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在聚碳酸酯层应用微透镜阵列的手机后盖薄膜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3-09 02:17: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在聚碳酸酯层应用微透镜阵列的手机后盖薄膜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以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的前面形成用uv图案化方式形成的微透镜阵列(micro lens array,mla)层为特征的在聚碳酸酯层应用微透镜阵列的手机后盖薄膜结构。


背景技术:

2.最近,随着手机及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各种设计的手机及智能手机(以下统称为

手机

)正不断上市。
3.这些手机由构成手机外观的外壳及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用以执行手机固有功能的各种电路部件构成。
4.其中,安装于手机背部的后盖(即外壳)通常由合成树脂制成且硬度比较低,因此受到外部冲击时容易产生划痕等瑕疵。
5.因此,最近为了保护手机产品并提高审美感,手机装饰膜的技术开发正活跃地展开。
6.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各种个性追求,手机装饰膜需要具有各种颜色、光泽、及花纹(即,图案)等。
7.【现有技术文献】
8.【专利文献】
9.专利文献1:韩国发明专利申请第10-2018-0097670号

应用非对称结构光学图案的设计装饰膜




技术实现要素:

10.【技术问题】
11.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uv图案化方式的微透镜阵列的手机后盖薄膜,应用于手机后盖的装饰膜相比于现有的薄膜,视觉上形成朦胧感,从而可向使用者提供各种审美感。
12.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uv图案化方式的微透镜阵列的手机后盖薄膜,不仅通过缩短薄膜的制造工序来降低成本,而且相比于现有的薄膜,耐刮痕性及耐药品性得到提高,且不残留指纹等痕迹,从而可确保高识别性状态。
13.【技术方案】
14.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在聚碳酸酯层应用微透镜阵列的手机后盖薄膜结构,包括: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层;微透镜阵列(micro lens arrary,mla)层,其以uv图案化方式形成于所述聚碳酸酯层的前面;uv图案层,其形成于所述聚碳酸酯层的背面;uv树脂形态的沉积层,其形成于所述下部uv图案层的背面;以及丝印层,其形成于所述沉积层的背面。
15.此外,微透镜阵列层,其以卷料挤压式透镜涂层形态形成于聚碳酸酯层和所述聚
碳酸酯层的前面;uv图案层,其形成于所述聚碳酸酯层的背面;uv树脂形态的沉积层,其形成于所述uv图案层的背面;以及丝印层,其形成于所述沉积层的背面。
16.此外,所述微透镜阵列层可包括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烯烃树脂、聚酰氨树脂、聚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石油树脂、酚醛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以及聚氨基甲酸酯树脂中的至少一个。
17.【有益效果】
18.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应用于手机后盖的装饰膜相比于现有的薄膜,可从视觉上形成朦胧感,从而具有向使用者提供各种审美感的优点。
19.此外,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不仅可通过缩短薄膜的制造工序来减低成本,而且相比于现有的薄膜,耐刮痕性及耐药品性得到提高,且不残留指纹等痕迹,从而可确保高识别性状态。
附图说明
20.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微透镜阵列层的示意图。
21.图2是将形成有微透镜阵列层的手机装饰膜部分应用于手机外壳的示意图。
22.图3是根据一实施例的形成有微透镜阵列层的手机装饰膜的示意图。
23.图4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微透镜阵列层的示意图。
24.图5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形成有微透镜阵列层的手机装饰膜的示意图。
25.图6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微透镜阵列层的放大图。
26.【附图标记的说明】
27.100:手机装饰膜
28.110:聚碳酸酯层
29.120:微透镜阵列层
30.130:下部uv图案层
31.140:沉积层
32.150:丝印层。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在聚碳酸酯层应用微透镜阵列的手机后盖薄膜结构进行详细说明。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附图中相同的组成要素或者部件尽可能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图示。在说明本发明的过程中,为了不使本发明的主旨发生混淆,相关的公知功能或者配置的具体说明将被省略。
34.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微透镜阵列层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一实施例的形成有微透镜阵列层的手机装饰膜的示意图。
35.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手机装饰膜100作为应用于手机背面形成的后盖的薄膜,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层、微透镜阵列(micro lens array,mla)层、uv图案层、沉积层及丝印层组成。
36.聚碳酸酯层110是一种热可塑性塑料。具有耐冲击性、耐热性、耐候性、自熄性及透明性等特性,而且具有相当于钢化玻璃的约150倍以上的冲击强度,因此具有优秀的柔韧性
及加工性。作为容易破碎且容易变形的丙烯酸的取代材料和一般板玻璃的备用材料而被背广泛使用。
37.微透镜阵列层120作为以uv图案化方式形成的薄膜层,可由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烯烃树脂、聚酰氨树脂、聚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石油树脂、酚醛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以及聚氨基甲酸酯树脂中的至少一个形成。
38.另外,微透镜阵列层120还可在聚碳酸酯层110的前面利用形成有预设图案或者形状的凹刻槽的凹版辊并通过凹版打印工艺形成。
39.对于微透镜阵列层120,将组合物填充于凹刻槽之后,随着在微透镜阵列层的前面进行凹版打印,断面可具有凹凸形状。
