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扫风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08:32: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扫风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空调越来越普遍,为提高空调舒适性,很多空调厂家采用柔风形式,将空调吹出的风打散,而不是直接吹到人身上。但是空调器中的扫风组件在进行扫风角度及方向的调控时,现有技术中扫风组件的扫风叶片易发生晃动,从而导致扫风组件在扫风过程中出现异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扫风组件及空调器,可以解决现有扫风组件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响的问题。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扫风组件,包括:
5.卡板;
6.多个第一叶片,所述多个第一叶片沿所述卡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叶片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部、柔性部及叶片本体,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卡板固定连接;
7.第二叶片,与所述卡板转动连接;
8.连接件,沿所述多个第一叶片的设置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叶片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多个第一叶片的叶片本体联动连接。
9.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叶片本体和所述固定部的厚度。
1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部的厚度沿靠近所述固定部的方向逐渐增大;或,
11.所述柔性部的厚度沿靠近所述叶片本体的方向逐渐增大;或,
12.所述柔性部的厚度沿所述柔性部中部至两侧的方向逐渐增大。
13.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的柔性部开设有第一通孔。
14.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的柔性部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通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通孔的间距大于或等于2mm。
15.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所述柔性部及所述叶片本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叶片的材料包括柔性材料。
16.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上开设有第一柔风孔;所述第一柔风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或等于5mm;和/或,
17.所述第二叶片上开设有第二柔风孔;所述第二柔风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或等于5mm。
18.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上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柔风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柔风孔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8mm;和/或,
19.所述第二叶片上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柔风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柔风孔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8mm。
2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叶片与所述卡板一体成型。
21.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杆,所述第二叶片通过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多个第一叶片的叶片本体联动连接;
22.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多个限位部,所述多个限位部沿所述连接杆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
23.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叶片的叶片本体位于相邻两个所述限位部之间;和/或,
24.所述第二叶片位于相邻两个所述限位部之间。
25.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叶片的两侧设置有所述限位部。
26.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的叶片本体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叶片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将所述第一叶片的叶片本体和所述第二叶片联动连接。
27.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的叶片本体边缘开设有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叶片边缘开设有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安装口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
28.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扫风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叶片和所述卡板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叶片转动。
29.相应的,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30.底座;及
31.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扫风组件,所述扫风组件的卡板与所述底座连接。
