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超高层建筑施工竖向综合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22:51: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超高层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超高层建筑施工竖向综合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建筑向着综合化、大型化和高层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超高层建筑施工期间大量建筑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的垂直运输问题也愈发凸显。
3.在高层建筑施工作业中,高处作业所需物料大多是通过物料运输装置进行输送,通过钢丝绳牵引料斗进行升降,但现有的运输装置在使用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现有的运输装置的缠绕筒缺少一定的自锁功能,当提升物料质量较大时仅依靠电机的自锁能力还远远不够,降低了装置的使用安全性,而且现有的运输装置在运输物料时极易发生晃动,从而导致运输装置内部的物料掉落对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实用性较差,故而提出一种超高层建筑施工竖向综合运输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建筑施工竖向综合运输装置,具备可以对缠绕筒进行固定,可以防止运输装置在运输物料时发生晃动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运输装置在使用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现有的运输装置的缠绕筒缺少一定的自锁功能,当提升物料质量较大时仅依靠电机的自锁能力还远远不够,降低了装置的使用安全性,而且现有的运输装置在运输物料时极易发生晃动,从而导致运输装置内部的物料掉落对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实用性较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可以对缠绕筒进行固定,可以防止运输装置在运输物料时发生晃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高层建筑施工竖向综合运输装置,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数量为两个且呈左右对称分布,左侧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一端与右侧支撑柱顶部固定连接的支撑横板,所述支撑横板的顶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固定座,两个所述固定座之间设置有收卷组件,右侧所述固定座的右侧壁设置有一端延伸至其左侧并与收卷组件固定连接的驱动组件,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设置有与支撑横板底部固定连接的运输组件,所述运输组件的顶部延伸至支撑横板的顶部并与收卷组件外部连接,两个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均设置有分别与收卷组件左右两侧壁卡接的自锁组件。
6.优选的,所述收卷组件包括转动杆,两个所述固定座之间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缠绕筒。
7.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固定框,右侧所述固定座的右侧壁固定连接有电机固定框,所述电机固定框的内壁右侧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右侧固定座的左侧壁并与转动杆的右侧壁固定连接。
8.优选的,所述运输组件包括限位块,两个所述支撑柱的相对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一端与支撑横板底部固定连接的从动杆,左
侧所述从动杆的外部滑动连接有一端与右侧从动杆外部滑动连接的提升板,所述提升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位于两个从动杆之间的料框,所述提升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位于料框左右两侧且一端延伸至支撑横板顶部的钢丝绳,所述钢丝绳远离提升板的一端与缠绕筒外部固定连接,所述钢丝绳位于两个从动杆之间。
9.优选的,所述自锁组件包括固定框,两个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内底壁滑动连接有斜块,所述斜块靠近缠绕筒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端贯穿固定框内壁并与缠绕筒卡接的卡接杆,所述斜块靠近缠绕筒的一侧与固定框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套在卡接杆外部的压缩弹簧,所述固定框的顶部活动连接有一端延伸至其内部并与其内底壁转动连接的转动螺纹杆,所述转动螺纹杆位于斜块远离缠绕筒的一侧,所述转动螺纹杆的外部螺纹连接有位于固定框内部的螺纹块,所述螺纹块远离斜块的一侧与固定框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螺纹块靠近斜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斜块贴合的滚轮架。
