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适用于矿井的救援透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18:11: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救援透风装置,具体是适用于矿井的救援透风装置,属于矿井安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矿井是形成地下煤矿生产系统的井巷、硐室、装备、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有时把矿山地下开拓中的斜井、竖井、平硐等也称为矿井,根据矿井生产能力不同,我国把矿井划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即井型,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矿井生产能力和矿井储量的关系,而且直接关系到吨煤总费用,在圈定的井田范围内,矿井储量一定,井型越大,服务年限越短;井型越小,服务年限越长,当矿井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为某数值时,可使吨煤的总费用最低,相近于这个数值范围,则是合理的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3.矿井水害发生时,常有人员紧急避难于上山或上山型工作面的顶部,水淹后,这些避难空间就形成了“气泡”,而目前一般的救援方法是打孔,但是钻孔打通后空气在水压的作用下外泄,导致避难空间二次受淹致人死亡,影响矿井灾害的救援。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利用驱动组件带动第一钻杆和第二钻杆转动,利用第一单轴电机和第一螺纹杆带动移动板移动,可以同时进行两处的打孔,节省能源,且打孔时第一钻杆和第二钻杆转动时较为稳定,便于打孔的进行。
5.更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利用电动推杆等结构可以调节安装套壳和钻头本体的位置,便于利用安装套壳和钻头本体对第一钻杆或第二钻杆实现开启或闭合,便于利用第一钻杆、第二钻杆和透风结构对矿井避难空间进行通风透气,避免被困人员氧气不够而死亡,同时通过透风结构可以对避难空间进行进风和抽风,便于保持避难空间的气压,防止避难空间二次受淹致人死亡,便于对被困人员进行救援。
6.进一步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利用液压升降缸和抬升板等结构可以将移动轮组抬离地面,利用双轴电机和第二螺纹杆等结构可以根据路面的宽度调节两侧的移动轮组之间的距离,便于装置在不同宽度的路面上移动,便于装置的使用。
7.适用于矿井的救援透风装置,包括支撑台面和钻孔机构,所述钻孔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限位柱、第二固定板、第一单轴电机、第一螺纹杆、移动板、第一钻杆、第二钻杆、钻头组件、安装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固定板固接于支撑台面顶部,所述第一固定板顶部一侧固接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一端固接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固接于支撑台面顶部,所述第二固定板一侧设置有第一单轴电机,所述第一单轴电机固接于支撑台面顶部,所述第一单轴电机的输出端固接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表面螺纹连接移动板,所述移动板滑动连接于支撑台面顶部,所述移动板与限位柱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一钻杆表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钻杆一侧设置有第二钻杆,且所述第二钻杆表面与第一固定
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钻杆和第二钻杆一端均设置有钻头组件,所述第一钻杆和第二钻杆表面均设置有安装组件,且两个所述安装组件均固接于移动板顶部,所述第一钻杆和第二钻杆一端均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且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移动板顶部。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板一侧固接有若干个限位柱,所述移动板开设有若干个限位口,所述限位柱一端贯穿限位口并固接于第二固定板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板开设有转动口,所述移动板开设有螺纹口,所述第一螺纹杆一端贯穿转动口和螺纹口并转动连接于第一固定板一侧,所述第一固定板开设有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一钻杆一端贯穿第一安装口并延伸至第一固定板一侧,所述第二钻杆一端贯穿第二安装口并延伸至第一固定板一侧。
