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2022-03-09 06:26: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施工安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建筑工程是事故风险较高的行业,政府和企业都对建筑安全问题极为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工作方针,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且部分高危岗位的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考试后持证上岗。
3.用电作业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高危作业,对于用电作业的操作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线缆的使用,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触电,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4.然而目前的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手段较为简单,常见的是通过人工或者简易的监控摄像头进行监测,对于需要持证上岗的岗位的工作人员的监控效果较差,因而导致高危岗位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对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监控,降低高危岗位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方法,包括:获取施工人员的预设岗位;获取高危岗位列表;基于所述高危岗位列表获取高危岗位;判断所述高危岗位与所述预设岗位是否匹配;若是,则获取与所述高危岗位相应的施工人员的证件信息;获取相关证件的真实信息;判断所述证件信息与所述真实信息是否匹配;若是,则生成正常提示;若否,则生成异常提示。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预设岗位与高危岗位中的高危岗位进行匹配,当存在匹配的高危岗位时,就证明施工人员的岗位是高危岗位,此时获取相应的施工人员的证件信息。然后将证件信息与真实信息进行对比,判断二者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就证明证件信息是合格的证件,此时生成正常提示,提醒施工人员可以正常工作。而如果结果不同,就证明证件可能是不合格的,此时生成异常提示,进而提醒施工人员暂时不能工作。从而能够对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监控,减小施工人员持假证上岗的可能性,进而降低高危岗位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8.作为优选,所述生成正常提示之前还包括:
获取施工人员的人脸信息;基于所述证件信息获取证件头像;判断所述人脸信息与所述证件头像是否匹配;若否,则生成所述异常提示;若是,则生成所述正常提示。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证明证件是真实的之后,将证件头像与人脸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匹配就证明证件是本人持有,此时生成正常提示。而如果不匹配,就证明可能是持有他人的证件上岗,此时生成异常提示,进而能够方便对施工人员进一步进行监控,从而进一步减小施工人员持假证上岗的可能性,进而降低高危岗位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10.作为优选,所述生成正常提示之后还包括:获取线缆的架设高度;判断所述架设高度是否大于高度阈值;若否,则生成告警提示;基于所述高度阈值和所述架设高度获取调整高度。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架设线缆过程中,判断架设高度是否大于高度阈值,能够判断线缆的架设是否会造成安全隐患。如果架设高度小于高度阈值,生成告警提示进行告警,并根据高度阈值和架设高度获取调整高度,从而方便施工人员对线缆的架设高度进行调整,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12.作为优选,所述判断所述架设高度是否大于高度阈值包括如下步骤:获取线缆的架设图像;基于所述架设图像判断所述线缆是否位于室外;若是,则判断所述架设高度是否大于第一阈值;若否,则判断所述架设高度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其中,所述高度阈值包括所述第一阈值和所述第二阈值;所述第一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架设图像判断线缆是否位于室外,如果在室外,将架设高度与第一阈值对比,如果不位于室外,将架设高度与第二阈值进行对比,能够使线缆根据不同的环境调整不同的高度,进而提高适用性,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线缆架设过程中的安全性。
14.作为优选,所述获取线缆的架设高度之后还包括:获取线缆的支架图像;获取线缆的标准线杆图像;判断所述支架图像与所述标准线杆图像是否匹配;若否,则生成第一预警提示。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判断支架图像与标准线杆图像是否匹配,能够判断对线缆进行支撑的支架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如果不符合,就生成第一预警提示,从而能够在施工之间进行安全预警,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16.作为优选,所述获取线缆的架设高度之前还包括:获取线缆的图像信息;
获取线缆的裸线图像;判断所述图像信息与所述裸线图像是否匹配;若是,则生成第二预警提示。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判断图像信息与裸线图像是否匹配,能够判断施工过程使用的线缆是否为裸线,如果是裸线,就证明不符合安全要求,此时生成第二预警提示,提醒施工人员对线缆进行更换,进一步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18.作为优选,所述生成正常提示之后还包括:获取线缆的埋设图像;获取安全标志图像;判断所述埋设图像中是否包含所述安全标志图像;若否,则生成第三预警提示。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判断埋设图像中是否包含安全标志图像,从而判断施工过程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如果不含有,就生成第三预警提示,从而对施工人员进行预警,进而能够对现场的状态进行准确的监测,提醒施工人员及时安装安全标志,实现对施工过程中的错误操作的调整。
