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04 22:40: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广域送风式空调器通过在壳体的前端设置前出风口,并在壳体的左右两端均设置侧出风口,以实现多向送风和广域送风。但现有的广域送风式空调器的侧出风口与前出风口通常只能同时开启或同时关闭,使得用户无法根据需要选择单一出风方式或多向出风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得空调器的多向出风具有可选择性。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换热器、贯流风叶组件和导流机构;所述壳体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设有前出风口;且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贯流风叶组件背离所述前出风口的一侧;所述壳体长度方向上的端部设有侧出风口,所述导流机构设置在所述侧出风口与所述前出风口之间的风道岔路口处,并适于打开或关闭所述侧出风口。
5.由此,空调器通过设置前出风口和侧出风口,丰富了空调器的出风方式和出风方向,且使得空调器的送风方向及角度更广,从而使得空调器能够多向、广域送风。而且,通过在侧出风口与前出风口之间的风道岔路口处设置导流机构,以控制空调器的侧出风,提升了空调器侧出风口开启与关闭的便捷性,且使得空调器的多向出风具有可选择性、可控制性,使得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单一出风方式或多向出风方式,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6.可选地,所述壳体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上进风口与所述下进风口之间。
7.由此,空调器的壳体上设有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且换热器设置在上进风口与下进风口之间;如此,增大了空调器的进风面积,使得空调器能够具有更大的进风量,以提升空调器的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且保证了空调器的出风量。
8.可选地,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包括第一贯流风叶、第二贯流风叶和风叶电机,所述风叶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贯流风叶和所述第二贯流风叶之间,且所述风叶电机、所述第一贯流风叶和所述第二贯流风叶同轴设置。
9.由此,风叶电机、第一贯流风叶与第二贯流风叶优选为同轴设置,一方面,用于保证空调器的均匀出风;另一方面,在空调器的用于驱动风叶转动的风叶电机仅设有一个时,风叶电机、第一贯流风叶与第二贯流风叶的同轴设置,方便了风叶电机对第一贯流风叶与第二贯流风叶的控制,以保证第一贯流风叶与第二贯流风叶能够同步转动。
10.可选地,所述风叶电机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中间位置,且所述第一贯流风叶和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相对于所述风叶电机对称设置。
11.由此,第一贯流风叶和第二贯流风叶相对于风叶电机对称设置,且优选为第一贯
流风叶与第二贯流风叶规格相同,以保证前出风口的左端与右端的出风速率或出风量相同,即保证前出风口出风均匀,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且便于对第一贯流风叶或第二贯流风叶进行维护、更换,降低了第一贯流风叶或第二贯流风叶的维护、更换成本。
12.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出风口和/或所述侧出风口处的导风机构,所述导风机构适于调整所述前出风口和/或所述侧出风口的出风角度。
13.由此,导风机构设置在前出风口和/或侧出风口处,用于调节空调器在前出风口和/或侧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使得空调器适于在前出风口处上下扫风和/或左右扫风,和/或,在侧出风口处上下扫风和/或前后扫风,如此,进一步丰富了空调器的出风方式,且使得空调器的出风方式具有人性化、智能化、可选择、可控制的优点,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14.可选地,所述前出风口包括第一前出风口和第二前出风口,所述第一前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前出风口的设置位置分别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和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导风机构包括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和所述第二导风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前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前出风口处。
