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测距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10:10: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测距补偿装置,进一步为一瞄准器,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瞄准器的补正机构。


背景技术:

2.已知瞄准器的补正机构的基座与分段环固定在本体上不会转动,而调整盖利用螺丝迫紧方式可带动调整螺丝同步旋转,分段环的内周面上设有复数个沟槽,调整螺丝上设置有深孔以装入弹簧及钢珠,当调整盖旋转时,受弹簧抵顶的钢珠在沟槽之间滚动,可产生喀喀(click)的感觉与声响。
3.已知瞄准器的补正机构在进行归零设定时,必须使用手工具将迫紧螺丝取出,才能分离调整盖,然后将调整盖重新组入及空转,当转至零点位置时,再将迫紧螺丝锁入而完成归零设定。
4.由于归零设定必须借助手工具来完成,对于操作及携行而言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测距补偿装置,进一步为一瞄准器的补正机构,不需要使用手工具即可进行归零设定。
6.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测距补偿装置,其中一实施例的测距补偿装置包括基座、调整组件及调整盖。其中调整盖包含第一接合部及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使该调整盖定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调整单元链接于该基座,该调整单元包含第二接合部而与该调整盖的第一接合部连结。其中,当该调整盖定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调整盖的第一接合部链接于该调整单元的第二接合部,使该调整盖旋转时可带动该调整单元相对于该基座轴向移动。当该调整盖定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调整盖的第一接合部与该调整单元的第二接合部脱离连结,使该调整盖旋转时,该调整单元相对于该基座固定。
7.在另一实施例中,测距补偿装置更包括限位螺丝,该限位螺丝包括顶部及底部,该调整盖包括螺丝通孔及内凸缘形成在该螺丝通孔内,该调整单元包括调整组件,该限位螺丝穿过该螺丝通孔且该底部与该调整组件固接,但该顶部被该内凸缘限制在该螺丝通孔内。
8.在另一实施例中,测距补偿装置更包括弹性件及定位销,其中该调整单元更包括第一套筒,该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该第一套筒包括管状部,该弹性件设置于该管状部内且顶抵于该定位销,使该定位销进入于该第一凹槽或该第二凹槽,而将该调整盖定位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
9.在另一实施例中,测距补偿装置更包括分段环、球体及弹簧,其中该调整单元更包括第二套筒,该第一套筒部份插入并抵顶于该第二套筒内,使该第一套筒旋转时能带动该第二套筒旋转,而该调整组件更穿入该第二套筒内,该分段环设有复数个沟槽,该弹簧抵顶
于该球体及该第二套筒,该球体可停驻在其中一沟槽中,当该第二套筒旋转时可带动该球体在这些沟槽之间滚动。
10.在另一实施例中,测距补偿装置更包括高度设定环及基座盖,该高度设定环外套且固定于该第二套筒,该基座盖固定于该基座而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置该分段环及该球体并且用于挡止该高度设定环而提供零点停止。
11.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接合部包括第一齿部,该第一套筒包括该第二接合部,该第二接合部包括第二齿部,当该调整盖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齿部啮合于该第二齿部,当该调整盖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齿部脱离该第二齿部。
12.在另一实施例中,测距补偿装置更包括定位环,该定位结构包括容纳槽,该调整单元包括调整组件,该调整组件包括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该第一凹槽及该第二凹槽其中之一可选择性与该容纳槽配合以容置该定位环,而将该调整盖定位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
13.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容纳槽的截面积大小为a,该第二凹槽的截面积大小为b,该第一凹槽的截面积大小为b’,该定位环的截面积大小为c,该定位环满足底下任一条件式:0.7c≦(a b)≦c及0.7c≦(a b’)≦c。
14.在另一实施例中,测距补偿装置更包括弹簧及球体,该调整组件包括管状部,该弹簧设置于该管状部内且顶抵于该球体,该基座设有复数个沟槽,该球体可停驻在其中一沟槽中,当该调整盖旋转而带动该调整组件时,可同时带动该球体在这些沟槽之间滚动。
