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景深调整方法以及摄像器件、存储装置与流程

2022-02-25 22:11: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光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景深调整方法以及摄像器件、存储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摄像器件成像清晰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实际使用环境中,通常希望摄像器件在满足视场角度广的同时,画面中所有点也都能够聚焦清楚,即景深要大。
3.目前,通常将定焦摄像器件成像元件(如感光器、变倍镜等)的光学参数预先计算好,并在使用过程中维持不变,以满足定焦摄像器件大景深需求。然而,上述方式对于可转动且可变倍变焦的摄像器件无法适用。有鉴于此,如何调整可转动且可变倍变焦的摄像器件的景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景深调整方法以及摄像器件、存储装置,能够调整可转动且可变倍变焦的摄像器件的景深。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景深调整方法,包括:获取摄像器件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物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和摄像器件的预设高度,并获取成像元件的固定光学参数;利用预设景深分析方式对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和预设高度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成像元件的可变光学参数;按照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以使预设物面上的物体通过成像元件的成像清晰度满足预设要求。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器件,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景深调整方法。
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装置,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运行的程序指令,程序指令用于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景深调整方法。
8.上述方案,通过获取摄像器件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物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和摄像器件的预设高度,并获取成像元件的固定光学参数,从而利用预设景深分析方式对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和预设高度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成像元件的可变光学参数,进而按照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以使预设物面上的物体通过成像元件的成像清晰度满足预设要求,故当摄像器件发生转动时,即可通过当前获取到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物面之间的线面夹角,自动分析得到可变光学参数,并按照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进而能够调整可转动且可变倍变焦的摄像器件的景深。
附图说明
9.图1是本技术景深调整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10.图2是本技术景深调整方法一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
11.图3是本技术景深调整方法另一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
12.图4是沙姆定律一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
13.图5是铰链原则一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
14.图6是本技术景深调整方法又一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
15.图7是本技术景深调整方法又一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
16.图8是本技术景深调整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17.图9是本技术景深调整装置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
18.图10是本技术摄像器件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
19.图11是本技术存储装置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21.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技术。
22.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此外,本文中的“多”表示两个或者多于两个。
23.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景深调整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而言,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24.步骤s11:获取摄像器件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物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和摄像器件的预设高度,并获取成像元件的固定光学参数。