15.由此,第一前出风口和第二前出风口分别与第一贯流风叶和第二贯流风叶相对应,以避免壳体内经第一贯流风叶吹往第一前出风口的气流和经第二贯流风叶吹往第二前出风口的气流相互干涉,以优化空调器的风道分流,便于实现空调器的多种出风方式;第一前出风口和第二前出风口处分别设有第一导风结构和第二导风结构,以分别控制第一前出风口和第二前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使得空调器具有多种出风方式。
16.可选地,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第一导风电机和第二导风电机,所述第一导风电机适于驱动所述第一导风结构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前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所述第二导风电机适于驱动所述第二导风结构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二前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且所述第一导风电机和所述第二导风电机并联设置。
17.由此,第一导风电机与第二导风电机适于独立控制,以使得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独立控制,进一步丰富了空调器的出风方式,且使得空调器的出风方式具有人性化、智能化、可选择、可控制的优点,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18.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适于在竖直方向上调节所述第一前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所述第二导风板适于在所述第一前出风口长度方向上调节所述第一前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
19.由此,第一导风板用于在上下方向上调整空调器在第一前出风口处的出风角度,第二导风板用于在第一前出风口长度方向上调整前出风口的出风角度,丰富了空调器的出风方式。
20.可选地,所述导流机构包括挡风组件和导流组件,所述挡风组件适于打开或关闭所述侧出风口,所述导流组件适于在所述挡风组件打开所述侧出风口时,引导流向所述导流组件的气流从所述侧出风口和/或所述前出风口处吹出。
21.由此,当空调器的侧出风口关闭时,壳体内的气流仅从前出风口吹出;当空调器的侧出风口打开时,壳体内的气流从前出风口和侧出风口一同吹出,如此,方便气流在导流组件的导流作用下从侧出风口和前出风口吹出,以实现侧出风口的主动送风,使得空调器的功能多样化,方便用户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单向出风或多向送风的方式。
22.可选地,所述挡风组件包括适于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挡风板和电机,所述挡风板
具有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所述电机适于驱动所述挡风板在所述关闭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当所述挡风板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挡风板适于遮挡所述侧出风口;当所述挡风板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挡风板适于打开所述侧出风口以使所述侧出风口与所述空调器的外部空间连通。
23.由此,通过设置电机以驱动挡风板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切换,从而打开或关闭侧出风口,使得空调器的多向出风具有可选择性、可控制性,丰富了空调器的出风方式。
24.可选地,所述挡风板包括挡风部和连杆部,所述挡风部适于遮挡所述侧出风口,所述连杆部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电机适于驱动所述挡风部绕所述连杆部的轴线转动,以使所述挡风板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或所述打开位置。
25.由此,导流机构通过电机驱动连杆部转动以驱动挡风部绕连杆部的轴线转动,以关闭或打开侧出风口,提升了空调器的侧出风口的开启与关闭的便捷性。
26.可选地,所述挡风组件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连杆部上的轴套,所述轴套上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适于与所述挡风部相配合以限制所述挡风板的转动角度。
27.由此,轴套用于对挡风部和连杆部进行垂直于挡风部旋转方向的方向上的限位作用,以保证挡风部和连杆部能够稳定地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旋转;且轴套上设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适于与挡风部相配合以限制挡风板的转动角度,以避免挡风部因过度转动而阻碍前出风口出风或造成导流机构受损的情况发生。
