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03-01 22:11: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转发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数据转发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很多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都需要经过数据转发设备的转发最终达到数据处理设备进行处理,例如在定位系统中,单片机(数据转发设备)需要通过电台接收差分数据,然后将接收到的差分数据转发给定位模块(数据处理设备)以便进行定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通常都会以一个个数据包的形式进行传输,并且最终由数据处理设备进行处理,然而由于硬件故障或者外界干扰等各种原因,数据转发设备本该接收到的完整数据包可能被分割为了多个子数据包,这种情况下数据转发设备若直接将其转发给数据处理设备,数据处理设备便无法正常应用该子数据包,从而影响数据处理设备的工作稳定性,降低了工作效率。
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转发方法,提升了数据处理设备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转发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提升了数据处理设备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方法,包括:
6.判断本次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完整的数据包;
7.若本次接收到的数据不为完整的数据包,则将接收到的下一数据衔接至上次接收到的数据的末端;
8.判断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是否得到完整的数据包;
9.若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完整的数据包,则将经过衔接得到的所述数据包转发至数据处理设备;
10.若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未得到完整的数据包,则执行所述将接收到的下一数据衔接至上次接收到的数据的末端的步骤。
11.优选地,所述判断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是否得到完整的数据包具体为:
12.判断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的数据是否同时包括包头以及包尾;
13.若是,则判定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完整的数据包;
14.若否,则判定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未得到完整的数据包。
15.优选地,所述若是,则判定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完整的数据包具体为:
16.若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的数据同时包括包头以及包尾,判断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的数据的总字节数是否达到预设阈值;
17.若达到,则判定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完整的数据包;
18.若未达到,则判定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未得到完整的数据包。
19.优选地,所述将接收到的下一数据衔接至上次接收到的数据的末端具体为:
20.判断在预设时长内是否接收到下一数据;
21.若接收到下一数据,则将接收到的下一数据衔接至上次接收到的数据的末端;
22.若未接收到下一数据,则丢弃之前接收到的所有不完整的数据。
23.优选地,所述预设时长为3ms。
24.优选地,所述丢弃之前接收到的所有不完整的数据之后,该数据转发方法还包括:
25.控制提示器提示丢失数据包。
26.优选地,所述提示器为发光二极管。
2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装置,包括:
28.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本次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完整的数据包,若本次接收到的数据不为完整的数据包,则触发衔接模块;
29.所述衔接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下一数据衔接至上次接收到的数据的末端;
30.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是否得到完整的数据包,若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完整的数据包,则触发动作模块,若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未得到完整的数据包,则触发所述衔接模块;
31.所述动作模块,用于将经过衔接得到的所述数据包转发至数据处理设备。
3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设备,包括:
33.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34.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数据转发方法的步骤。
3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数据转发方法的步骤。
3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考虑到若直接转发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一个片段可能会影响后端的数据处理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因此本技术中在接收到不完整的数据包时,会持续地将后续接收到的数据依次衔接起来,直至得到完整的数据包,最后在将衔接得到的数据包转发至数据处理设备,那么数据处理设备也能够顺利的根据完整的数据包进行工作,提升了数据处理设备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37.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具有如上数据转发方法相同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9.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0.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1.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数据转发方法,提升了数据处理设备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发明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数据转发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提升了数据处理设备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43.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4.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数据转发方法包括:
45.s101:判断本次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完整的数据包;
46.具体的,考虑到如上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欲对数据转发设备接收到的不完整的数据包进行预处理以便数据处理设备可以接收到正常的完整数据包并进行工作,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可以判断本次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完整的数据包,以便触发后续步骤。
47.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执行主体可以为数据转发设备,其可以为多种类型,例如可以为单片机等,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48.s102:若本次接收到的数据不为完整的数据包,则将接收到的下一数据衔接至上次接收到的数据的末端;
49.具体的,在未接收到完整数据包的情况下,便可以开始“拼接完整数据包”的工作,需要做的事将接收到的下一数据衔接至上次接收到的数据的末端,如此一来便完成了一次数据的衔接,其可以作为后续步骤的数据基础。
50.s103:判断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是否得到完整的数据包;