20.作为优选,所述生成正常提示之后还包括:获取电动工具的工作电压;判断所述工作电压是否小于安全电压;若否,则获取所述电动工具的接线图像;获取含有漏电保护器的漏电保护图像;判断所述接线图像与所述漏电保护图像是否匹配;若否,则生成第四预警提示。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电动工具的工作电压和安全电压大小的比较,判断电动工具是否会对使用者造成安全隐患,如果是,就判断接线图像与漏电保护图像是否匹配,不匹配就证明电动工具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使用者造成安全隐患,此时生成第四预警提示,提示施工人员需要使用漏电保护装置,从而能够对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的用电安全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安全规范的,及时进行提醒调整。
2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系统,包括:岗位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施工人员的预设岗位;列表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高危岗位列表;高危岗位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高危岗位列表获取高危岗位;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高危岗位与所述预设岗位是否匹配;第一信息获取模块,当所述高危岗位与所述预设岗位匹配时,用于获取与所述高危岗位相应的施工人员的证件信息;第二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相关证件的真实信息;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证件信息与所述真实信息是否匹配;信息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正常提示或异常提示。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岗位获取模块获取施工人员的预设岗位并发送给与其相
连的第一判断模块,列表获取模块获取高危岗位列表并发送给与其相连的高危岗位获取模块,高危岗位获取模块根据高危岗位列表获取高危岗位,并发送给与其相连的第一判断模块,第一判断模块判断高危岗位与预设岗位是否匹配,并将判断的结果发送给与其相连的第一信息获取模块。
24.当高危岗位与所述岗位匹配时,第一信息获取模块获取与高危岗位相应的施工人员的证件信息,并发送给与其相连的第二信息获取模块,然后第二信息获取模块获取相关证件的真是信息,并发送给与其相连的第二判断模块,并将判断的结果发送给信息生成模块,最后信息生成模块根据结果生成正常提示或者异常提示。
25.生成正常提示,提醒施工人员可以正常工作,异常提示,提醒施工人员暂时不能工作。从而能够对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监控,减小施工人员持假证上岗的可能性,进而降低高危岗位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26.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一高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线缆的架设高度;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架设高度是否大于高度阈值;告警提示模块,当所述架设高度小于所述高度阈值时,用于生成告警提示;第二高度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高度阈值和所述架设高度获取调整高度。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高度获取模块获取线缆的架设高度,并发送给与其相连的第三判断模块,第三判断模块架设高度是否大于高度阈值,并将判断的结果发送给与其相连的告警提示模块。
28.当架设高度小于高度阈值时,告警提示模块生成告警提示,并且第二高度获取模块获取架设高度和高度阈值,并基于二者获取调整高度。进而能够根据高度阈值和架设高度获取调整高度,从而方便施工人员对线缆的架设高度进行调整,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29.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根据预设岗位与高危岗位的判断,能够判断施工人员的岗位是否是高危岗位,如果是,则获取相应的施工人员的证件信息。然后根据证件信息与真实信息是否匹配,判断证件是否为真实有效的证件。从而能够对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监控,减小施工人员持假证上岗的可能性,进而降低高危岗位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30.2.根据架设高度与高度阈值大小的判断,能够判断线缆的架设是否会造成安全隐患。如果架设高度小于高度阈值,生成告警提示进行告警,并根据高度阈值和架设高度获取调整高度,从而方便施工人员对线缆的架设高度进行调整,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31.3.