28.可选地,所述导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一端与所述轴套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侧出风口延伸并连接至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导流板适于在所述挡风板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引导流向所述第一导流板的气流从所述侧出风口处吹出。
29.由此,轴套设置在第一导流板上,使得第一导流板与挡风板通过轴套转动连接,以保证挡风板能够顺利地进行转动,从而使挡风板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顺利切换;第一导流板的另一端与壳体连接,以保证第一导流板与壳体连接的紧密性。
30.可选地,所述导流组件还包括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一端与所述轴套或所述第一导流板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空调器的前出风口延伸并连接至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导流板适于引导流向所述第二导流板处的气流从所述前出风口处吹出。
31.由此,第二导流板远离与壳体连接的一端与轴套或第一导流板连接,如此,在挡风板位于打开位置时,挡风板和第一导流板朝向侧出风口一侧的侧面适于引导流向导流机构的气流从侧出风口处吹出;在挡风板位于关闭位置时,挡风板和第一导流板朝向风叶一侧的侧面适于引导流向导流机构的气流从前出风口处吹出。导流机构对气流起到引导作用,避免了气流直接与壳体内壁碰撞而产生较大噪音。
32.可选地,所述侧出风口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左出风口和右出风口;两个所述导流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左出风口与所述前出风口之间的风道岔路口处、所述右出风口与所述前出风口之间的风道岔路口处;且两个所述导流机构的所述电机并联设置。
33.由此,壳体的左端设有左出风口,壳体的右端设有右出风口,使得空调器能够同时进行前出风、左侧出风以及右侧出风,以进一步丰富空调器的出风方式,且使得空调器的出
风方向及角度更广;两个导流机构的设置,以分别控制左出风口、右出风口的打开或关闭,且两个导流机构的电机并联设置,丰富了空调器的出风方式,使得空调器的多向、广域出风具有可选择、可控制的优点。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挡风板位于打开位置时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挡风板位于关闭位置时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导流机构设置在空调器的壳体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导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0.附图标记说明:
41.1-壳体,11-上进风口,12-下进风口,13-前出风口,131-第一前出风口,132-第二前出风口,14-侧出风口,141-左出风口,142-右出风口;2-导流机构,21-挡风组件,211-挡风板,2111-挡风部,2112-连杆部,212-电机,22-导流组件,221-第一导流板,222-第二导流板,23-轴套;3-导风机构,31-第一导风结构,311-第一导风板,312-第二导风板,32-第二导风结构,321-第三导风板,322-第四导风板;4-贯流风叶组件,41-第一贯流风叶,42-第二贯流风叶,43-风叶电机;5-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4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高”、“低”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且本文中设置有坐标系xyz,其中x轴的正向代表前方,x轴的反向代表后方,y轴的正向代表右方,y轴的反向代表左方,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4.结合图1-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的换热器5、贯流风叶组件4和导流机构2;壳体1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设有前出风口13;换热器5位于贯流风叶组件4背离前出风口13的一侧;壳体1长度方向上的端部设有侧出风口14,导流机构2设置在侧出风口14与前出风口13之间的风道岔路口处,并适于打开或关闭侧出风口14。
