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双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01:47: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双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年增长率达到25%,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以电力行业为主导,非水力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将扩大两倍。风能发电作为除水力发电外技术最成熟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发电,其装机容量占整个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的绝大部分,但是电力电子器件性能的限制,给大容量风电机组的研制及应用造成了一定的瓶颈,如何合理地构建并网系统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双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以提高系统输出功率,降低设备重量和成本,减少系统线路损耗,降低系统控制复杂度,提高系统的并网发电效率。
5.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双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包括:风电机组、六端口变流器和并网变压器,其中,所述风电机组包括风轮和与所述风轮对应的电机,所述六端口变流器包括第一整流器、第二整流器、第三整流器、第四整流器、第一逆变器、第二逆变器和机械开关,所述并网变压器为双分裂变压器;所述风轮和所述与所述风轮对应的电机连接;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风电机组的第四输出端与所述第四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正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正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自由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并联固定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负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自由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并联固定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正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串联固定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串联固定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自由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并联固定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负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第三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自由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并联固定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正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串联固定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串联固定端连接,所述第三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五自由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五并联固定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负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所述第四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六自
由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六并联固定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正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正端,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五串联固定端与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六串联固定端连接,所述第四整流器的输出负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负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负端连接,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并网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并网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自由端切换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并联固定端和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一串联固定端,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自由端切换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并联固定端和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二串联固定端,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自由端切换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并联固定端和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三串联固定端,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自由端切换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并联固定端和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四串联固定端,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五自由端切换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五并联固定端和所述机械开关的第五串联固定端,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六自由端切换连接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六并联固定端和所述机械开关的第六串联固定端。
6.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双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风轮和与风轮对应的电机连接,风电机组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的第三输出端与第三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的第四输出端与第四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整流器的输出正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正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第一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一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并联固定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负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第二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二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二并联固定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正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串联固定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二串联固定端连接,第二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三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三并联固定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负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第三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机械开关的第四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四并联固定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正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三串联固定端与机械开关的第四串联固定端连接,第三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五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五并联固定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负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第四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机械开关的第六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六并联固定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正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正端,机械开关的第五串联固定端与机械开关的第六串联固定端连接,第四整流器的输出负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负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负端连接,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与并网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与并网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一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二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二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二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三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三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三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四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四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四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五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五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五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六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六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六串联固定端。