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污泥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3-09 14: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污泥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2.污泥是污水处理后的最终产物,富集了污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盐和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所以污泥是污染物的浓缩体,具有非常大的潜在的环境危害,因此需要及时清理。污泥处理通常将污泥混合液与污泥絮凝剂混合搅拌,使污泥混合液中的污泥沉降,再对沉降的污泥输送进压泥机进行脱水处理,脱水后的污泥运送至污泥料仓存储,最终将污泥输送出去。
3.相关技术中,污泥输送方式通常是将污泥输送至污泥料仓,待污泥料仓中的污泥积累到一定数量后,由铲车将污泥料仓中的污泥铲起并运输到污泥车上进行装车运输,使得污泥装车运输过程操作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现有的污泥输送方式由铲车将污泥铲起进行装车运输的方式,使得污泥装车运输过程操作较为麻烦的现象,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污泥输送系统。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污泥输送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污泥输送系统,包括压泥机,所述压泥机的输出口连接有用于存储污泥的存储料仓,所述输出口与所述存储料仓之间设置有用于推动污泥输送的第一螺杆组件,所述第一螺杆组件上转动设置有用于减少所述输出口处的污泥泄露的挡板,所述存储料仓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输出污泥的出泥管,所述出泥管远离所述存储料仓的一端与污泥车的顶部的进料口连通,所述出泥管上设置有第二螺杆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输送污泥时,压泥机将污泥由输出口进行输出,调节挡板的位置,减小输出口与第一螺杆组件间的间隙,令污泥不易发生泄露。通过第一螺杆组件推动污泥进入存储料仓内进行暂时储存,启动第二螺杆组件将污泥由存储料仓输送至出泥管中,并推动污泥沿着出泥管移动,最终通过污泥车的顶部的进料口进行装车转移。
8.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杆组件包括用于连通所述输出口以及所述存储料仓的输送管,设置于所述输送管内的第一螺杆以及驱动所述第一螺杆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输送管的一侧开设有输料口,所述输料口与所述输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螺杆沿着所述输送管的长度方向设置。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出口输出的污泥由输送管的输料口进入,通过第一电机的转动,带动第一螺杆转动,从而推动进入输料口的污泥沿着输送管移动至存储料仓内进行存储。
10.优选的,所述挡板位于所述输料口处,且所述挡板与所述输料口的边沿铰接,所述挡板与输出口的顶部抵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与输料口的边沿铰接,令挡板可相对输料口的边沿转动,使得当压泥机的输出口对准输料口时,转动挡板用于阻挡输出口与输料口之间的间隙,避免污泥从输料口处泄露。
12.优选的,所述输料口的边沿还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挡板转动角度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挡板呈垂直设置,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挡板的固定组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固定板用于当调节好挡板的转动角度,且挡板与输出口的顶部抵接时,利用固定板上的固定组件将挡板固定,限制挡板继续转动,从而减少挡板因输出口处的污泥冲击发生位置的偏移再造成污泥泄露。
14.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挡板侧边的固定螺杆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的滑槽,所述固定螺杆与所述滑槽滑移配合,所述固定螺杆穿过所述滑槽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沿着输料口的边沿转动时,固定螺杆沿着滑槽进行滑移,调节挡板转动角度令挡板与输出口的顶部抵接,然后旋转固定螺母令固定螺母与固定板的侧壁抵紧,从而将挡板与固定板固定。
16.优选的,所述第二螺杆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出泥管内的第二螺杆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螺杆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电机带动第二螺杆转动,利用第二螺杆的螺旋作用推动污泥沿着出泥管移动,从而实现对污泥的输送。