根据架设图像判断线缆是否位于室外,如果在室外,将架设高度与第一阈值对比,如果不位于室外,将架设高度与第二阈值进行对比,能够使线缆根据不同的环境调整不同的高度,进而提高适用性,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线缆架设过程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的整体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8之前即步骤s11至步骤s15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8之后即步骤s21至步骤s24的流程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2的详细流程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1之后即步骤s41至步骤s44的流程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1之前即步骤s51至步骤s54的流程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8之后即步骤s61至步骤s64的流程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8之后即步骤s71至步骤s76的流程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框图;图10是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系统中获取告警提示的结构框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岗位获取模块;2、列表获取模块;3、高危岗位获取模块;4、第一判断模块;5、第一信息获取模块;6、第二信息获取模块;7、第二判断模块;8、信息生成模块;9、第一高度获取模块;10、第三判断模块;11、告警提示模块;12、第二高度获取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10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方法。
36.参照图1,工程测量数据处理方法包括:s1.获取施工人员的预设岗位;s2.获取高危岗位列表;s3.基于所述高危岗位列表获取高危岗位;s4.判断高危岗位与预设岗位是否匹配;s5.若是,则获取与高危岗位相应的施工人员的证件信息;s6.获取相关证件的真实信息;s7.判断证件信息与真实信息是否匹配;s8.若是,则生成正常提示;s9.若否,则生成异常提示。
37.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必须持证上岗,例如电缆的设计安装是一个高危的岗位,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电工证才可以施工。对于这个要求,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施工完成之后建筑的安全性。
38.首先获取施工人员的预设岗位,例如可以通过录指纹的方式获取施工人员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中包括工人的工作岗位,也就是预设岗位。然后获取高危岗位列表,然后根据岗位列表获取高危岗位。岗位列表为预先设置的列表,列表中包括建筑行业中的高危岗位,例如:钢结构安装登高、悬空作业、构件吊装与管道安装、钢筋绑扎、电力工作等。
39.接着判断高危岗位与预设岗位是否匹配,并获得判断的结果。例如预设岗位是电缆拉线、电器安装或电器维修等,则与电力工作匹配,就证明高危岗位与预设岗位匹配,则判断结果为是,此时就需要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当判断结果为否时,就证明相关施工人员是非高危岗位,则不需要持证上岗。
40.此时获取与高危岗位相应的施工人员的证件信息,获取方式可以是通过扫描证件
获取证件的图片,然后基于图像算法提取证件中的证件编号。然后获取相关证件的真实信息,获取方式可以是通过网络登录相应的网站获取相关证件的所有真实编号并存储至本地,然后将图像算法中的证件编号与存储至本地的真实编号进行对比,也就是判断证件信息与真实信息是否匹配。
41.如果证件编号能够与真实编号中的某一个匹配,就证明施工人员持有的证件是真实有效的证件,此时生成正常提示,从而提醒该施工人员可以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工作。而如果不匹配,就证明该证件很大可能是假的,因此生成异常提示,从而提醒该施工人员暂时不能进入施工现场施工。
42.通过对施工人员的证件的真伪性进行判断,从而能够对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监控,减小施工人员持假证上岗的可能性,进而降低施工人员在高危岗位由于操作不当而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尽可能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43.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有部分人会借用他人的真实证件,因此,参照图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8即生成正常提示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s11.获取施工人员的人脸信息;s12.基于证件信息获取证件头像;s13.判断人脸信息与证件头像是否匹配;s14.若否,则生成异常提示;s15.若是,则生成正常提示。
44.具体来说,通过摄像头的方式获取施工人员的人脸信息,然后根据证件信息获取证件头像。即可以通过扫描的证件的图片获取证件图片上的人脸图像,也就是证件头像。
45.接着判断人脸信息与证件头像是否匹配,进而确定施工人员与证件的所有者是不是同一个人。如果匹配就证明施工人员与证件的所有者是同一个人,此时生成正常提示。而如果不匹配,就证明很大可能是施工人员借用的他人的证件,此时生成异常提示,进而提醒施工人员暂时不能够进入施工现场。
46.通过人脸的识别,能够进一步确定施工人员与证件所有者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47.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现场之后,需要进行施工作业,为了尽可能的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施工过程中操作的规范也是必不可少的监测环节。因此,参照图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8即生成正常提示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s21.获取线缆的架设高度;s22.判断架设高度是否大于高度阈值;s23.若否,则生成告警提示;s24.基于高度阈值和架设高度获取调整高度。
48.临时线缆铺设过程中,有时需要将线缆架高来保证电缆的安全,同时由于电缆架设过程中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需要判断线缆架设是否达到要求。