9.进一步地,所述钻头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固定柱、加强柱、电动推杆、第二安装板、第一连接柱、转动环板、第二连接柱、安装套壳和钻头本体,所述第一安装板侧面固接有若干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固接于第一钻杆内壁,所述第一安装板一侧固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加强柱,两个所述加强柱固接于第一钻杆内壁,所述第一安装板另一侧固接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一侧固接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侧面固接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固接于转动环板内壁,所述转动环板一侧固接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一端固接安装套壳,所述安装套壳一侧固接钻头本体。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板侧面固接有四个呈环形陈列分布的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钻杆开设有调节腔,所述转动环板滑动连接于调节腔侧壁,所述第一钻杆内壁开设有四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调节口,所述第一连接柱一端贯穿调节口并延伸至调节腔内壁,所述转动环板一侧固接有四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钻杆一侧开设有四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连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柱一端贯穿连通孔并延伸至第一钻杆外侧。
11.进一步地,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加强板、轴承和限位板,所述加强板固接于轴承表面,所述轴承固接于第一钻杆表面,所述轴承两侧均设置有限位板,且两个所述限位板均固接于第一钻杆表面。
12.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单轴电机、主齿轮、第一链条、第一副齿轮、第二链条和第二副齿轮,所述第二单轴电机固接于移动板顶部,所述第二单轴电机的输出端固接主齿轮,所述主齿轮一侧啮合连接第一链条,所述第一链条啮合连接于第一副齿轮侧面,所述第一副齿轮固接于第一钻杆表面,所述主齿轮另一侧啮合连接第二链条,所述第二链条啮合连接于第二副齿轮侧面,所述第二副齿轮固接于第二钻杆表面,且所述主齿轮由两个相互固接的圆齿轮构成,且其中一个所述圆齿轮和第一链条啮合连接,另一个所述圆齿轮和第二链条啮合连接。
13.进一步地,还包括透风结构,所述透风结构包括抽风壳体、第一支撑柱、第一连接管、抽风风机、除尘布袋、进风壳体、第二支撑柱、第二连接管、进风风机、过滤网、储水箱体、喷水泵、第三连接管和雾化喷头,所述抽风壳体底部固接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固接于支撑台面顶部,所述抽风壳体一侧固接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转动连接于第一钻杆一侧,所述抽风壳体内腔侧壁固接抽风风机,所述抽风风机一侧设置有除尘布袋,所述除尘布袋固接于抽风壳体内腔侧壁,所述进风壳体底部固接第二支撑柱,所述进风壳体一侧固接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转动连接于第二钻杆一侧,所述进风壳体内腔侧壁固接进风风机,所述进风风机一侧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固接于进风壳体内腔侧壁,所述
进风壳体一侧设置有储水箱体,所述储水箱体固接于支撑台面顶部,所述储水箱体一侧固接有喷水泵,所述喷水泵固接于支撑台面顶部,所述喷水泵的输出端固接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表面固接雾化喷头。
14.进一步地,所述抽风壳体底部四角处均固接有第一支撑柱,所述进风壳体底部四角处均固接有第二支撑柱,所述抽风壳体和进风壳体两侧均固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透气孔,所述进风壳体一侧开设有固定口,所述第三连接管一端贯穿固定口并延伸至进风壳体内腔处,所述第三连接管表面固接有若干个雾化喷头,所述储水箱体顶部设置有加水管组件,所述储水箱体一侧设置有排水管组件。
15.进一步地,还包括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双轴电机、第二螺纹杆、辅助板、加强架、定位柱、调节板、移动轮组、液压升降缸、抬升板、第一l型板、稳定柱和第二l型板,所述支撑台面底部固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两输出端均固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转动连接于辅助板一侧,所述辅助板一侧固接加强架,所述辅助板一侧固接定位柱,所述第二螺纹杆表面螺纹连接调节板,所述调节板与定位柱表面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板底部固接移动轮组,所述液压升降缸固接于支撑台面底部,所述液压升降缸底部固接抬升板,所述支撑台面底部固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一l型板,所述第一l型板底面内壁固接稳定柱,所述稳定柱表面滑动连接第二l型板,所述第二l型板固接于抬升板顶部。