32.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扫风组件包括卡板、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连接件,其中,第一叶片的固定部与卡板固定连接且第一叶片具有柔性部,第二叶片与卡板转动连接,第二叶片通过连接件与第一叶片联动连接。第二叶片转动时,连接件带动第一叶片通过柔性部弯折进行摆动,且第一叶片不会相对卡板发生晃动,从而能有效避免扫风组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响。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扫风组件安装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的a-a视图;
3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板结构示意图;
3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3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40.附图标记说明:
[0041][0042]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0044]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扫风组件及空调器。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0045]
首先,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扫风组件,包括卡板、多个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连接件,其中,多个第一叶片沿卡板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叶片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部、柔性部及叶片本体,固定部与卡板固定连接;第二叶片与卡板转动连接;连接件沿多个第一叶片的设置方向延伸,第二叶片通过连接件与多个第一叶片的叶片本体联动连接。
[0046]
如图1和图3所示,扫风组件100包括卡板110和多个第一叶片120,其中,多个第一叶片120沿卡板11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使得扫风组件100在卡板110长度方向上能通过第一叶片120的调整实现均匀出风。
[0047]
可选的,第一叶片120包括固定部121,其中,固定部121与卡板110固定连接,使第一叶片120相对卡板110保持稳定,避免扫风组件100在扫风过程中第一叶片120相对卡板
110发生晃动,从而降低异响产生的风险。
[0048]
第一叶片120还包括柔性部122,其中,柔性部122与固定部121连接,扫风组件100在扫风过程中,通过扫风角度的设置,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能够相对固定部121发生弯折,实现扫风组件100对不同扫风角度的需求。同时,由于第一叶片120是通过自身柔性部122的弯折实现不同角度的摆动,无需相对卡板110发生转动,因此也能够避免扫风组件100在扫风过程中第一叶片120相对卡板110发生晃动而产生异响。
[0049]
第一叶片120还包括叶片本体123,其中,叶片本体123与柔性部122连接,扫风组件100在扫风过程中,通过调整叶片本体123的摆动角度,能够改变扫风组件100的扫风方向,实现扫风组件100对不同扫风角度的需求。
[0050]
可选的,扫风组件100包括第二叶片130,第二叶片130与卡板110转动连接,扫风组件100在扫风过程中,第二叶片130能够根据扫风角度的设置需求,采用手动或者自动的方式,对转动角度进行设置,以实现不同扫风方向的控制。
[005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叶片130上设置有子柔性部,子柔性部的设置能够缓解第二叶片130转动时第二叶片130上的应力,避免第二叶片130因应力集中而发生断裂,同时,子柔性部的设置能够对第二叶片130的转动角度进行微调,满足不同转动角度的设计需求。
[0052]
可选的,扫风组件100还包括连接件140,连接件140沿多个第一叶片120的设置方向延伸,第二叶片130则通过连接件140与多个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联动连接,即当第二叶片130发生转动时,第二叶片130带动连接件140移动,连接件140则带动第一叶片120进行相应摆动,从而实现扫风组件100不同扫风方向的控制。
[0053]
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叶片120的固定部121与卡板110固定连接且第一叶片120具有柔性部122,第二叶片130与卡板110转动连接,第二叶片130通过连接件140与第一叶片120联动连接。当第二叶片130转动时,连接件140带动第一叶片120通过柔性部122弯折进行摆动,且第一叶片120不会相对卡板110发生晃动,从而能有效避免扫风组件100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响。
[005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叶片130和多个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能够通过一个连接件140进行联动连接,即第二叶片130转动时能通过连接件140同时带动所有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发生摆动,此种结构设计有助于保证多个第一叶片120的摆动方向一致,使扫风组件100向指定方向扫风。
[0055]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40由多个子连接件组成,多个子连接件之间相互联动连接,每个子连接件与部分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连接,当第二叶片130发生转动时,多个子连接件由于联动作用,带动各自连接的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发生摆动,从而实现扫风组件100不同扫风方向的控制。连接件140的具体结构能根据实际应用及第一扫风叶片的设计需求进行调整,只需保证第二叶片130与多个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之间实现联动连接即可。
[0056]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扫风组件100不包括第二叶片130,连接件140直接与多个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联动连接,扫风过程中,通过控制连接件140的移动距离调整第一叶片120的摆动角度,实现不同方向的扫风需求。
[0057]
可选的,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的厚度小于叶片本体123和固定部121的厚度,即柔性部122为第一叶片120上厚度较薄的区域,通过减小柔性部122的厚度能够增大柔性
部122的可弯折性,有利于增大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在扫风过程中摆动的角度范围,从而扩大扫风组件100的扫风区域;同时,增大柔性部122的可弯折性也能够降低第一叶片120在摆动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风险,提高第一叶片120的稳定性。
[0058]