40.根据一实施例的粘合剂可使用具有预定粘性的树脂材料。由于使用具有粘性的物质,因此无需另行设置粘贴层,便可提高与薄膜、图案层或者金属装饰层间的结合力。粘合剂可包括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烯烃树脂、聚酰氨树脂、聚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石油树脂、酚醛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以及聚氨基甲酸酯树脂中的至少一个。
41.uv打印方式使用暴露在uv光的同时瞬间固化,即具有立即干燥的特性的专用液体墨水,由于利用紫外线进行瞬间干燥,因此可不受材料限制地体现各种颜色,而且具有较强的防脱色及防潮气特性,从而可确保基于外部气候变化的卓越的耐久性。
42.即使不是uv方式的图案层,图案层也可以通过凹版打印工艺形成,该工艺利用表面形成有预设图案或者形状的凹刻槽的凹版辊。此时,将用于形成uv图案层的组合物填充到凹刻槽之后,随着在着色打印层上进行凹版打印,可形成断面具有凹凸形状的图案层。如上所述,当形成uv图案层时,可展现各种设计,从而可提高审美感。
43.形成图案层的组合物可含有粘性物质。所述粘性物质可包括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烯烃树脂、聚酰氨树脂、聚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石油树脂、酚醛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以及聚氨基甲酸酯树脂中的至少一个。将含有粘性物质的用于形成图案层的组合物填充到表面形成有凹刻槽的凹版辊中,从而可进行凹版打印工艺。由此,后序无需另外进行固化工艺,便可马上形成图案层,因此可简化工艺,缩短工艺时间。
44.对于形成于聚碳酸酯层层110前面的uv图案层而言,如果形成该uv图案层的组合物含有与在所述着色打印层所使用的粘性物质相同的物质,则可提高着色打印层与uv图案层间的界面特性。
45.uv图案层130形成于聚碳酸酯层的背面,而且可形成如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熟知的各种图案(pattern)。
46.沉积层140形成于下部uv图案层的背面,而且可基于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或者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等形成。
47.对于制造过程中利用化学反应的化学气相沉积而言,其是一种在集成电路等制造工艺中在基板上制作硅薄膜等的工艺技法。广泛应用于制造氧化硅膜、氮化硅膜、非晶硅(amorphous silicon)薄膜等。如果对具有化学物质的气体施加热能或者光能,或者利用高频进行等离子化,则原材料被原子团化使反应性大大提高,从而吸附并堆积在基板上。
48.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是在基板上沉积氧化物半导体或者gaas等时将化合物质融化并制成固体状态的标的物并利用热或者电子束使其挥发后沉积于基板上。此时,原材料通过热、激光、电子束等以气态挥发,挥发的气态原材料与基板接触时将变成固态。
49.丝印层150可以利用丝网打印方式形成于沉积层140的背面。
50.图4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微透镜阵列层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形成有微透镜阵列层的手机装饰膜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微透镜阵列层的放大图。
51.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手机装饰膜100作为应用于手机背面形成的后盖的薄膜,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层、微透镜阵列(micro lens array,mla)层、uv图案层、沉积层及丝印层构成。
52.聚碳酸酯层110是一种热可塑性塑料。具有耐冲击性、耐热性、耐候性、自熄性及透明性等特性,而且具有相当于钢化玻璃的约150倍以上的冲击强度,因此具有优秀的柔韧性及加工性。作为容易破碎且容易变形的丙烯酸的取代材料和一般板玻璃的备用材料被广泛使用。
53.微透镜阵列层如图6所示,其特征在于,在聚碳酸酯层110及聚碳酸酯层110的前面形成微透镜阵列层120,微透镜阵列层120在卷料挤压过程中以透镜涂层形态形成,微透镜阵列层120以基础层与凸起状的透镜相隔一定距离的形式形成。
54.此时,所述微透镜阵列层的透镜的宽度a为100μm~130μm,厚度c为5μm~15μm,透镜间隔b为5μm~15μm,从而可通过在所述数值范围内调整数值来调节朦胧感。
55.挤压成型是指为了制造固定截面轮廓的物体而执行的工艺,挤压成型工艺还可提高手机装饰膜100的强度。
56.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聚碳酸酯层110,在卷料挤压形成聚碳酸酯层110的过程中可使用至少一个辊子。
57.作为一示例,当聚碳酸酯的原料注入到挤压机时,可将原料加热融化形成胶状。此时,通过将胶状原料挤压平铺成平板形态或者通过辊子将胶状原料压成厚度一定且表面平坦化的形态,从而挤压成型聚碳酸酯层。
58.该过程中可通过喷射一定压力的空气来保持面板的平滑度。
59.根据本发明的聚碳酸酯层110,用于挤压的平板或者辊子上可形成有微透镜阵列层形状的凹刻以形成微透镜阵列层。
60.因此,挤压过程中可在聚碳酸酯上图案化微透镜阵列。
61.即,根据一实施例的微透镜阵列层(120)作为聚碳酸酯层(110)的挤压成型过程中形成的加工表面,微透镜阵列层(120)和聚碳酸酯层(110)的原料可以相同。
62.uv图案层130形成于聚碳酸酯层的背面,而且可形成如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熟知的各种图案(pattern)。
63.沉积层140形成于下部uv图案层(130)的背面,而且可基于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或者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等形成。
64.丝印层(150)可以以丝网打印方式形成于沉积层(140)的背面。
65.另一方面,图2是将形成有微透镜阵列层120的手机装饰膜部分应用于手机外壳200的示意图,手机外壳200可明确地区分为应用手机装饰膜100的部分220和未应用的部分210,应用的部分220从视觉上可看到朦胧感。
66.即,相比于现有的应用于后盖的装饰膜,如果采用本发明,则通过微透镜阵列层可从视觉上产生朦胧感,从而可向使用者提供各种审美感,而且相比于现有的薄膜,耐刮痕
性、耐药品性及耐久性得到提高,且不残留指纹等痕迹,从而可确保高识别性状态。
67.附图和说明书中公开了最佳实施例。在此,虽使用了特定的术语,但这只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于限定含义或者限定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的范围。因此,对于本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的人而言,应能够理解基于此可进行各种变形并可实施等同的其他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将基于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思想而确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