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双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由六套机械式选择开关组成切换开关,根据并网系统需求,通过切换开关的动作实现并网系统直流侧串联升压、并联汇流的不同功能,
根据切换开关的不同工作状态,可以使系统工作于直流侧串联模式和直流侧并联模式,可以提高系统变流系统的直流母线电压等级,或变流系统直流侧电压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汇集电流增加系统输出功率,网侧逆变器由四个减少为两个,降低了设备重量和成本,减少了系统线路损耗,降低了系统控制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并网发电效率。
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械开关包括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第三单刀双掷开关、第四单刀双掷开关、第五单刀双掷开关和第六单刀双掷开关。
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电机组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包括第一风轮和与所述第一风轮连接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一输出端作为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二输出端作为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风机包括第二风轮和与所述第二风轮连接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一输出端作为所述风电机组的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二输出端作为所述风电机组的第四输出端。
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为双绕组单转子电机。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整流器、所述第二整流器、所述第三整流器和所述第四整流器为全功率整流器,所述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为全功率逆变器。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机为永磁同步发电机,所述风轮为三叶片风轮。
12.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3.本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4.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四输入双直流串并联切换统一并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机械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双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中风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18.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双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
19.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双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双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具体可包括:风电机组101、六端口变流器102和并网变压器103,其中:
20.风电机组101包括风轮1011和与风轮1011对应的电机1012,六端口变流器102包括第一整流器1021、第二整流器1022、第三整流器1023、第四整流器1024、第一逆变器1025和
第二逆变器1026和机械开关1027。
21.风轮1011和与风轮对应的电机1012连接,风电机组101用于通过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交流电压信号u1和第一交流电流信号i1,通过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交流电压信号u2和第二交流电流信号i2,通过第三输出端输出第三交流电压信号u3和第三交流电流信号i3,通过第四输出端输出第四交流电压信号u4和第四交流电流信号i4。其中,电机1012具体可为永磁同步发电机,风轮1011具体可为三叶片风轮。
22.风电机组101的第一输出端通过三相线路与第一整流器1021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101的第二输出端通过三相线路与第二整流器1022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101的第三输出端通过三相线路与第三整流器1023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101的第四输出端通过三相线路与第四整流器1024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整流器1021的输出正端通过直流母线分别与第一逆变器1025的输入正端和第二逆变器1026的输入正端连接,第一整流器1021的输出负端通过直流母线与机械开关1027的第一自由端201(如图2所示)连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一并联固定端202(如图2所示)通过直流母线分别与第一逆变器1025的输入负端和第二逆变器1026的输入负端连接,第二整流器1022的输出正端通过直流母线与机械开关1027的第二自由端203(如图2所示)连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二并联固定端204(如图2所示)通过直流母线分别与第一逆变器1025的输入正端和第二逆变器1026的输入正端连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一串联固定端205(如图2所示)通过直流母线与机械开关1027的第二串联固定端206(如图2所示)连接,第二整流器1022的输出负端通过直流母线与机械开关1027的第三自由端207(如图2所示)连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三并联固定端208(如图2所示)通过直流母线分别与第一逆变器1025的输入负端和第二逆变器1026的输入负端连接,第三整流器1023的输出正端通过直流母线与机械开关1027的第四自由端209(如图2所示)连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四并联固定端210(如图2所示)通过直流母线分别与第一逆变器1025的输入正端和第二逆变器1026的输入正端连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三串联固定端211(如图2所示)通过直流母线与机械开关1027的第四串联固定端212(如图2所示)连接,第三整流器1023的输出负端通过直流母线与机械开关1027的第五自由端213连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五并联固定端214通过直流母线分别与第一逆变器1025的输入负端和第二逆变器1026的输入负端连接,第四整流器1024的输出正端通过直流母线与机械开关1027的第六自由端215连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六并联固定端216通过直流母线分别与第一逆变器1025的输入正端和第二逆变器1026的输入正端连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五串联固定端217与机械开关1026的第六串联固定端218连接,第四整流器1024的输出负端通过直流母线分别与第一逆变器1025的输入负端和第二逆变器1026的输入负端连接,第一逆变器1205的输出端通过直流母线与并网变压器10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逆变器1206的输出端通过直流母线与并网变压器103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23.机械开关1027的第一自由端201(如图2所示)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一并联固定端202(如图2所示)和机械开关1027的第一串联固定端205(如图2所示),机械开关1027的第二自由端203(如图2所示)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二并联固定端204(如图2所示)和机械开关1027的第二串联固定端206(如图2所示),机械开关1027的第三自由端207(如图2所示)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三并联固定端208(如图2所示)和机械开关1027的第三串联固定端211(如图2所示),机械开关1027的第四自由端209(如图2所示)可切换连
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四并联固定端210(如图2所示)和机械开关1027的第四串联固定端212(如图2所示),机械开关1027的第五自由端213(如图2所示)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五并联固定端214(如图2所示)和机械开关1027的第五串联固定端217(如图2所示),机械开关1027的第六自由端215(如图2所示)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1027的第六并联固定端216(如图2所示)和机械开关1027的第六串联固定端218(如图2所示),使系统共有并联连接(状态1,即图1中的1对应的端点被选择连接)和串联连接(状态2,即图1中的2对应的端点被选择连接)两种工作状态,根据并网系统需求,通过切换开关的动作实现并网系统直流侧串联升压、并联汇流的不同功能。其中,第一整流器1021具体可为全功率整流器,第二整流器1022具体可为全功率整流器,第二整流器1022具体可为全功率整流器,第三整流器1023具体可为全功率整流器,第四整流器1024具体可为全功率整流器,第一逆变器1025具体可为全功率逆变器,第二逆变器1026具体可为全功率逆变器,并网变压器器103具体可为双分裂变压器。