15.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接合部为第一齿部,该第二接合部为第二齿部,当该调整盖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齿部啮合于该第二齿部,当该调整盖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齿部脱离该第二齿部。
16.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测距补偿装置进一步为一瞄准器,该瞄准器包括本体、物镜组、正立镜筒及目镜组,其中该物镜组、该正立镜筒以及该目镜组沿光轴依序设置在该本体内。该调整组件抵顶于该正立镜筒,当该调整组件相对于该基座轴向移动时,可进行弹着点的补正。当该调整盖与该调整组件脱离链接时,在该调整盖旋转时该调整组件相对于该基座静止而不随该调整盖旋转而被带动。
17.实施本发明的测距补偿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补正机构不需要使用手工具即可进行归零设定。在另一方面,使用者将调整盖上提来进行归零设定时,调整盖并不会自动下压回复原位,而是需要借助手动下压来完成,如此可以减少使用者的误操作。
附图说明
18.图1是依据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的瞄准器的示意图;
19.图2为图1的补正机构的爆炸图。
20.图3是图2的补正机构的组合剖视图。
21.图4显示图3的补正机构的调整盖上提的情形。
22.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瞄准器的补正机构另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23.图6是图5的补正机构的组合剖视图。
24.图7显示图6的补正机构的调整盖上提的情形。
25.图8为图7的viii局部放大图。
26.图9为图8中移除定位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请参阅图1,本发明的测距补偿装置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一瞄准器10,其包括本体101、物镜组102、正立镜筒104、目镜组106以及补正机构30,其中物镜组102及目镜组106分别设置于本体101的二端,而正立镜筒104设置于物镜组102及目镜组106之间,使得物镜组102、正立镜筒104以及目镜组106沿光轴oa依序排列。补正机构30设置于本体101上,而补正机构30的调整组件316抵顶于正立镜筒104。欲进行正立镜筒104光轴调整,即弹着补正时,使用者旋转补正机构30的调整盖302,使调整组件316沿着轴线l1移动以进行弹着点的补正,其细节将于底下说明。值得注意的是,补正机构30可为高度补正机构或风偏补正机构。
28.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测距补偿装置的补正机构30其中一实施例,其包括限位螺丝310、调整盖302、第一压环314、第一套筒312、至少一弹性件(例如压缩弹簧)349、至少一定位销348、高度设定环335、固定螺丝(set screw)334、基座盖318、第二套筒320、至少一球体(例如钢珠)328、至少一弹簧329、对位环330、调整组件316、分段环324、第二压环306及基座336。其中调整组件316、第一套筒312、第二套筒320组合成调整单元。
29.限位螺丝310包括顶部3102、本体3104及底部3106,其中顶部3102的直径大于本体3104的直径,而本体3104的直径大于底部3106的直径。底部3106表面设置有螺纹,用于螺接调整组件316顶部的盲孔3162。
30.调整盖302外周面上有刻度,内周面上则设置有第一接合部(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齿部3026)。另外,调整盖302由顶部中心向下延伸出柱体3021,在柱体302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凹槽3027及第二凹槽3028),用于与定位销348配合,使调整盖302在进行归零设定时能够定位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在柱体3021内还设置有螺丝通孔3022,而在螺丝通孔3022内设置内凸缘3024。限位螺丝310的本体3104及底部3106可穿出螺丝通孔3022,但限位螺丝310的顶部3102被内凸缘3024限制在螺丝通孔3022内。
31.第一套筒312具有一套筒本体3121,由套筒本体3121的顶部延伸出至少一(本实施例为二个)管状部3122,在管状部3122的末端则设置有第二接合部(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二齿部3124),用于与调整盖302内周面的第一齿部3026啮合,使调整盖302旋转时可带动第一套筒312绕着轴线l1一起旋转。第一压环314环设于第一套筒312的顶部并且位于管状部3122的一端。弹性件349设置于管状部3122内,弹性件349的一端顶抵于第一压环314,另一端则顶抵于定位销348,使定位销348突出于管状部3122的另一端,突出的定位销348将伸入调整盖302的第一凹槽3027或者第二凹槽3028而对调整盖302产生定位效果。
