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触控面板及触控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13:55: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触控面板及触控设备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关于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的电子装置例如触控设备或触控显示设备,在工作时其内部的显示面板会发出大量电磁波或受到外界电磁环境的干扰,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造成触控显示设备的损害,更甚者甚至危害到使用者。有鉴于此,现有技术通常会在触控面板上加设接地金属网,来屏蔽电磁波,减轻电磁干扰。然而,现有技术的金属网的设置方式为额外为贴附在触控面板上,造成触控设备整体结构厚度增加以及制程步骤增加等问题。因此,现有技术的触控设备具有为了屏蔽电磁波而衍生的厚度及制程步骤增加等问题。
3.本“先前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发明内容,因此在“先前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知道的习知技术。此外,在“先前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具有在不增加整体厚度及制程步骤的前提下能够屏蔽电磁波的优点。
5.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设备,其触控面板在不增加整体厚度及制程步骤的前提下能够屏蔽电磁波。
6.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7.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包括透明基材以及电极叠层。电极叠层设置于透明基材的一侧,且包括第一电极层以及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金属网格电极以及第一延伸导电件,第一金属网格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部以及第一接地电极部,第一触控电极部与第一接地电极部相间隔,第一延伸导电件与第一接地电极部连接,以形成第一接地端。第二电极层包括第二金属网格电极,第二金属网格电极包括第二触控电极部,第二触控电极部与第一触控电极部相间隔。第一电极层以及第二电极层重叠设置,透明基材、第一触控电极部以及第二触控电极部的位置相对。
8.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触控设备包括外壳以及触控面板。外壳具有开口部。触控面板配置于外壳内,且包括透明基材以及电极叠层。透明基材配置于开口部。电极叠层配置于外壳内且设置于透明基材的一侧,且包括第一电极层以及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金属网格电极以及第一延伸导电件,第一金属网格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部以及第一接地电极部,第一触控电极部与第一接地电极部相间隔,第一延伸导电件与第一接地电极部连接,以形成第一接地端。第二电极
层包括第二金属网格电极,第二金属网格电极包括第二触控电极部,第二触控电极部与第一触控电极部相间隔。第一电极层以及第二电极层重叠设置,透明基材、第一触控电极部以及第二触控电极部的位置相对,且第一接地端与外壳连接。
9.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及触控设备中,由于第一金属网格电极的第一接地电极部与第一延伸导电件连接构成第一接地端,第一接地端与外壳连接而可通过外壳接地,因此当电磁波到达电极叠层时会被第一接地电极部屏蔽,使得通过触控面板的电磁波减少以降低电磁干扰,也可保护使用者免于电磁波的危害。第一金属网格电极分隔设置第一接地电极部与第一触控电极部,使得第一接地电极部与第一触控电极部具有相同的厚度,且在形成第一触控电极部时第一接地电极部会相应的形成,而不会衍生额外的制程步骤。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及触控设备具有可屏蔽电磁波而不增加整体结构厚度及制程步骤的优点。
10.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1.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一侧视剖面示意图。
12.图2为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另一侧视剖面示意图。
13.图3为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第一电极层的第一金属网格电极及第一延伸导电件的上视示意图。
14.图4为图3中a区域的放大图。
15.图5为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第二电极层的第二金属网格电极及第二延伸导电件的上视示意图。
16.图6为图5中b区域的放大图。
17.图7为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18.图8为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20.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一侧视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另一侧视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第一电极层的第一金属网格电极及第一延伸导电件的上视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区域的放大图。图5为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第二电极层的第二金属网格电极及第二延伸导电件的上视示意图。图6为图5中b区域的放大图。请参考图1至图6,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包括透明基材110以及电极叠层。电极叠层设置于透明基材110的一侧,且电极叠层包括第一电极层120以及第二电极层130。第一电极层120包括第一金属网格电极121以及第一延伸导电件122。第一金属网格电极121包括第一触控电极部1212以及第一接地电极部1211,第一触控电极部1212与第一接地电极部1211