49.首先获取线缆的架设高度,获取方式可以是通过固定的摄像头又或者是无人机搭载的摄像头拍摄,然后根据拍摄的图像的比例获取线缆架设的高度,也就是架设高度。然后判断架设高度是否大于高度阈值,即判断架设高度是否满足高度要求。
50.如果架设高度大于高度阈值,就证明线缆架设符合安全要求;而如果架设高度小
于高度阈值,就证明不符合安全要求,此时生成告警提示,能够对施工人员进行告警,从而方便及时对线缆进行调整。
51.当架设高度需要高度阈值时,根据高度阈值和架设高度获取调整高度,即用高度阈值减去架设高度获取的值,即为调整高度。进而施工人员可以根据调整高度提高线缆的架设高度,从而使架设高度大于或者等于高度阈值。能够降低由于线缆高度不足而造成危险事故的可能性,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52.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线缆的架设高度根据环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参照图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2即判断架设高度是否大于高度阈值包括如下步骤:s31.获取线缆的架设图像;s32.基于架设图像判断线缆是否位于室外;s33.若是,则判断架设高度是否大于第一阈值;s34.若否,则判断架设高度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具体来说,临时用电架空高度对于室内和室外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判断判断架设高度是否大于高度阈值之前还需要对线缆的架空环境进行判断。首先通过摄像头获取线缆的架设图像,也就是拍摄线缆的架设的环境的图像。
53.接着根据架设图像判断线缆是否位于室外,判断方式可以是通过人工选择判断的方式,也可以是基于图像算法将架设图像与预设的图像进行对比的方式,例如预设的图像是位于室外的图像,图像中具有架设线缆的线杆,将架设图像与预设的图像对比,判断架设图像中是否有线杆,如果有就证明匹配,此时可以判断线缆的架设环境是位于室外,反之就可以判断线缆的架设环境位于室内。
54.当判断线缆位于室外时,判断架设高度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否,就生成告警提示。当线缆位于室内时,判断架设高度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否,则生成告警提示。然后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分别计算位于室内和位于室外的调整高度。
55.其中,高度阈值包括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且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且通常来说,临时线缆架设室内高度不低于2.5米,室外高度不低于5米,尤其是架设的时候线缆穿过道路时,更是不得低于5米,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线缆的架设高度,能够尽可能的保证安全的同时,能够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量。
56.参照图5,在实际的线缆架设中,对于线缆的支架也是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1即获取线缆的架设高度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s41.获取线缆的支架图像;s42.获取线缆的标准线杆图像;s43.判断支架图像与标准线杆图像是否匹配;s44.若否,则生成第一预警提示。
57.具体来说,获取线缆的支架图像,获取方式与架设图像的获取方式相同。然后获取线缆的标准线杆图像,也就是线缆架设过程中用的标准的线杆,标准线杆图像可以是预先拍摄保存的图像。然后将支架图像与标准线杆图像进行对比,并判断二者是否匹配,也就是判断线缆的支架是否是按照标准的架设方式架设的。
58.因为根据临时用电线缆架空的要求,不得在树上或者脚手架架设,而此二者与标准线杆的形状完全不同。因此当支架图像与标准线杆图像不匹配时,就证明线缆的临时架
设并没有按照规定架设,此时就生成第一预警提示;而当匹配时,就证明符合施工安全要求。
59.根据预警提示,能够对施工人员进行预警,让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及时对线缆的架设支架进行更换调整,使线缆的架设符合安全规范,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60.参照图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发生触电的可能性,步骤s21即获取线缆的架设高度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s51.获取线缆的图像信息;s52.获取线缆的裸线图像;s53.判断图像信息与裸线图像是否匹配;s54.若是,则生成第二预警提示。
61.线缆裸露是线路铺设使用过程中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线缆裸露能极大的增大发生触电的可能性,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人员为了省事,在找不到合适线缆的情况下,通常会采用裸线临时连接线路,这就增大了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
62.此时,通过摄像头拍摄获取线缆的图像信息,然后获取预存的线缆的裸线图像,然后根据图像算法判断图像信息与裸线图像是否匹配,也就是判断图像信息中是否存在裸线,并获得判断的结果。
63.如果否,就证明符合施工安全要求;如果是,就证明施工人员使用了裸线,此时生成第二预警提示,从而提示施工人员在施工前更换线缆,使用具有绝缘层的标准线缆。进而通过上述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缆使用的规范性,从而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64.进一步的,参照图7,步骤s8即生成正常提示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s61.获取线缆的埋设图像;s62.获取安全标志图像;s63.判断埋设图像中是否包含安全标志图像;s64.若否,则生成第三预警提示。