1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台面顶部固接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辅助板,且处于矩形结构长边的两个所述辅助板通过加强架连接,处于矩形结构短边的两个所述辅助板通过两个对称分布的定位柱连接,所述第二l型板顶面开设有若干个稳定孔,所述第一l型板底面内壁固接有若干个稳定柱,所述稳定柱顶端贯穿稳定孔并固接于支撑台面底部。
17.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钻孔,进、抽风的适用于矿井的救援透风装置。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适用于矿井的救援透风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救援透风装置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救援透风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限位柱、第一单轴电机、第一螺纹杆和移动板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钻头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板和第一连接柱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驱动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双轴电机、第二螺纹杆、定位柱、调节板和移动轮组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液压升降缸、抬升板、第一l型板、稳定柱和第二l型板之间
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实施例中稳定柱和第二l型板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20.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支撑台面;2、第一固定板;3、限位柱;4、第二固定板;5、第一单轴电机;6、第一螺纹杆;7、移动板;8、第一钻杆;9、第二钻杆;10、钻头组件;11、安装组件;12、驱动组件;13、第一安装板;14、固定柱;15、加强柱;16、电动推杆;17、第二安装板;18、第一连接柱;19、转动环板;20、第二连接柱;21、安装套壳;22、钻头本体;23、加强板;24、轴承;25、限位板;26、第二单轴电机;27、主齿轮;28、第一链条;29、第一副齿轮;30、第二链条;31、第二副齿轮;32、抽风壳体;33、第一支撑柱;34、第一连接管;35、抽风风机;36、除尘布袋;37、进风壳体;38、第二支撑柱;39、第二连接管;40、进风风机;41、过滤网;42、储水箱体;43、喷水泵;44、第三连接管;45、雾化喷头;46、双轴电机;47、第二螺纹杆;48、辅助板;49、加强架;50、定位柱;51、调节板;52、移动轮组;53、液压升降缸;54、抬升板;55、第一l型板;56、稳定柱;57、第二l型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得本技术的申请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4.参照图1至图3,适用于矿井的救援透风装置,包括支撑台面1和钻孔机构,钻孔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2、限位柱3、第二固定板4、第一单轴电机5、第一螺纹杆6、移动板7、第一钻杆8、第二钻杆9、钻头组件10、安装组件11和驱动组件12,第一固定板2固接于支撑台面1顶部,第一固定板2顶部一侧固接限位柱3,限位柱3一端固接第二固定板4,第二固定板4固接于支撑台面1顶部,第二固定板4一侧设置有第一单轴电机5,第一单轴电机5固接于支撑台面1顶部,第一单轴电机5的输出端固接第一螺纹杆6,第一螺纹杆6表面螺纹连接移动板7,移动板7滑动连接于支撑台面1顶部,移动板7与限位柱3表面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板2与第一钻杆8表面转动连接,第一钻杆8一侧设置有第二钻杆9,且第二钻杆9表面与第一固定板2转动连接,第一钻杆8和第二钻杆9一端均设置有钻头组件10,第一钻杆8和第二钻杆9表面均设置有安装组件11,且两个安装组件11均固接于移动板7顶部,第一钻杆8和第二钻杆9一端均与驱动组件12传动连接,且驱动组件12设置于移动板7顶部。
2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驱动组件12可以同时带动第一钻杆8和第二钻杆9转动,进而带动对应的钻头组件10转动,可以对矿井进行打孔处理,可以同时打出两个孔,节省能源,便于钻孔的进行,在使用时,利用驱动组件12带动第一钻杆8和第二钻杆9转动,从而带动钻头组件10转动,同时第一单轴电机5带动第一螺纹杆6转动,第一螺纹杆6转动时可以带
动移动板7沿限位柱3移动,从而第一钻杆8和第二钻杆9移动,从而进行钻孔处理钻孔完毕后第一钻杆8和第二钻杆9停止转动。