45.本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壳体1用于保护和容纳空调器的贯流风叶组件4、换热器5和导流机构2等部件,壳体1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壳体1的前端和后端,其中,壳体1宽度方向指的是图1中x轴方向;壳体1的前端(即壳体1位于图1中x轴正向的一端)设有前出风口13,壳体1的后端(即壳体1位于图1中x轴反向的一端)适于与安装面(比如墙面)直接连接或通过支架连接,以将空调器安装在墙面上。换热器5则设置在壳体1的后端与贯流风叶组件4之间,即换热器5在空调器的壳体1内呈后置式;壳体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是壳体1的左
端(即壳体1位于图3中y轴反向的一端)和右端(即壳体1位于图3中y轴正向的一端),其中,壳体1长度方向指的是图1中y轴方向;壳体1的左端(即壳体1位于图1中y轴反向的一端)和/或壳体1的右端(即壳体1位于图1中y轴正向的一端)设有侧出风口14,即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是侧出风口14设置在壳体1的左端处,又可以是侧出风口14设置在壳体1的右端处,还可以是壳体1的左端和右端均设有侧出风口14。通过设置前出风口13和侧出风口14,一方面,增大了空调器的出风面积,使得空调器适于提供更大的出风量,以提升空调器的制热或制冷效果,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丰富了空调器的出风方式,使得空调器的出风方向及角度更广,减少了空调器的出风死角(即空调器吹出的气流无法直接到达的位置),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46.由于不同的客户对于空调器的出风方向存在不同的需求,比如,有的客户只需要前出风口13打开即可,这时空调器侧出风口14在使用时就不需要打开,而有的客户则需要前出风口13和侧出风口14都打开。而且,不同客户对挂式空调器的安装位置有不同的需求,比如,有的客户需要将空调器的左端安靠近左侧墙面安装,这时,空调器左侧的出风口在使用时就不需要打开,而有的客户需要将空调器的右端安靠近右侧墙面安装,这时,空调器右侧的出风口在使用时就不需要打开。但现有的能够多向送风的挂式空调器的侧出风口14通常与前出风口13一起打开或关闭,即在空调器开机时,侧出风口14与前出风口13一起打开,在空调器关机时,侧出风口14与前出风口13一起关闭,使得空调器的侧出风口14在开机时无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打开或者择一打开,故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使用需求。
47.本实施例通过在侧出风口14与前出风口13之间的风道岔路口处设置导流机构2,用于控制侧出风口14的打开或关闭;其中,侧出风口14所对应的风道(即与侧出风口14连通的风道)与前出风口13所对应的风道(即与前出风口13连通的风道)存在交叉,而侧出风口14与前出风口13之间的风道岔路口指的是这两个风道交叉的位置处,也就是说,左出风口141(后文介绍)与前出风口13之间的风道岔路口指的是左出风口141所对应的风道与前出风口13所对应的风道的交叉位置,右出风口142(后文介绍)与前出风口13之间的风道岔路口指的是右出风口142所对应的风道与前出风口13所对应的风道的交叉位置。如此,将导流机构2设置在前出风口13与侧出风口14之间的风道岔路口处,而不是设置在侧出风口14的所在平面处,使得导流机构2在实现控制侧出风口14打开或关闭的作用下,还能够对气流进行分流,以便气流更好地从前出风口13和/或侧出风口14处吹出,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量和出风效果。具体地,当空调器的侧出风口14关闭时,壳体1内的气流仅从前出风口13吹出;当空调器的侧出风口14打开时,壳体1内的气流从前出风口13和侧出风口14一同吹出;如此,使得空调器的多向出风具有可选择性、可控制性,丰富了空调器的出风方式;使得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单一出风方式或多向出风方式,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48.这样,通过设置前出风口13和侧出风口14,丰富了空调器的出风方式和出风方向,且使得空调器的出风方向及角度更广,从而使得空调器能够多向、广域出风。而且,通过在侧出风口14与前出风口13之间的风道岔路口处设置导流机构,以控制空调器的侧出风,提升了空调器侧出风口14开启与关闭的便捷性,且使得空调器的多向出风具有可选择性、可控制性,使得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单一出风方式或多向出风方式,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49.可选地,结合图2所示,壳体1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上进风口11和下进风口12,换热器5位于上进风口11与下进风口12之间。