可选的,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的厚度沿靠近固定部121的方向逐渐增大,即柔性部122的较薄区域靠近叶片本体123,当叶片在连接件140的带动下发生摆动时,柔性部122的弯折区域靠近叶片本体123,通过在柔性部122上设置较薄区域,能够使得多个第一叶片120在发生摆动时,各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的弯折区域相同,从而保证多个第一叶片120的摆动能保持一致,有利于扫风组件100的均匀出风。
[0059]
其中,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的厚度能够沿靠近固定部121的方向逐渐均匀增大,即柔性部122为倾斜的斜面。当然,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的厚度能够沿靠近固定部121的方向非均匀增大,例如柔性部122为弧形面、阶梯面或其他形状等,只需保证柔性部122上具有较薄区域即可。
[0060]
可选的,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的厚度沿靠近叶片本体123的方向逐渐增大,即柔性部122的较薄区域靠近固定部121,当叶片在连接件140的带动下发生摆动时,柔性部122的弯折区域靠近固定部121,通过在柔性部122上设置较薄区域,能够使得多个第一叶片120在发生摆动时,各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的弯折区域相同,从而保证多个第一叶片120的摆动能保持一致,有利于扫风组件100的均匀出风。
[0061]
其中,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的厚度能够沿靠近叶片本体123的方向逐渐均匀增大,即柔性部122为倾斜的斜面。当然,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的厚度能够沿靠近叶片本体123的方向非均匀增大,例如柔性部122为弧形面、阶梯面或其他形状等,只需保证柔性部122上具有较薄区域即可。
[0062]
可选的,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的厚度沿柔性部122中部至两侧的方向逐渐增大,即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的厚度沿柔性部122的中部分别向靠近固定部121和叶片本体123的方向逐渐增大,亦即柔性部122的中间区域为厚度较薄区域。当叶片在连接件140的带动下发生摆动时,柔性部122的弯折区域位于柔性部122的中间区域,此种结构在保证各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的弯折区域相同的同时,还能提高柔性部122的弯折强度,避免柔性部122的弯折区域靠近柔性部122与固定部121或叶片本体123的交界处而产生应力集中,从而降低柔性部122折断的风险。
[0063]
可选的,如图3和图4所示,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开设有第一通孔1221,第一通孔1221的设置能够减小柔性部122的面积,进一步提高柔性部122的可弯折性,降低柔性部122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风险。
[0064]
其中,第一通孔1221的尺寸能够根据柔性部122的大小进行调整,在提高柔性部122可弯折性的同时,需要保证柔性部122具有足够的可弯折区域,避免第一通孔1221尺寸过大使可弯折区域过小而导致柔性部122出现断裂的风险。
[0065]
可选的,第一叶片120的柔性部122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1221,多个第一通孔1221之间留有间距,通过多个第一通孔1221的设置,使得柔性部122的可弯折区域均匀分布在相邻两个第一通孔1221之间,而不是只集中在柔性部122的某一端,从而降低柔性部122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风险。
[0066]
其中,第一通孔1221能够沿柔性部122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使得柔性部122在弯
折区域的长度方向上的受力均匀分布,避免柔性部122某个区域因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柔性部122发生断裂,从而影响扫风组件100的整体稳定性。
[0067]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相邻两个第一通孔1221之间的间距进行设计时,若该间距太小,相邻两个第一通孔1221之间的弯折区域也相应较小,则在柔性部122发生弯折时,由于可弯折区域太小会导致柔性部122发生断裂的风险增大。因此,在进行第一通孔1221位置设计时,相邻两个第一通孔1221的间距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mm,例如,将该间距设置为2mm、3mm、4mm或5mm等,其具体间距值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调整,只需保证相邻两个第一通孔1221之间具有足够的弯折区域,避免柔性部122断裂即可。
[0068]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叶片130的子柔性部上开设有第四通孔,第四通孔的设置能够进一步缓解第二叶片130转动时第二叶片130上的应力,避免第二叶片130因应力集中而发生断裂。
[0069]
可选的,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叶片120的固定部121、柔性部122及叶片本体123采用一体成型。在制作第一叶片120时,根据第一叶片120的固定部121、柔性部122及叶片本体123的结构设计制作模具,然后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直接得到完整的第一叶片120,即第一叶片120的固定部121、柔性部122及叶片本体123所用材料相同。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能够避免第一叶片120各部位连接差异导致柔性部122弯折效果不同,从而导致叶片本体123的摆动角度不同,影响扫风组件100的扫风效果。
[0070]
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一体成型的第一叶片120能够正常进行弯折,第一叶片120所用材料包括柔性材料。其中,所用柔性材料能够只包括一种材料,或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具体材料组成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调整,只需保证在对扫风组件100的扫风角度进行调整时,第一叶片120能够进行正常弯折,同时,还需保证第一叶片120具有一定强度,以使第一叶片120的固定部121能与卡板110进行稳定连接,而不会在扫风过程中出现晃动,影响扫风组件100的整体扫风效果。
[0071]
可选的,第一叶片120上开设有第一柔风孔1231,第一柔风孔1231的设置使得穿过第一叶片120的风被打散,以柔风的形式吹出,而不是直接吹到人体身上,从而提高人体舒适性。
[0072]
