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移动式接油车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02:33: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机移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移动式接油车。


背景技术:

2.目前电机制造包括转子加工、铁芯的生产制造、绕绕组的生产,其中,大型电机的转子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经过上油的操作工序,并且在完成上油后的转子还需要通过龙门架进行转移,然而转移过程中转子上刚上好的油会发生滴落,不仅会导致生产车间的地面环境卫生较差,而且工作人员的打扫还非常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提高生产车间的环境水平,便于工作人员打扫卫生,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式接油车。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移动式接油车,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包括底板、转动连接于底板下方的滚轮构件、弹性铰链于底板上方的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包括连接于底板的至少一组支杆、设置于底板上方的定位环,所述支杆转动连接于底板,所述定位环与支杆间连接有钢丝绳,所述滚轮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底板底面上的前滚轮组件和后滚轮组件,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当支杆未受外力状态下限制前滚轮组件转动的固定件,所述底板上定位环的下方设置有收集构件。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工作人员推动接油车的底板至需要移动的转子的下方,然后通过龙门架调控转子沿竖直方向向下,并使转子下端的转轴插设于定位环内,定位环在转子重力的作用下通过钢丝绳拉动支杆翻转,并脱离对滚轮构件的限制,然后启动龙门架带动转子移动,转子带动定位环移动,定位环通过钢丝绳带动支杆移动,从而使底板随着转子同步移动,使转子在运动过程中由转子上掉落的油被收集到收集构件内,进而降低转子上的油掉落在生产车间底面的现象发生,提高了生产车间的环境水平,也便于工作人员打扫生产车间的卫生。
6.优选的,所述支杆包括转动部和连接部,所述转动部铰链连于底板,所述转动部的圆周侧壁与底板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连接部位于底板上方,相邻两个所述支杆间的钢丝绳依次穿过两个支杆和两个支杆间定位环。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子的转轴插设在定位环内时,定位环在转子的重力作用下会通过钢丝绳拉动支杆翻转,并且当定位环的一端受力较大时,钢丝绳会沿着两个支杆和定位环之间流转,从而拉动相邻的支杆向内翻转,从而将定位环承受较大压力的一端的压力分散开。
8.优选的,所述支杆倾斜设置,所述支杆的连接部相对于转动部更远离底板中心。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调节转子的转轴插设在定位环内时,支杆在弹簧的作用下向外翻转,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将转子的转轴放置在定位环的上方。
10.优选的,所述前滚轮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底板的前滚轮轴、同轴心固定连接于前
滚轮轴两端的前滚轮,所述前滚轮轴呈水平设置;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于转动部,当支杆只受弹簧作用倾斜设置时所述固定件抵接于前滚轮轴的圆周侧壁。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将接油车的底板推至转子的下方时,支杆在弹簧的作用下向外倾斜,从而带动转动部的固定件抵接于于前滚轮轴的圆周侧壁,从而限制住前滚轮轴旋转,进而便于后续将转子的转轴插设于定位环内,而且当转子的转轴插设于定位环后,拉动支杆翻转带动转动部的固定件脱离对前滚轮轴的抵接,从而便于后续底板的移动。
12.优选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滑块,所述前滚轮轴转动设置于滑块,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滑块移动带动前滚轮轴脱离固定件抵接的驱动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工作人员调节驱动件带动滑块移动,从而滑块带动前滚轮轴移动,使前滚轮轴脱离固定件的抵接,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在未移动转子的前提下推动底板移动。
14.优选的,所述收集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底板的收集桶,所述收集桶开设开口朝上的收集内腔,所述收集桶的开口对准定位环。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移动转子时,转子上滴落下来油液从收集桶的开口向下掉落在收集桶的收集内腔里面,从而便于回收利用。
16.优选的,收集构件还包括设置于收集桶上方的筛网,所述筛网完全覆盖于收集桶的开口。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油液向收集桶的收集内腔掉落时,油液会先掉落在筛网上面,在经过筛网的过滤后收集到收集桶内,减少杂质的污染。