25.本公开实施例中,摄像器件可转动。具体地,摄像器件可以包括带云台且可变倍变焦的相机,在云台的带动下可发生转动;或者,摄像器件也可以包括不带云台但可以外接云台且可变倍变焦的相机,在外接云台的带动下可发生转动,或者,摄像器件还可以包括可手持且可变倍变焦的相机,在手动带动下可发生转动,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2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请结合参阅图2,图2是本技术景深调整方法一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如图2所示,成像元件(图中虚线矩形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可以包括感光器(如虚线矩形中斜线阴影填充的矩形所示)和变倍镜(如虚线矩形中斜线阴影填充的椭圆所示),成像元件的中轴线具体可以为感光器的中心(即点e)和变倍镜的中心(即点d)的连线(即线段de)所在的直线,如图2所示,摄像器件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物面可以平行,即两者之间的线面夹角为0度。此外,摄像器件的预设高度h即为ae。
27.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请结合参阅图3,图3是本技术景深调整方法另一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如图3所示,成像元件(图中虚线矩形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可以包括感光器(如虚线矩形中斜线阴影填充的矩形所示)和变倍镜(如虚线矩形中斜线阴影填充的椭圆所示),成像元件的中轴线具体可以为感光器的中心(即点f)和变倍镜的中心(即点i)的连线(即线段fi)所在的直线,,如图2所示,摄像器件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
物面可以呈一定角度,为了便于描述,将两者之间的线面夹角记为β。此外,摄像器件的预设高度h即为cf。
28.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预设物面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置,如图2或图3所示,预设物面可以设置为水平面,则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对水平面上的物体成像。或者,预设物面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垂直于水平面的平面,例如,在监控高空抛物等应用领域中,往往需要监控各个楼层,故可以将预设物面设置为垂直于水平面的平面。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设置,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29.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摄像器件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安装于一预设高度,即预设高度的具体数值可以在摄像器件安装后设置为一固定值。例如,摄像器件安装于楼道天花板,则可以将天花板至楼道地面的高度设置为预设高度;或者,摄像器件可以由人、车携带移动,其高度在移动过程中可以发生变化,则可以采用视觉定位法、视觉里程计等方式实时计算摄像器件在移动过程中的高度,并将测量得到的高度作为预设高度。利用视觉定位法、视觉里程计获取高度的具体流程在此不再赘述。
30.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摄像器件在云台带动下可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转动,当检测到摄像器件发生转动时,即可检测具体是在水平方向上转动还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若检测到云台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则可以获取云台在垂直方向上转动的角度,作为线面夹角,并获取摄像器件的预设高度,从而执行获取成像器件的固定光学参数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以在摄像器件在云台带动下其线面夹角发生变化时,可以自动调整景深。在其他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当摄像器件在外接云台或手动带动下转动时,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31.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摄像器件的高度可能发生变化,如前所述,当摄像器件由人、车等携带移动时,其高度可能发生变化,故当检测到摄像器件的高度发生变化时,可以获取摄像器件的当前高度,作为预设高度,并获取线面夹角,从而执行获取成像元件的固定光学参数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以在摄像器件在移动过程中高度发生变化时,可以自动调整景深。
32.在一个实施场景中,摄像器件的固定光学参数可以包括:感光器的中心和变倍镜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请结合参阅图2,固定光学参数为感光器的中心e和变倍镜的中心d之间的距离ed;或者,请结合参阅图3,固定光学参数为感光器的中心f和变倍镜的中心i之间的距离fi,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将感光器的中心和变倍镜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统一记为f2。
33.步骤s12:利用预设景深分析方式对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和预设高度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成像元件的可变光学参数。
34.在一个实施场景中,为了使摄像器件在实际应用中支持不同的工况,可以预先设置一预设角度,当线面夹角为预设角度时,可以利用第一预设分析方式对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和预设高度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可变光学参数,而当线面夹角不为预设角度时,可以利用第二预设分析方式对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和预设高度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可变光学参数。具体地,预设角度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置,例如,