其中,若第一柔风孔1231的直径过大,风通过第一柔风孔1231直接吹出,打散效果较差,无法实现柔性出风;若第一柔风孔1231的直径过小,则穿过第一叶片120的风量也随之减小,甚至无法感受到穿过第一叶片120的柔风效果。因此,在对第一柔风孔1231的直径进行设计时,将该直径设置为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或等于5mm,例如,能够将第一柔风孔1231的直径设置为0.5mm、1mm、3mm或5mm等,其具体直径大小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调整。
[0073]
可选的,第一叶片120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柔风孔1231,多个第一柔风孔1231的设置能够加强第一叶片120对风的打散效果,使得穿过第一叶片120的风更接近于柔风,进一步提高人体舒适度。
[0074]
其中,在对第一柔风孔1231的分布方式进行设计时,若相邻两个第一柔风孔1231的间距过大,会导致第一柔风孔1231分布过于稀疏且数量较少,则穿过第一叶片120的风量也随之减小,甚至无法感受到穿过第一叶片120的柔风效果;若相邻两个第一柔风孔1231的间距过小,会导致第一柔风孔1231分布过于密集,对穿过第一叶片120的风的打散效果较差,无法实现柔风效果。因此,在对多个第一柔风孔1231的分布方式进行设计时,将相邻两
个第一柔风孔1231的间距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8mm,例如,将该间距设置为1mm、3mm、5mm或8mm等,其具体间距大小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调整。
[0075]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叶片130上开设有第二柔风孔131,第二柔风孔131的设置使得穿过第二叶片130的风被打散,以柔风的形式吹出,而不是直接吹到人体身上,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体舒适性。
[0076]
其中,在对第二柔风孔131的直径进行设计时,为保证第二叶片130具有柔风的效果,将第二柔风孔131的直径设置为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或等于5mm,例如,能够将第二柔风孔131的直径设置为0.5mm、1mm、3mm或5mm等,其具体直径大小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调整。
[0077]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叶片130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柔风孔131,多个第二柔风孔131的设置能够加强第二叶片130对风的打散效果,使得穿过第二叶片130的风更接近于柔风,进一步提高人体舒适度。
[0078]
其中,在对多个第二柔风孔131的分布方式进行设计时,为进一步提高第二叶片130的柔风效果,将相邻两个第二柔风孔131的间距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8mm,例如,将该间距设置为1mm、3mm、5mm或8mm等,其具体间距大小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调整。
[0079]
可选的,本技术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叶片120与卡板110一体成型。在制作第一叶片120和卡板110时,根据第一叶片120和卡板110的结构以及第一叶片120在卡板110上的分布方式设计制作模具,然后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直接得到完整的设置有多个第一叶片120的卡板110,即第一叶片120和卡板110所用材料相同。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能够避免单独将多个第一叶片120分别安装到卡板110上,大大减少扫风组件100的零件数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由于第一叶片120与卡板110为一个整体,扫风组件100在扫风过程中,第一叶片120不会相对卡板110发生晃动,从而避免扫风过程中异响的产生。
[0080]
可选的,如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件140包括连接杆141,第二叶片130通过连接杆141与多个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联动连接,即第二叶片130在通过手动或自动转动时,第二叶片130带动连接杆141移动,连接杆141再带动第一叶片120进行相应摆动,以实现对扫风组件100不同扫风方向的调控。
[0081]
其中,连接杆141上设置有多个限位部142,多个限位部142沿连接杆141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第二叶片130在带动连接杆141移动时,若第二叶片130与连接杆141连接处存在安装误差,则会导致第二叶片130转动时无法带动连接杆141移动。限位部142的设置则使得第二叶片130在转动的过程中,当第二叶片130碰到限位部142时,第二叶片130能够向限位部142施加作用力带动连接杆141发生移动,从而实现扫风组件100扫风过程的正常进行。
[0082]
连接杆141在带动第一叶片120摆动时,若连接杆141与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连接处存在安装误差,则会导致连接杆141移动时无法带动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摆动。限位部142的设置则使得连接杆141在移动过程中,当限位部142碰到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时,限位部142能够向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施加作用力带动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发生摆动,从而实现扫风组件100扫风过程的正常进行。
[0083]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位于相邻两个限位部142之间,即至少一个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两侧设置有限位部142,则该第一叶片120在
朝不同方向摆动时,若出现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与连接杆141之间存在安装误差的情况,该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都会受到限位部142施加的作用力,从而保证该第一叶片120的正常摆动。
[0084]
其中,限位部142与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调整,对于易出现安装误差的区域,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两侧设置限位部142,对于不易出现安装误差的区域,则能够不进行限位部142的设置,以实现限位部142的最大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
