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无线耳机、异常检测的方法与流程

2022-03-09 02:0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无线耳机、异常检测的方法
1.本技术要求于2020年9月7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10930865.3、申请名称为“一种耳机和充电盒接触异常检测预警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技术中。
技术领域
2.本技术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耳机和一种异常检测的方法。


背景技术:

3.随着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无线立体声)技术的发展,其在耳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采用tws技术的无线耳机应运而生。
4.目前,采用tws技术的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连接依靠金属引脚、弹片或者pogo pin之类的触点形成物理连接,进而形成无线耳机和充电盒之间的充电通路和通信通路,以通过充电通路对无线耳机充电,通过通信通路实现无线耳机和充电盒之间的通信。
5.无线耳机在使用的过程中接触人体,在其触点上难以避免的会附着人体分泌的油脂、汗液等异物。充电盒在使用的过程中,其触点也可能附着有灰尘等异物。异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无线耳机和充电盒之间出现接触异常。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无线耳机、一种充电盒、一种用户终端以及一种异常检测的方法,用于解决如何确定无线耳机和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的问题。
7.第一方面,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异常检测的方法,应用于无线耳机,包括:获得第一电压值,其中,所述第一电压值为充电盒向所述无线耳机充电时,所述充电盒输出的电压值;检测第二电压值和所述无线耳机通过所述充电盒充电时的充电电流值,其中,所述第二电压值为所述无线耳机通过所述充电盒充电时,所述无线耳机的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的电压值;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所述第二电压值和所述充电电流值确定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的接触电阻;根据所述接触电阻确定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
8.可以看出,通过计算无线耳机与充电盒之间的接触电阻,以及根据接触电阻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之间是否接触异常,实现了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接触情况的检测。另外,也提供了一种异常检测的方法,此外该检测方法步骤简单,易于执行。
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所述第二电压值和所述充电电流值确定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的接触电阻包括: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值判断所述无线耳机是否处于恒流充电阶段;若是,则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所述第二电压值和所述充电电流值确定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的接触电阻。
1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接触电阻确定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包括:判断所述接触电阻是否大于电阻阈值;若是,则确定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接触异常。
1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压值为一固定电压值。
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压值根据所述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和一预设电压值确定;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所述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根据所述无线耳机的电池和电压值和所述预设电压值确定所述第一电压值。
1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接触异常,则向与所述无线耳机连接的用户终端发送接触异常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接触异常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接触异常。
14.通过发送接触异常指示信息,例如,在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接触异常时,将该接触异常的情况反馈给用户,以使用户快速做出响应,从而改善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接触状况。
15.第二方面,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异常检测的方法,应用于充电盒,包括:输出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以使无线耳机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确定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其中,所述第一电压值为所述充电盒向所述无线耳机充电时,所述充电盒输出的电压值。
1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压值为一固定电压值。
1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压值根据所述无线耳机中的电池的电压值和一预设电压值确定;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输出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之前,获得所述第一电压值。
18.第三方面,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异常检测的方法,应用于用户终端,包括:接收无线耳机发送的接触异常指示信息,所述接触异常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接触异常;提供触点清理提示信息,所述触点清理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清理所述无线耳机的触点和/或所述充电盒的触点。
19.可以看出,通过提供触点清理提示信息,以在无线耳机和充电盒接触异常时,提醒用户清理无线耳机的触点和/或充电盒的触点,从而改善无线耳机和充电盒的接触状况,进而避免出现充电盒给无线耳机充电慢、充电盒无法向无线耳机充电、充电盒开盖后耳机无法回连等故障。
