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集成加湿系统的制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3-01 18:08: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制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集成加湿系统的制热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寒冷的季节,室外温度很低,人们往往通过空调、暖风机等设备提高室内温度。由于寒冷季节时空气本就干燥,再加上室内温度上升,造成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以及加快了人体体表的水分散发。因此,人们在室内通常会感觉到干燥与不适。
3.但是大多数空调、暖风机等设备通常不具备加湿功能,为了使人们生活更舒适,往往会在室内放置加湿器来增加空气相对湿度。
4.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制热和加湿集成的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公开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即相关的制热设备通常不具备加湿功能的问题,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集成加湿系统的制热设备,上述制热设备包括出风口,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湿系统包括集成到上述制热设备的加湿网组件上述加湿网组件设置到上述出风口,在工作状态下,上述出风口的暖风作用到已浸润的上述加湿网组件上,进而产生湿润空气。
7.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湿系统还包括送水组件,用于为浸润上述加湿网组件提供水量;上述加湿网组件包括加湿网、设置到上述加湿网上下两端的分水盘和储水盘,以及连接上述分水盘和上述储水盘的连接板,上述送水组件的第一端与上述分水盘连通,上述分水盘使送水组件传输的水均匀地淋到上述加湿网上,上述储水盘用于储存加湿网上流下的水。
8.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湿网组件还包括调节拉线,上述加湿网沿水平方向或者竖直方向呈波浪形设置到上述分水盘和储水盘之间,上述调节拉线沿上述加湿网的设置方向穿过上述加湿网的第一端,以及与上述加湿网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在驱动构件的作用下,上述调节拉线能够沿水平方向或者竖直方向使上述加湿网压缩或者打开,进而调节上述加湿网的受风面积。
9.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湿网包括多个沿水平方向或者竖直方向设置的条形子加湿网,每个上述子加湿网与上述连接板枢转连接,或者每个上述子加湿网与上述分水盘或者储水盘枢转连接,当每个上述子加湿网关闭时,相邻的上述子加湿网紧密接合,进而上述子加湿网通过旋转,改变上述加湿网的受风面积。
10.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湿网组件包括圆形加湿网、浸润箱、移动构件和旋转构件,上述移动构件用于使上述圆形加湿网进入或者脱离上述浸润箱以浸润上述圆形加湿网或者改变上述圆形加湿网的受风面积,上述旋转构件响应于上述圆形加湿网进入到上述浸
润箱,驱动上述圆形加湿网沿自身圆心旋转以完成充分浸润。
11.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湿系统还包括设置到室内的湿度计和控制器,上述湿度计、上述控制器和上述加湿网组件通信连接,上述控制器根据上述湿度计检测的湿度值调节上述加湿网的受风面积。
12.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送水组件包括水泵和送水管,上述送水管的第一端与上述分水盘连通,上述送水管的第二端连接到上述水泵,上述水泵将上述水箱中的水通过上述送水管传输到上述分水盘。
13.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湿系统还包括第一排水管,上述第一排水管连通上述储水盘和上述水箱。
1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湿系统还包括第二排水管和排水阀,上述第二排水管的一端与上述水泵连接,上述第二排水管的第二端与上述制热设备的排水管路连通,在上述排水阀的控制下,上述第二排水管用于排出上述水箱中的水。
1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制热设备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空调机、暖风机、电暖气。
16.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加湿网组件设置到上述出风口,可以在上述制热设备吹出暖风时作用到上述加湿网组件上。当上述在该暖风的作用下,提高了该加湿网组件的温度,进而提高了空气的饱和含水量。因此,该加湿网组件可以从该暖风中吸收热量,进而大幅度地增加该加湿网组件上水分的蒸发量,进而提高加湿量。从而实现了在制热的同时,实现加湿功能。
附图说明
