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信息推荐方法、存储介质及智能电视与流程

2022-03-04 22:24: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信息推荐方法、存储介质及智能电视。


背景技术:

2.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送广告的媒介已经从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和户外广告牌逐渐转向了互联网,利用广泛覆盖的互联网,终端可以更好地实现广告的推送。然而,现在终端向用户推送广告普遍是向用户推送固定广告资源,存在所投放的广告资源与观看终端设备的用户匹配性差的问题,从而难以向用户推送所需的广告资源,降低了广告资源的推送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信息推荐方法、存储介质及智能电视。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推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5.获取终端设备接收到的控制操作对,其中,所述控制操作对包括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
6.基于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和所述第二控制操作,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间隔时间;
7.基于所述间隔时间,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特征;
8.基于所述用户特征确定待推荐信息,并展示所述待推荐信息。
9.所述信息推荐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和所述第二控制操作为终端设备接收的两个连续控制操作,且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和所述第二控制操作均是通过遥控器输入终端设备的。
10.所述信息推荐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对应的用户与所述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用户相同,并且所述用户特征用于反映所述用户的年龄阶段。
11.所述信息推荐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一接收时间早于所述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二接收时间;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和所述第二控制操作,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间隔时间具体为:
12.获取所述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二接收时间与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对应的所述第一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并将所述时间差作为间隔时间。
13.所述信息推荐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操作对包括若干控制操作对,每个控制操作对中的第一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一接收时间早于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二接收时间;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和所述第二控制操作,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间隔时间具体包括:
14.对于每个控制操作对,获取该控制操作对中的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二接收时间与第一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一接收时间的时间差;
15.根据获取到所有时间差,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间隔时间。
16.所述信息推荐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间隔时间,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特征具体包括:
17.获取预设的用户特征与间隔时间的对应关系;
18.基于所述对应关系,确定所述间隔时间对应的用户特征,并将确定得到的用户特征作为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特征。
19.所述信息推荐方法,其中,所述用户特征与间隔时间的对应关系的确定过程包括:
20.获取若干数据组,其中,每个数据组包括目标间隔时间以及目标用户特征;
21.基于所述数据组确定所述间隔时间与用户特征对应的对应关系。
22.所述信息推荐方法,其中,所述目标用户特征为通过配置有成像设备的终端设备获取到,所述目标间隔时间为基于两个连续控制操作确定,其中,两个连续控制操作中接收时间早的控制操作为终端设备开机后接收到第一个控制操作。
23.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任一所述的信息推荐方法中的步骤。
24.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电视,其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通信总线;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
25.所述通信总线实现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26.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时实现如上任一所述的信息推荐方法中的步骤。
27.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信息推荐方法、存储介质及智能电视,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终端设备接收到控制操作对;基于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和所述第二控制操作,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间隔时间;基于所述间隔时间,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特征;基于所述用户特征确定待推荐信息,并展示所述待推荐信息。本技术基于终端设备自身接收到的控制操作对,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特征,并根据用户特征向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推送广告,提高了广告与用户的匹配性,从而可以提高广告的推送效果。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符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信息推荐方法的流程图。