20.第四方面,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无线耳机,包括:充电模块,用于在所述无线耳机通过充电盒充电时,根据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的电压对所述无线耳机的电池充电;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无线耳机通过所述充电盒充电时的充电电流值;第一控制模块,用于获得第二电压值、所述充电电流值和第一电压值,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所述第二电压值和所述充电电流值确定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的接触电阻,根据所述接触电阻确定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其中,所述第二电压值为所述无线耳机通过所述充电盒充电时,所述无线耳机的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的电压值,所述第一电压值为所述充电盒向所述无线耳机充电时,所述充电盒输出的电压值。
21.可以看出,无线耳机通过测量接触电阻,以及根据接触电阻确定无线耳机和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实现了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接触情况的检测。另外,也提供了一种能够确定无线耳机和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的方式。
2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通过以下方式获得所述第二电压值:检测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的电压值,以得到所述第二电压值;或者通过外设的电压检测模块检测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的电压值,以得到所述第二电压值,其中,所述外设的电压检测
模块与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2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检测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的电压值,以得到所述第二电压值;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从所述检测模块中获得所述第二电压值。
2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压值为一固定电压值。
2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压值根据所述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和一预设电压值确定;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检测所述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还用于获得所述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根据所述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和所述预设电压值确定所述第一电压值。
2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充电盒与所述无线耳机处于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充电盒的电压输出模块与所述充电模块连接,以形成所述无线耳机和所述充电盒之间的充电通路;所述充电盒的第二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连接,以形成所述无线耳机和所述充电盒之间的通信通路。
2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根据下述公式确定所述接触电阻:
[0028][0029]
其中,rj为所述接触电阻,v
out
为所述第一电压值,v
in
为所述第二电压值,i为所述充电电流值。
[0030]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耳机还包括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与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连接;在所述充电盒与所述无线耳机处于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与充电盒的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连接,以形成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之间的充电通信通路,所述充电通信通路的状态为充电状态或者通信状态,所述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与所述充电盒的电压输出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连接;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充电状态和所述通信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充电通信通路的状态。
[0031]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根据下述公式确定所述接触电阻:
[0032][0033]
其中,rj为所述接触电阻,v
out
为所述第一电压值,v
in
为所述第二电压值,i为所述充电电流值,r
q1
为所述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的电阻,r
q2
为所述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的电阻。
[0034]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具体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判断所述接触电阻是否大于电阻阈值;若是,则确定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接触异常。
[0035]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还用于若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接触异常,则向与所述无线耳机连接的用户终端发送接触异常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接触异常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接触异常。
[0036]
通过发送接触异常指示信息,例如在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接触异常时,将该接触异常的情况反馈给用户,以使用户快速做出响应,从而改善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接触状况。
[0037]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所述接触电阻: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值判断所述无线耳机是否处于恒流充电阶段;若是,则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所
述第二电压值和所述充电电流值确定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的接触电阻。
[0038]