32.第一套筒312的套筒本体3121之底部插入第二套筒320的顶部直到接触于第二套筒320内的凸出壁3204为止。
33.高度设定环335利用内螺纹螺合于第二套筒320的外螺纹,因此当使用者拆开调整盖302后即可旋转高度设定环335(相对于第二套筒320来旋转)使高度设定环335上下移动,当补正机构30的零点位置确定后,用户即可旋转使高度设定环335向下移动直到接触于基座盖318为止,然后令固定螺丝334抵顶于第二套筒320时,高度设定环335即无法相对于第二套筒320来旋转而被定位于一高度位置,以便弹着补正操作时提供零点停止(zero stop)作用。
34.第二套筒320包括至少一(本实施例为二个)侧向延伸的管状部3202,用于容纳弹簧329及球体328。基座盖318与基座336组合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分段环(click ring)324及第二套筒320的管状部3202。在分段环324内表面上设置有复数个平行沟槽3242。第二压环306用于压制及固定基座盖318。
35.对位环330固定于基座盖318外,调整盖302则是部分地包覆对位环330,调整盖302外周面设有刻度,而对位环330外周面设有标线,在调整盖302旋转时该标线可提供对位功用。
36.于本实施例中,调整组件316为调整螺丝,调整组件316的顶部穿入并螺合于第一套筒312内,在调整组件316的顶部设置有盲孔3162,限位螺丝310的底部3106螺合于盲孔3162内。调整组件316外表面上形成有一突出的挡止壁3164,第二套筒320的凸出壁3204被夹持在第一套筒312的套筒本体3121之底部与调整组件316的挡止壁3164之间,因此当第一套筒312旋转时,第一套筒312可利用套筒本体3121的底部与第二套筒320的凸出壁3204之间摩擦力而带动第二套筒320一起旋转,而当第二套筒320旋转时,第二套筒320可利用凸出壁3204与挡止壁3164之间的摩擦力而带动调整组件316一起旋转。
37.欲进行弹着补正时,使用者旋转调整盖302,调整盖302将依序带动第一套筒312、第二套筒320、调整组件316产生旋转,由前述可知,本实施例中的调整盖302与调整组件316为间接链接。由于调整组件316与基座336螺接而基座336固定不动,因此旋转的调整组件316会同时沿着轴线l1向上或向下移动,以进行弹着点的补正。
38.如前述,当调整盖302带动第一套筒312旋转时,第一套筒312也将带动第二套筒320一起旋转,于是球体328在分段环324内表面上的沟槽3242之间滚动,产生喀喀(click)的感觉与声响。
39.如果欲回到零点位置,用户可持续向下旋转调整盖302,此时高度设定环335(螺合于第二套筒320上)将跟着第二套筒320及调整组件316下降,直到抵顶于基座盖318为止,即代表回到零点位置。
40.欲进行归零设定时,使用者将调整盖302上提,使得调整盖302的第一齿部3026与第一套筒312的第二齿部3124分离,如图4所示,所以使用者旋转调整盖302进行归零设定时,调整盖302并不会带动第一套筒312旋转。而在完成归零设定操作后,使用者便可压回调整盖302,使调整盖302的第一齿部3026重新啮合于第一套筒312的第二齿部3124,以便进行后续弹着补正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当使用者将调整盖302上提,将迫使定位销348在第一凹槽3027的斜面引导下退出第一凹槽3027,弹性件349同时被压缩,直到第二凹槽3028上升至定位销348旁,弹性件349的回复力将使定位销348进入第二凹槽3028产生新的定位,如图4所示,使调整盖302不会向下掉。当完成归零设定后,使用者便可压回调整盖302,迫使定位销348在第二凹槽3028的斜面引导下退出第二凹槽3028,同时压缩弹性件349,然后第一凹槽3027下降至定位销348旁,定位销348藉由弹性件349的回复力而重新进入第一凹槽3027产生定位,回到图3所示的状态。
41.值得注意的是,限位螺丝310的底部3106螺合于调整组件316顶部的盲孔3162,因此当调整盖302被上提时,限位螺丝310并不随着调整盖302被上提,而限位螺丝310的顶部3102直径较本体3104为大,受到螺丝通孔3022的内凸缘3024的限制,限位螺丝310的顶部3102无法离开螺丝通孔3022,进而确保调整盖302不会与限位螺丝310分离。
42.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本发明测距补偿装置的补正机构50另一个实施例,其包括限位螺丝510、调整盖502、定位环548、调整单元(包括调整组件516)、球体(例如钢珠)528、弹簧529、对位环530、o型环540、e型扣550及基座536。
43.限位螺丝510包括顶部5102、本体5104及底部5106,其中顶部5102的直径大于本体5104的直径,而本体5104的直径大于底部5106的直径。底部5106表面设置有螺纹,用于螺接调整组件516的盲孔5162。
