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防滑吸水能力的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8:16: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滑吸水能力的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2.道路是位于路基上方,直接承受荷载和自然因素的作用,由各种材料接受不同比例拌和,铺筑而成的一种带状构造物,道路结构分为面层、基层和垫层,其中路面类型按面层的使用材料可分为沥青类、水泥砼、粒料以及块料;按照强度构成原理可分为嵌锁法、级配法、稳定法和铺砌法。
3.将一定量的石灰同粉碎土拌和,摊铺,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经养生成型的路面结构,适用于基层和垫层;在粉碎的和原来松散的土中掺入适量的水泥和水经拌和,压实,养生成型的路面结构层,适用于基层和垫层;沥青稳定土用沥青做结合料,与粉碎的土或土集料混合经拌和,铺压而成的路面结构,用于基层和垫层,用石灰或石灰下脚料做结合料,与活性材料及土或其他集料按一定配合比,加适量水拌和,铺压,养生成型的路面结构层,适用于基层和垫层。
4.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道路结构的防滑性能和吸水功能不佳,雨雪天路面情况较差时,导致事故频发,同时路面积水过多,车辆受阻严重,对城市的交通造成不良的影响,雨水不能及时疏通,则会影响道路围栏的绿化植物的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防滑吸水能力的道路结构,通过疏通结构,防止雨水过多未能疏通造成路面湿滑以及导致植物的根茎被腐坏,保障了道路围栏的绿化植物的生长,其中吸水沥青层顶端的道路防滑层设计为六边形纹路,对车辆的轮胎度均产生有阻力,可防止车胎车辆在行驶中突然减速产生制动延时的情况,避免了交通隐患,以解决现有的道路结构的防滑性能和吸水功能不佳,雨雪天路面情况较差时,导致事故频发,同时路面积水过多,车辆受阻严重,对城市的交通造成不良的影响,雨水不能及时疏通,则会影响道路围栏的绿化植物的生长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滑吸水能力的道路结构,包括吸水沥青层,所述吸水沥青层的下方设有混凝土防水层,所述吸水沥青层与混凝土防水层之间固定设有多个支撑柱,所述吸水沥青层与混凝土防水层之间通过透水混凝土层进行填充,所述支撑柱被透水混凝土层包裹在内,所述吸水沥青层的顶端固定设有疏通结构;
7.所述疏通结构包括引水槽,所述引水槽的底端固定设在吸水沥青层的顶端,所述引水槽的内部固定设有第一滤网,所述引水槽的底端开设有多个引水通孔,所述透水混凝土层的内部设有多个第一引水管道,多个第一引水管道的顶端均开设有进水孔,所述第一引水管道的前后端延伸出吸水沥青层的外侧,所述第一引水管道设在支撑柱的一侧,多个
所述第一引水管道的顶端均固定设有第二引水管道,所述进水孔设在第二引水管道的外侧,所述第二引水管道设在透水混凝土层的内部,所述第二引水管道的顶端贯穿吸水沥青层的顶端延伸进引水通孔的内部且第二引水管道与引水通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滤网设在第二引水管道的上方。
8.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防水层与地基通过混凝土固定。
9.进一步的,所述吸水沥青层的顶端固定设有道路防滑层。
10.进一步的,所述引水槽的顶端固定设有第二滤网。
11.进一步的,所述吸水沥青层和混凝土防水层的外侧均固定设有混凝土边层,所述第一引水管道的前后端均延伸出混凝土边层的外侧。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水管道的数量、第二引水管道的数量以及引水通孔的数量相同。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水管道的前后端分别与下水道连接。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5.1、本实用新型让雨水透过道路防滑层进入吸水沥青层,雨水从吸水沥青层进入透水混凝土层中,透水混凝土层中的雨水可以通过多个第一引水管道顶端的多个进水孔直接流入下水道,与现有技术相比,防止雨水过多造成路面湿滑,其中吸水沥青层顶端的道路防滑层设计为六边形纹路,对车辆的轮胎度均产生有阻力,可防止车胎车辆在行驶中突然减速产生制动延时的情况,避免了交通隐患;