第五方面,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充电盒,包括:电压输出模块,用于在所述充电盒向无线耳机充电时,输出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以使所述无线耳机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确定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第二控制模块与电压输出模块连接。
[0039]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压值为一固定电压值。
[0040]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压值根据所述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和一预设电压值确定;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获得所述第一电压值,以及将所述第一电压值下设至所述电压输出模块,以使所述电压输出模块输出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
[0041]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充电盒与所述无线耳机处于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电压输出模块与所述无线耳机的充电模块连接,以形成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之间的充电通路;所述第二控制模块与所述无线耳机的第一控制模块连接,以形成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之间的通信通路。
[0042]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充电盒还包括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其中:所述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与所述电压输出模块和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连接;在所述充电盒与所述无线耳机处于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与所述无线耳机的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连接,以形成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充电盒之间的充电通信通路,所述充电通信通路的状态为充电状态或者通信状态,所述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与所述无线耳机的充电模块和第一控制模块连接;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充电状态和所述通信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充电通信通路的状态。
[0043]
第六方面,一种用户终端,包括: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通信;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0044]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异常检测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0045]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异常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46]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点清理提示信息的示意图;
[0047]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0048]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0049]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盒的结构示意图一;
[0050]
图7为将图6中的充电盒与图4中的无线耳机连接后的状态示意图;
[0051]
图8为将图6中的充电盒与图5中的无线耳机连接后的状态示意图;
[0052]
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三;
[0053]
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四;
[0054]
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盒的结构示意图二;
[0055]
图12为将图11中的充电盒与图10中的无线耳机连接后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0057]
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58]
本技术的说明书实施例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59]
应当理解,在本技术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0060]
无线耳机在使用的过程中接触人体,无线耳机的触点上难以避免的会附着人体分泌的油脂、汗液等异物。充电盒在使用的过程中,充电盒内的触点也可能附着有灰尘等异物。由于这些异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充电盒与无线耳机的接触电阻变大,因此,通过测量充电盒和无线耳机的接触电阻,以及根据接触电阻就可以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
[0061]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异常检测的方法,该异常检测方法可以确定充电盒与无线耳机是否接触异常。
[0062]
对异常检测方法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
[0063]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异常检测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充电盒、无线耳机和用户终端。其中:
[0064]
无线耳机可以为采用tws技术的无线耳机,其包括两个耳塞,例如左耳耳塞和右耳耳塞。
[0065]
将无线耳机放入充电盒后,无线耳机的触点和充电盒的触点连接,以形成无线耳机与充电盒之间的充电通路。这样,充电盒可以通过充电通路向无线耳机充电。此外,在无线耳机的触点和充电盒的触点连接的情况下,无线耳机与充电盒之间还可以形成通信通路,这样,充电盒与无线耳机通过通信通路通信。
[0066]
用户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
[0067]
无线耳机可以采用蓝牙等无线通信技术与用户终端连接,这样,可在无线耳机与用户终端之间形成无线通信链路,从而使得无线耳机与用户终端之间通过该无线通信链路通信。例如,无线耳机通过该无线通信链路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音频数据,以播放音频数据。
[0068]
基于上述应用场景,在充电盒向无线耳机充电时,无线耳机确定充电盒与无线耳机的接触电阻rj,以及可以根据接触电阻rj确定充电盒与无线耳机是否接触异常。
[0069]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充电盒与无线耳机接触异常,则无线耳机还可以向用户终端发送接触异常指示信息,该接触异常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接触异常。
[0070]