3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可变光学参数包括变倍镜的第一调整焦距和变倍镜绕变倍镜的第一转动轴的第一旋转角度,具体地,第一转动轴可以经过变倍镜的中心,且垂直于中轴线,并平行于预设物面,或者,可变光学参数包括变倍镜的第二调整焦距和感光器绕
感光器的第二转动轴的第二旋转角度,具体地,第二转动轴可以经过感光器的中心,且垂直于中轴线,并平行于预设物面。故此,在实际景深调整过程中,既可以调整感光器,也可以调整变倍镜。具体地,在实际使用中,考虑到变倍镜通常是由包含多组镜片的镜头模组所构成的,故调整变倍镜会涉及到镜头模组中的多组镜片,因此从工程实践方便的角度,可以优先调整感光器,即优先调整变倍镜的第二调整焦距和感光器绕感光器的第二转动轴的第二旋转角度。
36.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上述第一预设分析方式和第二预设分析方式均可以具体包含沙姆定律和铰链原则,具体地,可以利用沙姆定律分析得到可变光学参数中的第一旋转角度或第二旋转角度,利用铰链原则可以分析得到可变光学参数中的第一调整焦距或第二调整焦距。
37.为了便于理解,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沙姆定律一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图5是铰链原则一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如图4所示,沙姆定律指出,当物面、棱镜面(棱镜中心点垂直于光轴延伸平面)和成像面(摄像器件的感光器)三者相交于一线(即沙姆线)时,物面上的全部景物都会呈现清晰状态。如图5所示,铰链原则指出,平行于成像面的平面,即ptf(parallel-to-film)平面、物面以及前焦平面应相交于同一直线,即铰链线。当且仅当摄像器件同时满足沙姆定律和交联原则时,物面上的物体可清晰成像,此时,满足透镜高斯公式。
38.步骤s13:按照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以使预设物面上的物体通过成像元件的成像清晰度满足预设要求。
39.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当可变光学参数包括变倍镜的第一调整焦距和变倍镜绕变倍镜的第一转动轴的第一旋转角度时,可以将变倍镜绕第一转动轴转动第一旋转角度,并将变倍镜的焦距重置为第一调整焦距。
40.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当可变光学参数包括变倍镜的第二调整焦距和感光器绕感光器的第二转动轴的第二旋转角度时,可以将感光器绕第二转动轴转动第二旋转角度,并将变倍镜的焦距重置为第二调整焦距。
41.在又一个实施场景中,预设要求具体可以包括预设物面上所有物体都可以清晰成像。
42.在又一个实施场景中,在得到可变光学参数之后,还可以保存得到的可变光学参数,从而在检测到重新上电时,按照保存的可变光学参数或者默认的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例如,在成像元件包括摄像器件的感光器和变倍镜时,默认的可变光学参数包括:感光器和变倍镜相互平行,即在检测到重新上电后,将感光器和变倍镜重置为相互平行的状态。此外,在检测到重新上电时,按照保存的可变光学参数或者默认的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之后,还可以重新执行上述步骤s11以及后续步骤,从而在重新上电后,及时调整景深。
43.上述方案,通过获取摄像器件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物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和摄像器件的预设高度,并获取成像元件的固定光学参数,从而利用预设景深分析方式对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和预设高度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成像元件的可变光学参数,进而按照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以使预设物面上的物体通过成像元件的成像清晰度满足预设要求,故当摄像器件发生转动时,即可通过当前获取到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物面
之间的线面夹角,自动分析得到可变光学参数,并按照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进而能够调整可转动且可变倍变焦的摄像器件的景深。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线面夹角为预设角度时,可以利用第一预设分析方式对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和预设高度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可变光学参数。具体地,当预设角度为0度时,可以利用沙姆定律和铰链原则分析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和预设高度,得到可变光学参数。
45.其中,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请结合参阅图2,可变光学参数可以包括变倍镜的第一调整焦距和变倍镜绕变倍镜的第一转动轴的第一旋转角度。如图2所示,ea为成像面,db为与成像面平行的棱镜面,∠adb为变倍镜绕第一转动轴所要转动的第一旋转角度,为了便于描述,记为α,adf为变倍镜旋转第一旋转角度α后的棱镜面,从而满足沙姆定律,即预设物面、成像面和棱镜面相交于同一直线,故在已知预设高度h和固定光学参数f2时,第一旋转角度α可以表示为α=arctan(f2/h),bc为变倍镜调整到af面后,对应第一调整焦距f1时的前焦面,从而满足铰链原则,即平行于成像面的平面(即平面bdf)、预设物面和前焦面相交于同一直线,故在已知预设高度h,并求得第一旋转角度α时,第一调整焦距f1可以表示为f1=h*sinα。
