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泥窑尾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2:54: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泥窑尾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由于很多工业企业倒闭或搬迁,留下了大量土壤被污染的场地,需要对污染土壤进行处理后才能对场地重新进行使用,由于土壤污染物容易通过飘尘、皮肤接触、误食和吸入气体污染物挥发等进入人体,造成人体健康风险,所以人们采用水泥窑协同对污染土壤进行处理,通过在生产水泥熟料的同时,焚烧固化处理污染土壤,在水泥窑的高温条件下,污染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化合物,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与水泥窑中的碱性物质(氧化钙、碳酸钙等)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并将土壤固定在水泥熟料中,最终成为水泥产品。而水泥本身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尘尾气,污染土壤在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二者混合会形成大量的高温高浓度的含尘尾气,若直接排出含尘尾气,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所以需要对水泥窑产出的含尘尾气进行除尘,净化后再排出。
3.申请号为cn202020295841.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水泥窑尾气净化装置,利用净化腔顶部的喷嘴喷洒水雾,与含尘尾气中的粉尘结合形成泥状的混合物,再利用过滤板进行过滤,但是该装置仍存在问题:在净化腔中,高温含尘尾气与喷雾接触将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会吸附部分含尘尾气中的有害粉尘,而水蒸气的流动会带动这部分吸附的粉尘排出,若直接将水蒸气排出,还是会存在污染环境的问题;并且仅在净化腔顶部安装有喷嘴,会导致流入喷嘴上面的气体无法被清理;含尘尾气中的粉尘与水雾形成的泥状混合物容易粘黏在净化腔的内壁,影响本装置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泥窑尾气净化装置,用来解决现有技术中高温含尘尾气与喷雾结合形成的水蒸气会吸附部分含尘尾气中的有害粉尘,若直接排出水蒸气,会污染环境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水泥窑尾气净化装置,包括进气管和喷淋腔,进气管与喷淋腔相连通,喷淋腔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漏斗形的收集筒,收集筒远离喷淋腔的一端安装有第一阀门;喷淋腔的两侧均安装有喷淋管,每根喷淋管远离进气管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水泵,每根喷淋管分别穿出喷淋腔并与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每根喷淋管在喷淋腔内的部分安装有多个喷嘴;喷淋腔的一侧设置有水腔,水腔上连通有补水管,喷淋腔和水腔之间连接有多根出气管,每根出气管的一端均与喷淋腔相连通,另一端放置在水腔内部,水腔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漏斗形的沉淀筒,沉淀筒远离水腔的一端安装有第二阀门。
7.进一步,多个喷嘴分成两排设置在喷淋管上,每一排喷嘴等距设置在喷淋管上,两排喷嘴中的每一对喷嘴之间的角度为90度。该设置可以使得喷头喷出的水雾可喷向喷淋腔
的每一处,由于两排喷嘴喷出喷雾交叉的地方是进气管进来的含尘尾气最多的地方,两排喷嘴之间的夹角为90度,可使得两排喷嘴喷出喷雾交叉的地方具有两倍喷雾,喷雾可充分与含尘尾气进行结合,可增大含尘尾气的净化效率。
8.进一步,水腔远离沉淀筒的一端安装有过滤板,过滤板上安装有活性炭层。通过本设置,当经过水腔处理后的气体向上流动时,利用活性炭层可将气体中有害气体过滤,如二氧化硫等。
9.进一步,过滤板上安装有电机,电机固定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穿过过滤板进入到水腔内部,转动轴远离电机的一端设置有搅拌片。通过电机带动转动轴转动,从而使得搅拌片转动,搅拌片转动可打破高温水蒸气与水腔内部的水结合形成的气泡,可加速含尘尾气中气体的流动。
10.进一步,收集筒的内壁安装有滑动层。含尘尾气中的粉尘与喷雾结合后会形成的泥状混合物,这样的设置可使得泥状混合物掉落在收集筒的内壁时,可顺着收集筒内壁表面的滑动层流出,泥状混合物不会粘黏在收集筒的内壁。
11.进一步,水腔上连通有进水管,进水管位于水腔外的一端与水泵的进水口连通。通过该设置可使得水腔内部的水流向进水管,经过水泵压向喷淋管,使得喷淋管利用水腔中的水形成喷雾,而喷雾与高温含尘尾气结合会形成大量水蒸气,最终与水腔内部的水结合形成水,从而使得本装置的水资源可循环使用,节省资源。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相连通的喷淋腔和水腔,既可以使得含尘尾气可经过两次处理,彻底将含尘尾气中的粉尘完全处理干净,还可以将高温含尘尾气与喷雾结合形成的水蒸气吸附的有害粉尘进行处理,处理后再排放。当高温含尘尾气从进气管流向喷淋腔时,喷淋腔中的喷嘴喷出喷雾与含尘尾气中的粉尘相结合形成泥状混合物,因为在漏斗形的收集筒的表面安装有滑动层,使得泥状混合物顺着滑动层流向收集筒;而高温含尘尾气经过喷淋腔时,高温含尘尾气与喷雾接触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吸附部分含尘尾气中的粉尘,水蒸气带动这部分被吸附的粉尘从出气管流入水腔内部,利用水腔中的水,既可以使得水蒸气与水腔内部的水相结合,转换为水,也可以利用水腔中的水将水蒸气中吸附的粉尘清理干净。