用户终端接收接触异常指示信息,可以在用户终端上提供触点清理提示信息。其中,触点清理提示信息可以提示用户清理触点。例如清理无线耳机的触点和/或充电盒的触点。这样,用户可以清理无线耳机的触点和/或充电盒的触点,从而改善无线耳和充电盒的接触状况。
[0071]
对异常检测方法进行说明。其中,异常检测方法在无线耳机放入充电盒后,无线耳机的触点和充电盒的触点连接的前提下运行。
[0072]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异常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0073]
201、充电盒输出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向无线耳机充电,其中,第一电压值为充电盒向无线耳机充电时,充电盒输出的电压值。
[0074]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充电盒输出的电压值为充电盒中的电压输出模块的输出电压值,即,第一电压值为充电盒中的电压输出模块的输出电压值。
[0075]
充电盒向无线耳机充电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两种,其中:
[0076]
第一种,采用恒定的输出电压对无线耳机充电,即,第一电压值为固定电压值。
[0077]
第二种,采用可调的输出电压对无线耳机充电,例如,第一电压值跟随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具体的,第一电压值根据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确定,其中,预设电压值与无线耳机和/或充电盒的系统设置相关。例如,预设电压值是一个根据系统设置而预先定义好的数值。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电压值等于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与预设电压值的和。
[0078]
在采用第二种充电方式的情况下,在充电盒输出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之前需获得第一电压值。
[0079]
获得第一电压值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两种:
[0080]
第一种:无线耳机检测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根据无线耳机的电池和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确定第一电压值,以及请求充电盒提供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充电盒根据该请求获取第一电压值。
[0081]
第二种,无线耳机检测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充电盒从无线耳机中获取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以及根据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确定第一电压值。
[0082]
需要说明是,由于预设电压值是预先设定的,因此,在无线耳机和充电盒中可以提前保存预设电压值的具体数值,以便于后续计算。
[0083]
202、无线耳机获得第一电压值。
[0084]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无线耳机从充电盒中获取第一电压值。
[0085]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若第一电压值为一固定电压值,则无线耳机可以事先保存第一电压值。这样,无线耳机可以从事先保存的数据中获得第一电压值。若第一电压值根据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确定,且无线耳机中事先保存了预设电压值,则无线耳机根据事先保存的预设电压值和其测量的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确定第一电压值。
[0086]
203、无线耳机检测第二电压值和无线耳机通过充电盒充电时的充电电流,其中,第二电压值为无线耳机通过充电盒充电时,无线耳机中的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的电压值。
[0087]
无线耳机中的充电模块可以用于在无线耳机通过充电盒充电时,根据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的电压对无线耳机的电池充电。
[0088]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充电盒和无线耳机之间存在接触电阻以及无线耳机的充电模块和/或充电盒的电压输出模块之前可能包括其他功能模块,因此,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的电压值(例如,第二电压值)并不等于充电盒输出的电压值(例如,第一电压值)。
[0089]
204、无线耳机根据第一电压值、第二电压值和充电电流值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接触电阻。
[0090]
根据第一电压值、第二电压值和充电电流值确定接触电阻的方式与无线耳机的内部结构和充电盒的内部结构相关,因此,根据第一电压值、第二电压值和充电电流值确定接触电阻的具体方式将在下文中介绍无线耳机的结构和充电盒的结构的部分进行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0091]
205、无线耳机根据接触电阻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
[0092]
由于异物会导致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接触电阻变大,因此,可以将在无线耳机的触点和充电盒的触点上均不存在异物的情况下测得的接触电阻作为电阻阈值,以及将电阻阈值作为比对基准,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
[0093]
基于此,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的方式例如可以为:判断接触电阻是否大于电阻阈值。若是,则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接触异常。若否,则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接触正常。
[0094]
由上可知,通过计算无线耳机与充电盒之间的接触电阻,以及根据接触电阻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之间是否接触异常,实现了对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接触情况的检测。另外,也提供了一种异常检测的方法。此外,该检测方法步骤简单,易于执行。
[0095]
为了在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接触异常时,将该接触异常的情况反馈给用户,以使用户快速做出响应,从而改善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接触状况。异常检测方法还可以包括:
[0096]
206、若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接触异常,则无线耳机向与无线耳机连接的用户终端发送接触异常指示信息。该接触异常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接触异常。
[0097]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无线耳机与用户终端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无线连接。
[0098]
207、用户终端接收该接触异常指示信息,提供触点清理提示信息。
[0099]
该触点清理提示信息可以用于提示用户清理无线耳机的触点和/或充电盒的触点。
[0100]
