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06:22: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触控结构布线设计的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便携式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平板计算机、媒体播放器等消费性电子产品大多都采用触控结构作为输入设备,以使产品具有更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根据其触控原理的不同,触控结构包括电阻式触控结构、电容式触控结构、红外式触控结构以及声波式触控结构等。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触控结构包括电阻式、电容式、光学式、音波式等触控结构。其中,尤以电容式触控结构的应用更为广泛。电容式触控结构由于其触控灵敏度好、使用寿命长、不易被外界信号干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
3.在现有的电容式触摸屏设备中,可以通过在触摸屏体上设置的氧化铟锡 (indium tin oxides,ito)感应电极之间的互电容来实现触摸屏设备的触摸。在触摸屏设备的触摸屏体中可以采用双层互电容或单层互电容方案,在触摸屏体上设置有互电容即感应节点,每个感应节点对应一个驱动电极和一个接收电极,且每个驱动电极和接收电极都需要单独引接线,且每根引接线需要一个接口即绑定焊盘(bonding pad)与触摸屏体外部电路相连,在驱动电极和接收电极数量较多时会导致绑定焊盘数量多,进而使得触控屏设备的布线难度大以及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触控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布线难度大以及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5.一种触控装置,包括盖板、第一功能层、第二功能层以及柔性电路板;所述盖板、所述第一功能层以及所述第二功能层重叠设置,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功能层上,且与所述第一功能层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功能层被图案化形成多个驱动电极、多个接收电极以及多条信号引线;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功能层上方的辅助功能层;所述辅助功能层包括绝缘层以及穿透所述绝缘层设置的多个过孔;所述第一功能层还被图案化形成多条连接引线;每条所述信号引线的一端与一个所述驱动电极或一个所述接收电极电性连接,另一端与一条连接引线电性连接;多个所述驱动电极和多个所述接收电极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所述连接引线用于将具有相同功能的多个所述驱动电极或多个所述接收电极对应的多条所述信号引线的末端电性连接,且与一个所述过孔电性连接,以将多个所述驱动电极或多个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
6.可选地,所述第二功能层包括下基板、发光层以及上封装层;所述发光层设置于所述下基板和所述上封装层之间;所述下基板部分相对所述发光层以及所述上封装层外露;所述上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层的上表面以及侧面,以将所述发光层密封;所述第一功能层覆盖所述上封装层的上表面以及侧面,且覆盖所述下基板相对所述发光层以及所述上封装
层外露的部分;所述辅助功能层与所述第一功能层以及所述发光层重叠设置。
7.可选地,所述触控装置定义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所述显示区域设置的非显示区域;所述非显示区域还包括辅助区域;所述连接引线包括第一连接引线和第二连接引线;所述第一连接引线用于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所述驱动电极或所述接收电极对应的多条所述信号引线的末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引线由所述显示区域向所述辅助区域延伸;所述第二连接引线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引线与所述过孔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引线位于所述辅助区域内。
8.可选地,所述触控装置定义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所述显示区域设置的非显示区域;所述非显示区域还包括辅助区域;所述连接引线包括第一连接引线和第二连接引线;所述第一连接引线用于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所述驱动电极或所述接收电极对应的多条所述信号引线的末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引线由所述显示区域向远离所述辅助区域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引线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引线与所述过孔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引线设置于与所述辅助区域相对的所述非显示区域内,且由远离所述辅助区域的一端围绕所述显示区域延伸至所述辅助区域内。
9.可选地,所述第二功能层包括下基板、发光层以及上封装层;所述发光层设置于所述下基板和所述上封装层之间;所述下基板部分相对所述发光层以及所述上封装层外露;所述上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层的上表面以及侧面,以将所述发光层密封;所述第一功能层覆盖所述上封装层的上表面以及侧面,且覆盖所述下基板相对所述发光层以及所述上封装层外露的部分;所述辅助功能层与所述发光层共面设置,且位于所述下基板相对所述发光层以及所述上封装层外露的部分的上方。
10.可选地,所述触控装置定义有显示区域以及围绕所述显示区域设置的非显示区域;所述非显示区域还包括辅助区域;所述辅助区域与所述辅助功能层重叠设置;所述连接引线包括第一连接引线和第二连接引线;所述第一连接引线用于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所述驱动电极或所述接收电极对应的多条所述信号引线的末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引线由所述显示区域向所述辅助区域延伸;所述第二连接引线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引线与所述过孔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引线位于所述辅助区域内。
11.可选地,所述信号引线覆盖所述上封装层的侧面以及所述下基板相对所述发光层以及所述上封装层外露的部分。
12.可选地,所述触控装置定义有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进一步划分形成多个电极区域以及多个走线区域;所述驱动电极以及所述接收电极形成于所述电极区域内;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电极区域与所述走线区域交替设置;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多个所述驱动电极成多列设置,多个所述接收电极成多列设置;同一所述电极区域内包括两列所述驱动电极以及夹设在两列所述驱动电极之间的一列所述接收电极;任意一个所述接收电极与位于其相对两侧的所述驱动电极构成一个感应电极组,以形成一个耦合电容节点。
13.可选地,位于同一列内的多个所述驱动电极具有不同的功能。
14.可选地,位于同一列内的多个所述接收电极根据功能划分为多个第一接收电极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交替设置,且相互齿合;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的功能与其他列内的多个所述接收电