26.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固定板2一侧固接有若干个限位柱3,移动板7开设有若干个限位口,限位柱3一端贯穿限位口并固接于第二固定板4一侧,第二固定板4开设有转动口,移动板7开设有螺纹口,第一螺纹杆6一端贯穿转动口和螺纹口并转动连接于第一固定板2一侧,第一固定板2开设有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第一钻杆8一端贯穿第一安装口并延伸至第一固定板2一侧,第二钻杆9一端贯穿第二安装口并延伸至第一固定板2一侧,限位柱3可以对移动板7的移动轨迹进行限定,使移动板7在移动时更为稳定,便于移动板7等结构的移动,第一固定板2可以对第一钻杆8和第二钻杆9进行支撑,便于第一钻杆8和第二钻杆9的移动。
27.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如图5和图6所示,钻头组件10包括第一安装板13、固定柱14、加强柱15、电动推杆16、第二安装板17、第一连接柱18、转动环板19、第二连接柱20、安装套壳21和钻头本体22,第一安装板13侧面固接有若干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固定柱14,固定柱14固接于第一钻杆8或第二钻杆9内壁,第一安装板13一侧固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加强柱15,两个加强柱15固接于第一钻杆8或第二钻杆9内壁,第一安装板13另一侧固接电动推杆16,电动推杆16一侧固接第二安装板17,第二安装板17侧面固接有第一连接柱18,第一连接柱18固接于转动环板19内壁,转动环板19一侧固接第二连接柱20,第二连接柱20一端固接安装套壳21,安装套壳21一侧固接钻头本体22,钻孔完毕后,需要对避难空间进行透风,避免矿井中避难空间内氧气较少而导致死亡,争取救援时间,在第一钻杆8和第二钻杆9停止转动时,利用电动推杆16带动第二安装板17移动,使第二安装板17向第一钻杆8或第二钻杆9远离第一固定板2的方向处移动,第二安装板17移动可以带动第一连接柱18同向移动,进而带动转动环板19同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二连接柱20同向移动,从而带动安装套壳21和钻头本体22同向移动,从而开启第一钻杆8和第二钻杆9,从而使矿井避难空间和外界连通,同时利用透风结构对第一钻杆8和第二钻杆9进行进、抽风,从而对矿井避难空间进行进、抽风,保持矿井避难空间内的气压,同时向矿井避难空间内送入氧气。
28.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安装板17侧面固接有四个呈环形陈列分布的第一连接柱18,第一钻杆8或第二钻杆9开设有调节腔,转动环板19滑动连接于调节腔侧壁,第一钻杆8或第二钻杆9内壁开设有四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调节口,第一连接柱18一端贯穿调节口并延伸至调节腔内壁,转动环板19一侧固接有四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连接柱20,第一钻杆8或第二钻杆9一侧开设有四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连通孔,第二连接柱20一端贯穿连通孔并延伸至第一钻杆8或第二钻杆9外侧,固定柱14和加强柱15可以对第一安装板13进行支撑,第一安装板13可以对电动推杆16进行支撑,利用安装套壳21可以对第一钻杆8或第二钻杆9进行开启和闭合。
29.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安装组件11包括加强板23、轴承24和限位板25,加强板23固接于轴承24表面,轴承24固接于第一钻杆8或第二钻杆9表面,轴承24两侧均设置有限位板25,且两个限位板25均固接于第一钻杆8或第二钻杆9表面,通过轴承24可以便于第一钻杆8或第二钻杆9的转动,通过加强板23和限位板25可以便于使第一钻杆8或第二钻杆9随移动板7同向移动,便于钻孔的进行。
30.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如图7所示,驱动组件12包括第二单轴电机26、主齿轮27、
第一链条28、第一副齿轮29、第二链条30和第二副齿轮31,第二单轴电机26固接于移动板7顶部,第二单轴电机26的输出端固接主齿轮27,主齿轮27一侧啮合连接第一链条28,第一链条28啮合连接于第一副齿轮29侧面,第一副齿轮29固接于第一钻杆8表面,主齿轮27另一侧啮合连接第二链条30,第二链条30啮合连接于第二副齿轮31侧面,第二副齿轮31固接于第二钻杆9表面,且主齿轮27由两个相互固接的圆齿轮构成,且其中一个圆齿轮和第一链条28啮合连接,另一个圆齿轮和第二链条30啮合连接,在使用时第二单轴电机26带动主齿轮27转动,从而分别带动第一链条28和第二链条30转动,进而分别带动第一副齿轮29和第二副齿轮31转动,从而分别带动第一钻杆8和第二钻杆9转动。
31.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还包括透风结构,透风结构包括抽风壳体32、第一支撑柱33、第一连接管34、抽风风机35、除尘布袋36、进风壳体37、第二支撑柱38、第二连接管39、进风风机40、过滤网41、储水箱体42、喷水泵43、第三连接管44和雾化喷头45,抽风壳体32底部固接有第一支撑柱33,第一支撑柱33固接于支撑台面1顶部,抽风壳体32一侧固接第一连接管34,第一连接管34转动连接于第一钻杆8一侧,抽风壳体32内腔侧壁固接抽风风机35,抽风风机35一侧设置有除尘布袋36,除尘布袋36固接于抽风壳体32内腔侧壁,进风壳体37底部固接第二支撑柱38,进风壳体37一侧固接第二连接管39,第二连接管39转动连接于第二钻杆9一侧,进风壳体37内腔侧壁固接进风风机40,进风风机40一侧设置有过滤网41,过滤网41固接于进风壳体37内腔侧壁,进风壳体37一侧设置有储水箱体42,储水箱体42固接于支撑台面1顶部,储水箱体42一侧固接有喷水泵43,喷水泵43固接于支撑台面1顶部,喷水泵43的输出端固接第三连接管44,第三连接管44表面固接雾化喷头45。