提供触点清理提示信息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两种:
[0101]
第一种,触点清理提示信息为一个弹框。其中,弹框中显示有提示用户清理无线耳机的触点和/或充电盒的触点的文字或者图片或者动画等。例如,如图3所示,用户终端在其交互界面中显示一弹框,该弹框中显示有“请清理无线耳机的触点和/或充电盒的触点”。
[0102]
需要说明的是,在弹框中还可以显示一个关闭控件,以使用户通过点击该关闭控件关闭该弹框。或者在弹框中还可以显示一个确认控件,以使用户通过点击该确认控件告知用户终端其已知道清理无线耳机的触点和/或充电盒的触点并关闭该弹框。如图3所示,确认控件可以为显示有“我知道了”的字样的控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用户在点
击确认控件后,还可以显示一个清理无线耳机的触点和充电盒的触点的步骤示意图,以使用户基于该步骤示意图清理无线耳机的触点和/或充电盒的触点。
[0103]
第二种,触点清理提示信息为一段用于提示用户清理无线耳机的触点和/或充电盒的触点的语音提示信息。这样,用户终端接收接触异常指示信息,播放该语音提示信息,以使用户在听到该语音提示信息后,清理无线耳机的触点和/或充电盒的触点。语音提示信息的播放次数可以为至少一次。此外,用户可以通过触发用户终端上的锁屏键等物理控件,以关闭语音提示信息的播放。
[010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供触点清理提示信息的方式仅为示例性的,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例如,还可以在上述两种方式的基础上,增加用户终端的震动功能或者控制用户终端的闪光灯闪烁。
[0105]
由上可知,通过提供触点清理提示信息,以在无线耳机和充电盒接触异常时,提醒用户清理无线耳机的触点和/或充电盒的触点,从而改善无线耳机和充电盒的接触状况,进而避免出现充电盒给无线耳机充电慢、充电盒无法向无线耳机充电、充电盒开盖后耳机无法回连等故障。
[0106]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202、203之间不存在先后顺序的限定,例如步骤203可以在202之前完成,也可以在步骤202之后完成,还可以同时完成。
[0107]
异常检测方法可以在无线耳机通过充电盒充电的任意时刻进行,也可以仅在无线耳机通过充电盒充电的恒流充电阶段进行。
[0108]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上述异常检测方法在恒流充电阶段进行,则在根据第一电压值、第二电压值和充电电流值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接触电阻之前,需要根据充电电流值判断无线耳机是否处于恒流充电阶段。若是,则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接触电阻。若否,则继续执行步骤202和203并判断无线耳机是否处于恒流充电阶段,直至确定无线耳机处于恒流充电阶段。
[0109]
根据充电电流值判断无线耳机是否处于恒流充电阶段的原理如下:
[0110]
由于在无线耳机的内部结构确定后,可以测量出无线耳机处于恒流充电阶段时的充电电流值,因此,可以将该充电电流作为电流阈值,以及将充电电流值与电流阈值进行比较,若充电电流值与电流阈值基本相当,则确定无线耳机处于恒流充电阶段。
[0111]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若上述异常检测方法在恒流充电阶段进行,则在执行步骤202之前,无线耳机以一预设频率检测无线耳机通过充电盒充电时的充电电流值,以得到多个充电电流值,根据多个充电电流值判断无线耳机是否处于恒流充电阶段。例如,若多个充电电流值相同,或者多个充电电流值中的任意两个充电电流值的差值均小于预设误差值,则确定无线耳机处于恒流充电阶段。预设频率和预设误差值根据系统设置确定。
[0112]
基于此,若确定无线耳机处于恒流充电阶段,则可以执行202及其之后的步骤。若确定无线耳机未处于恒流充电阶段,则无线耳机可以继续检测无线耳机的充电电流值,并根据充电电流值判断无线耳机是否处于恒流充电阶段。
[011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确定无线耳机是否处于恒流充电阶段的方式仅为示例性的,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114]
下面对无线耳机和充电盒进行说明。由于无线耳机和充电盒为配套产品,因此无线耳机和充电盒的内部结构也是成套设计的。下面,从以下两种实现方案对无线耳机和充
电盒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其中,
[0115]
实现方案一:在充电盒与无线耳机处于连接的情况下,充电盒的电压输出模块与无线耳机的充电模块连接,以形成充电通路,充电盒的第二控制模块与无线耳机的第一控制模块连接,以形成通信通路,其中,充电通路和通信通路可以相互独立。换言之,在充电盒与无线耳机连接的情况下,充电盒的输出电压模块与无线耳机的充电模块直接连接。充电盒的第二控制模块与无线耳机的第一控制模块直接连接。
[0116]
在这种方案下,无线耳机可以包括:充电模块、检测模块、第一控制模块,其中:
[0117]
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充电模块用于在无线耳机通过充电盒充电时,根据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的电压对无线耳机的电池充电。充电路径为充电通路,例如充电盒通过充电通路向无线耳机的电池充电。
[0118]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无线耳机通过充电盒充电时的充电电流值。检测模块包括但不限于电流测量仪或者电压测量仪。若检测模块为电压测量仪,则可以通过测量电压值,并根据测得的电压值并结合电阻计算出充电电流值。
[0119]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获得第一电压值、第二电压值和充电电流值,根据第一电压值、第二电压值和充电电流值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接触电阻。这样,无线耳机(例如第一控制模块)可以根据接触电阻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其中,第二电压值为无线耳机通过充电盒充电时,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的电压值,第一电压值为充电盒向无线耳机充电时,充电盒输出的电压值。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充电盒输出的电压值为充电盒的电压输出模块输出的电压值。
[0120]
第一控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微控制单元(mcu、microcontroller unit)、蓝牙芯片。
[0121]
第一控制模块获得第一电压值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两种:
[0122]
第一种,第一控制模块通过通信通路从充电盒中获取。
[0123]
第二种,若第一电压值为一固定电压值,且无线耳机中事先保存了第一电压值,则第一控制模块可以直接从事先保存的数据中获得第一电压值。若第一电压值根据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确定,且无线耳机中事先保存了预设电压值,则第一控制模块根据事先保存的预设电压值和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确定第一电压值。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可以由第一控制模块检测或者测量模块检测。
[0124]
第一控制模块获得第二电压值的方式包括以下两种:
[0125]
第一种:若第一控制模块自身具有检测电压值的功能,则第一控制模块检测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的电压值,可以得到第二电压值。
[0126]
