结构滑动配合,利用电机和齿轮传动结构来带动滑板门滑动并将滑板门卷取来控制新风进风口500的开闭;采用旋转门时,利用转轴类结构将旋转门与空调器本体100可转动连接,同样利用电机和齿轮传动结构来带动旋转门转动以对新风进风口500的开闭进行控制。
25.由于室外环境中的新风通过新风进风口500进入室内环境进行换气时会将室外环境中的灰尘、杂志带入室内,则必须对进入室内的新风进行过滤,保证进入室内的空气洁净,防止引发用户的呼吸道疾病。本实用新型在空调器本体100的侧部设置了过滤装置安装腔110,在过滤装置安装腔110内安装空气过滤装置,空气过滤装置可直接采用普通空调所配的过滤网结构,空气过滤装置采用便于拆卸的结构安装在过滤装置安装腔110内,用户可每隔一段时间对空气过滤装置进行更换或清洁,避免因空气过滤装置上积灰过多而影响对新风的过滤效果。
26.进一步的,可直接将新风进风口500设置在过滤装置安装腔110内,能够有效利用空调器本体100内部空间,缩减新风空调的外观尺寸。同时为了便于用户拆装过滤装置安装腔110 内的空气过滤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空调器本体100的顶部设置过滤装置更换窗口120,过滤装置更换窗口120为过滤装置安装腔110顶部的开口结构,在过滤装置更换窗口120设置窗口挡板130对过滤装置安装腔110进行封闭。窗口挡板130为可开闭的挡板结构,窗口挡板130与空调器本体100之间的装配可采用可转动连接方式,也可采用卡扣连接方式;采用可转动连接时,利用转轴类结构将窗口挡板130与空调器本体100进行连
接,通过翻转窗口挡板130即可开闭过滤装置安装腔110;采用卡扣连接时,利用卡扣配合结构将窗口挡板130与空调器本体100进行连接。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