17.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原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18.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集成加湿系统的制热设备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集成加湿系统的制热设备的再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加湿网组件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加湿网组件的再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加湿网组件的又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加湿网组件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25.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6.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27.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28.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29.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30.首先,请参见图1,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集成加湿系统的制热设备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是以立柜式空调作为上述制热设备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的,但是,这只是示例性的。上述制热设备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空调、暖风机和电暖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替换。
31.如图1所示,立柜式空调包括壳体41、42、出风口43和散热片5。在工作状态下,暖风从上述出风口43吹出。
32.上述加湿系统包括集成到上述空调的加湿网组件1。上述加湿网组件1设置到上述出风口43。在工作状态下,上述出风口43的暖风作用到上述加湿网组件1上。进而,提高了该加湿网组件的温度,提高了空气的饱和含水量。因此,该加湿网组件可以从该暖风中吸收热量,进而大幅度地增加该加湿网组件上水分的蒸发量,进而提高加湿量。从而实现了在制热的同时,实现加湿功能。
33.接着参阅图2,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集成加湿系统的制热设备的再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上述加湿网组件1可以包括加湿网11。该加湿网11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可以锁住水分。作为示例,制作该加湿网的材料可以是特厚三明治网眼布。当该加湿网11锁住水分之后,在暖风的作用下,该加湿网11中的水分能够被蒸发,水气随着暖风吹出,进而增加空间的湿度。上述加湿网11可以展开地设置到出风口43,或者以波浪形设置到出风口4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加湿网11可以固定设置,也可以可调节受风面积地设置。例如,上述加湿网11可以与上述壳体42枢转地连接,通过旋转上述加湿网11,改变该加湿网11的受风面积,进而调整加湿量。
35.可选地,结合图2对加湿网组件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加湿系统还可以包括送水组件。该加湿网组件1具体包括设置到上述加湿网上下两端的分水盘12和储水盘13,以及连接上述分水盘12和上述储水盘13的连接板14。上述送水组件的第一端(图2所示上端)与上述分水盘12连通,上述分水盘12使送水组件传输的水均匀地淋到上述加湿网11上。上述储水盘13用于储存加湿网11上流下的水。上述分水盘12可以包括沿加湿网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渗水孔,或者多个隔板形成的隔板通道,使水流均匀地淋到该加湿网11上。在工作状态下,送水组件将水淋到分水盘12之后,水流沿着上述渗水孔或者隔板通道,均匀地渗透到加湿网11上。当加湿网11吸水达到饱和时,为了避免水流流入空调内部,可以在加湿网11下端设置储水盘13。从而提高了该空调的安全性。
36.进一步地,上述加湿网组件1也可以调节加湿网的受风面积。
37.接下来结合图3和图4,对该加湿网组件可调节受风面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加湿网组件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加湿网组件的再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加湿网组件1还包括调节拉线15,上述加湿网11沿竖直方向呈波浪形设置到上述分水盘12和储水盘13之间。上述调节拉