第二种,若第一控制模块不具有检测电压值的功能,则第一控制模块可以通过外设的电压检测模块检测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的电压值,以得到第二电压值。其中,外设的电压检测模块可以与充电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外设的电压检测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分压模块。
[0127]
第一控制模块从检测模块中获得充电电流值。
[0128]
需要说明的是,充电模块和检测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分离设置,此处不作特殊限定。确定接触电阻的原理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根据接触电阻确定充电盒与无线耳机是否接触异常的原理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0129]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4所示,该无线耳机400
包括:充电模块401、检测模块402、第一控制模块403、电池bat、电阻r1和分压模块404。其中:
[0130]
充电模块401的输入端用于在充电的过程中与充电盒形成充电通路。充电模块401的输出端与电阻r1连接。检测模块402连接在电阻r1的两端。第一控制模块403连接检测模块402、充电模块401和分压模块404。第一控制模块401在充电的过程中还用于与充电盒形成通信通路。分压模块404包括电阻r2和电阻r3,电阻r2的一端与充电模块401的输入端连接,电阻r2的另外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还连接第一控制模块403,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
[0131]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无线耳机的各个模块与上文中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的区别在于:检测模块还用于检测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的电压值,以得到第二电压值。第一控制模块获得第二电压值的方式为从检测模块中获得第二电压值。换言之,充电电流值和第二电压值的检测均由检测模块完成,第一控制模块从检测模块中获得充电电流值和第二电压值。
[0132]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5所示,该无线耳机400包括:充电模块401、检测模块402、第一控制模块403、电池bat。其中:
[0133]
检测模块402和充电模块401集成在一起。此处,将检测模块402和充电模块401的集成体命名为检测充电模块405。检测充电模块405用于在充电阶段与充电盒连接形成充电通路,检测充电模块405还与电池bat连接。第一控制模块403连接检测充电模块402。第一控制模块403还用于在充电的过程中与充电盒连接形成通信通路。
[0134]
充电盒向无线耳机充电的方式包括两种,由于两种充电方式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若充电盒采用可调的输出电压对无线耳机充电,例如第一电压值跟随无线耳机中的电池的电压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第一电压值由无线耳机中的电池的电压值和一预设电压值确定),则在上述两种实现方式中,检测模块还用于检测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第一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无线耳机的电池和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确定第一电压值,以及通过通信通路请求充电盒提供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或者检测模块检测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第一控制模块从检测模块中获得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以使充电盒通过通信通路从第一控制模块中获取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以及根据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确定第一电压值;或者第一控制模块还用于检测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以及根据无线耳机的电池和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确定第一电压值,以及通过通信通路请求充电盒提供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
[0135]
充电盒可以包括:电压输出模块、第二控制模块。其中:电压输出模块用于在充电盒向无线耳机充电时,输出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以使无线耳机根据第一电压值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第二控制模块与电压输出模块连接。第二控制模块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蓝牙芯片、微处理器、微控制单元等。
[0136]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充电盒600包括电压输出模块601、第二控制模块602。其中:
[0137]
电压输出模块601的输出端用于在充电阶段与无线耳机连接形成充电通路。电压输出模块601还连接一个电源vdd,该电源vdd用于向该电压输出模块601提供输入电压。第二控制模块602用于在充电阶段与无线耳机连接,以形成通信通路。第二控制模块602还与电压输出模块601连接。
[0138]
充电盒向无线耳机充电的方式包括两种,若采用恒定的输出电压对无线耳机充电,即,第一电压值为固定电压值,则电压输出模块例如可以采用boost电路等。
[0139]
若采用可调的输出电压对无线耳机充电,例如,第一电压值跟随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第一电压值根据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确定),则电压输出模块例如可以采用buck-boost电路。基于此,第二控制模块还用于获得第一电压值,以及将第一电压值下设至电压输出模块,以使电压输出模块输出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或者第二控制模块还用于获得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以及根据无线耳机的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确定第一电压值,将第一电压值下设至电压输出模块,以使电压输出模块输出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
[0140]
在此基础上,若采用第一种充电方式,则第一控制模块根据下述公式一确定接触电阻:
[0141][0142]
其中,rj为接触电阻,v
out
为第一电压值,v
in
为第二电压值,i为充电电流值。
[0143]
若采用第二种充电方式,则第一控制模块根据下述公式二确定接触电阻:
[0144][0145]
其中,rj为接触电阻,v
out
为第一电压值,v
in
为第二电压值,i为充电电流值,v
bat
为电池的电压,dv为预设电压,v
out
=v
bat
dv。
[0146]
下面,以图6中的充电盒与图4中的无线耳机连接,且充电方式为第二种充电方式为例对异常检测方法进行说明。图7为将图6中的充电盒与图4中的无线耳机连接后的状态示意图。
[0147]
由图7可知,电压输出模块601与充电模块401连接,形成充电通路,且在电压输出模块601与充电模块401的连接处存在接触电阻rj。第一控制模块402与第二控制模块602连接,形成通信通路。
[0148]