51.具体的,在每完成一次数据的衔接之后得到的数据可能为完整的数据包,由于具备完整的数据包/不具备完整的数据包时所要做出的应对动作不同,因此此时便需要进行一次判断,以便触发后续的动作。
52.s104:若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完整的数据包,则将经过衔接得到的数据包转发至数据处理设备;
53.具体的,如果得到了完整的数据包,由于数据处理设备已经可以根据其正常进行工作,因此此时便可以直接将衔接得到的数据包转发至数据处理设备,从而避免影响数据处理设备的工作稳定性。
54.s105:若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未得到完整的数据包,则执行将接收到的下一数据衔接至上次接收到的数据的末端的步骤。
55.具体的,若未得到完整的数据包,则证明此次衔接之后还存在未接收到的数据需要衔接到该数据包中,因此可以返回步骤s102继续进行数据的接收与衔接,以便最终衔接得到完整的数据包并进行转发。
5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考虑到若直接转发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一个片段可能会影响后端的数据处理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因此本技术中在接收到不完整的数据包时,会持续地将后续接收到的数据依次衔接起来,直至得到完整的数据包,最后在将衔接得
到的数据包转发至数据处理设备,那么数据处理设备也能够顺利的根据完整的数据包进行工作,提升了数据处理设备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5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
5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判断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是否得到完整的数据包具体为:
59.判断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的数据是否同时包括包头以及包尾;
60.若是,则判定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完整的数据包;
61.若否,则判定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未得到完整的数据包。
62.具体的,考虑到包头以及包尾是一个完整数据包中最前端以及最末端的两部分内容,如果衔接的到的数据中同时包含包头以及包尾,那么该数据大概率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包,因此本步骤将其作为判断依据,能够高效的进行“是否得到完整的数据包”的判断。
63.当然,除了该判断依据外,“是否得到完整的数据包”的判断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6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若是,则判定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完整的数据包具体为:
65.若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的数据同时包括包头以及包尾,判断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的数据的总字节数是否达到预设阈值;
66.若达到,则判定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完整的数据包;
67.若未达到,则判定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未得到完整的数据包。
68.具体的,考虑到仅仅将“同时包括包头以及包尾”作为“是否得到完整的数据包”的判断依据,可靠性还并不十足,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判断的可靠性,申请人考虑到数据转发设备所负责转发的指定类型的数据包的总字节数的大致范围通常都是已知的,因此可以预先设定一预设阈值,若某一个衔接后的数据同时包括包头以及包尾且总字节数达到预设阈值,那么才判定其为一个完整的数据包,能够提升判断的准确性。
69.当然,除了该组合的判断方式外,“是否得到完整的数据包”的判断还可以利用其他类型的判断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7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将接收到的下一数据衔接至上次接收到的数据的末端具体为:
71.判断在预设时长内是否接收到下一数据;
72.若接收到下一数据,则将接收到的下一数据衔接至上次接收到的数据的末端;
73.若未接收到下一数据,则丢弃之前接收到的所有不完整的数据。
74.具体的,考虑到某些情况下,被分割为多个子数据包的完整数据包中,可能某些子数据包已经彻底丢失,也即数据转发设备不再会接收到丢失的子数据包,由于在轮到接收丢失的子数据包时未接收到数据,此时距离上次接收数据的时间间隔便会异常地加长,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下一数据时,也即接收数据的时间间隔异常加长时,判定该完整数据包中存在丢失的数据,此时便可以丢弃之前接收到的所有不完整的数据。
75.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开始执行“拼接一个完整数据包”的流程时,其初始条件可以附加一个条件,即当接收到包含包头,且不为完整数据包的数据时,开始执行“拼接一个完整数据包”的流程,否则将接收到的数据丢弃。
7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预设时长为3ms。
77.具体的,3ms能够准确的帮助进行“是否存在丢失数据情况”的判断。
78.当然,除了3ms外,预设时长还可以为其他具体数值,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7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丢弃之前接收到的所有不完整的数据之后,该数据转发方法还包括:
80.控制提示器提示丢失数据包。
81.具体的,通过提示器,工作人员可以判断出数据中转设备丢包的情况的频繁程度并采取相应措施,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8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提示器为发光二极管。
83.具体的,二极管具有提示效果好、成本低以及寿命长等优点。
84.当然,除了发光二极管外,提示器还可以为其他类型,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85.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数据转发装置包括:
86.第一判断模块21,用于判断本次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为完整的数据包,若本次接收到的数据不为完整的数据包,则触发衔接模块;
87.衔接模块22,用于将接收到的下一数据衔接至上次接收到的数据的末端;
88.第二判断模块23,用于判断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是否得到完整的数据包,若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得到完整的数据包,则触发动作模块,若经过最后一次衔接后未得到完整的数据包,则触发衔接模块;
89.动作模块24,用于将经过衔接得到的数据包转发至数据处理设备。
90.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装置的介绍请参照前述的数据转发方法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91.请参考图3,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数据转发设备包括:
92.存储器31,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93.处理器32,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前述实施例中数据转发方法的步骤。
94.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转发设备的介绍请参照前述的数据转发方法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95.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实施例中数据转发方法的步骤。
96.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介绍请参照前述的数据转发方法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97.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
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98.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