65.暗管埋设及地下电缆线路应设有“走向”标志和安全标志,这也是线缆架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安全环节,能够对施工人员进行提醒,防止施工人员在动土过程中将线缆挖断的可能性,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66.具体的,首先通过摄像头获取线缆的埋设图像,然后获取预存的安全标志图像,并将埋设图像与安全标志图像进行对比,判断埋设图像中是否包含安全标志图像。
67.如果是,就证明设有安全标志,因而符合安全施工的要求。反之,就证明不符合安全要求,此时生成第三预警提示,能够对施工人员进行提醒,使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安设安全标志,从而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68.参照图8,在施工过程中有很多人因为用电工具操作不规范而发生触电事故,因此,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8即生成正常提示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s71.获取电动工具的工作电压;s72.判断工作电压是否小于安全电压;s73.若否,则获取电动工具的接线图像;s74.获取含有漏电保护器的漏电保护图像;s75.判断接线图像与漏电保护图像是否匹配;
s76.若否,则生成第四预警提示。
69.具体来说,首先获取电动工具的工作电压,获取方式可以是,将不同的电动工具的工作电压进行预存,同时将预存的电压与相应的电动工具的图片进行匹配并将图片存储。施工人员拿取电动工具时,获取电动工具的图像,然后将这个图像与存储的图片进行匹配,匹配成功之后即可获取相应的工作电压。
70.之后判断工作电压是否小于安全电压,也就是判断工作电压是否小于36v,也就是判断施工人员是否会发生触电导致危及生命安全。如果是,也就是工作电压小于安全电压,此时证明电动工具的工作电压不会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71.如果否,就证明工作电压大于安全电压,此时如果发生漏电情况,很大可能会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此时通过摄像头获取电动工具的接线图像,并获取预存的含有漏电保护器的漏电保护图像,接着将两个图像进行对比,判断接线图像与漏电保护图像是否匹配,也就是判断接线图像中是否有漏电保护器。
72.如果是,就证明接线图像中有漏电保护器,电动工具漏电之后能够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如果否,就证明接线图像中不含有漏电保护器,电动工具漏电之后不能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此时生成第四预警提示,从而提醒施工人员施工前及时安装漏电保护器,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7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的实施原理为:将预设岗位与高危岗位中的高危岗位进行匹配,当存在匹配的高危岗位时,就证明施工人员的岗位是高危岗位,此时获取相应的施工人员的证件信息。然后将证件信息与真实信息进行对比,判断二者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就证明证件信息是合格的证件,此时生成正常提示,提醒施工人员可以正常工作。而如果结果不同,就证明证件可能是不合格的,此时生成异常提示,进而提醒施工人员暂时不能工作。从而能够对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监控,减小施工人员持假证上岗的可能性,进而降低高危岗位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74.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能够达到如上述一种工程测量数据处理方法同样的技术效果。
75.参照图9,工程测量数据处理系统包括:岗位获取模块1,用于获取施工人员的预设岗位;列表获取模块2,用于获取高危岗位列表;高危岗位获取模块3,用于基于高危岗位列表获取高危岗位;第一判断模块4,用于判断高危岗位与预设岗位是否匹配;第一信息获取模块5,当所述高危岗位与所述预设岗位匹配时,用于获取与高危岗位相应的施工人员的证件信息;第二信息获取模块6,用于获取相关证件的真实信息;第二判断模块7,用于判断证件信息与真实信息是否匹配;信息生成模块8,用于生成正常提示或异常提示。
76.具体来说,岗位获取模块1获取施工人员的预设岗位并发送给与其相连的第一判断模块4,列表获取模块2获取高危岗位列表并发送给与其相连的高危岗位获取模块3,高危岗位获取模块3根据高危岗位列表获取高危岗位,并发送给与其相连的第一判断模块4,第一判断模块4判断高危岗位与预设岗位是否匹配,并将判断的结果发送给与其相连的第一
信息获取模块5。
77.当高危岗位与所述岗位匹配时,第一信息获取模块5获取与高危岗位相应的施工人员的证件信息,并发送给与其相连的第二信息获取模块6,然后第二信息获取模块6获取相关证件的真是信息,并发送给与其相连的第二判断模块7,并将判断的结果发送给信息生成模块8,最后信息生成模块8根据结果生成正常提示或者异常提示。
78.生成正常提示,提醒施工人员可以正常工作,异常提示,提醒施工人员暂时不能工作。从而能够对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监控,减小施工人员持假证上岗的可能性,进而降低高危岗位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79.参照图1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工程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高度获取模块9,用于获取线缆的架设高度;第三判断模块10,用于判断架设高度是否大于高度阈值;告警提示模块11,当架设高度小于高度阈值时,用于生成告警提示;第二高度获取模块12,用于基于高度阈值和架设高度获取调整高度。
80.第一高度获取模块9获取线缆的架设高度,并发送给与其相连的第三判断模块10,第三判断模块10架设高度是否大于高度阈值,并将判断的结果发送给与其相连的告警提示模块11。
81.当架设高度小于高度阈值时,告警提示模块11生成告警提示,并且第二高度获取模块12获取架设高度和高度阈值,并基于二者获取调整高度。进而能够根据高度阈值和架设高度获取调整高度,从而方便施工人员对线缆的架设高度进行调整,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8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