相间隔,第一延伸导电件122与第一接地电极部1211连接,以形成第一接地端123。第一延伸导电件122与第一触控电极部1212之间具有第一开孔1215,也即第一延伸导电件122与第一触控电极部1212不连接。第二电极层130包括第二金属网格电极131,第二金属网格电极131包括第二触控电极部1312以及第二接地电极部1311,且第二触控电极部1312与第一触控电极部1212相间隔。第一电极层120以及第二电极层130重叠设置,透明基材110、第一触控电极部1212以及第二触控电极部1312的位置相对。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网格电极121以及第二金属网格电极131可例如为铜网格、银网格等的金属网格;第一延伸导电件122可例如为铜箔、铜片等导电构件,但也可例如为银箔、银片等其他导电构件。
21.图7为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一使用状态示意图。请参考图1、2及7,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可配置于外壳210内而构成触控设备200,即触控设备200包括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以及外壳210。外壳210具有开口部211,触控面板100配置于外壳210内,触控面板100的透明基材110配置于开口部211,且触控面板100的电极叠层配置于外壳210内,电极叠层的第一电极层120的第一接地端123与外壳21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10可为导电壳体,例如但不受限于镁铝金属壳体,第一接地端123可直接或间接与外壳210连接,从而通过外壳210而接地。所称第一接地端123间接与外壳210连接是指第一接地端123与外壳210之间可配置有导电元件(图未示),第一接地端123通过导电元件与外壳210连接以接地,导电元件的种类例如但不受限于:螺件、电线、弹簧、支架等。此外,触控设备200还可包括显示面板220,显示面板220连接配置于外壳210内且位于外壳210与触控面板100之间,并位于电极叠层远离透明基材110的一侧,显示面板220例如但不受限于液晶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或量子点显示面板。另外,在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20还可包括壳体221,壳体211与外壳210相固定连接,第一接地端123可通过壳体221与外壳210连接而接地;在此情况下,上述的导电元件可包括壳体221。
22.于显示面板220工作时,使用者可通过开口部211及触控面板100观赏显示面板220所显示的画面,同时显示面板220发出的电磁波会朝开口部211的方向前进。在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及触控设备200中,由于第一金属网格电极121的第一接地电极部1211与第一延伸导电件122连接构成第一接地端123,第一接地端123与外壳210连接而可通过外壳210接地,因此当电磁波到达第一金属网格电极121时电磁波会被第一接地电极部1211屏蔽,如此可有效减少穿过触控面板100的电磁波造成的电磁干扰并可保护使用者免于电磁波的危害。其中,本实施例中所称第一金属网格电极121是由完整金属网格所制成,将完整金属网格分隔设置第一接地电极部1211与第一触控电极部1212而构成第一金属网格电极121,从而第一接地电极部1211与第一触控电极部1212具有相同的厚度,且在设置第一触控电极部1212时第一接地电极部1211会相应的形成,而不会衍生额外的制程步骤。另外,应可理解,使用者于观赏显示面板220所显示的画面时,可于触控面板100上进行所需要的触控输入操作;于进行触控输入操作时,第一触控电极部1212与第二触控电极部1312可产生相应的触控感应信号,从而达到触控输入的需求及效果;触控输入的原理及相应细部结构并非本案要点,于此不多加赘述。
23.为便于说明,以下进一步配合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对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及触控设备200做说明,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相异且相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相互垂直,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24.在本实施例中,透明基材110、第一电极层120以及第二电极层130沿第一方向x依序重叠设置,第二触控电极部1312与第一触控电极部1212于第一方向x上相间隔;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120与第二电极层130的设置位置可以对调,也就是说,透明基材110、第二电极层130以及第一电极层120沿第一方向x依序重叠设置。
25.第一触控电极部1212还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依序间隔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4。第一接地电极部1211还包括多个第一接地电极图案1213,第一接地电极图案1213与第一延伸导电件122连接,并且,每一第一接地电极图案1213分离地配置于两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4之间,即每一第一接地电极图案1213配置于两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4之间且与相邻的两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4相间隔;进一步来说,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接地电极图案1213与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4交错排列。第二触控电极部1312还包括多个沿第三方向z依序间隔排列的第二触控电极图案1314。
26.触控面板100还包括第一透明胶层140以及第二透明胶层150,第一透明胶层140配置于电极叠层与透明基材110之间,第二透明胶层150配置该第一电极层120与第二电极层13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明胶层140以及第二透明胶层150例如但不限于光学透明胶层。