18.优选的,所述筛网成球形设置,且筛网开设有朝向定位环的进料口,所述连接有齿轮环,所述齿轮环与定位环同轴心设置,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定位环转动的驱动组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筛网上盛有过滤的杂质和新滴落的油,再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带动筛网旋转,从而降低杂质堵塞过滤网的情况发生,保障过滤网的过滤速度。
20.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前滚轮轴同轴向设置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转动设置在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上传动带,所述第一传动轴与齿轮环啮合,当前滚轮轴脱离固定件抵接时前滚轮轴上与第二传动轴啮合。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前滚轮轴脱离固定件抵接时前滚轮轴上与第二传动轴啮合,当工作人员推动底板移动时,前滚轮带前滚轮轴转动,前滚轮轴通过于第二传动轴的啮合带动带动第二传动轴旋转,第二传动通过传动带的传动带动第一传动轴旋转,第一传动轴通过齿轮环啮合带动过滤网沿竖直方向为轴心旋转。
22.优选的,所述收集桶设置于底板的下方,且底板上开设有连通收集桶开口的通孔,所述底板的高度由边沿向靠近通孔的方向逐渐降低。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通孔的侧边倾斜设置,便于掉落于底板上的油液沿通孔侧壁的倾斜面向收集桶的开口滑移。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与转子同步移动的底板,使底板随着转子同步移动,保障运动过程中由转子上掉落的油被收集,进而降低转子上的油掉落在生产车间底面的现象发生,提高了
生产车间的环境水平,也便于工作人员打扫生产车间的卫生。
25.2.通过在底板上收集桶和旋转的筛网,使转子上滴落下来油液从收集桶的开口向下掉落在筛网上面,经过旋转的筛网过滤后的油液收集到收集桶的收集内腔里面,从而便于后续的回收再利用。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图2中的q处放大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杆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定位环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图2中的w处放大图。
32.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收集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收集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00、底板;110、支杆;111、连接环;120、固定件;121、限位块;122、限位槽;130、钢丝绳;140、扶手;141、连接杆;142、支撑杆;150、弹簧;160、通孔;170、倾斜面;180、定位环;181、固定块;182、凹槽;183、导向轴;200、滚轮构件;210、后滚轮轴;220、后滚轮;230、前滚轮轴;240、固定板;241、滑槽;242、卡设部;250、滑块;251、卡设端;260、前滚轮;270、第三齿轮;300、驱动组件;310、第二支撑板;320、第二传动轴;330、第二齿轮;340、传动带;350、第一支撑板;360、第一传动轴;400、收集构件;410、收集桶;420、拉手;430、齿轮环;440、第一齿轮;450、筛网;451、进料口;460、收集内腔;461、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公开一种移动式接油车。
36.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一种移动式接油车包括底板100、转动设置于底板100下方用于底板100移动的滚轮构件200、设置于底板100上方用于支撑转子的支撑构件、设置于底板100上用于盛接转子滴落油液的收集构件400、以及用于驱动收集构件400发生转动的驱动组件300。
37.参照图1和图2所示,滚轮构件200包括前滚轮组件和后滚轮组件,其中,后滚轮组件包括后滚轮轴210和两个后滚轮220,后滚轮轴210转动连接于底板100的下方,呈水平设置且平行于底板100的宽度方向。后滚轮轴21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后滚轮220同轴心固定连接。
38.参照图2和图3所示,前滚轮组件包括前滚轮轴230、两个固定板240和两个前滚轮260,两个固定板240对称设置固定连接于底板100的下底面。两个固定板240的侧壁开设有滑槽241,前滚轮轴230上套设有两个滑块250,两个滑块250沿底板100长度方向一一对应滑动设置在两个滑槽241内,前滚轮轴230与后滚轮轴210轴向平行设置。滑槽241上设置有用于卡设滑块250的卡设部242,卡设部242倾斜设置,滑块250上设置有卡设端251,卡设端251的侧壁倾斜设置。底板100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滑块250沿滑槽241移动的驱动件。
39.驱动件包括扶手140和两个支撑杆142,扶手140包括水平杆和两个连接杆141,两
个连接杆141固定连接于水平杆的两端且呈u型设置。两个连接杆141铰链连接于底板100,且两个连接杆141的下端穿透底板100,支撑杆142的一端铰链连接于连接杆141的下端,支撑杆142的另一端套设于前滚轮轴230上。