50.空调器的壳体1的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即壳体1位于图2中z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上进风口11和下进风口12,且换热器5设置在上进风口11与下进风口12之间;如此,增大了空调器的进风面积,使得空调器能够具有更大的进风量,以提升空调器的换热器5的换热效果,从而提升空调器的制热、制冷等效果,且保证了空调器的出风量,以避免进风量过少而使得空调器在各出风口(即前出风口13和侧出风口14)的出风量降低;而且,上进风口11和下进风口12分别设置在壳体1的上下两端(即壳体1位于图2中z轴方向的两端),以避免上进风口11和下进风口12与各出风口设置过近而相互干涉。
51.可选地,结合图3、图4所示,贯流风叶组件4包括第一贯流风叶41、第二贯流风叶42和风叶电机43,风叶电机43设置在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之间,且风叶电机43、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同轴设置。
52.风叶电机43、第一贯流风叶41与第二贯流风叶42优选为同轴设置,一方面,用于保证空调器的均匀出风,避免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到前出风口13的距离不一致时导致空调器在前出风口13左端和右端的出风速率或出风量不一致的情况发生,以保证用户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在空调器的用于驱动风叶转动的风叶电机43仅设有一个时,风叶电机43、第一贯流风叶41与第二贯流风叶42的同轴设置,方便了风叶电机43对第一贯流风叶41与第二贯流风叶42的控制,以保证第一贯流风叶41与第二贯流风叶42能够同步转动;风叶电机43优选为设置在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之间,以便于风叶电机43同时连接并驱动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以保证第一贯流风叶41与第二贯流风叶42在风叶电机43的驱动下具有相同转速,即保证第一贯流风叶41与第二贯流风叶42能够同步转动。
53.进一步地,在需要独立控制第一贯流风叶41、第二贯流风叶42时,空调器可以设置两个驱动电机,两个驱动电机分别用于驱动第一贯流风叶41、第二贯流风叶42转动,以进一步丰富空调器的出风方式。
54.可选地,结合图3、图4所示,风叶电机43位于壳体1内的中间位置,且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相对于风叶电机43对称设置。
55.本实施例中,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相对于风叶电机43对称设置,且优选为第一贯流风叶41与第二贯流风叶42规格相同,以保证前出风口13的左端与右端的出风速率或出风量相同,即保证前出风口13出风均匀,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且便于对第一贯流风叶41或第二贯流风叶42进行维护、更换,降低了第一贯流风叶41或第二贯流风叶42的维护、更换成本。
56.可选地,结合图1-图4所示,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前出风口13和/或侧出风口14处的导风机构3,导风机构3适于调整前出风口13和/或侧出风口14处的出风角度。
57.本实施例中,导风机构3可以是仅设置在前出风口13处,有可以是仅设置在侧出风口14处,还可以是导风机构3在前出风口13和侧出风口14处均有设置。设置在前出风口13处的导风机构3用于调节空调器在前出风口13处的出风角度,使得空调器适于在前出风口13处上下(即图1中z轴方向)扫风和/或左右(即图1中y轴方向)扫风,如此,进一步丰富了空调器的出风方式,且使得空调器的出风方式具有人性化、智能化、可选择、可控制的优点,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设置在侧出风口14处的导风机构3用于调节空调器在侧出风口14处的出风角度,使得空调器适于在侧出风口14处上下扫风和/或前后扫风,如此,进一步丰富了空
调器的出风方式,且使得空调器的出风方式具有人性化、智能化、可选择、可控制的优点,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58.可选地,结合图3、图4所示,前出风口13包括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的设置位置分别与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的位置相对应;导风机构3包括第一导风结构31和第二导风结构32,第一导风结构31和第二导风结构32分别设置在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处。
59.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分别位于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的前端,且分别与第一贯流风叶41和第二贯流风叶42的位置相对应,以使得壳体1内经第一贯流风叶41驱动的气流吹往第一前出风口131处,而壳体1内经第二贯流风叶42驱动的气流吹往第二前出风口132处,从而避免壳体1内经第一贯流风叶41吹往第一前出风口131处的气流和经第二贯流风叶42吹往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气流相互干涉,以优化空调器的风道分流,便于实现空调器的多种出风方式。