线15沿竖直方向穿过上述加湿网11的第一端(图3所示的下端),以及与上述加湿网11的第二端(图3所示的上端)固定连接。在电机等驱动构件的作用下,上述调节拉线15能够沿竖直方向使上述加湿网11压缩或者打开,进而减小或者增大受风面积。从而降低或者增加加湿量。图3示出的是加湿网11打开的状态。图4示出的是加湿网11被压缩的状态。当上述加湿网11被压缩时,可以挤出上述加湿网11中的水分。如此一来,在减小受风面积的同时,还可以在该空调停机时,使加湿网11中的水分减少,进而避免了细菌的滋生。提高了该空调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加湿网11也可以沿水平方向设置到连接板14。调节拉线呈水平方向设置。此处不再赘述。通过上述调节拉线可以压缩或者打开上述加湿网,可以调整加湿网组件的受风面积,进而能够调节加湿网组件中水分的蒸发量,从而实现了对加湿量的有效控制。
38.接着结合图5,对该加湿网组件可调节受风面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加湿网组件的又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上述加湿网11包括多个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条形子加湿网16。每个上述子加湿网16与上述连接板14枢转连接。当每个上述子加湿网16关闭时,相邻的上述子加湿网16紧密接合。连接板14上可以设置导杆,拉动上述子加湿网16沿枢转轴进行旋转。当需要增大加湿量时,上述子加湿网16关闭,增大受风面积。当需要减小加湿量时,上述子加湿网16打开,减小受风面积。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多个子加湿网16也可以沿竖直方向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同样地,上述子加湿网16通过旋转,也可以调整加湿网组件1的受风面积,进而能够调节加湿网组件1中水分的蒸发量,从而实现了对加湿量的有效控制。
39.可选地,结合图6对加湿网组件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加湿网组件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加湿网组件1可以包括圆形加湿网11、浸润箱17、移动构件18和旋转构件(图中未示出)。上述浸润箱17、移动构件18可以设置到底板19上,该底板19与空调壳体41固定连接。上述圆形加湿网11处于浸润箱17上方。浸润箱17用于容纳水。可选地,该浸润箱17也可以与水箱连通。水箱为该浸润箱提供水量。上述移动构件18用于使上述圆形加湿网11进入或者脱离上述浸润箱17,从而浸润上述圆形加湿网11或者改变上述圆形加湿网11的受风面积。具体而言,上述移动构件18连接贯通上述圆形加湿网11圆心的枢转轴181。当该移动构件18向上或者向下移动时,可以带动枢转轴181和圆形加湿网11背离或者朝向浸润箱17运动。当需要浸润该圆形加湿网11时,该移动构件18向下运动。当完成浸润,该移动构件18向上运动。可以在该移动构件18上设置压力传感器。当该压力传感器低于第一预定范围时,表征该圆形加湿网11中水分不足需要浸润。当该压力传感器高于第二预设范围时,表征该圆形加湿网11浸润完成。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预定范围和第二预定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反复大量实验进行确定。具体而言,上述移动构件18可以是电控伸缩杆、电磁推杆、活塞杆或者液压杆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40.另一方面,该移动构件18通过向下移动,会使部分该圆形加湿网11处于该浸润箱17中,浸润箱阻挡暖风与部分圆形加湿网,进而也改变了该圆形加湿网11的受风面积。同样可以达到调整加湿量的作用。
41.进一步地,上述旋转构件响应于上述圆形加湿网11进入到上述浸润箱17,驱动上述圆形加湿网11沿自身圆心旋转以完成充分浸润。具体而言,为了使该圆形加湿网11吸收
的水分更加均匀。该旋转构件可以通过旋转上述枢转轴181带动该圆形加湿网11旋转。如此一来,该圆形加湿网11的圆周处均会浸润到浸润箱17中,可以使该圆形加湿网11吸收的水分更加充足。具体而言,该旋转构件可以是电机、舵机等。该旋转构件一端驱动该枢转轴181,另一端与上述移动构件18连接。如此一来,既可以使圆形加湿网11上下移动,也可以使该圆形加湿网11沿自身轴线旋转。
42.重新参阅图1和图2。上述送水组件包括水泵(图中未示出)、送水管21和水箱3。上述送水管21的第一端(图2所示上端)与上述分水盘12连通,上述送水管21的第二端(图2所示下端)连接到上述水泵,上述水泵将上述水箱3中的水通过上述送水管21传输到上述分水盘12。进一步地,送水管21可以抵靠或者靠近上述空调的散热片5。通过散热片5将送水管21中的水进行一定的加热,进而使加湿网11的水分的温度更高,从而使蒸发效率更快,提升加湿的效率。该送水管21可以是耐高温塑料管材。此外,还可以在水箱3中设置加热装置,例如加热丝、加热片等。同样可以升高水分的温度,提升加湿的效率。
43.上述加湿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排水管22,上述第一排水管22连通上述储水盘13和上述水箱3。上述储水盘13中的水可以通过该第一排水管22流回到水箱3中。
44.上述加湿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排水管和排水阀,上述第二排水管的一端与上述水泵连接,上述第二排水管的第二端与上述制热设备的排水管路连通。当上述排水阀打开时,上述水箱中的水通过上述第二排水管排出。通过定期的更换水箱中的水,可以减少水箱内的细菌滋生以及水中杂质的沉积。
45.可选地,上述加湿系统还包括设置到室内的湿度计和控制器,上述湿度计、上述控制器和上述加湿网组件通信连接,上述控制器根据上述湿度计检测的湿度值调节上述加湿网的受风面积。如上文所述,调节加湿网的受风面积的方式,包括控制调节拉线使加湿网压缩或打开、控制子加湿网的旋转角度以及控制移动构件使加湿网朝向或者背离浸润箱。