10.优选的,两个所述固定框的内部均为中空且其相对侧内壁均开设有与卡接杆相适配的通孔,所述缠绕筒的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数量不少于八个且呈环形分布并与卡接杆相适配的卡接槽。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建筑施工竖向综合运输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转动螺纹杆,当伺服电机将物料运输至需要的高度时,转动转动螺纹杆带动螺纹块下移,螺纹块下移则会带动滚轮架下移对斜块进行挤压,使得斜块带动卡接杆与缠绕筒卡接,从而进一步提高装置的使用安全性,通过设置从动杆,当钢丝绳通过缠绕筒拉动提升板以及料框上移时,由于从动杆起到限位作用,从而有效防止运输装置在运输物料时由于钢丝绳产生的晃动从而导致止运输装置内部的物料掉落对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极大的提高装置实用性。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14.图中:1-支撑柱、2-支撑横板、3-固定座、4-收卷组件、41-转动杆、42-缠绕筒、5-驱动组件、51-电机固定框、52-伺服电机、6-运输组件、61-限位块、62-从动杆、63-提升板、64-料框、65-钢丝绳、7-自锁组件、71-固定框、72-斜块、73-卡接杆、74-压缩弹簧、75-转动螺纹杆、76-螺纹块、77-滚轮架。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6.请参阅图1-2,一种超高层建筑施工竖向综合运输装置,包括支撑柱1,支撑柱1的数量为两个且呈左右对称分布,左侧支撑柱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一端与右侧支撑柱1顶部固定连接的支撑横板2,支撑横板2的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座3,两个固定座3之间转动连接有收卷组件4,收卷组件4包括转动杆41,两个固定座3之间转动连接有转动杆41,
转动杆4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缠绕筒42。
17.右侧固定座3的右侧壁固定连接有一端延伸至其左侧并与收卷组件4固定连接的驱动组件5,驱动组件5包括电机固定框51,右侧固定座3的右侧壁固定连接有电机固定框51,电机固定框51的内壁右侧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52,伺服电机52的输出轴延伸至右侧固定座3的左侧壁并与转动杆41的右侧壁固定连接。
18.两个支撑柱1之间固定连接有与支撑横板2底部固定连接的运输组件6,运输组件6的顶部延伸至支撑横板2的顶部并与收卷组件4外部固定连接,运输组件6包括限位块61,两个支撑柱1的相对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61,两个限位块61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一端与支撑横板2底部固定连接的从动杆62,左侧从动杆62的外部滑动连接有一端与右侧从动杆62外部滑动连接的提升板63,提升板6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位于两个从动杆62之间的料框64,提升板6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位于料框64左右两侧且一端延伸至支撑横板2顶部的钢丝绳65,钢丝绳65远离提升板63的一端与缠绕筒42外部固定连接,钢丝绳65位于两个从动杆62之间。
19.两个固定座3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分别与收卷组件4左右两侧壁卡接的自锁组件7,自锁组件7包括固定框71,两个固定座3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框71,固定框71的内底壁滑动连接有斜块72,斜块72靠近缠绕筒4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端贯穿固定框71内壁并与缠绕筒42卡接的卡接杆73,两个固定框71的内部均为中空且其相对侧内壁均开设有与卡接杆73相适配的通孔,缠绕筒42的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数量不少于八个且呈环形分布并与卡接杆73相适配的卡接槽,斜块72靠近缠绕筒42的一侧与固定框71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套在卡接杆73外部的压缩弹簧74,固定框71的顶部活动连接有一端延伸至其内部并与其内底壁转动连接的转动螺纹杆75,转动螺纹杆75位于斜块72远离缠绕筒42的一侧,转动螺纹杆75的外部螺纹连接有位于固定框71内部的螺纹块76,螺纹块76远离斜块72的一侧与固定框71的内壁滑动连接,螺纹块76靠近斜块7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斜块72贴合的滚轮架77,通过设置转动螺纹杆75,当伺服电机52将物料运输至需要的高度时,转动转动螺纹杆75带动螺纹块76下移,螺纹块76下移则会带动滚轮架77下移对斜块72进行挤压,使得斜块72带动卡接杆73与缠绕筒42卡接,从而进一步提高装置的使用安全性,通过设置从动杆62,当钢丝绳65通过缠绕筒42拉动提升板63以及料框64上移时,由于从动杆62起到限位作用,从而有效防止运输装置在运输物料时由于钢丝绳65产生的晃动从而导致止运输装置内部的物料掉落对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极大的提高装置实用性。
20.综上所述,该超高层建筑施工竖向综合运输装置,通过设置转动螺纹杆75,当伺服电机52将物料运输至需要的高度时,转动转动螺纹杆75带动螺纹块76下移,螺纹块76下移则会带动滚轮架77下移对斜块72进行挤压,使得斜块72带动卡接杆73与缠绕筒42卡接,从而进一步提高装置的使用安全性,通过设置从动杆62,当钢丝绳65通过缠绕筒42拉动提升板63以及料框64上移时,由于从动杆62起到限位作用,从而有效防止运输装置在运输物料时由于钢丝绳65产生的晃动从而导致止运输装置内部的物料掉落对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极大的提高装置实用性,解决了现有的运输装置在使用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现有的运输装置的缠绕筒42缺少一定的自锁功能,当提升物料质量较大时仅依靠电机的自锁能力还远远不够,降低了装置的使用安全性,而且现有的运输装置在运输物料时极易发生晃动,从而导致运输装置内部的物料掉落对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实用性较差
的问题。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