60.基于前出风口13包括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处分别设有第一导风结构31和第二导风结构32,以分别控制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出风角度。且第一导风结构31和第二导风结构32可以是同步控制(比如设置一个控制电机同时控制第一导风结构31和第二导风结构32),又可以是独立控制(比如设置两个控制电机分别控制第一导风结构31和第二导风结构32)。如此,通过设置第一导风结构31和第二导风结构32分别对气流在第一前出风口131、第二前出风口132的出风角度进行调整,可使得气流经第一前出风口131和第二前出风口132处吹出的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从而使得空调器具有多种出风方式。
61.可选地,导风机构3还包括第一导风电机和第二导风电机,第一导风电机适于驱动第一导风结构31转动以调节第一前出风口131处的出风角度,第二导风电机适于驱动第二导风结构32转动以调节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出风角度,且第一导风电机和第二导风电机并联设置。
62.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导风电机和第二导风电机来分别控制、驱动第一导风结构31、第二导风结构32;具体地,第一导风电机与第一导风结构31连接,第二导风电机与第二导风结构32连接,且第一导风电机适于驱动第一导风结构31转动以调整第一前出风口131在上下方向上的出风角度,第二导风电机适于驱动第二导风结构32转动以调整第二前出风口132在前出风口13长度方向上的出风角度。而且,第一导风电机和第二导风电机并联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导风电机与第二导风电机适于独立控制,以使得第一导风结构31与第二导风结构32独立控制,以进一步丰富空调器的出风方式,且使得空调器的出风方式具有人性化、智能化、可选择、可控制的优点,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63.可选地,结合图3、图4所示,第一导风结构31包括第一导风板311和/或第二导风板312,第一导风板311适于在竖直方向上调节第一前出风口131处的出风角度,第二导风板312适于在第一前出风口131长度方向上调节第一前出风口131处的出风角度。
64.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在第一前出风口131处可以是仅设有第一导风板311或第二导风板312,还可以是同时设有第一导风板311和第二导风板312。第一导风板311用于在上下方向上调整空调器在第一前出风口131处的出风角度,第二导风板312用于在前出风口13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也就是图1中y轴方向)上调整第一前出风口131处的出风角度;具体
地,第一导风板311包括第一导风板本体和第一导风板转轴,第一导风板转轴平行于水平面,第一导风板本体与第一导风板转轴连接并适于绕第一导风板转轴转动;如此,在第一导风板本体绕第一导风板转轴转动后,第一导风板本体与水平面的夹角改变,使得空调器在第一前出风口131处上下方向(即图1中z轴方向)上的出风角度相应改变。第二导风板312包括第二导风板本体和第二导风板转轴,第二导风板转轴垂直于第一导风板转轴,第二导风板本体与第二导风板转轴连接并适于绕第二导风板转轴转动;如此,在第二导风板本体绕第二导风板转轴转动后,第二导风板本体与图1中xz平面的夹角改变,使得空调器在第一前出风口131处左右方向上的出风角度相应改变。
65.进一步地,当导风机构3设置在侧出风口14处时,第一导风板311用于在上下方向上调整空调器在侧出风口14的出风角度,第二导风板312用于在前后方向上调整空调器在侧出风口14处的出风角度。其中,当壳体1的左端(右端)设有左出风口141(右出风口142)且第二导风板本体设置在左出风口141(右出风口142)处时,第二导风板本体用于调整空调器在前后方向(即图1中x轴方向)上的出风角度;具体地,在第二导风板本体绕第二导风板转轴转动后,第二导风板本体与图1中yz平面的夹角改变,使得空调器的侧出风口14处在前后方向上的出风角度相应改变。
66.进一步地,优选为第二导风结构32的结构与第一导风结构31的结构相同。第二导风结构32包括第三导风板321和/或第四导风板322,第三导风板321适于在竖直方向上调节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出风角度,第四导风板322适于在前出风口131长度方向上调节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出风角度。具体地,空调器在第二前出风口132处可以是仅设有第三导风板321或第四导风板322,还可以是同时设有第三导风板321和第四导风板322。第三导风板321用于在上下方向上调整空调器在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出风角度,第四导风板322用于在前出风口13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也就是图1中y轴方向)上调整第二前出风口132处的出风角度;其中,第三导风板321包括第三导风板本体和第三导风板转轴,第三导风板转轴平行于水平面,第三导风板本体与第三导风板转轴连接并适于绕第三导风板转轴转动;如此,在第三导风板本体绕第三导风板转轴转动后,第三导风板本体与水平面的夹角改变,使得空调器在上下方向(即图1中z轴方向)上的出风角度相应改变。第四导风板322包括第四导风板本体和第四导风板转轴,第四导风板转轴垂直于第四导风板转轴,第四导风板本体与第四导风板转轴连接并适于绕第四导风板转轴转动;如此,在第四导风板本体绕第四导风板转轴转动后,第四导风板本体与图1中xz平面的夹角改变,使得空调器在左右方向上的出风角度相应改变。