18.优选的,所述存储料仓的底部呈锥形设置,所述存储料仓的底部最低处与出泥管连通。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锥形设置的存储料仓的底部利用污泥的自身重力作用,使污泥自动滑移至存储料仓的底部,由第二电机带动第二螺杆转动将污泥沿着出泥管输送出去。
20.优选的,所述出泥管远离所述存储料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出泥管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端与地面或墙体固定。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支撑架对出泥管进行支撑固定,从而保持出泥管在输送污泥时的稳定性。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将出泥管的出口端与污泥车的顶部进料口连接,从而将污泥直接输送至污泥车内进行装车,降低了人工转移污泥的工作量,同时相比于铲车转移污泥,此方式也减小了转移污泥时污泥自身的异味扩散;
24.2.通过设置挡板与固定板,令压泥机输出污泥时,输出口与输料口处污泥不易发生泄露。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杆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27.图3是本实施例中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28.图4是本实施例中第二螺杆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压泥机;101、输出口;2、存储料仓;3、输送管; 4、第一螺杆;5、第一电机;6、挡板;61、固定螺杆;7、固定板;71、滑槽;8、固定螺母;9、出泥管;10、第二螺杆;11、第二电机;12、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污泥输送系统,参照图1,包括用于浓缩污泥的压泥机1,压泥机1的一侧安装有用于输出污泥的输出口101,输出口101与存储料仓2连接,输出口101与存储料仓2之间安装有用于推动污泥输送的第一螺杆4组件,第一螺杆4组件将污泥由压泥机1输送至存储料仓2内。
32.参照图2,具体的,第一螺杆4组件包括用于输送污泥的输送管3,转动安装于输送管3内的第一螺杆4以及用于驱动第一螺杆4转动的第一电机5。其中,输送管3上开设有与输出口101连接的输料口,输料口呈方形设置,输料口的与输出口101连通,输送端与管远离输料口的一存储料仓2连通。第一螺杆4的周侧安装有螺叶,螺叶沿着第一螺杆4的螺纹延伸。第一螺杆4沿着输送管3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电机5位于输送管3靠近输料口的一端,且第一电机5的输出轴与第一螺杆4可拆卸连接。当第一电机5转动时,第一电机5带动第一螺杆4转动,第一螺杆4上的螺叶推动输送管3内的污泥沿着输送管3移动,从而令污泥进入存储料仓2。
33.输料口处安装有用于减少输出口101处的污泥飞溅泄露的挡板6,挡板6位于输料口上朝向输出口101的一侧边沿上,且挡板6的底部与输料口的边沿铰接,转动挡板6令挡板6与输出口101的顶部抵接。
34.输料口的边沿上还安装有固定板7,固定板7与输料口的边沿固定连接。固定板7有两块,两块固定板7分别位于输料口上与挡板6相邻的两侧边沿上,固定板7与挡板6呈垂直设置。
35.参照图3,固定板7与挡板6之间安装有用于固定挡板6转动的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安装于挡板6侧边的固定螺杆61以及与固定螺杆61滑移配合的滑槽71,其中,滑槽71开设于固定板7上,滑槽71呈圆弧状设置,滑槽71的凹陷部朝向输料口的边沿。固定螺杆61穿设于滑槽71内,且固定螺杆61穿过滑槽71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8。挡板6沿着输料口的边沿转动,使得固定螺杆61沿着圆弧形的滑槽71滑移,通过将固定螺母8与固定螺杆61旋紧,令固定螺母8与固定板7的侧壁抵接,将固定螺杆61以及挡板6固定,减少压泥机1的输出口101与输送管3上的输料口之间的间隙,从而阻止污泥泄露。
36.参照图1,输送管3远离输料口的一端与存储料仓2的顶部连通,存储料仓2用于储存污泥,存储料仓2的底部呈锥形设置,存储料仓2的底部的中心处连接有用于将存储的污泥输送出去的出泥管9,存储料仓2与出泥管9之间安装有第二螺杆10组件。
37.参照图4,具体的,第二螺杆10组件包括转动设置于转动安装于出泥管9内的第二螺杆10以及用于驱动第二螺杆10转动的第二电机11。其中,第二螺杆10沿着出泥管9的长度方向设置,且第二螺杆10的周侧安装有螺叶。第二电机11的输出轴与第二螺杆10为可拆卸连接。第二电机11带动第二螺杆10转动,第二螺杆10上的螺叶推动出泥管9中污泥沿着出泥管9移动。
38.参照图1,出泥管9远离存储料仓2的一端设有出口,出泥管9的出口处安装有支撑架12,用于支撑出泥管9,支撑架12的底端固定于墙体或地面。本实施例中,出泥管9的出口距地面的高度大于污泥车的高度,以便于将污泥从污泥车的顶部进料口进行加注。
39.本技术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污泥进行输送时,将压泥机1的输出口101对准输送管3上的输料口,调节挡板6的转动角度,令挡板6与输出口101的顶部抵接,从而减少输出口101与输料口之间的间隙,减少污泥泄露。将固定螺母8沿着固定螺杆61旋转,令固定螺母8与固定板7的侧壁抵紧,从而将挡板6固定。
40.启动第一电机5,令第一螺杆4旋转将输送管3内的污泥运送至存储料仓2内。由于存储料仓2内污泥的重力作用,使得污泥集中于存储料仓2的圆锥形底部,启动第二电机11,利用第二螺杆10的转动将出泥管9中的污泥推出至出口,从污泥车的顶部进行装车。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