46.上述加湿网的受风面积是通过上述控制器所包括的人工智能芯片对湿度值进行分析得到的。其中,上述人工智能芯片所承载的机器学习模型是通过训练样本集合训练得到的。得到上述受风面积之后,该控制器可以对调节拉线、子加湿网和移动构件进行控制以达到上述受风面积。
47.作为示例,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是基于训练样本集合执行以下训练步骤得到的:将训练样本集合中的至少一个训练样本的样本湿度值分别输入至初始机器学习模型,得到所对应的加湿网的受风面积;将上述至少一个训练样本中的每个样本湿度值对应的加湿网的受风面积与对应的样本加湿网的受风面积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上述初始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准确率;确定上述预测准确率是否大于预设准确率阈值;响应于确定上述准确率大于上述预设准确率阈值,则将上述初始机器学习模型作为训练完成的机器学习模型;响应于确定上述准确率不大于上述预设准确率阈值,调整上述初始机器学习模型的参数,以及使用未使用过的训练样本组成训练样本集合,使用调整后的初始机器学习模型作为初始机器学习模型,再次执行上述训练步骤。可以理解的是,经过上述训练之后,机器学习模型可以用于表征湿度值与加湿网的受风面积的对应关系。上述提及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是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48.作为示例,上述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包括湿度值和对应关系表。其中,对应关系表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对大量的湿度值与加湿网的受风面积的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表。
这样,将该湿度值与对应关系表中的多个湿度值依次进行比较,若对应关系表中的某一个湿度值与该湿度值相同或者相近,则将对应关系表中的该湿度值对应的加湿网的受风面积作为该湿度值所指示的加湿网的受风面积。上述控制器能够针对湿度值,确定加湿网的受风面积。
49.作为另一示例,上述初始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是未经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或未训练完成的深度学习模型,初始的深度学习模型的各层可以设置有初始参数,参数在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过程中可以被不断地调整。初始深度学习模型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未经训练或未训练完成的人工神经网络或者对多种未经训练或未训练完成的人工神经网络进行组合所得到的模型,例如,初始深度学习模型可以是未经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也可以是未经训练的循环神经网络,还可以是对未经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未经训练的循环神经网络和未经训练的全连接层进行组合所得到的模型。这样,可以将湿度值从深度学习模型的输入侧输入,依次经过深度学习模型中的各层的参数的处理,并从深度学习模型的输出侧输出,输出侧输出的信息即为加湿网的受风面积。
50.如此一来,通过对室内湿度进行分析,进而调整加湿网的受风面积,能够调节加湿网组件中水分的蒸发量,从而实现了对加湿量的有效控制,使该制热设备更加智能化。
51.本公开的集成加湿系统的制热设备,通过将加湿网组件设置到上述出风口,可以在上述制热设备吹出暖风时作用到上述加湿网组件上。当上述在该暖风的作用下,提高了该加湿网组件的温度,进而提高了空气的饱和含水量。因此,该加湿网组件可以从该暖风中吸收热量,进而大幅度地增加该加湿网组件上水分的蒸发量,进而提高加湿量。从而实现了在制热的同时,实现加湿功能。
52.进一步地,通过在加湿网上端设置分水盘,可以使水流均匀地淋到加湿网上,使加湿网能够充分地吸收并且锁住水分。进而提高了可靠性和加湿效果。
53.此外,通过调节拉线压缩上述加湿网时,可以挤出上述加湿网中的水分。如此一来,在减小受风面积的同时,还可以在该空调停机时,使加湿网中的水分减少,进而避免了细菌的滋生。提高了该空调的安全性。
54.此外,调节加湿网的受风面积的方式,包括控制调节拉线使加湿网压缩或打开、控制子加湿网的旋转角度以及控制移动构件使加湿网朝向或者背离浸润箱。上述三种实施方式均可以改变该加湿网的受风面积,进而调整加湿量。提高了该制热设备加湿功能的灵活性。
55.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旋转构件,使该圆形加湿网的圆周处均会浸润到浸润箱中,进而使该圆形加湿网吸收的水分更加充足。提高了该制热设备加湿功能的效率。
56.此外,控制器通过对室内湿度进行分析,进而调整加湿网的受风面积,能够调节加湿网组件中水分的蒸发量,从而实现了对加湿量的有效控制,使该制热设备更加智能化。
57.最后,通过设置第二排水管和排水阀,当上述排水阀打开时,上述水箱中的水通过上述第二排水管排出。进而可以定期的更换水箱中的水,减少水箱内的细菌滋生以及水中杂质的沉积。
58.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
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