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水抗裂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3-04 23:40: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路面防水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水抗裂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2.沥青路面是指利用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的结合料而铺筑的各种类型的路面。沥青路面在自然环境和车辆荷载的长期作用下,会逐渐呈现开裂、松散、老化和磨损等现象,如不及时维修,破损路面受地表水例如雨水的侵蚀将会使其基层软化,从而导致路面的整体强度下降甚至其可能被完全破坏。
3.目前一般通过在路面两侧安装带有流水孔的护板来快速排出地表水,从而降低因过多的地表水渗透进路面而造成的路面沉陷或开裂等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在路面长期受到车辆的碾压后,护板与路面之间极易出现缝隙,地表水会流入该缝隙中以致路面被侵蚀。此外,路面受到地表水长期的冲击后,其内部会产生一定的湿气,该湿气也容易使的路面开裂。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抗裂路面结构,以解决现有的路面结构因护板与路面连接不牢固而造成路面极易产生开裂等病害的问题。
5.根据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水抗裂路面结构,包括主体,其中,所述主体从下至上依次形成有底基层、主体层和面层,并且所述主体的两侧均贴合连接有护板;所述面层的顶部形成有多个入水孔,所述护板上形成有多个出水孔,每个所述入水孔均与所述出水孔连通;
6.每个所述护板上均设置有多组贴紧组件,所述贴紧组件包括第一磁吸件;在所述主体的两侧部上与所述贴紧组件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朝向所述主体层的侧部开口的贴紧槽,在所述贴紧槽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吸件的磁性相反的第二磁吸件,并且所述贴紧槽能够容纳所述第一磁吸件通过。
7.优选地,所述贴紧组件还包括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固定杆、连接块以及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头端与所述护板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尾端与所述第一磁吸件连接。
8.优选地,所述连接块的表面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弹簧并且所述弹簧的顶端连接有移动部,所述移动部能够贴合所述贴紧槽的内壁移动。
9.优选地,所述贴紧槽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子贴紧槽和第二子贴紧槽;
10.所述第一子贴紧槽位于靠近所述护板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子贴紧槽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头端到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头端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子贴紧槽能够容纳所述连接块通过。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子贴紧槽上与所述移动部贴合的侧部沿背离所述护板的方向倾斜,同时所述第一子贴紧槽的体积逐渐减小。
12.优选地,所述第一子贴紧槽与所述移动部贴合的侧部上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位于所述第一子贴紧槽的与所述第二子贴紧槽连通的一端。
13.优选地,所述防水抗裂路面结构还包括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包括彼此连接的升降组件和吸水组件,所述升降组件设置在贯通所述面层与所述主体层的竖槽中;所述吸水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层的阻水槽中,通过所述升降组件的位移能够带动所述吸水组件吸收湿气。
14.优选地,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插杆,所述插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凸块,并且在所述凸块的底部环绕插杆的侧部设置有弹簧,以使所述凸块和所述插杆能在所述竖槽中往复移动;所述凸块高于所述面层。
15.优选地,所述吸水组件包括活动板,所述活动板连接有多个导热杆并且每个导热杆对应设置有导热槽;所述导热槽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阻水槽的内壁贴合的阻水带。
16.优选地,所述活动板通过铰链杆与所述插杆的底端连接。