40.参照图1和图3所示,支撑构件包括钢丝绳130、定位环180和至少一组支杆110,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四组支杆110,四组支杆110的依次连接线呈矩形设置于底板100的上方,支杆110倾斜设置,且支杆110包括转动部和连接部,连接部位于支杆110上端,转动部位于支杆110下端且铰链连接于底板100。支杆110上设置有弹簧150,弹簧15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底板100,弹簧15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支杆110的圆周侧壁上。
41.参照图4和图5所示,支杆110的连接部固定连接有用于钢丝绳130穿过的两个连接环111。定位环180的周向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四个固定块181,四个固定块181背离定位环180的一端开设凹槽182,固定块181上转动设置有导向轴183,导向轴183的两端转动于凹槽182的上下底面。
42.参照图1和图2所示,钢丝绳130设置有四个,每个钢丝绳130依次穿过导向轴183与固定块181之间的凹槽182和与固定块181相对一侧的两个相邻支杆110上的连接环111。
43.参照图2和图3所示,靠近扶手140的两个支杆110的转动部穿透于底板100,且该两个支杆110的转动部固定连接有当支杆110只受弹簧150作用倾斜设置时限制前滚轮轴230转动的固定件120。固定件120包括限位块121,限位块121朝向前滚轮轴230的侧壁开设有用于卡设前滚轮轴230的限位槽122。
44.参照图2和图6所示,收集构件400包括收集桶410、成球形设置的筛网450和齿轮环430,其中,底板100上开设有贯穿底板100的通孔160,通孔160对准底板100上方的定位环180,且底板100由边沿向靠近通孔160的方向逐渐降低形成弧形的倾斜面170。
45.参照图1和图7所示,收集桶410固定连接于底板100的下底面,且收集桶410开设有开口461朝上的收集内腔460,且收集桶410的开口461与通孔160相互连通。齿轮环430固定连接于筛网450的周向侧壁,齿轮水平设置且齿轮环430的齿朝下设置。齿轮环43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用于拆卸齿轮环430的两个拉手420,两个拉手420对称设置。
46.参照图7和图8所示,筛网450转动设置于收集内腔460里面,且筛网450开设有朝向定位环180的进料口451,且进料口451与通孔160相互连通。
47.参照图6和图8所示,驱动组件300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板350和两个第一传动轴360。两个第一支撑板350固定连接在底板100的下底面,两个第一支撑板350沿收集桶410圆周方向均匀设置。两个第一传动轴360对应转动设置于两个第一支撑板350上,且两个第一传动轴360轴向重合并且与前滚轮轴230轴向平行,第一传动轴360远离第一支撑板350的一端穿透于收集桶410且同轴心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440,第一齿轮440与齿轮环430相互啮合。
48.参照图3和图6所示,驱动组件300包括第二传动轴320和两个第二支撑板310,两个第二支撑板310固定连接于底板100的底板100,且对称设置。第二传动轴320的两端转动设置于两个第二支撑板310上,且第二传动轴320与两个第一传动轴360之间分别连接有用于传动的传动带340。第二传动轴320上同轴心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330,前滚轮轴230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二齿轮330啮合的第三齿轮270,第三齿轮270同轴心固定连接于第二传动轴320上。
49.本技术实施例为一种移动式接油车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工作人员推动接油车的
底板100至需要移动的转子的下方。转动扶手140呈竖直状态,并带动前滚轮轴230移动,使卡块的卡设端251卡设在滑槽241的卡设部242,并且带动前滚轮轴230上的第三齿轮270不在与第二齿轮330啮合。
50.然后通过龙门架调控转子沿竖直方向向下,并使转子下端的转轴插设于定位环180内。定位环180在转子重力的作用下带动钢丝绳130向下移动,钢丝绳130带动支杆110向靠近底板100的中心方向翻转。
51.与此同时拉伸弹簧150,并带动限位翻转,使前滚轮轴230脱离限位槽122的卡设,然后启动龙门架带动转子移动,转子带动定位环180移动,定位环180通过钢丝绳130带动支杆110移动,底板100通过前滚轮260和后滚轮220的转动随着转子同步移动,与此同时转子在运动过程中转子上的油液掉落在弧形的倾斜面170上,并从倾斜面170流入到通孔160内,然后从筛网450的进料口451掉落在筛网450内,经过筛网450的过滤收集到收集桶410的收集内腔460里面,以此完成油液收集。
52.当工作人员推动接油车移动时,工作人员转动扶手140呈倾斜状态,并带动前滚轮轴230移动,使卡块的卡设端251脱离滑槽241的卡设部242,并且带动前滚轮轴230上的第三齿轮270与第二齿轮330啮合,并且在工作人员推动前滚轮轴230移动过程中,前滚轮轴230脱离限位槽122的限制。然后工作人员通过扶手140推动底板100移动,随着底板100移动前滚轮260转动,转动的前滚轮260带动前滚轮轴230旋转,旋转的前滚轮轴230通过第三齿轮270与第二齿轮330啮合带动第二传动轴320旋转,转动的第二传动轴320通过传动带340带动第一传动轴360旋转,第一传动轴360通过第一齿轮440与齿轮环430的啮合带动筛网450旋转,以此完成过滤。
5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