3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透风结构可以对矿井避难空间进行进风和抽风处理,便于保持矿井避难空间内的气压,同时可以向矿井避难空间内送入氧气,避免矿井避难空间内氧气较少导致被困人员死亡,从而争取救援时间,在使用时,第一钻杆8和第二钻杆9开启,利用进风风机40将外界的空气送入第二连接管39内,从而进入第二钻杆9内,并送入矿井避难空间,增加矿井避难空间内的氧气,此时通过过滤网41对进入矿井避难空间内的空气进行过滤,防止杂质堵塞第二钻杆9和第二连接管39等结构,同时当外界空气较为干燥时,利用储水箱体42、储水箱体42、第三连接管44和雾化喷头45将水雾化,并将雾化的液体分散在进风壳体37内,对空气进行加湿,并李永军进风风机40送入矿井避难空间内,同时利用抽风风机35、第一连接管34和第一钻杆8对矿井避难空间进行抽风,宝石矿井避难空间的气压,同时通过除尘布袋36可以对抽出的气体进行过滤,防止矿井中的粉尘污染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33.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3所示,抽风壳体32底部四角处均固接有第一支撑柱33,进风壳体37底部四角处均固接有第二支撑柱38,抽风壳体32和进风壳体37两侧均固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透气孔,进风壳体37一侧开设有固定口,第三连接管44一端贯穿固定口并延伸至进风壳体37内腔处,第三连接管44表面固接有若干个雾化喷头45,所述储水箱体42顶部设置有加水管组件,所述储水箱体42一侧设置有排水管组件,通过第一支撑柱33可以对抽风壳体32进行支撑,通过第二支撑柱38可以对进风壳体37进行支撑。
34.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如图8和图9所示,还包括调节结构,调节结构包括双轴电机46、第二螺纹杆47、辅助板48、加强架49、定位柱50、调节板51、移动轮组52、液压升降缸53、抬升板54、第一l型板55、稳定柱56和第二l型板57,支撑台面1底部固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
双轴电机46,双轴电机46两输出端均固接有第二螺纹杆47,第二螺纹杆47转动连接于辅助板48一侧,辅助板48一侧固接加强架49,辅助板48一侧固接定位柱50,第二螺纹杆47表面螺纹连接调节板51,调节板51与定位柱50表面滑动连接,调节板51底部固接移动轮组52,液压升降缸53固接于支撑台面1底部,液压升降缸53底部固接抬升板54,支撑台面1底部固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一l型板55,第一l型板55底面内壁固接稳定柱56,稳定柱56表面滑动连接第二l型板57,第二l型板57固接于抬升板54顶部。
3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调节结构可以对两侧的移动轮组52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便于在不同宽度的路面上进行移动,使救援透风装置可以适应多种路况,便于救援透风装置的使用,同时可以利用抬升板54增加救援透风装置的稳定性,防止打孔时救援透风装置发生移动,在调节时,利用液压升降缸53带动抬升板54移动,从而带动第二l型板57沿稳定柱56移动,从而利用抬升板54将移动轮组52抬离地面,然后利用双轴电机46带动第二螺纹杆47转动,从而带动调节板51沿定位柱50移动,进而带动两侧的移动轮组52相向或相背移动,从而根据路面的宽度调节两侧的移动轮组52之间的距离,然后液压升降缸53带动抬升板54上移,使移动轮组52接触路面,便于利用移动轮组52移动救援透风装置,使救援透风装置的移动更为快速、省力,在钻孔时,利用液压升降缸53带动抬升板54下移,使抬升板54接触路面,此时移动轮组52也接触路面,利用抬升板54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防止在钻孔时救援透风装置发生移动,便于钻孔的进行。
36.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支撑台面1顶部固接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辅助板48,且处于矩形结构长边的两个辅助板48通过加强架49连接,处于矩形结构短边的两个辅助板48通过两个对称分布的定位柱50连接,加强架49和定位柱50可以增加辅助板48的结构强度,增加救援透风装置的稳定性,同时定位柱50可以对调节板51的移动轨迹进行限定,使调节板51在移动时更为稳定,第二l型板57顶面开设有若干个稳定孔,第一l型板55底面内壁固接有若干个稳定柱56,稳定柱56顶端贯穿稳定孔并固接于支撑台面1底部,第一l型板55可以对稳定柱56进行支撑,通过稳定柱56可以对第二l型板57和抬升板54的移动轨迹进行限定,便于抬升板54等结构的移动。
37.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8.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