17.根据本发明的防水抗裂路面结构,通过将设置在面层顶部的入水口和设置在护板上的出水口连通,能够有效快速排出路面上的地表水;此外,在护板上连接有第一磁铁,在路面主体层内部设置有与第一磁铁磁性相反的第二磁铁,通过两个磁铁的吸附作用使得护板牢固的贴合在路面的两侧。
1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0.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防水抗裂路面结构的示意图;
21.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主体的剖视图;
22.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护板的示意图;
23.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主体的另一剖视图;
25.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水组件的示意图。
26.图标:100-主体;1-面层;10-入水孔;11-导水管;2-主体层;20-第一子贴紧槽;201-凹部;21-第二子贴紧槽;210-凸部;22-第二磁铁;23-固定块;3-底基层;4-护板;40-出水孔;41-第一固定杆;42-第一磁铁;43-第二固定杆;44-连接块;45-第一弹簧;46-滑块;47-固定平板;5-竖槽;50-凸块;51-插杆;52-第二弹簧;53-固定板;6-阻水槽;60-第一铰杆;61-活动板;62-底板;63-中心杆;64-第二铰杆;65-导热杆;66-导热槽;67-第三弹簧;68-阻水带。
具体实施方式
27.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
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里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其并不限于这里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中已知的特征的描述。
28.这里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了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仅用于示出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现这里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29.在整个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板)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结合到”另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之上”或“覆盖”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直接在”另一元件“之上”或“直接覆盖”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他元件。
30.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出的相关项中的任何一项和任何两项或更多项的任何组合。
31.尽管可在这里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相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32.为了易于描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
……
之上”、“上部”、“在
……
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上”或“上部”的元件随后将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下”或“下部”。因此,术语“在
……
之上”根据装置的空间方位而包括“在
……
之上”和“在
……
之下”两种方位。所述装置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将对在这里使用的空间关系术语做出相应的解释。
33.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4.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35.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各样的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的。
36.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防水抗裂路面结构包括主体100,该主体100从下至上依次形成有底基层3、主体层2和面层1,并且在主体100的两侧连接有护板4。主体100的底
基层3采用风化岩铺设,以起到良好的隔绝地下水和防冻胀的作用;主体层2为沥青混凝土层,其具有高强度、高水稳性等特性,能够承受车轮垂直力的作用;面层1撒布镶嵌有玄武岩碎石的橡胶沥青,该材料具有很强的抗变形能力。但主体100各个结构层的并不限于上述材料,只要能够满足路面的使用需求即可。