附图说明
14.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泥窑尾气净化装置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2中喷淋管和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1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9.进气管1、喷淋腔2、喷淋管3、喷嘴31、水泵32、进水管33、收集筒4、滑动层41、第一阀门42、出气管5、水腔6、过滤板61、活性炭层62、电机63、转动轴64、搅拌片65、补水管66、沉淀筒7、第二阀门71。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描述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都使用相同的图号,附图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另外,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顶”、“底”、“左”、“右”、“前”、“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1.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泥窑尾气净化装置,包括进气管1和喷淋腔2,进气管1设置在喷淋腔2的左侧,进气管1与喷淋腔2相连通,喷淋腔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漏斗形的收集筒4,收集筒4的内壁安装有滑动层41,滑动层41具体为陶瓷层,收集筒4的下端安装有第一阀门42。喷淋腔2的两侧均安装有喷淋管3,两根喷淋管3的左端分别穿出喷淋腔2并与水泵32的出水口连通,每根喷淋管3在喷淋腔2内的部分安装有两排喷嘴31,每一排喷嘴31等距设置在喷淋管3上,两排喷嘴31中的每一对喷嘴31之间的角度为90度,每根喷淋管3仅安装有喷嘴31的部分安装在喷淋腔2内部,该设置可使得整个喷淋腔2内部均能被喷到喷雾。
22.喷淋腔2的右侧设置有水腔6,水腔6的右上侧安装有与水腔6连通的补水管66,补水管66可与水源连接,补水管66中水的流量与两根喷淋管3中流量相同,这样可使得水腔6内的水面高度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喷淋腔2和水腔6之间连接有2根出气管5,出气管5的左端与喷淋腔2相连通,另一端放置在水腔6中;水腔6的左端连通有进水管33,进水管33的左端与水泵32的进水口连通;水腔6的顶部安装有过滤板61,过滤板61上安装有活性炭层62,过滤板61上安装有电机63,电机63固定连接有转动轴64,转动轴64穿过过滤板61进入到水腔6内,转动轴64的下端设置有搅拌片65;水腔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与水腔相连通的漏斗形的沉淀筒7,沉淀筒7的下端安装有第二阀门71。
23.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24.将水泥窑产生的高温含尘尾气接入进气管1中,高温含尘尾气顺着进气管1流入喷淋腔2,同时打开水泵32和电机63,水泵32打开可使得水通过进水管33从水腔6压入喷淋管31,从而使得喷嘴13喷出喷雾,喷雾不仅可以与含尘尾气中的粉尘相结合,形成泥状混合物,还可以使得与高温含尘尾气接触产生大量水蒸气,使整个喷淋腔2的内部湿度增强,与粉尘结合的更充分,粉尘与喷雾结合形成泥状混合物,泥状混合物顺着收集筒4的滑动层41流至收集筒14的底部,为了保持喷淋腔2内的压强,使得带粉尘的水蒸气以及被处理过后的含尘尾气可从出气管5流出,在使用过程中,间歇性的打开收集筒4的第一阀门42将泥状混合物排出,但不能将泥状混合物全部排出,防止喷淋腔2中的气体溢出,污染环境。
25.由于高温含尘尾气与喷雾接触将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会吸附部分含尘尾气中的有害粉尘,由于含尘尾气不断的进入和水蒸气的产生,使得喷淋腔2内的压强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吸附有有害粉尘的水蒸气和被清理过的含尘尾气可顺着出气管5进入水腔6中,由于出气管5放置在水腔6的水中,吸附有有害粉尘的水蒸气从出气管5进入水腔6后,可直接与水腔6中的水结合,不能与水结合的气体则向上流动,由于高温的水蒸气与水结合容易产生气泡,电机63打开可带动转动轴64转动,从而使得搅拌片65转动,搅拌片65转动可打破高温水蒸气与水腔6中的水结合形成的气泡,可加速气体的排放。经过除尘处理后的气体向上流动,通过水腔6顶部的活性炭层62,可将一些有害气体过滤,如二氧化硫等。在水腔6底部
设置的沉淀筒7,可用来收集沉淀物,使用完后并放置一段时间,可打开沉淀筒7下端的第二阀门71,将沉淀物排出,使得本装置可循环使用。
26.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泥窑尾气净化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