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折弯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12:04: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可折叠电子产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弯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可折弯电子产品折叠后尺寸较小,满足了用户携带方便的需要;可折弯电子产品展开后可以获得较大的使用面积,满足了用户对大屏的需要。可折弯电子产品所具备的这些特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厂家的关注。
3.现有的可折弯电子产品,一般包括可折弯机构和屏幕组件,可折弯机构和屏幕组件相连,在需要折叠该可折弯电子产品时,通过折弯可折弯机构,进而带动屏幕组件折弯,实现整个电子产品的折弯效果。
4.但是现有的可折弯电子产品在折弯时,屏幕折弯半径太小,容易损坏屏幕。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柔性件按预设弯折半径弯折的可折弯电子设备。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折弯电子设备,该可折弯电子设备包括:
8.柔性件,所述柔性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连接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
9.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壳体和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壳体;
10.可折弯机构,所述可折弯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可折弯电子设备折弯时,所述可折弯机构支撑所述柔性件的第三部分以预设弯折半径弯折。
1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在折弯该可折弯电子设备时,通过可折弯机构能够支撑柔性件的第三部分以预设弯折半径弯折,使连接于壳体组件的柔性件的第三部分在弯折后形成水滴形,进而避免柔性件的第三部分折弯半径太小而导致柔性件的损坏。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可折弯电子设备部分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的部分分解图。
13.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可折弯电子设备部分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分解图。
14.图3为图1中的可折弯机构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分解图。
15.图4为图3中的安装座和固定件的立体图。
16.图5为本图1中的可折弯机构部分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的分解图。
17.图6为本图1中的可折弯机构部分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组装图。
18.图7为图3中的第一活动件和第二活动件的立体图。
19.图8为图3中的同步组件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分解图。
20.图9为图3中的撑屏组件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分解图。
21.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可折弯电子设备部分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22.图11为本技术提供的可折弯电子设备部分结构在一实施例中折弯状态时的示意图。
23.图12为图2中的可折弯机构在一实施例中折弯状态时的立体图。
24.图13为本技术提供的可折弯电子设备在一实施例中折弯状态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7.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28.参照图1,图1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可折弯电子设备部分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的部分分解图;该可折弯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组件8及与壳体组件8连接的可折弯机构200。该可折弯电子设备100通过可折弯机构200使壳体组件8能够折叠。在该实施例中,该可折弯电子设备100包括一柔性件,例如柔性显示屏(图未示)。该柔性件连接于壳体组件8及可折弯机构200,用于显示图像、文字等信息。
29.具体地,柔性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三部分连接于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之间。壳体组件8包括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分别连接于可折弯机构的200的两侧,并且第一壳体81与柔性件的第一部分连接,通过第一壳体81支撑柔性件的第一部分;第二壳体82与柔性件的第二部分连接,通过第二壳体82支撑柔性件的第二部分。在该可折弯电子设备折弯时,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相对转动一定的角度,柔性件的第一部分、第二部件随第一壳体81、第二壳体82折弯,可折弯机构200支撑柔性件的第三部分以预设弯折半径弯折。