3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所示,在面层1的顶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入水孔组,每个入水孔组包括两列入水孔10;每个护板4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40,并且每个出水孔40和与靠近其所在的护板4一侧的入水孔组通过多个导水管11连接,从而能够将面层1上的积水排出。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入水孔组中的两列入水孔10交错分布,以便每个入水孔10均能够与出水孔40对应连接。但入水孔10并不一定需要与出水孔40一一对应,例如当每个入水孔组中的两列入水孔10彼此对称时,可以将同一排的两个入水孔10的导水管11连通后,再通过例如集管器等构件连通同一个出水孔40。也就是说,入水孔10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等也并均不限于此,只要保证每个入水孔10均能够与出水孔40连通以便排水即可。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导水管11应设置在主体100的面层1中,以防止主体层2和底基层3受到地表水的侵蚀。此外,主体100两侧部连接的护板4的高度应与面层1的顶部平齐,以便道路上车辆的行驶。
38.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护板4上的贴紧组件以及对应设置在主体层2上的贴紧槽之间的配合,使得护板4能够紧密牢固的与主体100的侧部相贴合。具体地,如图2所示,贴紧组件设置有连接机构和第一磁铁42,该连接机构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固定杆41、连接块44以及第二固定杆43,通过将第一固定杆41的头端与护板4连接并且将第二固定杆43的尾端与第一磁铁42连接,即可实现护板4与第一磁铁42的连接。此外,贴紧槽在主体层2内朝向护板4开口并且垂直于护板4设置,以便贴紧组件的插入。该贴紧槽形成有彼此连通的第一子贴紧槽20和第二子贴紧槽21,第一子贴紧槽20位于靠近护板4一侧,并且第一子贴紧槽20的长度与第一固定杆41的头端到第二固定杆43的头端的距离相等,如此当护板4与主体100侧部贴合时,第一磁铁42能够位于第二子贴紧槽21内,而在第二子贴紧槽21内部还设置有与上述第一磁铁42磁性相反的第二磁铁22,从而通过两个相互吸引的磁铁能够实现将护板4与主体100紧密连接。
39.此外,如图3所示,每个护板4上可以设置有多组贴紧组件以增强护板4与主体100连接的紧密性,但贴紧组件的数量并没有具体限制,但其在护板4上应均匀布置,如此能够保证护板4所受吸引力的均匀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00两侧护板4上的贴紧组件彼此对称,因此如图2所示,主体层2两侧开设的两个贴紧槽彼此连通,此时,为了防止两对磁铁相互干扰影响彼此的吸附效果,在连通的两个第二子贴紧槽21的中央设置有固定块23,两个第二磁铁22分别贴合固定块23相对两侧部设置,并且尽管图中未示出,在两个护板4贴紧主体100后第一磁铁42所在的位置处还设置有固定框。但主体层2两侧的贴紧槽也可以不连通,此时由于有主体层2内沥青的隔挡,无需设置固定块23以及固定框。此外,上述两个护板4上的贴紧组件应该对称设置,当其不对称时,主体层2两侧的贴紧槽显然会彼此错开形成,会降低主体层2的抗压强度等特性并且不便于下述除湿组件的设置。
4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连接块44上还设置有第一弹簧45和带有滚轮的滑块46以便进一步将护板4固定在主体100的侧部。具体地,在连接块44的顶部形成有凹槽,在该凹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弹簧45,同时滑块46通过连接件例如固定平板47连接于第一弹簧45的顶端以便其能够贴合第一子贴紧槽20的顶部内壁滑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
示,第一子贴紧槽20的顶部向下倾斜设置,其头端即其靠近护板4的一端的高度应与第一弹簧45处于放松状态时的滑块46顶部到连接块44底部的高度相同,从而能够便于贴紧组件导入;其尾端与上述第二子贴紧槽21连通并且与第二子贴紧槽21的高度相同,而第二子贴紧槽21的高度被设置为恰好能够容纳上述第二磁铁22、固定块23以及固定框,从而增加了贴紧槽的支撑点以增强主体层2的牢固性,进而保证路面的抗压强度等使用特性。此外,在第一子贴紧槽20的尾端的顶部形成有凹部201,并且在第二子贴紧槽21的头端的顶部和底部均形成有凸部210,如此当贴紧组件被导入贴紧槽中时,滑块46贴合第一子贴紧槽20的顶部滑动的同时压缩第一弹簧45,而当护板4与主体100侧部贴合后连接块44正好处于凹部201的正下方,第一弹簧45伸出使得滑块46嵌入凹部201中以被凹部201限位,同时在凸部210的作用下连接块44也被限位,如此能够在便于贴紧组件导入贴紧槽内的同时进一步巩固磁铁的吸附效果,从而增强了护板4贴合的牢固度。此外,滑块46进入凹部201中也避免了滑块46始终处于与第一子贴紧槽20内壁贴合的状态,从而降低了滑块46的磨损,提高了滑块46的使用寿命。