46.其中,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请结合参阅图6,图6是本技术景深调整方法又一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可变光学参数可以包括变倍镜的第二调整焦距和感光器绕感光器的第二转动轴的第二旋转角度。如图6所示,ea为成像面,db为与成像面平行的棱镜面,∠aeb为成像面绕第二转动轴所要转动的第二旋转角度,为了便于描述,可以与第一旋转角度同记为α,bef为成像面旋转第二旋转角度α后的成像面,从而满足沙姆定律,即预设物面、成像面和棱镜面相交于同一直线,故在已知预设高度h和固定光学参数f2时,第二旋转角度α可以表示为α=arctan(f2/h),cd为成像面调整到bef后的ptf平面,cg为对应第二调整焦距的前焦面,为了便于描述,可以与第一调整焦距同记为f1,从而满足铰链原则,即ptf平面、预设物面和前焦面相交于同一直线,故在已知预设高度h,并求得第二旋转角度α时,第二调整焦距f1可以表示为f1=h*tanα。
47.其中,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可变光学参数还可以包括感光器的中心至变倍镜的中心的距离和感光器绕感光器的第二转动轴的第二旋转角度,即还可以利用沙姆定律和铰链原则,计算得到上述距离以及第二旋转角度,以按照上述距离和第二旋转角度调整感光器,从而调整景深。具体在此不再赘述。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线面夹角不为0度时,可以利用三角函数对线面夹角和预设高度进行处理,得到感光器延伸至预设物面的距离,再利用沙姆定律和铰链原则分析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距离和预设高度,得到可变光学参数。
49.其中,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请结合参阅图3,可变光学参数可以包括变倍镜的第一调整焦距和变倍镜绕变倍镜的第一转动轴的第一旋转角度。如图3所示,af为成像面,bi为与成像面平行的棱镜面,∠aib为变倍镜绕第一转动轴所要旋转的第一旋转角度,为了便于描述,记为α,ai为变倍镜绕第一转动轴所要旋转的第一旋转角度α后所在的棱镜面,从而满足沙姆定律,即预设物面、成像面和棱镜面相交于同一直线,故可以先利用三角函数对线面夹角β和预设高度h进行处理,得到感光器延伸至预设物面的距离l,即l=h/cosβ,故在已知预设高度h和距离l的情况下,可以得到第一旋转角度α,即α=90-arctan(l/
f2)。bh为变倍镜调整到ai面后,对应第一调整焦距f1时的前焦面,从而满足铰链原则,即平行于成像面的平面(即平面bi)、预设物面和前焦面相交于同一直线,故f1=bi*sinα,即欲求第一调整焦距f1,必先得到bi,而bi=be ei,而在三角形δefi中,fi和ei均为直角边,且fi为f2,∠fei=β,故ei=f2/tanβ。此外,三角形δbec和三角形δafc为相似三角形,故be=af*(ec/fc),其中,af为l,fc为h,而ec=fc-fe,故ec=h-f2/sinβ,故be=l*((h-f2/sinβ)/h),故bi=l*((h-f2/sinβ)/h) f2/tanβ,为了便于描述,将bi记为l,则f1=l*sinα。
50.其中,请结合参阅图7,图7是本技术景深调整方法又一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可变光学参数可以包括变倍镜的第二调整焦距和感光器绕感光器的第二转动轴的第二旋转角度。如图7所示,af为成像面,bi为与成像面平行的棱镜面,∠afb为感光器绕第二转动轴所要旋转的第二旋转角度,为了便于描述,与第一旋转角度同记为α,bf为感光器绕第二转动轴所要旋转的第二旋转角度α后所在的成像面,从而满足沙姆定律,即预设物面、成像面和棱镜面相交于同一直线,故α=90-arctan(bi/f2),而bi=bd di,且在直角三角形δdif中,∠fdi为β,di=f2/tanβ,又由于三角形δbcd和三角形δacf为相似三角形,故bd=af*(cd/cf),其中,af=l=h/cosβ,cf=h,而cd=fc-fd,故cd=h-f2/sinβ,故bd=(l*(h-f2/sinβ))/h,故bi=(l*(h-f2/sinβ))/h f2/tanβ,为了便于描述,记bi=l,则α=90-arctan(l/f2)。eh为对应第一调整焦距f1时的前焦面,ei为感光器转动第二旋转角度后的ptf平面,从而满足铰链原则,即平行于成像面的平面(即平面ei)、预设物面和前焦面相交于同一直线,故在直角三角形δehi中,eh=f1/tanα,而在直角三角形δehg中,eh=hg*tanβ,而hg=gi-f1=bi/tanβ-f1=l/tanβ-f1,故(l/tanβ-f1)*tanβ=f1/tanα,则f1=l/(tanα tanβ)。
51.其中,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可变光学参数还可以包括感光器的中心至变倍镜的中心的距离和感光器绕感光器的第二转动轴的第二旋转角度,即还可以利用沙姆定律和铰链原则,计算得到上述距离以及第二旋转角度,以按照上述距离和第二旋转角度调整感光器,从而调整景深。具体在此不再赘述。
52.请参阅图8,图8是本技术景深调整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中,预设物面为水平面,预设角度为0,且可变光学参数包括变倍镜的第一调整焦距和变倍镜绕变倍镜的第一转动轴的第一旋转角度,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53.步骤s81:获取摄像器件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物面之间的线面夹角。
54.具体地,为了便于描述,线面夹角可以记为β,具体请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55.步骤s82:判断线面夹角是否为预设角度,若是,则执行步骤s83,否则,执行步骤s86。
56.本公开实施例中,预设角度为0,当线面夹角为0度时,可以认为摄像器件为水平视角,当线面夹角不为0度时,可以认为摄像器件不为水平视角。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57.步骤s83:获取摄像器件的预设高度和固定光学参数。
58.具体地,为了便于描述预设高度可以记为h,固定光学参数可以包括感光器的中心至变倍镜的中心的距离,为了便于描述可以记为f2。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59.步骤s84:计算变倍镜绕变倍镜的第一转动轴的第一旋转角度α=arctan(f2/h)。
60.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61.步骤s85:计算变倍镜的第一调整焦距f1=h*sinα。
62.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63.步骤s86:获取摄像器件的预设高度和固定光学参数。