30.本技术的可折弯电子设备在折弯时,通过可折弯机构200支撑柔性件的第三部分以预设弯折半径弯折,以避免柔性件的第三部分折弯半径太小而导致柔性件的损坏。
31.参照图2,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可折弯电子设备部分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分解图。该可折弯机构200包括安装组件1、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3、第一活动件4、第二活
动件5和同步组件6。同步组件6设置于安装组件1,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分别转动连接于安装组件1相对的两侧,第一活动件4活动连接于第一连接件2及同步组件6,第二活动件5活动连接于第二连接件3及同步组件6,并且第一活动件4和第二活动件5分别位于安装组件1相对的两侧。第一壳体81与第一连接件2连接,第二壳体82与第二连接件3连接。其中,同步组件6用于使位于安装组件1两侧的第一活动件4、第二活动件5同步转动,进而使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同步转动,使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同步转动。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相对转动时,柔性件跟随弯折或展开。
32.具体地,在折弯该可折弯电子设备时,沿相对的方向折弯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沿相对的方向转动并带动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3转动,第一活动件4、第二活动件5在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3的带动也作相对转动,并支撑柔性件的第三部分以预设弯折半径弯折。其中,在同步组件6的作用下,第一活动件4与第二活动件5作同步转动,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作同步转动,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作同步转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相对的方向是指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沿相对的方向转动时,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支撑柔性件的表面相向。同时,相背的方向是指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沿相背的方向转动时,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支撑柔性件的表面相背。
33.进一步地,第一壳体81的绕转圆心与第一连接件2的绕转圆心同心,但与第一活动件4的绕转圆心不同心;第二壳体82的绕转圆心与第二连接件3的绕转圆心同心,但与第二活动件5的绕转圆心不同心。或者说,第一连接件2的转动轴线相比第一活动件4的转动轴线更靠近该可折弯电子设备的弯折轴线,第二连接件3的转动轴线相比第二活动件5的转动轴线更靠近该可折弯电子设备的弯折轴线。进一步的,在第一连接件2或第二连接件3转动第一角度,以带动第一活动件4或第二活动件5转动第二角度,第一角度大于第二角度。在该可折弯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活动件4和第二活动件5呈一夹角,使连接于该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的柔性件的第三部分能够以预设弯折半径弯折,形成水滴形,进而避免屏幕折弯半径太小而导致屏幕损坏。
34.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活动件4和第二活动件5之间的夹角,可预先限定柔性件的第三部分的弯折半径。
35.参照图3,图3所示为图1中的可折弯机构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分解图。安装组件1包括安装座11和固定件12,安装座11开设有安装腔111。在本实施例中,安装腔111呈“u”形结构。同步组件6设置于安装腔111内,第一活动件4和第二活动件5分别与同步组件6转动连接并位于安装座11的两侧,固定件12连接于安装座11并位于同步组件6的上方。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通过滑轨、凹槽与固定件12配合转动连接,并且对称地位于固定件12的两端部120的两侧。具体地,固定件12的每一端部120的两侧均连接有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3。同时,第一活动件4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安装座11两端的第一连接件2活动连接,使第一活动件4能够相对第一连接件2滑动和转动;第二活动件5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安装座11两端的第二连接件3活动连接,使第二活动件5能够相对第二连接件3滑动和转动。第一壳体81与位于安装座11一侧的第一连接件2连接,第二壳体82与位于安装座11另一侧的第二连接件3连接,使得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分别位于安装座11的两侧。