30.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信息推荐方法的一个流程示例图。
31.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信息推荐方法中对应关系确定过程的一个示例图。
32.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本技术提供一种信息推荐方法、存储介质及智能电视,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
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4.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35.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36.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送广告的媒介已经从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和户外广告牌逐渐转向了互联网,利用广泛覆盖的互联网,终端可以更好地实现广告的推送。然而,现在终端向用户推送广告普遍是向用户推送固定广告资源,存在所投放的广告资源与观看终端设备的用户匹配性差的问题,从而难以向用户推送所需的广告资源,降低了广告资源的推送效果。
3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获取终端设备接收到控制操作对;基于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和所述第二控制操作,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间隔时间;基于所述间隔时间,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特征;基于所述用户特征确定待推荐信息,并展示所述待推荐信息。这样根据用户特征向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推送广告,提高了广告与用户的匹配性,从而可以提高广告的推送效果。
38.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申请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39.本实施提供了一种信息推荐方法,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40.s10、获取终端设备接收到控制操作对。
41.具体地,所述控制操作对包括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均为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控制操作,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均为通过遥控设备触发的控制操作,或者是,均为通过终端设备自身配置的控制按键(例如,机械按键以及触摸按键等)触发的控制操作,或者是,第一控制操作为遥控设备触发的控制操作,第二控制操作为终端设备自身配置的控制按键触发的控制操作;或者是,第二控制操作为遥控设备触发的控制操作,第一控制操作为终端设备自身配置的控制按键触发的控制操作等。此外,所述终端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电视等。
42.进一步,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和所述第二控制操作为终端设备接收的两个连续控制操作,其中,所述连续控制操作指的是第一控制操作与第二控制操作之间不存在其他控制操作,所述第一控制操作与所述第二控制操作可以为相同的控制操作,也可以为不同的控制操作。可以理解的是,在将终端设备接收到控制操作按照接收时间顺序排序时,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在该控制操作序列中为相邻的两个控制操作。例如,终端设备接收到
控制操作a、控制操作b以及控制操作c,按照接收时间由前到后的顺序排列为控制操作b、控制操作a以及控制操作c,那么控制操作b和控制操作a为两个连续控制操作,控制操作a和控制操作c为两个连续控制操作。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和所述第二控制操作均是通过遥控器发送的,并且所述第一控制操作与所述第二控制操作的时间间隔小于预设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在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间隔时间过长时出现的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用户不同,从而可以提高后续基于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的时间间隔确定得到的用户特征的准确性。
43.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为智能电视,经发明人研究发现,智能电视在开机启动时,普遍会进入电视主界面,并且不同人群在主界面上停留的时间不同。例如,老年人在使用遥控器时,遥控器按键间隔时间长,反应速度慢,并且普遍喜欢在tv直播页面里看,不喜欢过多的去操作遥控器;年轻人在使用遥控器时,遥控器按键间隔时间短,操作速度快,并且普遍喜欢在主页的电影或者电视剧页面,同时比较喜欢过多的去操作遥控器;儿童在使用遥控器时,遥控器按键间隔时间较短,操作速度较快,并且普遍喜欢在主页的儿童、游戏等页面看,不会频繁操作遥控器。由此,将开机启动后接收到的第一个控制操作作为第一控制操作,将第一控制操作后的控制操作作为第二控制操作,这样一方面使得基于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确定的终端设备对应的间隔时间可以确定用户特征,以便于后续基于包括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的控制操作对来确定用户特征,另一方面在将开机后的第一个控制操作作为第一控制操作,可以提高第一控制会操作对应的用户与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给的用户为同一用户的概率,从而可以提高基于间隔时间确定的用户特征的准确性。例如,当用户a通过遥控器启动智能电视后,用户a会基于遥控器对智能电视进行操作,从而将开机操作后的第一个控制操作作为第一操作时,那么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对应的用户与所述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用户可以均为用户a。
44.s20、基于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和所述第二控制操作,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间隔时间。