24.第一整流器1021用于根据第一交流电压信号u1生成第一直流电压信号ud1,以及根据第一交流电流信号i1生成第一直流电流信号id1,第一整流器1021输出功率为p1,工作效率为η1,则:
[0025][0026]
第二整流器1022用于根据第二交流电压信号u2生成第二直流电压信号ud2,以及根据第二交流电流信号i2生成第二直流电流信号id2,第二整流器1022输出功率为p2,工作效率为η2,则:
[0027][0028]
第三整流器1023用于根据第三交流电压信号u3生成第三直流电压信号ud3,以及根据第三交流电流信号i3生成第三直流电流信号id3,第三整流器1023输出功率为p3,工作效率为η3,则:
[0029][0030]
第四整流器1024用于根据第四交流电压信号u4生成第四直流电压信号ud4,以及根据第四交流电流信号i4生成第四直流电流信号id4,第四整流器1024输出功率为p4,工作效率为η4,则:
[0031][0032]
基于上述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整流器1021、第二整流器1022、第三整流器1023、第四整流器1024、第一逆变器1025和第二逆变器1026的连接方式的阐述,不难看出,第一整流器1021、第二整流器1022、第三整流器1023和第四整流器1024在直流侧并联连接,再与在直流侧并联连接的第一逆变器1025和第二逆变器1026的直流输入端连接,第一逆变器1025直流输入第五直流电压信号ud5和第五直流电流信号id5,第二逆变器1026直流输入第六直流电压信号ud6和第六直流电流信号id6,其中第五直流电压信号ud5、第五直流电流信号id5、第六直流电压信号ud6和第六直流电流信号id6可基于以下公式获得:
[0033]
ud6=ud5=ud4=ud3=ud2=ud1
[0034][0035][0036]
其中,η5为第一逆变器1025工作效率,η6为第二逆变器1026工作效率。
[0037]
第一逆变器1025用于根据第五直流电压信号ud5生成第五交流电压信号u5,以及根据第五直流电流信号id5生成第五交流电流信号i5,并将第五交流电压信号u5和第五交流电流信号i5输入至并网变压器103的第一输入端。可选地,第一逆变器1025工作效率为η5,输出功率为p5,则:
[0038]
p5=η5×ud5
×id5
[0039]
第二逆变器1026用于根据第六直流电压信号ud6生成第六交流电压信号u6,以及根据第六直流电流信号id6生成第六交流电流信号i6,并将第六交流电压信号u6和第六交流电流信号i6输入至并网变压器103的第二输入端。可选地,第二逆变器1026工作效率为η6,输出功率为p6,则:
[0040]
p6=η6×ud6
×id6
[0041]
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风电机组101可以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如图3所示,风机可以包括第一风机中的第一风轮3011和第二风机中的第二风轮3012,电机可以包括第一风机中的第一电机3021和第二风机中的第二电机3022,其中第一电机3021和第二电机3022可以为双绕组单转子电机,包括转子第一定子绕组和第二定子绕组。
[0042]
第一风机中,第一风轮3011与第一电机3021(具体为第一风轮3011与第一电机3021的转子)连接,第一电机3021的第一输出端作为风电机组101的第一输出端,第一电机3021的第二输出端作为风电机组101的第二输出端。第一风轮3011在风力的作用下转动,带动第一电机3021的转子转动,使得第一电机3021,具体为第一电机3021中的第一定子绕组,在第一风轮3011带动第一电机3021的转子转动时,从第一电机3021的第一输出端即风电机组101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交流电压信号u1和第一交流电流信号i1,同时使得第一电机3021,具体为第一电机3021中的第二定子绕组,在第一风轮3011带动第一电机3021的转子转动时,从第一电机3021的第二输出端即风电机组101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第二交流电压信号u2和第二交流电流信号i2。
[0043]
第二风机中,第二风轮3012与第二电机3022(具体为第二风轮3012与第二电机3022的转子)连接,第二电机3022的第一输出端作为风电机组101的第三输出端,第二电机3022的第二输出端作为风电机组101的第四输出端。第二风轮3012在风力的作用下转动,带动第二电机3022的转子转动,使得第二电机3022,具体为第二电机3022中的第一定子绕组,在第二风轮3012带动第二电机3022的转子转动时,从第二电机3022的第一输出端即风电机组101的第三输出端输出第三交流电压信号u3和第三交流电流信号i3,同时使得第二电机3022,具体为第二电机3022中的第二定子绕组,在第二风轮3012带动第二电机3022的转子转动时,从第二电机3022的第二输出端即风电机组101的第四输出端输出第四交流电压信号u4和第四交流电流信号i4。
[0044]
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双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风轮和
与风轮对应的电机连接,风电机组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的第三输出端与第三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风电机组的第四输出端与第四整流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整流器的输出正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正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第一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一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并联固定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负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第二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二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二并联固定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正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串联固定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二串联固定端连接,第二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三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三并联固定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负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第三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机械开关的第四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四并联固定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正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正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三串联固定端与机械开关的第四串联固定端连接,第三整流器的输出负端与机械开关的第五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五并联固定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负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负端连接,第四整流器的输出正端与机械开关的第六自由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六并联固定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正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入正端,机械开关的第五串联固定端与机械开关的第六串联固定端连接,第四整流器的输出负端分别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负端和第二逆变器的输负端连接,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与并网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与并网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一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一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二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二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二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三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三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三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四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四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四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五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五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五串联固定端,机械开关的第六自由端切换连接机械开关的第六并联固定端和机械开关的第六串联固定端。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风力发电用四输入双输出直流串并联并网切换系统,由六套机械式选择开关组成切换开关,根据并网系统需求,通过切换开关的动作实现并网系统直流侧串联升压、并联汇流的不同功能,根据切换开关的不同工作状态,可以使系统工作于直流侧串联模式和直流侧并联模式,可以提高系统变流系统的直流母线电压等级,或变流系统直流侧电压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汇集电流增加系统输出功率,网侧逆变器由四个减少为两个,降低了设备重量和成本,减少了系统线路损耗,降低了系统控制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并网发电效率。
[0045]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46]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7]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8]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9]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50]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