44.调整盖502由顶部中心向下延伸出柱体5021,在柱体5021外周面设置定位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为容纳槽5025),而在柱体5021内设置有螺丝通孔5022,螺丝通孔5022具有内凸缘5024。限位螺丝510的本体5104及底部5106可穿出螺丝通孔5022,但限位螺丝510的顶部5102被内凸缘5024限制在螺丝通孔5022内。调整盖302由顶部更向下延伸出一环状壁5020,环状壁5020围绕着柱体5021,在环状壁5020的内周面设置有第一接合部(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齿部5026),用于与调整组件516的第二接合部(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二齿部5164)啮合,使调整盖502旋转时可带动调整组件516绕着轴线l2一起旋转,由前述可知,本实施例中的调整盖502与调整组件516为直接链接。另外,在调整盖502外周面上设有刻度。
45.调整组件516的内部由上至下依序设置有第二凹槽5167、第一凹槽5168及盲孔5162,其中第二凹槽5167或第一凹槽5168与前述容纳槽5025配合来容纳定位环548,定位环548夹置于其中而产生干涉变形,并且可将调整盖302定位于不同位置。
46.另外,在调整组件516的外部由上至下依序设置有第二齿部5164、管状部5169、环形槽5165及外螺纹5166,其中管状部5169是朝侧向延伸而出,用于容纳弹簧529及球体528,环形槽5165用于容纳o型环540,o型环540夹挤在调整组件516及基座536之间,可产生防水及气密效果,调整组件516的外螺纹5166则是与基座536的内螺纹5364相互螺合。
47.基座536为中空,在基座536内部设置有容置空间5361及通孔5363,其中容置空间5361用于容置调整组件516的管状部5169,在容置空间5361内表面上设置有复数个平行沟槽5362。通孔5363与容置空间5361相连,在通孔5363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5364,用于与调整组件516的外螺纹5166相互螺合。
48.对位环530固定于基座536外,调整盖502则是部分地包覆对位环530,调整盖502外周面设有刻度,而对位环530外周面设有标线,在调整盖502旋转时该标线可提供对位功用。
49.欲进行弹着补正时,使用者旋转调整盖502,调整盖502藉由互相啮合的第一齿部5026及第二齿部5164而带动调整组件516产生旋转,由于调整组件516与基座536螺接而基座536固定不动,因此旋转的调整组件516会同时沿着轴线l2向上或向下移动,以进行弹着点的补正。在调整组件516的底部设置e型扣550,可防止调整组件516向上移动脱离基座536。
50.当调整盖502带动调整组件516旋转时,设置在管状部5169一端的球体528将在基座536的沟槽5362之间滚动,可产生喀喀的感觉与声响。
51.欲进行归零设定时,使用者将调整盖502上提,使得调整盖502的第一齿部5026与调整组件516的第二齿部5164分离,如图7所示,所以当使用者旋转调整盖502进行归零设定时,调整盖502并不会带动调整组件516旋转。而在完成归零设定操作后,使用者便可压回调整盖502,使调整盖502的第一齿部5026重新啮合于调整组件516的第二齿部5164,以便进行后续弹着补正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定位环548夹置于第一凹槽5168与容纳槽5025之间
的定位环548,当使用者将调整盖502上提,将迫使定位环548离开第一凹槽5168然后进入第二凹槽5167产生新的定位,使调整盖502不会向下掉。当完成归零设定后,使用者便可压回调整盖502,迫使定位环548回到第一凹槽5168产生定位,即回到图6所示的状态。
52.如前述,定位环548夹置于第二凹槽5167与容纳槽5025之间(或第一凹槽5168与容纳槽5025之间)而产生干涉变形,其中会影响干涉变形的因素之一是,定位环548在选择材质上有硬度上的区别,而硬度较高的定位环548之变形程度会小于硬度较低的定位环548,另一会影响干涉变形的因素为,调整组件516的第一凹槽5168及第二凹槽5167之深度可决定与定位环548的干涉量大小,两种因素的组合进而影响调整盖502上提及下压动作的紧度手感。请同时参阅图8及图9,其中图8为图7的viii局部放大图,图9为图8中移除定位环548的示意图,假设容纳槽5025的截面积大小为a,第二凹槽5167的截面积大小为b,第一凹槽5168的截面积大小为b’,定位环548在未干涉变形前的截面积大小为c,为提供适当的操作手感,本发明至少满足底下任一条件式,而于最佳实施例中,本发明同时满足底下二个条件式:
53.0.7c≦(a b)≦c;
54.0.7c≦(a b’)≦c。
55.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限位螺丝510的底部5106螺合于调整组件516的盲孔5162,因此当调整盖502被上提时,限位螺丝510并不随着调整盖502被上提,而限位螺丝510的顶部5102直径较本体5104为大,受到螺丝通孔5022的内凸缘5024的限制,限位螺丝510的顶部5102无法离开螺丝通孔5022,进而确保调整盖502不会与限位螺丝510分离。
56.由以上叙述可知,本发明的补正机构不需要使用手工具即可进行归零设定。在另一方面,使用者将调整盖上提来进行归零设定时,调整盖并不会自动下压回复原位,而是需要借助手动下压来完成,如此可以减少使用者的误操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