[0085]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叶片130位于相邻两个限位部142之间,即第二叶片130的两侧都设置限位部142。由于扫风组件100在运行过程中,第二叶片130转动带动连接杆141移动,连接杆141再带动第一叶片120摆动,为确保扫风组件100的正常运行,在第二叶片130的两侧设置限位部142,避免因第二叶片130与连接杆141之间的安装误差而导致扫风组件100无法实现正常扫风。
[0086]
可选的,为最大限度的降低因连接杆141与第一叶片120之间的安装误差对扫风组件100扫风效果的影响,本技术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叶片120的两侧都设置有限位部142,以确保扫风组件100能够满足扫风需求。
[0087]
可选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232,第二叶片130上开设有第三通孔132,连接件140穿过第二通孔1232和第三通孔132,将第一叶片120的本体和第二叶片130联动连接,以实现扫风组件100对不同扫风角度的设置需求。
[0088]
其中,由于连接件140直接穿过第二通孔1232和第三通孔132,即连接件140能够在第二通孔1232和第三通孔132中自由移动,为保证第二叶片130与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之间的联动,需在第二叶片130的两侧和每个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的两侧分别设置限位部142,以使第二叶片130转动时通过向限位部142施加作用力带动连接件140移动,连接件140再通过限位部142向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施加作用力带动第二叶片130摆动,以确保扫风组件100能够进行正常扫风。
[0089]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40包括连接杆141,由于连接杆141需穿过第二通孔1232和第三通孔132,为降低连接杆141在第二通孔1232和第三通孔132中晃动的风险,连接杆141的直径与第二通孔1232和第三通孔132的直径差异较小,则限位部142需在连接杆141穿过第二通孔1232和第三通孔132之后再安装在连接杆141上,即连接杆141与限位部142是独立的两个部分,一方面有助于连接杆141的安装,另一方面能精确控制限位部142的安装位置,确保第二叶片130与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之间的联动连接。
[0090]
可选的,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边缘开设有第一安装口1233,第一安装口1233与第二通孔1232连通,第二叶片130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口133,第二安装口133与第三通孔132连通。即连接件140无需采用依次穿过第二通孔1232和第三通孔132的方式,而是直接从第一安装口1233和第二安装口133处分别卡接到第二通孔1232和第三通孔132内,与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和第二叶片130卡接,以实现第二叶片130与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之间的联动。
[0091]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40包括连接杆141,连接杆141的直径大小与第二通孔1232和第三通孔132的直径大小精确配合,使连接杆141卡接到第二通孔1232和第三通孔132中后,扫风过程中不会在第二通孔1232和第三通孔132中晃动,此种结构能够省去限位
部142的设置,简化制作工艺,节约生产成本。
[009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确保第一叶片120和第二叶片130与连接杆141之间的安装误差不会影响第二叶片130与第一叶片120之间的联动,连接杆141对应位置设置有限位部142。其中,限位部142与连接杆141一体成型,即限位部142无需单独安装到连接杆141上,此种结构设计能够减少扫风组件100整体零件数量,提高生产效率。
[0093]
其中,限位部142为设置在连接杆141表面的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沿连接杆141的周向延伸,例如,该凸起结构能够为圆环形、扇环形或螺旋形等;此种结构的设置使得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或第二叶片130能够卡接在连接杆141上的限位部142之间,避免连接杆141发生窜动,保证扫风组件100扫风过程的正常进行。
[0094]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限位部142结构的不同,第一叶片120的叶片本体123或第二叶片130能够直接卡接在单个限位部142中,或者位于相邻两个限位部142之间,其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能根据实际应用中限位部142的结构进行调整,只需保证限位部142能避免连接杆141发生窜动即可。
[0095]
可选的,扫风组件100包括有驱动机构150,驱动机构150与第二叶片130和卡板110连接,以驱动第二叶片130相对卡板110转动。扫风组件100工作过程中,驱动机构150转动带动第二叶片130转动,第二叶片130带动连接件140移动,连接件140再带动第一叶片120摆动,从而实现扫风组件100扫风方向的控制。
[0096]
其中,驱动机构150包括轴套151和电机152,轴套151与第二叶片130连接,电机152与轴套151连接。扫风时,电机152通电后驱动轴套151转动,轴套151与第二叶片130相互配合并带动第二叶片130转动,第二叶片130转动时带动连接件140移动,连接件140再带动第一叶片120摆动,以实现扫风组件100的扫风功能。
[0097]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叶片130能够采用手动摆动的方式进行扫风角度的调节,该方式能快速将第二叶片130转动到需求角度,且设置方式简单便捷,能满足扫风组件100不同的应用需求。
[0098]
其次,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扫风组件,该扫风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99]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10包括底座200和扫风组件100,扫风组件100中的卡板110上设置有卡扣结构,底座200对应卡扣处设置有卡口,在进行组装时,将卡板110上的卡扣结构卡接于底座200上的卡口中,以实现扫风组件100与底座200的连接。
[0100]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扫风组件100能够应用于各种形式的空调器10中,如挂壁式空调或柜式空调等,在不同类型的空调器10中,扫风组件100的安装位置以及第一叶片120或第二叶片130的分布方式等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0101]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扫风组件及空调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