16.2、本实用新型让雨水灌溉植物后透过土壤从引水槽的底端并通过第二引水管道流入第一引水管道中,再由第一引水管道的两端分流进入下水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通过疏通结构,防止雨水过多未能疏通,导致植物的根茎被腐坏,保障了道路围栏的绿化植物的生长。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18.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不包括混凝土边层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不包括透水混凝土层和混凝土边层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水槽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水槽仰视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吸水沥青层;2、混凝土防水层;3、支撑柱;4、透水混凝土层;5、第一引水管
道;6、第二引水管道;7、引水通孔;8、引水槽;9、第一滤网;10、第二滤网;11、混凝土边层;12、道路防滑层。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参照说明书附图1-5,该实施例的一种具有防滑吸水能力的道路结构,包括吸水沥青层1,所述吸水沥青层1的下方设有混凝土防水层2,所述吸水沥青层1与混凝土防水层2之间固定设有多个支撑柱3,所述吸水沥青层1与混凝土防水层2之间通过透水混凝土层4进行填充,所述支撑柱3被透水混凝土层4包裹在内,所述吸水沥青层1的顶端固定设有疏通结构;
27.所述疏通结构包括引水槽8,所述引水槽8的底端固定设在吸水沥青层1的顶端,所述引水槽8的内部固定设有第一滤网9,所述引水槽8的底端开设有多个引水通孔7,所述透水混凝土层4的内部设有多个第一引水管道5,多个第一引水管道5的顶端均开设有进水孔,所述第一引水管道5的前后端延伸出吸水沥青层1的外侧,所述第一引水管道5设在支撑柱3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一引水管道5的顶端均固定设有第二引水管道6,所述进水孔设在第二引水管道6的外侧,所述第二引水管道6设在透水混凝土层4的内部,所述第二引水管道6的顶端贯穿吸水沥青层1的顶端延伸进引水通孔7的内部且第二引水管道6与引水通孔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滤网9设在第二引水管道6的上方。
28.所述吸水沥青层1的顶端固定设有道路防滑层12,对车辆的轮胎360度均产生有阻力,避免了交通隐患。
29.所述第一引水管道5的前后端分别与下水道连接,使得道路结构不会产生过多的水,也起到了防滑的作用。
30.实施场景具体为:当出现雨天的情况,雨水透过道路防滑层12进入吸水沥青层1,雨水从吸水沥青层1进入透水混凝土层4中,透水混凝土层4中的雨水可以通过多个第一引水管道5顶端的多个进水孔直接流入下水道,防止雨水过多造成路面湿滑,其中吸水沥青层1顶端的道路防滑层12设计为六边形纹路,对车辆的轮胎360度均产生有阻力,可防止车胎车辆在行驶中突然减速产生制动延时的情况,避免了交通隐患,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有的道路结构的防滑性能和吸水功能不佳,雨雪天路面情况较差时,导致事故频发,路面积水过多,车辆受阻严重,对城市的交通造成不良的影响的问题。
31.参照说明书附图1-5,该实施例的一种具有防滑吸水能力的道路结构,所述混凝土防水层2与地基通过混凝土固定。
32.所述引水槽8的顶端固定设有第二滤网10,滤网10防止落叶等杂落入引水槽8内部,给清洁工人造成较多的工作量。
33.所述吸水沥青层1和混凝土防水层2的外侧均固定设有混凝土边层11,所述第一引水管道5的前后端均延伸出混凝土边层11的外侧,混凝土边层11使得吸水沥青层1和混凝土
防水层2以及其内部的结构被固定。
34.所述第一引水管道5的数量、第二引水管道6的数量以及引水通孔7的数量相同,使得引水槽8内部多余的雨水直接被第二引水管道6引进第一引水管道5内最后流进下水道。
35.实施场景具体为:第一滤网9上可铺设上供植物生长的土壤并种上植物,雨水从第二滤网10进入引水槽8的内部,雨水灌溉植物后透过土壤从引水槽8的底端并通过第二引水管道6流入第一引水管道5中,再由第一引水管道5的两端分流进入下水道,本装置通过疏通结构,防止雨水过多未能疏通,导致植物的根茎被腐坏,保障了道路围栏的绿化植物的生长,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雨水不能及时疏通,则会影响道路围栏的绿化植物的生长的问题。
36.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