45.具体地,所述间隔时间用于反映接收到第一控制操作和接收到第二控制操作的时间间隔,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时间间隔可以为第一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一接收时间与所述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二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操作的接收时间可以早于第二控制操作的接收时间,也可以晚于第二控制时间的接收时间。这样通过确定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确定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用户的年龄阶段。这样由于在智能电视在开机启动并且进入电视主界面,不同年龄段的用户群在主界面上停留的时间不同,例如,老年人在使用遥控器时,遥控器按键间隔时间长,反应速度慢,并且普遍喜欢在tv直播页面里看,不喜欢过多的去操作遥控器;年轻人在使用遥控器时,遥控器按键间隔时间短,操作速度快,普遍喜欢在主页的电影或者电视剧页面,同时比较喜欢过多的去操作遥控器;儿童在使用遥控器时,遥控器按键间隔时间较短,操作速度较快,并且普遍喜欢在主页的儿童、游戏等页面看,不会频繁操作遥控器,从而可以基于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的时间间隔可以确定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用户的年龄阶段,即可以基于时间间隔确定用户特征。
46.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以第一控制操作的接收时间早于所述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二接收时间为例对所述间隔时间的获取过程加以说明。所述间隔时间的确
定过程可以为:获取所述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二接收时间与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对应的所述第一接收时间的时间差,并将所述时间差作为间隔时间。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接收到第一控制操作的时刻,第二接收时间为接收到第二控制操作的时间,所述时间差为第二接收时间与第二接收时间的差。例如,第一接收时间为2020年8月10日16时11分15秒,第二接收时间为2020年8月10日16时11分25秒,那么时间差为2020年8月10日16时11分25秒与2020年8月10日16时11分15秒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差为10秒。
47.进一步,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为了避免系统时间对间隔时间的影响,所述时间差的确定过程可以包括当接收到第一控制操作时启动计时器,当接收到第二控制操作时结束计时器,并读取所述计时器的记录时间,并将该记录时间作为第一控制操作与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间隔时间。例如,假设第一控制操作为开机操作后的接收到第一个控制操作,那么当接收到第一个控制操作时启动用于记录时间间隔的计时器,并监听第二控制操作,当监听到第二控制操作时,停止所述计时器并读取所述计时器的记录时间为20秒,那么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的间隔时间为20秒。
48.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为了提高基于间隔时间确定的用户特征的准确性,在获取间隔时间时可以基于终端设备接收到多次操作来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间隔时间。基于此,所述控制操作对包括若干控制操作对,每个控制操作对中的第一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一接收时间早于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二接收时间;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和所述第二控制操作,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间隔时间具体包括:
49.对于每个控制操作对,获取该控制操作对中的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二接收时间与第一控制操作对应的第一接收时间的时间差;
50.根据获取到所有时间差,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间隔时间。
51.具体地,若干控制操作对中的每个控制操作对均包括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并且若干控制操作按照时间顺序排序后,相邻两个控制操作对为两个连续控制操作对,其中,连续控制操作对指的是按照时间顺序位于前的控制操作对a中的第二控制操作与按照时间顺序位于后的控制操作对b中的第一控制操作为连续控制操作。例如,若干控制操作对包括控制操作对a和控制操作对b,控制操作对a包括第一控制操作1和第二控制操作1,控制操作对b包括第一控制操作2和第二控制操作2,其中,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第二控制操作1后,接收到第一控制操作2,那么控制操作对a和控制操作对b为连续控制操作对。
52.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若干控制操作对的控制数量采用3对,并且按照时间顺序位于第一的控制操作对中的第一控制操作为开机操作后对主界面执行的第一个控制操作;这样选取按照时间顺序距离智能电视开机最近的3对控制操作对,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3对控制操作对中各控制操作对应的用户为相同用户,以提高后续基于间隔时间确定用户特征的准确性。
53.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在获取到基于各控制操作对确定的时间差后,可以根据获取到所有时间差,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间隔时间,其中,所述间隔时间可以是若干时间差的和,或者是,若干时间差的平均值,或者是,若干时间差中的最大值,或者是,若干时间差终中的最小值等。例如,间隔时间为若干时间差的平均值,若干时间差包括3个时间差,分别为10秒,15秒和20秒;那么间隔时间为10秒,15秒和20秒的平均值,即间隔时间为15秒。
54.s30、基于所述间隔时间,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特征。
55.具体地,所述用于特征用于反映所述用户的年龄阶段,通过所述用户特征可以确定用户所处年龄段,从而可以确定使用该终端设备的用户所属用户群体,其中,所述用户群体可以包括儿童群体、青少年群体以及老年群体等。此外,所述间隔时间与所述用户特征的对应关系为预先设置,在获取到间隔时间后,基于该对应关系确定间隔时间对应的用户特征。
56.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基于所述间隔时间,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特征具体包括:
57.获取预设的用户特征与间隔时间的对应关系;
58.基于所述对应关系,确定所述间隔时间对应的用户特征,并将确定得到的用户特征作为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特征。
59.具体地,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终端设备自身配置的,也可以是通过后台服务器获取的。所述对应关系为间隔时间与用户特征的对应关系,其中,间隔时间为一个间隔时间区间。可以理解的是,对应关系为间隔时间区间与用户特征的对应关系,每个用户特征对应一个间隔时间区间,并且各用户特征对应的间隔时间区间不相同,其中,所述不相同指的是各用户特征对应的间隔时间区间中的任意两个用户特征对应的间隔时间区间没有交集。例如,对应关系包括3个用户特征与间隔时间区间的对应关系,分别为用户特征a对应间隔时间区间1、用户特征b对应间隔时间区间2以及用户特征c对应间隔时间区间3,那么间隔时间区间1、间隔时间区间2以及间隔时间区间3,那么间隔时间区间1和间隔时间区间2没有交集,间隔时间区间2和间隔时间区间3没有交集,间隔时间区间1和间隔时间区间3没有交集。