异常检测方法的流程例如可以为:检测模块402检测无线耳机的电池bat的电压值;第一控制模块403从检测模块402获得无线耳机的电池bat的电压值,根据无线耳机的电池bat的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确定第一电压值,以及向第二控制模块602请求电压输出模块601提供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第二控制模块602将第一电压值下设给电压输出模块601;电压输出模块601输出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充电模块401基于其输出端的电压并通过电阻r1向电池充电;检测模块402检测充电电流;第一控制模块403通过电阻r2和r3检测充电模块401的输入端的电压,以得到第二电压值;第一控制模块403从检测模块402中获得充电电流值;第一控制模块403根据无线耳机的电池bat的电压值、预设电压值、第二电压值和充电电流并结合公式二确定接触电阻rj,以及根据接触电阻rj确定充电盒与无线耳机是否接触异常。
[0149]
下面,以图6中的充电盒与图5中的无线耳机连接,充电方式为第一种充电方式为例对异常检测方法进行说明。图8为将图6中的充电盒与图5中的无线耳机连接后的状态示意图。
[0150]
由图8可知,电压输出模块601与检测充电模块405连接,形成充电通路,且在电压输出模块601与检测充电模块405的连接处存在接触电阻rj。第一控制模块601与第二控制
模块602连接,形成通信通路。
[0151]
异常检测方法的流程为:电压输出模块601输出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检测充电模块405向电池充电;检测充电模块405检测充电电流值,检测充电模块405还需检测检测充电模块405的输入端的电压,以得到第二电压值;第一控制模块403从预先存储的数据中获得第一电压值,以及从检测充电模块405中获得充电电流值和第二电压值;第一控制模块403根据第一电压值、第二电压值和充电电流值并结合公式一确定接触电阻,以及根据接触电阻确定充电盒与无线耳机是否接触异常。
[0152]
由于图5所示的无线耳机中的充电模块401和检测模块402集成一起,且集成后的充电模块401和检测模块402为检测充电模块405,因此,检测充电模块405的输入端的电压等同于充电模块401的输入端的电压。
[015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无线耳机和充电盒的结构仅为示例性的,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
[0154]
实现方案二:在充电盒和无线耳机处于连接的情况下,无线耳机的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与充电盒的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连接,以形成充电通信通路,充电通信通路的状态为充电状态或者通信状态,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与充电盒的电压输出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连接,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与无线耳机的充电模块和第一控制模块连接。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用于在充电状态和通信状态之间切换充电通信通路的状态。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也用于在充电状态和通信状态之间切换充电通信通路的状态。
[0155]
由上可知,在实现方案二中,在充电盒和无线耳机处于连接的情况下,充电盒和无线耳机之间仅形成一个充电通信通路,例如通信通路与充电通路共用一个通路,以及通过充电盒中的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和无线耳机中的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切换充电通信通路的状态。
[0156]
相比于实现方案一,实现方案二形成的无线耳机的结构与实现方案一形成的无线耳机的区别在于:无线耳机还包括: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
[0157]
该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与无线耳机的充电模块和第一控制模块连接,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用于在充电状态和通信状态之前切换充电通信通路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控制模块不再直接与充电盒连接。
[0158]
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三,如图9所示,图9中的无线耳机400与图4中的无线耳机400的区别在于:还包括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406,其中:
[0159]
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406在充电阶段与充电盒连接,形成充电通信通路。第一控制模块403与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406块连接,以通过充电通信通路完成与充电盒之间的通信。充电模块401的输入端与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406连接,以通过充电通信通路406完成充电。
[0160]
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四,如图10所示,图10中的无线耳机400与图5中的无线耳机400的区别在于:还包括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406,其中:
[0161]
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406在充电阶段与充电盒连接,形成充电通信通路。第一控制模块403与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406块连接,以通过充电通信通路完成与充电盒之间的通信。检测充电模块405的输入端与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406连接,以通过充电通信通路完成充电。
[0162]
充电盒向无线耳机充电的方式包括两种,由于两种充电方式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若充电盒采用可调的输出电压对无线耳机充电,例如第一电压值跟随无线耳机中的电池的电压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第一电压值根据无线耳机中的电池的电压值和一预设电压值确定),则检测模块还用于检测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第一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无线耳机的电池和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确定第一电压值,以及通过充电通信通路请求充电盒提供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或者检测模块检测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第一控制模块从检测模块中获得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以使充电盒通过充电通信通路从第一控制模块中获取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以及根据无线耳机的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确定第一电压值;或者第一控制模块还用于检测无线耳机的电池的电压值,以及根据无线耳机的电池和电压值和预设电压值确定第一电压值,以及通过充电通信通路请求充电盒提供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