极的功能不同。
15.上述触控装置,通过设置所述连接引线,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所述驱动电极对应的所述第一信号引线的末端电性连接,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所述接收电极对应的所述第二信号引线的末端电性连接,并通过所述辅助功能层与所述fpc电性连接,减少了所述触控装置中绑定焊盘的数量,并减少了所述fpc的连接引脚的数量,可优化所述触控装置的走线设计。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第一实施方式之所述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18.图3为图2中第一实施方式之所述第一功能层的平面示意图。
19.图4为图2中所述第一功能层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20.图5为图2中所述触控装置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21.图6为图1中第二实施方式之所述第一功能层的平面示意图。
22.图7为图6中所述第一功能层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23.图8为图1中第二实施方式之所述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24.图9为图8中第三实施方式之所述第一功能层的平面示意图。
25.图10为图9中所述第一功能层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26.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7.触控装置1、1a、1b
28.盖板10
29.第一功能层20、20a、20b、20c
30.第二功能层30
31.下基板31
32.发光层32
33.上封装层34
34.辅助功能层40、40a、40b
35.柔性电路板60
36.驱动电极21、21a-21f
37.接收电极23、23a-23h
38.信号引线25
39.第一信号引线251
40.第二信号引线252
41.接地引线27
42.连接引线28
43.第一连接引线281
44.第二连接引线282
45.绝缘层41
46.过孔43
47.显示区域101
48.非显示区域103
49.电极区域1011
50.走线区域1013
51.辅助区域1031
52.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没接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立即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5.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5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5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触控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58.请参照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触控装置1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装置1可以为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游戏机、交互式网络电视(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iptv)、智能式穿戴式设备、导航装置等等的可移动设备,也可以为台式电脑、服务器、数字电视等等的固定设备。所述触控装置1可具有触控功能、显示功能、指纹识别功能以及摄像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结合。
59.所述触控装置1包括盖板10、第一功能层20、第二功能层30以及辅助功能层40。
60.所述盖板10为透明材料或非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盖板10可以为玻璃基板、或其他具有高强度、高硬度材料的透明或者非透明基板。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板10可以由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酯 (poly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环烯烃共聚合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coc)或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pes)等材料制成。
61.请参阅图2,其为第一实施方式之所述触控装置1a的剖面示意图。所述第一功能层20a用于识别用户的触摸操作和/或生物特征。所述第一功能层20a设置于所述盖板10下方。所述第一功能层20a还覆盖设置于所述第二功能层30 上方,进一步地覆盖所述第二功能层
30的侧面。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功能层20a可以为触控层(图未示),以识别用户的触摸位置以及触摸力度中的至少一者或二者的结合。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功能层20a为单层互容式触控结构。所述第一功能层20a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功能层20a包括多个驱动电极21、多个接收电极23、多条信号引线25、多条接地引线27以及多条连接引线28。
62.请参阅图3及图4,其为第一实施方式之所述第一功能层20a的平面示意图以及部分放大示意图。所述触控装置1a进一步定义有显示区域101以及围绕所述显示区域101设置的非显示区域103。所述显示区域101进一步划分形成多个电极区域1011以及多个走线区域1013。在第一方向x上,所述电极区域1011 与所述走线区域1013交替设置。在所述电极区域1011内,所述第一功能层20a 被图案化形成多个所述驱动电极21以及多个接收电极23。其中,所述驱动电极 21的数量大于所述接收电极23的数量。所述驱动电极21以及所述接收电极23 同层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上,多个所述驱动电极21 呈多列设置,多个所述接收电极23也呈多列设置。在同一所述电极区域1011 内,一列所述接收电极23夹设在相邻两列所述驱动电极21之间。位于同一列内的多个所述驱动电极21具有不同的功能。相邻列内的具有相同功能的所述驱动电极21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部分相对。位于同一列且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接收电极23相互齿合。位于同一列内的多个所述接收电极23根据功能划分为多个第一接收电极23a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23b,且与其他列内的多个所述接收电极23的功能不同。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多个所述第一接收电极23a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23b的组合连接设置,且组合间相邻的两个所述接收电极23相互齿合。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任意一个所述接收电极23与位于其相对两侧的所述驱动电极21构成一个感应电极组(波浪线标示),以形成一个耦合电容节点。同一个所述接收电极23可与位于其相对两侧的所述驱动电极21构成多个所述感应电极组。