36.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同步组件6设置有两个,两个同步组件6间隔地设置于安装腔111的两端。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同步组件6也可以仅设置有一个,或者也可以
设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
37.参照图4至图6,图4所示为图3中的安装座和固定件的立体图;图5所示为图1中的可折弯机构部分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的部分分解图;图6所示为图1中的可折弯机构部分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组装图。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1整体呈长条状,其截面呈u型,使其外表面呈弧形结构。安装座11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12。固定件12包括主体部121,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121呈长条形。主体部121上间隔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21a和第三连接孔121b,第二连接孔121a与第一连接孔112的对应设置。在固定件12与安装座11连接时,将螺栓穿过第二连接孔121a、第一连接孔112,以实现固定件12与安装座11的固定连接。主体部121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缺口121c。主体部121相对的两端部120均开设有第一凹槽121d和第二凹槽121e。
38.继续参照图5和图6,第一连接件2包括第一连接件本体21和第一滑轨22,第一连接件本体21开设有第一滑槽211,第一滑轨22设置于第一连接件本体21,并且第一滑轨22与第一凹槽121d配合。第一连接件2经第一滑轨22、第一凹槽121d与固定件12配合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3包括第二连接件本体31和第二滑轨32,第二连接件本体31开设有第二滑槽311,第二滑轨32设置于第二连接件本体31,并且第二滑轨32与第二凹槽121e配合。第二连接件3经第二滑轨32、第二凹槽121e与固定件12配合转动连接。
39.进一步地,第一凹槽121d和第二凹槽121e以弧形延伸,第一凹槽121d和第二凹槽121e的轴心平行,且第一凹槽121d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二凹槽121e的延伸长度,或者第二凹槽121e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凹槽121d的延伸长度,以减少安装组件1的横向宽度。
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3与固定件12通过凹槽、滑轨的方式转动连接。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3与固定件12也可以通过圆孔、圆轴的方转动连接。
41.参照图7,所示为图3中的第一活动件和第二活动件的立体图。第一活动件4包括第一活动件本体41和多个第一凸块4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动件本体41呈长条状。多个第一凸块42间隔连接于第一活动件本体41一侧,并且各第一凸块42与固定件12一侧的缺口121c对应设置,部分第一凸块42开设有第四连接孔411。第一活动件4的两端分别通过凸柱(例如销轴)连接于位于固定件12的两端部120的第一连接件2的第一滑槽211。第二活动件5包括第二活动件本体51和多个第二凸块5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活动件本体51呈长条状。多个第二凸块52间隔连接于第二活动件本体51的一侧,并且各第二凸块52与固定件12另一侧的缺口121c对应设置,部分第二凸块52开设有第五连接孔511。第二活动件5的两端分别通过凸柱连接于位于固定件12的两端部120的第二连接件3的第二滑槽311。
42.本技术通过滑槽和凸柱的设置,使第一连接件2和第一活动件4通过滑槽和凸柱的配合滑动连接,第二连接件3和所述第二活动件5通过滑槽和凸柱的配合滑动连接。当第一壳体81、第二壳体82旋转时,通过滑槽带动第一活动件4、第二活动件5旋转,使第一活动件4、第二活动件5能够随壳体组件8的转动而转动。
43.参照图8,所示为图3中的同步组件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分解图。同步组件6包括第一齿轮轴61、第二齿轮轴62、第一齿轮63、第二齿轮64、第一固定块65、第二固定块66和阻尼件67。第一固定块65和第二固定块66相对设置,第一固定块65开设有第一安装孔651和第二安装孔652,第一安装孔651与第三连接孔121b对应设置。第二固定块66开设有第三安装孔
661和第四安装孔662,第三安装孔661也与第三连接孔121b对应设置。阻尼件67设置于第一固定块65和第二固定块66之间并靠近第一固定块65的一端。第一齿轮63、第二齿轮64设置于阻尼件67和第二固定块66之间。第一齿轮轴61的一端穿设于阻尼件67、第二安装孔652,与第一固定块65转动连接,第一齿轮轴61的另一端穿设于第四安装孔662,与第二固定块66转动连接。第二齿轮轴62的一端穿设于阻尼件67、第二安装孔652,与第一固定块65转动连接,第二齿轮轴62的另一端穿设于第四安装孔662,与第二固定块66转动连接。第一齿轮轴61与第一齿轮63啮合,第一齿轮63与第二齿轮64啮合,第二齿轮64与第二齿轮轴62啮合。第一活动件4与第一齿轮轴61转动连接,第二活动件5与第二齿轮轴62转动连接。在折弯该可折弯电子设备时,通过第一齿轮轴61、第二齿轮轴62驱动第一活动件4和第二活动件5同步转动,进动驱动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同步转动。
44.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主动件驱动壳体组件同步转动,对空间位置有要求,使整体空间变大,本技术采用从动件驱动壳体组件同步转动,减少内部空间需求。