64.具体地,为了便于描述预设高度可以记为h,固定光学参数可以包括感光器的中心至变倍镜的中心的距离,为了便于描述可以记为f2。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65.步骤s87:计算变倍镜绕变倍镜的第一转动轴的第一旋转角度α=90-arctan(l/f2)。
66.本公开实施例中,l=h/cosβ,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67.步骤s88:计算变倍镜的第一调整焦距f1=l*sinα。
68.本公开实施例中,l=l*((h-f2/sinβ)/h) f2/tanβ,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69.步骤s89:将变倍镜绕第一转动轴转动第一旋转角度,并将变倍镜的焦距重置为第一调整焦距。
70.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71.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获取摄像器件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物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并判断线面夹角是否为预设角度,从而在断线面夹角为预设角度和不为预设角度时,采用不同的计算方式获取第一调整焦距和第一旋转角度,从而能够根据所处角度分别进行不同的工况计算,实时计算出目标调整角度和目标焦距。
72.请参阅图9,图9是本技术景深调整装置90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景深调整装置90包括获取模块91、分析模块92和调整模块93,获取模块91用于获取摄像器件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物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和摄像器件的预设高度,并获取成像元件的固定光学参数;分析模块92用于利用预设景深分析方式对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和预设高度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成像元件的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模块93用于按照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以使预设物面上的物体通过成像元件的成像清晰度满足预设要求。
73.上述方案,通过获取摄像器件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物面之间的线面夹角和摄像器件的预设高度,并获取成像元件的固定光学参数,从而利用预设景深分析方式对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和预设高度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成像元件的可变光学参数,进而按照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以使预设物面上的物体通过成像元件的成像清晰度满足预设要求,故当摄像器件发生转动时,即可通过当前获取到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物面之间的线面夹角,自动分析得到可变光学参数,并按照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进而能够调整可转动且可变倍变焦的摄像器件的景深。
74.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元件包括摄像器件的感光器和变倍镜;可变光学参数包括变倍镜的第一调整焦距和变倍镜绕变倍镜的第一转动轴的第一旋转角度,或者,可变光学参数包括变倍镜的第二调整焦距和感光器绕感光器的第二转动轴的第二旋转角度,调整模块93具体用于将变倍镜绕第一转动轴转动第一旋转角度,并将变倍镜的焦距重置为第一调整焦距;或者,将感光器绕第二转动轴转动第二旋转角度,并将变倍镜的焦距重置为第二调
整焦距。
75.区别于前述实施例,在景深调整时,调整的对象可以是感光器,也可以是变倍镜,故能够提高景深调整的鲁棒性。
76.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为感光器的中心和变倍镜的中心的连线所在的直线;和/或,固定光学参数包括:感光器的中心和变倍镜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析模块92包括第一分析子模块,用于在线面夹角为预设角度时,利用第一预设分析方式对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和预设高度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可变光学参数,分析模块92包括第二分析子模块,用于在线面夹角不为预设角度时,利用第二预设分析方式对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和预设高度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可变光学参数。
78.区别于前述实施例,能够根据线面夹角在预设角度时和不在预设角度时两种工况分别进行计算,故能够有利于在不同情况下实时进行景深调整。
79.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角度为0度,分析模块92还包括距离计算子模块,用于利用三角函数对线面夹角和预设高度进行处理,得到感光器延伸至预设物面的距离,第二分析子模块具体用于利用沙姆定律和铰链原则分析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距离和预设高度,得到可变光学参数。
80.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预设角度设置为0度,从而在线面夹角不为0度时,利用三角函数对线面夹角和预设高度进行处理,得到感光器延伸至预设物面的距离,进而利用沙姆定律和铰链原则分析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距离和预设高度,得到可变光学参数,从而能够有利于实时进行景深调整。
81.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角度为0度,第一分析子模块具体用于利用沙姆定律和铰链原则分析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和预设高度,得到可变光学参数。