63.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显示区域101包括4个所述电极区域1011以及5个所述走线区域1013。在第一个所述电极区域1011 内包括第一至第六驱动电极21a-21f、三组第一接收电极23a以及第二接收电极 23b构成的组合。在第二个所述电极区域1011内包括第一至第六驱动电极 21a-21f、三组第三接收电极23c以及第四接收电极23d构成的组合。在第三个所述电极区域1011内包括第一至第六驱动电极21a-21f、三组第五接收电极23e 以及第六接收电极23f构成的组合。在第四个所述电极区域1011内包括第一至第六驱动电极21a-21f、三组第七接收电极23g以及第八接收电极23h构成的组合。以所述第一接收电极23a为例,所述第一接收电极23a的两侧对应有两个所述第一驱动电极21a以及两个所述第二驱动电极21b,所述第一接收电极23a 与位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极21a形成第一个所述感应电极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23a与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二驱动电极21b以及位于右侧所述第一驱动电极21a形成第二个所述感应电极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23a与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二驱动电极21b以及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驱动电极21b形成第三个所述感应电极组。另外,在相邻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23a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23b 齿合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23a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23b与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二驱动电极21b以及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驱动电极21b形成第四所述感应电极组。因此,在同一个所述电极区域1011内形成11个感应电极组,以形成11个耦合电容节点。
64.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所述第一功能层20a被图案化形成形成多条信号引线25、多
条接地引线27以及多条连接引线28。所述信号引线25可与所述驱动电极21以及所述接收电极23同层设置,也可以设置在不同层。所述信号引线 25位于所述走线区域1013。每条所述信号引线25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极21或所述接收电极23电性连接,另一端由所述走线区域1013沿所述第二方向y向靠近所述非显示区域103的辅助区域1031方向延伸至所述辅助区域1031内。所述信号引线25包括多条第一信号引线251以及多条第二信号引线252。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引线251和所述第二信号引线 252大致呈l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引线251和所述第二信号引线252的形状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所述第一信号引线251与所述驱动电极 21电性连接,用于将所述驱动电极21通过对应的所述连接引线28与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103内的所述辅助功能层40a电性连接。所述第二信号引线252与所述接收电极23电性连接,用于将所述接收电极23通过对应的所述连接引线28与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103内的所述辅助功能层40a电性连接。
65.请参阅图3,所述接地引线27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域103内。所述接地引线27用于提供接地信号。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地引线 27对称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域101的相对两侧,且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域103的辅助区域1031内。
66.请参阅图4,每条所述连接引线28包括第一连接引线281以及第二连接引线282。每条所述第一连接引线281用于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所述驱动电极21对应的所述第一信号引线251的末端电性连接,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所述接收电极 23对应的所述第二信号引线252的末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引线281位于所述显示区域101内。所述第二连接引线282将所述第一连接引线281与所述辅助功能层40a电性连接,以实现信号的传递。所述第二连接引线282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且位于所述辅助区域1031内。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引线281的数量等于所述驱动电极21划分的功能数量和所述接收电极23划分的功能数量之和。也就是说,其中一条所述连接引线28将所有所述第一驱动电极21a对应的所述第一信号引线251的末端电性连接,一条所述连接引线28将所有所述第一接收电极2a对应的所述第二信号引线252 的末端电性连接。
67.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功能层20a还可以包括生物特征识别层(图未示),以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生物特征可以为指纹、人脸、虹膜等等,但并不局限于此。
68.请参阅图2,所述第二功能层30设置于所述第一功能层20a下方。所述第二功能层30用于显示图像信息。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功能层30可以为液晶显示层(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显示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显示层、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amoled)显示层、电泳显示层等等,但并不局限于此。所述第二功能层30由导电材料制成,且可被图案化形成多个像素电极。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功能层30还可形成多个感光元件(图未示),例如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元件,以感测光线变化并产生响应的信号(图未示)。所述第二功能层30包括下基板31、发光层32以及上封装层34。
69.请参阅图2,所述下基板31为透明材料或非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盖板10 可以为玻璃基板、或其他具有高强度、高硬度材料的透明或者非透明基板。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