27.第一电极层120还包括第一透明薄膜124,第一透明薄膜124配置于第一金属网格电极121远离透明基材110的一侧,第一透明薄膜124具有相连接的第一承载部1241以及第一翼部1242,第一金属网格电极121配置于第一承载部1241与第一透明基材110之间,第一触控电极部1212与第一接地电极部1211相间隔地配置于第一承载部1241上,第一延伸导电件122配置于第一翼部1242上且与第一接地电极部1211连接,以形成第一接地端123。第二电极层130还包括第二透明薄膜134,第二透明薄膜134配置于第二金属网格电极131远离透明基材110的一侧。第一翼部1242以及配置于第一翼部1242上的第一延伸导电件122突出于透明基材110的周缘外,视需求可将第一延伸导电件122与第一翼部1242朝远离透明基材110的方向弯折成型第一接地端123,从而减少整体触控设备200于第三方向z上的宽度,有利于触控面板100及触控设备200的小型化。进一步而言,第一延伸导电件122通过第一开孔1215的设置,提高第一延伸导电件122的可弯折性。于第一延伸导电件122与第一翼部1242朝远离透明基材110的方向弯折成型第一接地端123时,可通过第一接着剂160将第一翼部1242固定于第二透明薄膜134,例如第二透明薄膜134远离第二金属网格电极131的一侧。
2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明胶层140配置于第一金属网格电极121与透明基材110之间,第二透明胶层150配置于第一承载部1241与第二金属网格电极131之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1241以及第一翼部1242沿第三方向z排列,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29.第二电极层130还包括第二延伸导电件132,第二金属网格电极131还包括第二接地电极部1311,第二触控电极部1312与第二接地电极部1311相间隔,且第二延伸导电件132与第二接地电极部1311连接,以形成第二接地端133,且第一电极层120配置于第二电极层130与透明基材110之间。第二延伸导电件132与第二触控电极部1312之间具有第二开孔1315,也即第二延伸导电件132与第二触控电极部1312不连接。第二延伸导电件132可例如为铜箔、铜片等导电构件,但也可例如为银箔、银片等其他导电构件。此外,第二接地电极部1311还包括多个第二接地电极图案1313,第二接地电极图案1313与第二延伸导电件132连接,并且,每一第二接地电极图案1313分离地配置于两第二触控电极图案1314之间,即每一
第二接地电极图案1313配置于两第二触控电极图案1314之间且与相邻的两第二触控电极图案1314相间隔;进一步来说,在第三方向z上,第二接地电极图案1313与第二触控电极图案1314交错排列。另外,图8为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请进一步配合参考图8所示,第二接地端133与外壳210直接或间接连接,从而通过外壳210而接地。所称第二接地端133间接与外壳210连接是指第二接地端133与外壳210之间可配置有导电元件(图未示),第二接地端133通过导电元件与外壳210连接以接地,导电元件的种类例如但不受限于:螺件、电线、弹簧、支架等。并且,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接地端133可通过显示面板220的壳体221与外壳210连接而接地;在此情况下,上述的导电元件可包括壳体221。
30.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及触控设备200中,由于第一金属网格电极121的第一接地电极部1211与第一延伸导电件122连接构成第一接地端123,第二金属网格电极131的第二接地电极部1311与第二延伸导电件132连接构成第二接地端133,第一接地端123以及第二接地端133与外壳210连接而可通过外壳210接地,因此当电磁波到达电极叠层时不仅会被第一接地电极部1211屏蔽,还会被第二接地电极部1311屏蔽。总括而言,第一接地电极部1211与第二接地电极部1311构成双层屏蔽结构,能够进一步有效减少穿过触控面板100的电磁波造成的电磁干扰并可保护使用者免于电磁波的危害。另外,其中,本实施例中所称第二金属网格电极131是由完整金属网格所制成,将完整金属网格分隔设置第二接地电极部1311与第二触控电极部1312而构成第二金属网格电极131,从而第二接地电极部1311与第二触控电极部1312具有相同的厚度,且在设置第二触控电极部1312时第二接地电极部1311会相应的形成,而不会衍生额外的制程步骤。
31.第二透明薄膜134具有相连接的第二承载部1341以及第二翼部1342,第二金属网格电极131配置于第二承载部1341与第二透明胶层150之间,第二触控电极部1312与第二接地电极部1311相间隔地配置于第二承载部1341上,第二延伸导电件132配置于第二翼部1342上且与第二接地电极部1311连接,以形成第二接地端13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承载部1341以及第二翼部1342沿第二方向y排列,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二翼部1342以及配置于第二翼部1342上的第二延伸导电件132突出于透明基材110的周缘外,视需求可将第二延伸导电件132与第二翼部1342朝远离透明基材110的方向弯折成型第二接地端133,从而减少整体触控设备200于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有利于触控面板100及触控设备200的小型化。进一步而言,第二延伸导电件132通过第二开孔1315的设置,提高第二延伸导电件132的可弯折性。于第二延伸导电件132与第二翼部1342朝远离透明基材110的方向弯折成型第二接地端133时,可通过第二接着剂170将第二翼部1342固定于第二透明薄膜134,例如第二透明薄膜134远离第二金属网格电极131的一侧。
32.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及触控设备中,由于第一金属网格电极的第一接地电极部与第一延伸导电件连接构成第一接地端,第一接地端与外壳连接而可通过外壳接地,因此当电磁波到达电极叠层时会被第一接地电极部屏蔽,使得通过触控面板的电磁波减少以降低电磁干扰,并可保护使用者免于电磁波的危害。第一金属网格电极分隔设置第一接地电极部与第一触控电极部,使得第一接地电极部与第一触控电极部具有相同的厚度,且在形成第一触控电极部时第一接地电极部会相应的形成,而不会衍生额外的制程步骤。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及触控设备具有可屏蔽电磁波而不增加整体结构厚度及制程步骤的优点。
33.但是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申请专利范围不须达成本发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搜寻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申请专利范围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