82.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预设角度设置为0度,从而在线面夹角为0度时,利用沙姆定律和铰链原则分析线面夹角、固定光学参数和预设高度,得到可变光学参数,从而能够有利于实时进行景深调整。
83.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器件在云台带动下可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转动,景深调整装置90还包括转动检测模块,用于在检测到云台在垂直方向上转动时,获取云台在垂直方向上的转动角度,作为线面夹角,并获取摄像器件的预设高度,并结合获取模块91、分析模块92和调整模块93执行获取成像元件的固定光学参数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
84.区别于前述实施例,在检测到云台在垂直方向上转动时,获取云台在垂直方向上的转动角度,作为线面夹角,并获取摄像器件的预设高度,从而执行获取成像元件的固定光学参数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进而能够有利于在检测到在垂直方向上转动时,实时进行景深调整。
85.在一些实施例中,景深调整装置90还包括高度检测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摄像器件的高度发生变化时,获取摄像器件的当前高度,作为预设高度,并获取线面夹角,并结合获取模块91、分析模块92和调整模块93执行获取成像元件的固定光学参数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
86.区别于前述实施例,在检测到摄像器件的高度发生变化时,获取摄像器件的当前高度,作为预设高度,并获取线面夹角,从而执行获取成像元件的固定光学参数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进而能够有利于在检测到高度发生变化时,实时进行景深调整。
87.在一些实施例中,景深调整装置90还包括保存模块,用于保存得到的可变光学参数,景深调整装置90还包括重置模块,用于在检测到重新上电时,按照保存的可变光学参数或者默认的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
88.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保存得到的可变光学参数,并在检测到重新上电时,按照保存的可变光学参数或者默认的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能够有利于提高景深调整的鲁棒性。
89.在一些实施例中,成像元件包括摄像器件的感光器和变倍镜,默认的可变光学参数包括:感光器和变倍镜相互平行。
90.在一些实施例中,景深调整装置90还包括循环模块,用于在按照保存的可变光学参数或者默认的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之后,结合上述获取模块91、分析模块92和调整模块93重新执行获取摄像器件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物面之间的线面夹角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
91.区别于前述实施例,在按照保存的可变光学参数或者默认的可变光学参数,调整成像元件之后,重新执行获取摄像器件的成像元件的中轴线与预设物面之间的线面夹角的步骤以及后续步骤,能够在重新上电后,及时进行景深调整,故能够有利于提高景深调整的实时性。
92.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技术摄像器件100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摄像器件100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101和处理器102,存储器101存储有程序指令,处理器102用于执行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任一景深调整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具体地,摄像器件可以包括带云台且可变倍变焦的相机(如带云台的监控相机),在云台的带动下可发生转动;或者,摄像器件也可以包括不带云台但可以外接云台且可变倍变焦的相机(如可搭载外接云台的运动相机),在外接云台的带动下可发生转动,或者,摄像器件还可以包括可手持且可变倍变焦的相机(如手机),在手动带动下可发生转动,在此不做限定。
93.具体而言,处理器102用于控制其自身以及存储器61以实现上述任一景深调整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处理器102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10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102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另外,处理器102可以由多个集成电路芯片共同实现。
94.上述方案,能够调整可转动且可变倍变焦的摄像器件的景深。
95.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技术存储装置110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存储装置110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运行的程序指令111,程序指令111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景深调整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96.上述方案,能够调整可转动且可变倍变焦的摄像器件的景深。
97.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
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98.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99.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100.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