45.进一步地,同步组件6还包括隔离件68,隔离件68设置有两个,两个隔离件68分别位于第一齿轮63、第二齿轮64的两端部,并且隔离件68紧挨于齿轮的端面,通过隔离件68隔离开齿轮的端面与固定块的端面,防止齿轮转动时被固定块卡住。
46.参照图9,所示为图3中的撑屏组件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分解图。该可折弯电子设备还包括撑屏组件7,撑屏组件7设置于可折弯机构200的两侧。其中,第一壳体81经撑屏组件7与第一连接件2连接,第二壳体82经撑屏组件7与第二连接件3连接,通过撑屏组件7使连接于第一壳体81、第二壳体82的柔性件在展开时能够被撑平。
47.在本实施方式中,撑屏组件7设置有四个,4个撑屏组件7对称地设置在可折弯机构200的两端部的两侧,即可折弯机构200每一端部的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一对撑屏组件7。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该可折弯机构200也可以包括2个撑屏组件7,2个撑屏组件7对称地设置在可折弯机构200的两侧。
48.具体地,撑屏组件7包括滑动件支架71、滑动件72和弹性件73。滑动件支架71连接于第一连接件2或第二连接件3,滑动件72滑动连接于滑动件支架71,并且滑动件72与第一壳体81或第二壳体82连接。弹性件73位于滑动件72和滑动件支架71之间,并且弹性件73抵推滑动件72以使第一壳体81或第二壳体82保持向远离可折弯机构200移动的趋势。
49.进一步地,滑动件支架71包括支架本体711、第一限位部712和第二限位部713,第一限位部712和第二限位部713分别连接于支架本体711。滑动件72包括滑动件本体721和第三限位部722,第三限位部722连接于滑动件本体721。滑动件本体721开设有限位槽721a,限位槽721a与第一限位部712对应设置。支架本体711连接于第一连接件2或第二连接件3,滑动件本体721滑动连接于支架本体711,弹性件73的一端套设置于第二限位部713,弹性件73的另一端套设于第三限位部722,第一限位部712位于限位槽721a内,通过第一限位部712的限制,使滑动件72不被完全弹出。第一壳体81或第二壳体82连接于滑动件72。
50.在连接于第一壳体81、第二壳体82的屏幕由弯折状态变为展开状态时,弹性件73抵推滑动件72,以使第一壳体81或第二壳体82保持向远离安装组件1移动的趋势,进而使连接于该可折弯机构的柔性件在展开时能够被绷紧,防止柔性件展开时下榻变形。
51.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均包括连接部和抵持部,其中,连接部与安装组件1转动连接,抵持部与撑屏组件连接。
52.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73为弹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73也可以为其他们具有弹性的部件。
53.整体组装时,将同步组件6安装于安装腔111内,第一活动件4的第四连接孔411套设于第一齿轮轴61,使第一活动件4与同步组件6转动连接。第二活动件5的第五连接孔511套设于第二齿轮轴62,使第二活动件5与同步组件6转动连接。将固定件12连接于安装座11并位于同步组件6的上部,使第一凸块42位于固定件12一侧的缺口121c内,第二凸块52位于固定件12另一侧的缺口121c内。将第一连接件2与固定件12连接,使第一滑轨22位于第一凹槽121d内,并使第一活动件4通过凸柱滑动连接于第一凹槽121d。将第二连接件3与固定件12连接,使第二滑轨32位于第二凹槽121e内,并使第二活动件5通过凸柱滑动连接于第二凹槽121e。将支架本体711通过螺栓连接于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3,将第一壳体81、第二壳体82通过螺栓连接于滑动件72,并使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分别位于安装座11的两侧。组装好的可折弯电子设备100在展开状态时参照图10所示,在折弯状态时参照图11所示,图10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可折弯电子设备部分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11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可折弯电子设备部分结构在一实施例中折弯状态时的示意图。
54.参照图12和图13,图12所示为图2中的可折弯机构在一实施例中折弯状态时的立体图;图13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可折弯电子设备在一实施例中折弯状态时的剖视图。本技术在折弯起该可折弯电子设备时,第一壳体81绕第一连接件2与固定件12的连接点转动,第二壳体82绕第二连接件3与固定件12的连接点转动,第一活动件4绕同步组件6的第一齿轮轴61转动,第二活动件5绕第二齿轮轴62转动,使第一活动件4、第二活动件5和第一壳体81、第二壳体82形成错动,连接于第一壳体81、第二壳体82的柔性件的第三部分与第一壳体81、第二壳体82、第一活动件4、第二活动件5及固定件12的上表面相切,形成水滴形。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壳体81、第二壳体82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3,因此,第一壳体81绕第一连接件2的旋转圆心转动,第二壳体82绕第二连接件3的旋转圆心转动,第一活动件4绕第一齿轮轴61转动,第二活动件5绕第二齿轮轴62转动,壳体组件与活动件的绕转圆心不同心,使得壳体组件与活动件形成错动,从而使连接于该可折弯机构的柔性件在弯折时其第三部分逐渐形成水滴形,以避免柔性件折弯半径太小而导致柔性件的损坏。
5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