4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凹部201的凹陷程度以及凸部210的凸出程度均没有具体限制,但凹部201应该能够使滑块46完全嵌入以保证滑块46不易从凹部201中滑出;而凸部210凸出的程度只要在起到限位作用的同时能够使得第一磁铁42顺利通过即可。此外,滑块46和第一弹簧45在连接块44中的设置方式也并不限于此,只要第一子贴紧槽20的内壁的倾斜侧部和凹槽所在位置能够与其二者对应上即可,以便实现上述限位和紧固的功能。例如可以在连接块44的底部开设凹槽,从而让滑块46贴合第一子贴紧槽20的底部内壁滑动,此时,第一子贴紧槽20的底部应向上倾斜设置,并且在其尾端对应的形成有凹部201。也就是说,无论第一子贴紧槽20的内壁的哪侧倾斜,其体积都应该是沿背离护板4的方向逐渐减小的。此外,贴紧槽的宽度应与其内部的构件的宽度保持一致,例如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子贴紧槽20的宽度应与连接块44的宽度一致;第二子贴紧槽21的宽度应与第二磁铁22、固定块23以及固定框一致,即贴紧槽应恰好能够容纳其内部的构件,从而增加贴紧槽的受力点以便增强主体层2的强度。
42.通过如上所述的贴紧组件和贴紧槽的配合,使得护板4能够牢固的贴合在主体100的两侧,地表水也可以通过面层1上的入水孔10和护板4上的出水孔40排出。但路面受到地表水长期的冲击后,仍会有部分湿气进入路面结构内部,其也会造成路面的开裂以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除湿装置以便吸收除去路面内的湿气。
4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上述除湿装置包括贯通面层1和主体层2设置的升降组件和设置在主体层2内的吸水组件,通过升降组件的位移即可带动吸水组件吸收湿气。具体地,在面层1上竖直形成有竖槽5,在主体层2内形成有两个彼此连通的阻水槽6,其二者关于竖槽5对称设置并且竖槽5也与两个阻水槽6连通。升降组件设置在竖槽5内,包括位于竖槽5中央的插杆51,插杆51贯穿位于主体层2并贴合面层1的固定板53,该固定板53用于连接第二弹簧52。插杆5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凸块50,而上述第二弹簧52则围绕插杆51设置在凸块50的下方,以便路面车辆经过凸块50时,其能够带动插杆51在竖槽5内往复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凸块50的大小应该与竖槽5相适配,并且当第二弹簧52处于放松状态时其应略高出面层1,如此能够避免地表水经由竖槽5流入路面结构内部,但凸块50高出面层1的具体高度没有限制,只要不会对车辆正常行驶造成影响的同时便于车辆经过时车轮的按压即可。此外,
固定板53的大小也应该与竖槽5相适配,如此其既能够进一步阻挡地表水进入主体层2,又能够形成竖槽5的支撑点以增强其抗压强度。
44.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6所示,吸水组件设置在阻水槽6内。具体地,吸水组件包括活动板61和底板62,其二者与阻水槽6的内壁贴合以便增加阻水槽6的支撑点从而分散阻水槽6所受的压力;底板62位于阻水槽6的底部,活动板61位于阻水槽6靠近竖槽5一侧,如此通过其二者能够将上述升降组件与下述导热杆65等连接以实现上述除湿功能。在底板62的中央连接有中心杆63,在中心杆63的外侧贴合阻水槽6内壁环绕设置有阻水带68以便吸收主体层2内的湿气,在阻水带68和中心杆63之间均匀环向设置有导热槽66和第三弹簧67。导热槽66贴合阻水带68设置以便将热量传递给阻水带68,第三弹簧67的两端分别连接导热槽66和中心杆63,如此当阻水带68吸湿膨胀后,能够其可以通过挤压第三弹簧67以获得更大的空间从而能够吸收更多的湿气,反之,若是将阻水带68禁锢在导热槽66和阻水槽6之间的话,阻水带68不能充分吸湿。此外,每个导热槽66内都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导热杆65,每个导热杆65均通过第二铰杆64与上述活动板61连接,而活动板61的另一侧则通过第一铰杆60与上述插杆51的底部连接,如此通过第一铰杆60能够实现插杆51带动活动板61在阻水槽6内往复运动,从而带动导热杆65在对应的导热槽66内往复运动以便摩擦生热;而第二铰杆64除了用于连接导热杆65和活动板61外,其还能保证当导热槽66被膨胀后的阻水带68压下后,导热杆65也能插入导热槽66中。
45.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增加导热槽66和导热杆65之间的产生热量,可以在导热杆65上形成增加摩擦力的纹理,或者也可以在导热槽66的内壁设置良好的导热材料例如导热硅胶等。此外,活动板61的厚度、其与竖槽5之间的距离;导热槽66的长度等均没有具体限制,只要吸水组件能够和升降组件配合以达到上述效果即可。此外,如上所述的一个竖槽5和两个阻水槽6的内部设置有一组除湿装置,如图1所示,在路面结构内可以设置有多组除湿装置,但阻水槽6应与上述贴紧槽平行,并且其二者的位置和数量应符合道路铺设标准以免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此外,阻水带68的类型以及设置的厚度等也没有具体要求,只要能够充分吸湿即可。
46.此外,上述所有弹簧的类型、数量、弹性系数等均没有具体要求,只要其能够对应保证其所连接的构件的回弹,以便达到上述效果即可。
47.根据本发明的如上所述的防水抗裂的路面结构,通过将设置在面层1顶部的多个入水口和对应设置在护板4上的多个出水口连通,能够有效快速排出路面上的地表水;此外,通过多个贴紧组件和主体层2内贴紧槽的配合,大大增强了护板4与主体100贴合的紧密性。此外,将升降组件与吸水组件铰接,实现了车辆路过时的自动除湿,进一步降低了路面开裂的可能,提高了路面内的使用寿命。
4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