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基板31可以由如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pc),聚酯(poly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环烯烃共聚合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 coc)或聚醚砜(polyether sulfone,pes)等材料制成。所述下基板31用于支撑所述发光层32以及所述上封装层34。所述下基板31的长度大于所述发光层32 以及所上封装层34,使得所述下基板31部分相对所述发光层32以及所述上封装层34外露。所述下基板31部分相对所述发光层32以及所述上封装层34外露的部分被所述第一功能层20a覆盖。
70.请参阅图2,所述发光层32设置于所述下基板31上。所述发光层32可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结构(图未示)。
71.请参阅图2,所述上封装层34覆盖设置于所述发光层32的上表面以及侧面,以将所述发光层32密封。所述上封装层34的上表面以及侧面被所述第一功能层20a覆盖。
72.其中,在沿所述触控装置1的出光方向上,所述辅助区域1031位于所述第一功能层20a、所述发光层32、所述上封装层34重叠部分的上方。
73.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5,所述辅助功能层40a设置于所述盖板10和所述第一功能层20a之间。所述辅助功能层40a与每条所述接地引线27或所述连接引线28电性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沿所述触控装置1的出光方向上,所述辅助功能层40a位于所述第一功能层20a、所述发光层32、所述上封装层34重叠部分的上方,且与所述盖板10相抵接。所述辅助功能层40a包括绝缘层41以及穿透所述绝缘层41设置的多个过孔43。
74.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5,所述绝缘层41仅覆盖所述连接引线28。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层41也可以覆盖整个所述第一功能层20a。
75.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5,所述过孔43用于与所述接地引线27和所述连接引线28电性连接。所述过孔43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过孔43的数量等于所述接地引线27和所述连接引线28数量之和,且小于所述信号引线25和所述接地引线27的总数量。每个所述过孔43用于与每条所述接地引线27或所述连接引线 28电性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过孔43设置于所述辅助区域1031内。
76.请一并参阅图2,所述触控装置1还包括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60。所述fpc60用于建立所述辅助功能层40a与控制器(图未示)之间的电性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功能层20a通过所述辅助功能层40a实现与所述控制器之间的信号交互,例如将所述驱动电极21或所述接收电极23产生的触控感测信号通过所述辅助功能层40a和所述fpc60提供给所述控制器。所述 fpc60固定设置于所述下基板31上,且位于所述发光层32以及所述上封装层 34的侧面。所述fpc60与所述第一功能层20a位于所述下基板31上的部分共面设置。
77.请一并参阅图6及图7,其为第二实施方式之所述第一功能层20b的平面示意图。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所述第一功能层20b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所述第一功能层20a具有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描述的所述第一功能层20a的描述基本上均可以适用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所述第一功能层 20b,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所述信号引线25以及所述连接引线28。
78.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引线25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极21以及所述接收电极23电性连接,另一端沿所述第一功能层20b远离所述fpc60方向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域
103内。所述第一连接引线281位于所述辅助区域1031 内。所述第二连接引线282由所述辅助区域1031内向外延伸,且围绕所述显示区域101延伸至所述第一功能层20b靠近所述fpc60的所述非显示区域103内。其中,与所述第一信号引线251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引线282由所述辅助区域 1031内向外延伸,且围绕所述显示区域101的左侧延伸至所述第一功能层20b 靠近所述fpc60的所述非显示区域103内;与所述第二信号引线252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引线282由所述辅助区域1031内向外延伸,围绕所述显示区域101 的右侧延伸至所述第一功能层20b靠近所述fpc60的所述非显示区域103内。
79.请一并参阅图8,其为第三实施方式之所述触控装置1的剖面示意图。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所述触控装置1b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所述触控装置1a具有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描述的所述触控装置1a的描述基本上均可以适用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所述触控装置1b,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所述信号引线25、所述连接引线28以及所述辅助功能层40b。
80.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功能层40b位于所述上封装层34的侧面,且与所述fpc60共面设置。所述辅助功能层40b进一步位于仅覆盖所述下基板 31的所述第一功能层20的上方,且与所述盖板10间隔设置。所述信号引线25 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极21以及所述接收电极23电性连接。所述信号引线25的另一端沿靠近所述辅助区域1031的方向延伸,下拉覆盖所述上封装层34的侧面后延伸至仅覆盖所述下基板31的所述第一功能层20的上方。
81.请参阅图9及10,其为第三实施方式之所述第一功能层20c的平面示意图以及部分放大示意图。其中,在沿所述触控装置1的出光方向上,所述辅助区域1031位于仅覆盖所述下基板31的所述第一功能层20的上方,进一步位于所述上封装层34的侧面,且与所述发光层32以及所述fpc60之间且直接覆盖所述下基板31的部分以及所述fpc60共面。
82.所述连接引线28位于所述辅助区域1031内。即,所述连接引线28位于仅覆盖所述下基板31的所述第一功能层20的上方,进一步位于所述上封装层34 的侧面,且与所述发光层32以及所述fpc60共面设置。
83.上述所述触控装置1,通过设置所述连接引线28,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所述驱动电极21对应的所述第一信号引线251的末端电性连接,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所述接收电极23对应的所述第二信号引线252的末端电性连接,并通过所述辅助功能层40与所述fpc60电性连接,减少了所述触控装置1中绑定焊盘的数量,并减少了所述fpc60的连接引脚的数量,可优化所述触控装置1的走线设计。
84.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