[0163]
相比于实现方案一,实现方案二形成的充电盒的结构与实现方案一形成的充电盒的结构的区别在于:充电盒还包括: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
[0164]
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与电压输出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连接。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用于在充电状态和通信状态之间切换充电通信通路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控制模块不再直接与无线耳机连接。
[0165]
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盒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11所示,图11中的充电盒600与图6中的充电盒600的区别在于:还包括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603,其中:
[0166]
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603在充电阶段与无线耳机连接,形成充电通信通路。第二控制模块602与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603连接,以通过充电通信通路完成与无线耳机之间的通信。电压输出模块601的输出端与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603连接,以通过充电通信通路完成充电。
[0167]
充电盒向无线耳机充电的方式包括两种,由于充电方式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0168]
在此基础上,若采用第一种充电方式,则第一控制模块根据下述公式三确定接触电阻:
[0169][0170]
其中,rj为接触电阻,v
out
为第一电压值,v
in
为第二电压值,i为充电电流值,r
q1
为无线耳机中的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的电阻,r
q2
为充电盒中的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的电阻。
[0171]
若采用第二种充电方式,则第一控制模块根据下述公式四确定接触电阻:
[0172][0173]
其中,rj为接触电阻,v
out
为第一电压值,v
in
为第二电压值,i为充电电流值,r
q1
为无线耳机中的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的电阻,r
q2
为充电盒中的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的电阻,v
bat
为电池的电压,dv为预设电压,v
out
=v
bat
dv。
[0174]
下面,以图11中的充电盒与图10中的无线耳机连接,且充电方式为第一种充电方式为例对异常检测方法进行说明。图12为将图11中的充电盒与图10中的无线耳机连接后的状态示意图。
[0175]
由图12可知,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406与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603连接,形成充电通信通路,且在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406与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603的连接处存在接触电阻rj。
[0176]
异常检测方法的流程为:电压输出模块601输出数值为第一电压值的电压,并通过第二充电通信切换模块603和第一充电通信切换模块403向检测充电模块405的输入端施加电压;检测充电模块405向电池bat充电;检测充电模块405检测充电电流值,检测充电模块405还需检测检测充电模块405的输入端的电压,以得到第二电压值;第一控制模块403从预先存储的数据中获得第一电压值,以及从检测充电模块405中获得充电电流值和第二电压值;第一控制模块403根据第一电压值、第二电压值和充电电流值并结合公式三确定接触电阻rj,以及根据接触电阻rj确定充电盒与无线耳机是否接触异常。
[0177]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无线耳机和充电盒的结构仅为示例性的,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178]
由上可知,本技术提供的无线耳机和充电盒的结构简单,且通过测量接触电阻,以及根据接触电阻确定无线耳机和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实现了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接触情况的检测,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能够确定无线耳机和充电盒是否接触异常的方式,且确定步骤简单易行。
[0179]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在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接触异常时,将该接触异常的情况反馈给用户,以使用户快速做出响应,从而改善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接触状况。在无线耳机中的第一控制模块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接触异常时,第一控制模块向与无线耳机连接的用户终端发送接触异常指示信息。其中,接触异常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接触异常。
[0180]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控制模块还可以通过下述方式确定接触电阻:
[0181]
根据充电电流值判断无线耳机是否处于恒流充电阶段;若是,则根据第一电压值、第二电压值和充电电流值确定无线耳机与充电盒的接触电阻。
[0182]
由于上述步骤的原理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018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确定接触电阻的方法、无线耳机的结构、充电盒的结构仅为示例性的,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184]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户终端,该用户终端包括通信模块、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其中:
[0185]
通信模块用于与其他设备通信(例如无线耳机)。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使得终端设备执行如下方法:
[0186]
接收无线耳机发送的接触异常指示信息,接触异常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无线耳机与充电盒接触异常;提供一触点清理提示信息,触点清理提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清理无线耳机的触点和/或充电盒的触点。
[0187]
由于该步骤的原理以及产生的效果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0188]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
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