67.可选地,结合图3-图5所示,导流机构2包括挡风组件21和导流组件22,挡风组件21适于打开或关闭侧出风口14,导流组件22适于在挡风组件21打开侧出风口14时,引导流向导流组件22的气流从侧出风口14和/或前出风口13处吹出。
68.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前出风口13与侧出风口14之间的风道岔路口处设置导流机构2,利用导流机构2的挡风组件21来控制侧出风口14的打开或关闭,当空调器的侧出风口14关闭时,壳体1内的气流仅从前出风口13吹出;当空调器的侧出风口14打开时,壳体1内的气流从前出风口13和侧出风口14一同吹出,如此,方便气流在导流组件22的导流作用下从侧出风口14和前出风口13吹出,以实现侧出风口14的主动送风,进而实现独立送风,使得空调器的多向送风具有可选择性和可控制性,从而使得空调器的功能多样化,方便用户根据实
际需要选择单向出风或多向送风的方式,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而且,将导流机构2设置在前出风口13与侧出风口14之间的风道岔路口处,而不是设置在侧出风口14的所在平面处,使得导流机构2在实现控制侧出风口14打开或关闭的作用下,还能够对气流进行分流,以便气流更好地从前出风口13和/或侧出风口14处吹出,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量和出风效果。
69.可选地,结合图3-图6所示,挡风组件21包括适于设置在壳体1内的挡风板211和电机212,挡风板211具有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电机212适于驱动挡风板211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当挡风板211位于关闭位置时,挡风板211适于遮挡侧出风口14;当挡风板211位于打开位置时,挡风板211适于打开侧出风口14以使侧出风口14与空调器的外部空间连通。
70.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电机212以驱动挡风板211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切换,从而打开或关闭侧出风口14;当挡风板211位于关闭位置时,挡风板211适于遮挡空调器的侧出风口14,即空调器的侧出风口14关闭,此时壳体1内的气流仅从前出风口13吹出;当挡风板211位于打开位置时,挡风板211适于打开侧出风口14以使侧出风口14与空调器的外部空间连通,即空调器的侧出风口14打开,此时壳体1内的气流从前出风口13和侧出风口14一同吹出;如此,使得空调器的多向出风具有可选择性、可控制性,丰富了空调器的出风方式。
71.进一步地,挡风板211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中间的切换可以是通过电机212驱动挡风板211移动(比如转动、平移等)实现。
72.可选地,结合图3-图6所示,挡风板211包括挡风部2111和连杆部2112,挡风部2111适于遮挡侧出风口14,连杆部2112与电机212连接,电机212适于驱动挡风部2111绕连杆部2112的轴线转动,以使挡风板211位于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
73.本实施例中,挡风板211包括挡风部2111和连杆部2112,导流机构通过电机212驱动连杆部2112转动以驱动挡风部2111绕连杆部2112的轴线转动,以关闭或打开侧出风口14;具体地,当挡风板211位于关闭位置时,挡风部2111遮挡住侧出风口14;当挡风板211位于打开位置时,挡风部2111适于打开侧出风口14以使侧出风口14与空调器的外部空间连通;如此,提升了空调器的侧出风口14的开启与关闭的便捷性。
74.可选地,结合图6所示,挡风组件21还包括套设在连杆部2112上的轴套23,轴套23上设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适于与挡风部2111相配合以限制挡风板211的转动角度。
75.轴套23套设在连杆部2112上,用于对挡风部2111和连杆部2112进行垂直于挡风部2111旋转方向的方向上的限位作用,以保证挡风部2111和连杆部2112能够稳定地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旋转。且轴套23上设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适于与挡风部2111相配合以限制挡风板211的转动角度,以避免挡风部2111因过度转动而阻碍前出风口13出风或造成导流机构受损的情况发生。