60.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特征与间隔时间的对应关系的确定过程包括:
61.获取若干数据组,其中,每个数据组包括目标间隔时间以及目标用户特征;
62.基于所述数据组确定所述间隔时间与用户特征对应的对应关系。
63.具体地,所述若干数据组中的每个数据组均通过配置有成像设备的终端设备获取到,所述目标间隔时间为基于两个连续控制操作确定,其中,两个连续控制操作中接收时间早的控制操作为终端设备开机后接收到第一个控制操作。可以理解的是,若干数据组中的每组数据组均是通过终端设备获取得到,并且获取每组数据组的终端设备均配置有摄像头,例如,配置后摄像头的智能电视等。
64.进一步,如图3所示,所述数据组的确定过程可以为:当终端设备启动且接收到第一控制操作时,记录该第一控制操作对应的接收时间以及通过摄像头采集第一用户图像;监听第二控制操作,当监听到第二控制操作是,记录第二控制操作对应的接收时间,并通过摄像头采集第二用户图像;根据第一接收时间以及第二接收时间确定目标间隔时间,以及根据第一用户图像和第二用户图像确定目标用户特征,最后基于目标间隔时间以及目标用特征生成一数据组。其中,在根据第一用户图像和第二用户图像确定目标用户特征时,可以分别对第一用户图像和第二用户图像进行人脸识别,以确定第一用户图像对应的第一人脸特征以及第二用户图像对应的第二人脸特征,并基于第一人脸特征和第二人脸特征确定第一用户图像和第二用户图像对应的用户是否相同,当第一用户图像和第二用户图像对应的用户相同时,基于第一人脸特征/第二人脸特征确定用户所处年龄阶段,并将该年龄阶段作
为目标用户特征;当第一用户图像和第二用户图像对应的用户不相同时,丢弃该第一用户图像、第二用户图像以及该目标间隔时间。
65.举例说明:假设终端设备为配置有摄像头的智能电视,第一控制操作和第二控制操作均为通过遥控器产生的控制操作。当智能电视启动并进入主页后,监听通过遥控器形成的第一控制操作,并记录第一控制操作对应的接收时间1,智能电视在接收到第一控制操作时启动其自身配置的摄像头获取第一用户图像;当再次接收到通过遥控器形成的第二控制操作时,记录第一控制操作对应的接收时间2,智能电视在接收到第一控制操作时启动其自身配置的摄像头获取第二用户图像,计算两次记录的接收时间1和接收时间2的时间差a,通过人脸识别模型确定第一用户图像对应的第一人脸特征和第二用户图像对应的第二人脸特征;通过第一人脸特征和第二人脸特征确定第一用户图像对应的用户和第二用户图像对用的用户相同,并基于第一人脸特征确定该用户的年龄阶段,将年龄阶段作为用户特征a,由此,时间差a和用户特征a构成数据组。
66.所述数据组的采集以及形成过程可以为与终端设备相连接的后台服务器确定,并且后台服务器可以通过与其连接的多台智能终端获取到若干数据组,并基于该数据组确定间隔时间区间与用户特征的对应关系。例如,用户特征包括儿童阶段,青年阶段以及老年阶段,间隔时间区间可以为a-b,c-d,e-f,其中,老年阶段对应a-b,青年阶段对应c-d,儿童阶段对应e-f等。此外,在实际应用中,在获取到若干数据组后,可以将若干数据组作为训练样本训练一用户特征识别模型,并将该用户特征模型配置于各终端设备,以使得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用户特征识别模型确定用户特征;也可以将用户特征识别模型配置于后台服务器,各终端设备在获取到间隔时间后,可以将间隔时间上传至后台服务器,通过后台服务器确定用户特征,并基于用户特征确定推荐广告。
67.s40、基于所述用户特征确定待推荐信息,并展示所述待推荐信息。
68.具体地,所述待推荐信息为用于显示于终端设备上,以推荐各终端设备对应的推荐信息,其中,推荐信息可以包括商品信息(例如,tcl电视介绍等)以及人物信息(例如,用户喜欢的明星信息等)等。所述待推荐信息可以是从终端设备本地存储的信息中读取到的,或者是,通过推送服务器获取到的。例如,在确定用户特征后,可以向用于推送信息的服务器请求用户特征对应的待推荐信息,以使得服务器可以将待推荐信息推送至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在接收到待推荐信息后,将展示所述待推荐信息,以使得用户可以观看到该待推荐信息。此外,所述待推荐信息可以以浮窗的形式显示于终端设备上,也可以显示于终端设备的显示画面的预设位置,还可以以画中画的形式显示等。
69.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推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终端设备接收到控制操作对;基于所述第一控制操作和所述第二控制操作,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间隔时间;基于所述间隔时间,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特征;基于所述用户特征确定待推荐信息,并展示所述待推荐信息。本技术基于终端设备自身接收到的控制操作对,确定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特征,并根据用户特征向终端设备对应的用户推送广告,提高了广告与用户的匹配性,从而可以提高广告的推送效果。
70.基于上述信息推荐方法,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信息推荐方法中的步骤。
71.基于上述信息推荐方法,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电视,如图4所示,其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processor)20;显示屏21;以及存储器(memory)22,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23和总线24。其中,处理器20、显示屏21、存储器22和通信接口23可以通过总线2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显示屏21设置为显示初始设置模式中预设的用户引导界面。通信接口23可以传输信息。处理器20可以调用存储器22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72.此外,上述的存储器22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73.存储器22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设置为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或模块。处理器2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22中的软件程序、指令或模块,从而执行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74.存储器22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2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多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也可以是暂态存储介质。
75.此外,上述存储介质以及智能电视中的多条指令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中已经详细说明,在这里就不再一一陈述。
7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