76.进一步地,限位结构为限位槽,限位槽位于挡风部2111的转动轨迹上,且挡风部2111与连杆部2112连接的一端穿过限位槽连接至连杆部2112上,并适于在限位槽内转动。具体地,限位结构优选为限位槽,用于与挡风部2111相配合以限制挡风板211的转动角度;限位槽具有垂直水平面(即图6中xy平面)的两个侧壁和平行水平面的一个侧壁,其中,限位槽平行水平面的一个侧壁对挡风部2111起到在设置方向上的限位作用,以保证挡风部2111能够稳定地进行水平转动(即挡风部2111的转动方向平行于水平面);当挡风板211位于关
闭位置时,限位槽的垂直水平面的一个槽壁与挡风部2111一侧抵接以限制挡风部2111朝向背离贯流风叶组件4的方向继续转动;当挡风板211位于打开位置时,限位槽的垂直水平面的另一个槽壁与挡风部2111的另一侧抵接以限制挡风部2111朝向前出风口13方向继续转动;如此,限位结构与挡风部2111相配合以限制挡风板211的转动角度,以避免挡风部2111因过度转动而阻碍前出风口13或造成导流机构受损的情况发生。
77.进一步地,轴套23优选为设有两个,两个轴套23分别套设在连杆部2112的上下两端,以进一步保证挡风部2111能够稳定地进行水平转动;此时,限位槽具有两个,以同时限制挡风部2111上下端的转动角度,进一步保证了挡风板211能够顺利地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进行切换。
78.可选地,结合图3-图6所示,导流组件22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第一导流板221;第一导流板221的一端与轴套23连接,另一端朝向侧出风口14延伸并连接至壳体1上;第一导流板221适于在挡风板211位于打开位置时引导流向第一导流板221的气流从侧出风口14处吹出。
79.基于轴套23套设在连杆部2112上,第一导流板221的一端与轴套23连接,也就是说,轴套23设置在第一导流板221上,使得第一导流板221与挡风板211通过轴套23转动连接,以保证挡风板211能够顺利地进行转动,从而使挡风板211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顺利切换;第一导流板221的另一端与壳体1连接,以保证第一导流板221与壳体1连接的紧密性,一方面,保证了空调器侧出风时的出风量,避免空调器侧出风时流向侧出风口14的气流从第一导流板221与壳体1之间泄露;另一方面,保证了导流机构与壳体1连接的稳固性。在挡风板211位于打开位置时,空调器内部分气流(即流向第一导流板221的气流)沿第一导流板221朝向侧出风口14的一侧流向侧出风口14并从侧出风口14处吹出,如此,以保证空调器侧出风时的顺利出风以及侧出风口14处的出风量。
80.可选地,结合图3-图6所示,导流组件22还包括第二导流板222,第二导流板222的一端与轴套23或第一导流板221连接,另一端朝向空调器的前出风口延伸并连接至壳体1上;第二导流板222适于引导流向第二导流板222处的气流从前出风口处吹出。
81.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221和第二导流板222位于前出风口13和侧出风口14之间,且在空调器运行时,第二导流板222适于引导流向第二导流板222处的气流从前出风口13处吹出;具体地,第二导流板222远离与壳体1连接的一端与轴套23或第一导流板221连接,如此,在挡风板211位于打开位置时,挡风板211和第一导流板221朝向侧出风口14一侧的侧面适于引导流向导流机构的气流从侧出风口14处吹出;在挡风板211位于关闭位置时,挡风板211和第二导流板222朝向贯流风叶组件4一侧的侧面适于引导流向导流机构的气流从前出风口13处吹出。导流机构对气流起到引导作用,避免了气流直接与壳体1内壁碰撞而产生较大噪音。
82.可选地,结合图3、图4所示,侧出风口14包括分别设置在壳体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左出风口141和右出风口142;两个导流机构2分别设置在左出风口141与前出风口13之间的风道岔路口处、右出风口142与前出风口13之间的风道岔路口处;且两个导流机构2的电机212并联设置。
83.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壳体1的左端(即壳体1位于图3中y轴反向的一端)和右端(即壳体1位于图3中y轴正向的一端)均设有侧出风口14,具体地,壳体1的左端设有左出风口
141,壳体1的右端设有右出风口142,使得空调器能够同时进行前出风、左侧出风以及右侧出风,以进一步丰富空调器的出风方式,且使得空调器的出风方向及角度更广。左出风口141与前出风口13之间的风道岔路口处和右出风口142与前出风口13之间的风道岔路口处均设有导流机构2,以控制左出风口141、右出风口142的打开或关闭。
84.进一步地,两个导流机构2可以是同步控制,也可以是独立控制。当两个导流机构2同步控制时,两个导流机构2的电机212串联设置,即两个导流机构2的电机212适于同时打开或关闭;当两个导流机构2独立控制时,两个导流机构2的电机212并联设置,即两个导流机构2的电机212可以是同时打开或关闭,又可以两个导流机构2的电机212中的一个打开,另一个关闭。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两个导流机构2的电机212并联设置,以丰富空调器的出风方式。
85.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